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古代印度》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歷史問題探究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創設情境,挖掘、引發不同的疑問和想法,提出假設或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或以個人形式,在課堂上通過探究積極思維,大膽嘗試,得出歷史結論。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師在教學中以教材為基礎、以課程標準為導向、以學生情況為參考,把所要教授的內容拆解為探究式歷史問題,輔助多種手段,如語言文字、圖片、影像等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走進歷史,綜合自己已有的知識觀點、看法、認識和態度、情感,最后得出結論,獲取歷史的啟迪,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為統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的第三課《古代印度》。作為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本課延續了大河文明的教學,強調了地理位置對于文明產生的影響,在本單元中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課共分三個子目:“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嚴的種姓制度”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首先從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入手,講述古代印度的基本歷史沿革,包括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隸制小國、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代印度。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印度逐漸形成森嚴的種姓制度,其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而在種姓制度推行的社會背景之下,佛教作為一種心靈寄托逐漸興起,其既有反對婆羅門特權的一面,也有維護奴隸主利益、麻痹民眾的一面。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更清楚的對印度的歷史以及社會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情況分析已知:九年級的學生已經從地理學科上知曉鄰國印度的地理位置,部分學生通過印度電影對印度的社會狀況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但是對于印度文明的產生、種姓制度的內容等并不熟悉,需要老師進一步講解指導。想知:學生主要希望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以及印度種姓制度的基本內容,還有佛教的興起與傳播。故本課講授應注重對于古代印度歷史的基本性脈絡的介紹,串聯歷史現象形成的原因,引導學生思考其影響。未知:學生對印度的地理位置以及地理位置對文明形成的影響,以及種姓制度形成的背景以及其影響,還有在印度形成的佛教興起的原因以及其影響等內容了解較少,難以對古代印度的歷史形成深刻的理解,也難以明白印度歷史對于印度當今社會所產生的影響。能知:根據心理學、教育學相關理論及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體系,九年級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獲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歸納和概括問題的能力,因而可以通過教師的設問引導,使學生掌握透過歷史現象看歷史本質的能力。但是該階段學生的學習思維仍然具有一定的感性化,因此需要教師借助情境學習法等幫助帶入歷史學習情境,加深理解,避免過多抽象化概念的運用。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及課程講授,了解古代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并了解它對印度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了解佛教的創立及傳播;通過對種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通過分析材料、自主歸納、觀看歷史圖片等方法,掌握史料閱讀的方法、判斷史料的類型和不同史料互相論證觀點的歷史分析能力,辯證地看待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佛教的內容。(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3.歸納總結大河文明的產生與其地理環境的關系,培養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知道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和佛教的興起教學難點了解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和佛教的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歷史地圖、文字材料、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歷史問題探究法為主,講授法、歷史圖示教學法為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呈現圖片】玄奘西行取經路線圖。【教師講解】貞觀三年,大唐有一位僧人為了求取“真經”,從長安出發,最后到達天竺。他從天竺帶回了數百部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受到了唐太宗的獎賞,為保存這些經卷,他還在長安修建了大雁塔,直至今日我們來到陜西西安,仍可以看到這座佛塔。【呈現圖片】西安大雁塔圖片。【教師講解】這位僧人就是《西游記》中唐三藏的原型,玄奘。讀過《西游記》的同學都知道,唐三藏有著三位法力高強的徒弟伴隨著他的取經之路,而現實歷史中的玄奘,卻是孤身一人,翻過高山,越過沙漠,歷經千險最終才抵達遙遠的“西天佛國”。那么天竺,也就是古代印度,究竟有什么樣的魔力,吸引著玄奘跋山涉水也要孤身毅然前往,“西天佛國”又有什么樣的歷史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到南亞次大陸,揭開天竺神秘的面紗。 跟隨教師觀看玄奘西行路線圖,結合自身閱讀《西游記》的記憶,在搭建的情境中體會玄奘獨自西行的艱苦以及其毅力決心,對古代印度的歷史產生學習興趣。 教師通過圖片導入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玄奘的西行之路,通過出示大雁塔圖片培養學生時空觀念,通過設問的方式引發學生對古代印度的歷史的興趣。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印度的地理位置【呈現圖片】南亞地區衛星地圖?!締栴}驅動】古代的印度,包括了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和不丹等國的領土在內的整個南亞次大陸。次大陸是面積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治上有某種程度獨立性的陸地。一般由山脈、沙漠、高原以及海洋等難以通過的交通障礙同大陸的主體部分相隔離。為什么我們要將這片土地稱作次大陸呢?它的獨立性體現在哪呢?我們來仔細看看地圖。我們可以看到,南亞次大陸總體呈一塊三角形狀,幾乎被高山高原以及海洋團團包圍住。【呈現圖片】喜馬拉雅山脈和伊朗高原圖片?!窘處熤v解】北部有著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山后是青藏高原,西北部同中亞和伊朗高原相接處,高聳的山脈足以抵擋來自北方的威脅。南部地區三面環海,具有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因而對于文明的獨立發展,這是一種得天獨厚的環境。(二)早期印度文明【呈現圖片】古代印度示意圖(標注出印度河)。【教師講解】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印度河流經今巴基斯坦境內,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充沛的水量為下游沖積平原的農業生產提供了灌溉水源和肥沃土壤,為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奠定了基礎,為其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境尸F圖片】哈拉帕遺址和摩亨佐·達羅遺址。【教師講解】在真正的古印度文明被發現前,人們一直認為古印度文明是公元前1500年開始,由中亞游牧民族雅利安人進入印度河流域創造的,但是直到二十世紀初,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兩處驚人的古城遺址的考古發現,震驚了全球考古學界。兩處古城出土了大量的文物,讓世界認識到了幾乎和蘇美爾文明以及古埃及文明一樣古老的古印度文明。通過對出土文物的分析,考古學家們認為這一古代印度文明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23世紀到前18世紀,且曾一度繁榮。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座城市的面積和布局很相似,其中摩享佐·達羅遺址保存得更完整?!境尸F圖片】摩亨佐﹒達羅古城遺址的高空俯視圖。【教師講解】同學們來看圖片,可以發現這座遺址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沒錯,我們可以從遺址的布局中看出,城市建設經過精心規劃,街道筆直寬闊,街區整齊劃一。而且經過對城市遺址的進一步分析,我們還發現了這座城市分成了上城和下城兩個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下城是住宅區和工商業活動區。并且在遺址中還發現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統,這種便民公共設施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能體現出文明的發展程度。盡管今日我們只能看到存留的殘垣斷壁,但我們仍能從遺址中窺見這座四千年前的城市在當時是何其繁榮。但哈拉帕文明前在公元前18世紀前后開始走向衰落,并因不明原因滅亡,文明因此被歲月封存于沙土之中,長期不為人知,直到該遺址的出土,才讓塵封的歷史重見天日。(三)雅利安人的侵入【呈現圖片】開伯爾山口示意圖?!窘處熤v解】根據我們前面所學,南亞次大陸在地理上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區域,是與其他地區隔絕開來的,這里應該是外來文明最難入侵的地方,相比較我們中國的中原地區,他們有著天然的“萬里長城”。但是,在印度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遭受到的外來侵略并不少,而這一切都要從開伯爾山口說起。開伯爾山口是整個南亞次大陸唯一的陸上缺口,也是中亞進入南亞次大陸的唯一通道。【呈現圖片】雅利安人的入侵與定居示意圖。【教師講解】印度平原優越的地理環境吸引著來自北方的民族。于是,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一只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身披甲胄,騎著戰馬,沿著狹長的天然走廊,侵入了南亞次大陸。這支游牧民族自稱雅利安人,通過不斷的征服戰爭,雅利安人在兩三百年時間里,就基本控制了大半個南亞次大陸。他們進入南亞次大陸后與當地土著既相互戰斗、又相互融合,成為我們今天所說的印度人。他們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游牧轉變為農業生產,逐漸發展出許多文明,印度河北部出現了許多小國家,例如俱盧、般遮羅、蘇羅婆等等,此時的南亞呈現出小國林立的狀態?!境尸F圖片】19世紀印度手抄書法《梨俱吠陀》。【教師講解】雅利安人將自己國家的宗教頌詩收編成集,編成了《吠陀經》,而其中的《梨俱吠陀》之中記錄了雅利安列國的社會現象,我們才得以對印度境內雅利安人的歷史發展進行深入的研究。(四)孔雀王朝的興衰【呈現圖片】摩揭陀國遺址。【教師講解】公元前324年,摩揭陀國有一名貴族,組織軍隊推翻了當權王朝的統治,進駐華氏城,建立了孔雀王朝。在其中一位君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帝國疆域達到最大,統一除印度半島南端以外的印度全境。在阿育王統治時期,他為銘記征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余根紀念碑式的圓柱,后世將其稱為阿育王石柱。而這則是印度現在的國徽,大家可以發現,印度的國徽正是阿育王石柱頂端的四只背對背蹲踞的雄獅。得益于統一穩定的社會環境,孔雀王朝的農業和工商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其首都華氏城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境尸F史料】法顯《佛國記》原文。【教師講解】中國東晉時期的名僧法顯曾在《佛國記》中記錄下自己西行天竺取經路程的所見所聞,他在經過華氏城時這么記錄的:“巴連弗邑(華氏城)是阿育王所治。城中王宮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墻闕,雕文刻鏤,非世所造。今故現在?!币馑际前瓦B弗邑是阿育王當年的都城。城中王宮都是役使鬼神建造的,宮殿的城闕都是用大石塊壘砌而成的,宮殿上雕刻著非常精細的花紋,簡直不是人工所能建造。這些宮殿現在仍然存在。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宏偉景象,而能夠建造如此恢弘的建筑,又要花費多少的人力和物力呢?【呈現圖片】孔雀王朝遺址?!窘處熤v解】公元五世紀的時候,法顯能親睹距其三百年前孔雀王朝的宮殿。而在法顯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們來到華氏城,仍能從留存的遺址中窺見其往日的繁盛。不過阿育王去世后,孔雀王朝便不斷分裂,到了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個國王被刺殺,孔雀帝國正式結束。此后的印度頻繁遭受外族入侵,在雅利安人之后,波斯人、馬其頓人、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等外來民族都曾先后侵入過南亞次大陸,其中的雅利安人對印度的影響最為深遠。【問題探究】那么為什么古代印度無力抵御外族的入侵呢,而雅利安人又是如何做到對古代印度乃至現代的印度造成深遠的影響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雅利安人的統治手段,種姓制度。 仔細觀察地圖,了解南亞地理位置情況,跟隨教師引導思考何為南亞次大陸。觀察地圖,了解古代印度同之前所學習的古代埃及和古代兩河流域一樣都是圍繞著大河進行文明發展的。通過對遺跡圖片的觀看認識到考古工作的重要性。通過觀察示意圖了解印度被多次入侵的客觀原因。通過觀察圖片和教師講解,知曉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且定居于此的歷史脈絡,通過對史料類型的分析知道記錄雅利安社會現象的《梨俱吠陀》的史料價值。觀察圖片,得出印度國徽是根據阿育王石柱而設計的,知曉阿育王時期的孔雀王朝的強盛以及影響深遠。閱讀史料,跟隨教師提問而進行思考,得出孔雀王朝擁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以調動大量人力物力來建造龐大建筑的結論。跟隨教師的引導進入問題探究,帶著疑問開始對種姓制度的學習。 通過呈現地圖并且加以講解的形式使學生對南亞地理位置有初步認知,通過問題驅動的方式使學生保持思考狀態。通過呈現圖片的形式創設情境,使學生了解古代印度文明產生的地理背景。通過介紹早期印度文明興起的地理環境,使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對于文明發展的重要性,為之后海洋文明的教學打下基礎。通過對考古發現的介紹使學生對史料類型和價值有初步的了解,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通過介紹開伯爾山口,解釋印度被入侵的原因,引出雅利安人的侵入,為后面講解種姓制度埋下伏筆。引出《梨俱吠陀》,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也為后面具體分析《梨俱吠陀》的內容埋下伏筆。通過實物史料的呈現,使學生更直觀地認知孔雀王朝的強盛以及其對于印度深遠的影響。通過出示史料,使學生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培養史料閱讀能力,同時也引導學生將實物史料與文獻史料相互印證。二、森嚴的種姓制度 (一)種姓制度的起源【問題驅動】對于印度而言,雅利安人入侵并建立統治對其歷史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作為外來者,雅利安人在外貌上和人數上都與本地居民有著天壤之別,那么雅利安人是如何鞏固自身的統治呢?沒錯,同學們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種姓制度。在這個制度下,原始的古印度當地居民成為低階種姓、征服者則成為高階種姓的群體。本質上就是作為少數的外來種族統治多數的本地土著的手段。【出示圖片】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對比圖?!窘處熤v解】最初,這樣的等級差別很明顯的體現就是以膚色劃分種姓,白皮膚的雅利安人為高等階層,黑皮膚的達羅毗荼人被歸為下等階層,這個傳統到現在也大部分適用。不過在雅利安人的內部,因為貧富分化的日益加劇,也形成了等級的差別。這種等級的差別最后被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種姓制度逐漸形成,并且以宗教的形式,也就是當時盛行的婆羅門教,推廣至深入人心?!境鍪緢D片】婆羅門教繪畫?!窘處熤v解】而前面我們提到的《吠陀經》就是婆羅門教的主要經典,下面我們來從《吠陀經》的原文當中,來了解關于種姓制度的描述。(二)種姓制度的內容【任務驅動】在我們閱讀《吠陀經》之前,老師想給大家提供一個材料分析的工具包。很多同學在閱讀史料的經常感覺無從下手,不知道如何閱讀史料。那么今天老師就給大家提供這樣一個材料分析的工具包,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工具包里面有什么吧。首先是史料類型與價值判斷,是一手史料還是二手史料,是實物史料還是文獻史料,史料的價值如何。其次是撰寫時間與其撰寫的時代背景,史料的撰寫是否受到了時代背景的影響,史料所體現的思想在當時體現出的進步性以及局限性。還有就是看作者的身份以及史料的受眾,比如這部《梨俱吠陀》的作者就是歷代婆羅門種姓的智者、神學家和哲學家等,而它的受眾呢,則是古代印度的廣大民眾。在閱讀史料內容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列舉出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信息,并且思考一下自己為什么認為這些信息最重要。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觀點,作者撰寫的目的和影響是什么。接下來,我們就帶著這個材料分析的工具包,一起來閱讀一下這部《吠陀經》,看看這部材料里面對于種姓制度的描述。【出示材料】《梨俱吠陀·原人歌》?!救蝿镇寗印看蠹议喿x這段材料后,老師想請一位同學來使用這些卡片,在屏幕上顯示的原人身上標出他身體部位所產生的種姓階層,大家也都可以自己在腦海里面設想一下,這些卡片都該貼在哪呢?好看來大家閱讀材料很仔細,卡片貼的很清楚。《梨俱吠陀》里記載的大致內容為:原人是婆羅門教中的造物神,從造物神的嘴演化出婆羅門,從手生出剎帝利,從腿生出吠舍,從腳生出首陀羅。種姓制度以此為依據,將印度的社會群體分為這樣的四個等級。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賤民,從事清潔穢物的工作,譬如清掃街道與廁所、火化尸體等,因此不配列入任何種姓。種姓制度中,每個種姓都有其固定的職業,婆羅門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剎帝利的基本職業是充當武士,國王一般仍屬于剎帝利。剎帝利是掌握軍事和政治大權的等級。吠舍是平民,沒有政治上的特權,不過吠舍還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員,他們可以參加公社的宗教儀禮,因而和婆羅門、剎帝利同樣屬于高種姓人群。而首陀羅呢,就是被排除在外的低賤種姓了。至于賤民,是無人權可言的?!臼妨涎凶x】低賤種姓的地位到底如何之低微呢?我們一起來看這部根據《吠陀經》而編纂的《摩奴法典》。這里我們就可以使用剛才的材料分析工具包來進行閱讀。首先這是一手的文獻史料,因此具有非常高的史料價值,從內容分析來看,該片段所說的是低種姓冒犯高種姓的人會被處以極其殘酷的懲罰,而高種姓的人殺死低種姓的人,僅用牲畜抵償。凸顯出了高種姓和低種姓差別,我們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種姓制度盛行,高種姓的人群掌握社會權力,并且這則材料是什么類型的材料呢?它是一部法典。法典對于社會具有著強制的控制作用,因而我們可以看出這是高種姓人群通過法典的形式來束縛壓制低種姓的人群,來維護自身的權益。通過跟著材料分析工具包來對史料進行分析,同學們有沒有覺得瞬間清晰了很多呢?不僅是這則材料,其他不同的史料都可以通過運用這個材料分析工具包來進行詳細分析,同學們可以在課后進行更多的嘗試。【教師講解】除了用法律規定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貴賤分明以外,法典中還規定,各等級和職業都是世代相襲的,不得逾越。而為了預防低種姓靠婚姻打破種姓藩籬,婆羅門教還規定了種姓內婚制,不得跨種姓通婚。想要改變自己低種姓的處境,這一生就必須嚴守婆羅門教義,安分守己,供養婆羅門貴族,才能在“來世”提高種姓。就這樣,高種姓人群通過宗教、法律等途徑將種姓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三)種姓制度的影響【問題驅動】種姓制度成為印度社會長期以來存在的嚴重社會不平等與歧視現象的根源,也是印度民眾難以團結對抗外敵的根本原因。即使到了近現代,印度取得了獨立,將種姓制度在名義上廢除,但它實際上依舊留有很多殘余,歧視的現象比比皆是,種姓制度在當今的印度仍然有很大的影響。那么為什么這一在如今看來頗受詬病的制度能夠在印度存在如此長的時間呢?今天看來種姓制度完全是一個充滿不平等和歧視的制度,但是,一個制度能夠產生并存在如此長時間必然具有其合理性,我們要從不同的視角來進行分析。通過剛才對《摩奴法典》的分析相信大家都明白,作為高階種姓的統治者們當然希望種姓制度一直存在來維護自己的地位和利益,而低階種姓飽受壓迫和歧視,大多數人再這樣的社會現狀下妥協,只寄希望于 “來世”。在這樣僵化的制度下,人們求助于另一個心靈上的救贖——佛教。 在教師的引導下回答出雅利安人通過種姓制度鞏固統治。在教師的引導下仔細閱讀材料分析工具包的內容,學習史料閱讀方式。通過閱讀材料中的內容,完成將卡片貼在原人身上的任務,對種姓制度有更深入的了解。運用方才所學習的史料分析工具包對《摩奴法典》的片段內容進行分析,了解種姓制度的階級差異以及影響。了解印度高種姓人群通過各種途徑將種姓制度滲透到社會的各方各面,對種姓制度的內容有更深入的認識。 通過引導講解的方式使學生知曉種姓制度在印度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通過呈現“方法貼士”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以較為易懂的方式理解史料解讀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核心素養。通過任務驅動的形式,推動學生自主閱讀材料,并積極將材料內容運用于實踐當中,加深學生印象,培養學生的史料閱讀能力。將先前所出示的材料分析工具包運用于實踐當中,使學生自主運用科學方法對史料進行分析,提高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歷史現象,培養唯物史觀以及歷史解釋核心素養。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一)佛教的興起【教師講解】佛教就是在種姓制度興起的社會背景之下出現的。公元前六世紀,佛教興起,主要思想就是終生平等,這與哪一個宗教的教義截然相反呢。是的,婆羅門教,佛教的基本思想矛頭直指的就是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其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是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城釋迦族的王子。據說他看到世間的疾苦,下定決心尋求解脫人生苦難的道路,于是離家修行,最后在一棵菩提樹下冥想了七天七夜,覺悟成了佛陀,被后世尊稱為“釋迦牟尼”?!締栴}驅動】在婆羅門教盛行的古代印度,佛教又是如何沖破枷鎖,曾在古代印度一度繁榮的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試著總結一下。首先,佛教反對第一等級婆羅門的特權,對作為剎帝利的統治者而言可以加強自身的實際掌握權力,對低種姓人群而言可以降低內心對婆羅門的恐懼。其次,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不拒絕低種姓的人入教,得到廣大低種姓人群的支持。并且,它宣揚“忍耐順從”,得到國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我們從低種姓和高種姓兩個不同的視角出發,可以發現佛教對于兩個群體而言都有著一定的好處,這也是佛教信眾增多、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的原因。(二)佛教的傳播【呈現圖片】佛教興起與傳播示意圖?!窘處熤v解】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外傳。公元前1世紀,佛教向北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在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佛教對于統治階級和被統治者而言都十分受歡迎,因此在這些國家都掀起了對佛教的狂熱追求。中國的法顯和玄奘都曾毅然前往古印度尋求真經,留下了寶貴的文學和史學遺產《佛國記》和《大唐西域記》,并在國內加大了佛教的宣傳力度。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有哪些佛教的標志性建筑嗎?【呈現圖片】莫高窟、大雁塔、龍門石窟、泰國玉佛寺、日本清水寺、緬甸仰光寺?!窘處熤v解】比如有敦煌的莫高窟,佛教文化與中華文明在此交匯、碰撞,是絲綢之路上最耀眼的明珠。還有西安的大雁塔,它象征著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的融會貫通,成為西安這塊土地上一座永不消逝的文化瑰寶。以及洛陽的龍門石窟,這里的千窟萬像展現了錦繡中華的燦爛文化底蘊,是佛教信仰與中國古代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在世界其他的國家,佛教的影響也在建筑上得到體現,比如泰國的玉佛寺,這里的建筑金碧輝煌,佛像莊嚴肅穆,閃耀著佛教文化的璀璨光輝。還有日本的清水寺,它歷經千年仍璀璨奪目,體現了佛教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最后是緬甸的仰光寺,巍峨壯麗的仰光寺,是緬甸佛教徒的信仰中心,它向世界展示著緬甸佛教文化的美麗與繁榮。這些佛教的建筑歷經千載風沙雨雪,仍屹立不倒。它們不僅承載著深厚的佛教信仰,更與當地的風土人情緊密相連,是不同文化之間對話與交流的重要見證。 通過閱讀教材以及教師講解,對佛教的興起有初步的認知。觀察示意圖,知曉佛教的傳播路徑,對傳播路徑以及佛教能在其他國家廣受歡迎的原因產生思考。在教師的語言和呈現的圖片中構建情境,深入了解佛教建筑在不同國家的相同與不同之處,了解佛教的深遠影響。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通過閱讀課本與教師講解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與歷史思維能力。通過介紹不同地區的佛教建筑,向學生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佛教的廣泛影響。課堂小結 經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如同千年前的玄奘一般,來到這片古老的土地,揭開了天竺神秘的面紗,探尋古印度的歷史進程。從哈拉帕文化到雅利安人入侵,從種姓制度再到佛教,我們對古代印度已經有了一個深入的認識。回首我們本單元所學習的內容,可以發現,在歷史的長河中,大河文明猶如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類早期的探索之路。從尼羅河畔的古埃及,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間的美索不達米亞神話,到我們今天所學的印度河的吠陀吟唱,這些文明在大河的滋養下綻放,又在時間的洪流中沉淀。古代亞非地區的人民通過勤勞地勞動,積極地對世界進行改造,不僅孕育了人類最初的智慧與文明,更留下了永恒的藝術、哲學與科學遺產,成為后世無盡的靈感源泉。大河文明的篇章,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詩篇,是智慧與勇氣的頌歌。盡管這些古文明的輝煌已成為過去,但它們的精神永存,如同那些古老的大河,至今仍靜靜地流淌,訴說著歷史的深邃與生命的不息。讓我們帶著對先輩的敬仰,繼續探索未知,書寫屬于我們時代的文明史詩。 跟隨教師的言語引導回顧所學大河文明知識,對大河文明的發展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 通過比較不同大河文明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幫助學生建立對世界多樣性的認識,培養跨文化理解和尊重,認識到人類文明的共通性和獨特性。板書設計教學反思1.立足課程標準,關注學習聚焦,突破教學重難點。本課以教材子目為主要講授脈絡,對古代印度文明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整體性的論述,使學生在經過本課的學習過后能夠對古代印度的歷史有基本的認知。2.結合多種方法,深耕教學內容,壓實核心素養。本課通過以歷史問題探究法為主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并穿插講授法、歷史圖示教學法,說明古代印度文化是在印度河和恒河提供了豐富水源以及肥沃土壤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也是由印度的具體社會狀況所影響產生的,突出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落實唯物史觀,壓實核心素養。3.在學生活動環節的設計不夠有創意,沒有引入太多新穎的學生活動,學生可能有較弱的參與感,需要進行改進,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在學生問題的設計上,具有深度的問題設置的較少,使得學生都能很輕易地得出問題的答案,學習內容浮于表層??梢栽诤罄m增強問題鏈的層次性和連貫性,增加更多輔助性問題,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所形成的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以及佛教文化。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