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第一單元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各位老師同學們好,我是***,我說課的題目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說課標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說教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就單元而言:《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是部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是整個高中教學的第1課內容,所以是初中歷史到高中歷史的過渡,所以知識要從易到難,與初中知識或學生己經了解的知識相聯系,而且注重知識的趣味性。本課的知識、理論、方法是學好以后內容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著開篇點題的作用。就本課而言:從內容上看,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的是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早期國家的特征;從方法上看,要求學生知道二重證據法的使用;從程度上看,本課內容基本以淺層次的了解和知道為主,只有中華文明起源屬于深層次的“認識”三、說學情要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認真鉆研教材,還要對學情有一定的把握。從學習的內容看,本課內容年代久遠,內容龐雜,復雜概念多,對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但同時本課具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學生的心理特征看,本課是學生進入高中的第一課,學生基本是帶著初中以知識為主的思維來上本課,所以本課要在落實知識的基礎上,教授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四、說教學目標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利用史料和示意圖,讓學生理解文明的內涵和文明的標志,著重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素養。2.借助歷史地圖和教材圖文,讓學生理解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時間、空間和過程,著重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3.通過對文物、遺址復原圖及相關史料的解讀,讓學生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中華文明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著重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4.利用時間軸、文物、遺址復原圖、歷史地圖等,讓學生感受中華文明的悠久、豐富,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著重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說教學重難點基于以上對教材以及教學目標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重難點。【重點】是了解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國家的特征【難點】是理解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說教法我將主要采用情境教學法 問題引導法 材料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合作探究法 任務驅動法等。七、說學法學法主要是自主學習 探究學習 合作學習八、說教學過程這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分三個環節。環節一:導入新課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學習中。為此我采用以問題導入新課。在課堂開始,我會用聲情并茂的語言向學生講述:“談到中華文明的起源,我們不免會想起中國古代一系列的神話傳說,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等都是同學們耳熟能詳的故事。許多神話傳說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也是我們古人智慧的結晶。但是,我們學習歷史呢,一定要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意識。那么,華夏大地的遠古時期是什么樣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又是如何呢?相信同學們一定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順勢引入本課。【設計意圖】以問題導入課程,可以提高學生中華文明起源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為新課的講授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通過“華夏大地的遠古時期是什么樣的?中華文明的起源又是如何呢?”的問題激發探究的欲望,順利引入本課第一環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址——中華文明的起源。環節二:新課教學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址——中華文明的起源(13分鐘)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這一部分知識是學生在初中接觸過的,且內容相對簡單,因此我會并簡單地提問學生:舊石器時代古人類的生活狀況如何?學生通過閱覽材料和教材,回顧舊知可以知道:生活方式—群居生活;生產工具—打制石器;勞動形式—漁獵采集;認知發展—學會用火等內容。隨后,我會安排學生小組合作方式,在課本上尋找新石器時代各個代表性文化時期所在的時間與地區,及其典型的生產、生活方式特征。提示小組長們做表格來匯總組員找到的內容。學生完成后挑選幾個小組作品展示,并表揚,結合進行板書,接著我會引導學生探討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通過展示教材上的《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和《中國新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示意圖,并提出問題:這兩幅圖片可以看出我國早期人類分布有什么特點?學生閱讀地圖及教材,回答問題:①舊石器時代文明遺址具有沿河分布的特點,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分布范圍廣,形成了若干文化區系;②新石器時代文明遺址以黃河、長江流域為主干,周圍環繞多個文化圈,創造了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模式。接著我順勢講解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道路的獨特魅力。讓學生們理解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多姿多彩。接著我會在PPT上展示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復原圖;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的祭壇、積石冢圖片,并分別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閱讀教材、PPT材料,明晰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各自社會特征之后,回答第三個問題:為什么母系氏族社會轉變成父系氏族社會?學生們回答:因為原始人類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轉變;因為男性和女性的分工不同,女性適合采集、男性適合種植畜牧。母系氏族社會轉變成父系氏族社會,是主要勞動力的轉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重要原因等等。在我總結和講解之后順勢引入從部落到國家的學習。【設計意圖】通過問題的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可以提升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合作探究和任務驅動提升學生的提取教材信息的能力。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到發現問題,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提升學生的閱讀教材提取信息和讀圖分析的能力。二、從部落到國家——早期國家的形成(14分鐘)根據課標要求,這一部分我不僅講解部落的產生和部落聯盟發展相關知識,并且讓他們了解以科學的態度辯證取舍古史傳說的材料,對于揭示歷史真相也是十分有益的。明白研究中國遠古歷史,古史傳說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在國家的產生這一部分,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從部落向國家演變的過程,我會在多媒體展示有關這部分內容的兩則材料,讓學生分析問題:為何新石器時代晚期“國家的初始形態出現”?學生最終得以明確:因為出現私有制、階級、政治管理機關等;傳說中禪讓制,實際上是國家初始形態的政治。并且讓學生理解考古史料的重要重要,及其對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極為重要的價值順勢引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國家——夏朝,并提出關于夏朝是否存在,有的學者持懷疑態度。引導同學們閱讀教材和PPT考古史料尋找“夏朝是我國第一個早期國家”的證據,讓學生明確夏朝為國家而非部落。接著向同學們講解夏文化研究有著重要困境:古史文獻的描述與考古實物之間,始終無法完全對應,缺少一項直接、可見的實物證據作為連接。【設計意圖】史料分析法:增加學生對史料的攝取,提高其閱讀能力,培養學理解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問題教學法:提升學生的思考問題、分析的能力。最后向同學們講解夏文化研究有著重要困境,激發學生努力學習證實夏朝存在的民族家國情懷。三、商和西周——早期國家的發展(14分鐘)進入第三子目教學,首先我會安排學生閱讀教材總結出商朝的建立、實證、國家機構和勢力范圍。并根據學生的回答突出講解商朝具有代表性的甲骨文和占卜材料展示的“神權與王權結合”的特點。緊接著就是以一句過渡語:“商朝晚期,矛盾尖銳,王紂昏庸,臣民共憤,周族武王,率眾伐紂,激戰牧野,紂敗失都,自焚而死,商亡周立,定都鎬京,史稱西周”進入西周的學習。西周這一部分重點講解政治制度:分封制與宗法制,我會通過西周分封示意圖和相關史料、課本內容,讓學生總結西周分封內容。之后讓學生通過分封制的金字塔的等級結構圖和分布圖,分析西周實行分封制產生怎樣影響?學生回答:積極: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傳播周文化。消極:諸侯國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強大的地方割據力量。接著讓學生們以概念、目的、特點和作用的結構,結合教材,總結宗法制的主要內容。之后的西周滅亡知識,學生們閱讀課本相關內容,簡要了解即可,接下來學習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知識。這一部分開始,我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相關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內容和教材,總結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特點。學生回答后,再進行總結歸納。【設計意圖】通過直觀演示、合作探究方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也真正彰顯了新課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理念。自主閱讀教材 出示表格 出示材料 突出講解 補充環節三:小結作業【小結】為了檢驗本堂課的教學效果,考察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我會采取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進行小結。【設計意圖】在總結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概念和價值觀念。【作業】我會設置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課下搜集相關資料結合夏商周時早期國家的表現,概括早期國家的特點,下節課進行分享。【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加熱愛歷史。九、說板書設計我的板書秉承著清晰簡潔、重難點突出的原則,以思維導圖為特點,設計如下: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同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