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選自統編版《世界歷史》九年級(上)第一單元第二課,本單元主要講述了古代亞非的三個大河文明,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從課標上看,本課的課標要求為通過《漢謨拉比法典》,了解兩河流域文明及其傳播;從教材內容上看,本課共包括三個子目,分別為古代兩河流域文明、古巴比倫王國和《漢謨拉比法典》。三個子目內容清晰,結構層層深入,古代兩河流域自然環境孕育文明發展基礎,經歷政權更迭在古巴比倫王國時完成統一,《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但本課內容范圍廣,且部分知識點較為瑣碎,因此本課需重新進行整合。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某中學的初三年級學生。從知識角度看,經過兩年歷史知識和第一課古代埃及的學習,他們已具備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能夠認識大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初步了解到了不同文明的成就,但是其認知仍處于掌握基礎史實的水平,且世界歷史部分剛開始系統學習,他們在建立世界歷史的時空體系上尚未充足,對于分析地域對文明發展的影響也缺乏深入的理解;從能力角度看,他們已經初步具備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簡單分析和判斷史料的能力,同時該階段的學生思維活躍,對視頻、圖片等會更感興趣,對世界史部分的新知識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這都為本課內容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教學目標通過觀察兩河流域的地圖和圖例,學生能夠分析地理環境對兩河流域文明形成的影響,初步學習基于歷史地圖提取歷史信息的方法。(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補充時間軸的形式梳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歷程,構建時空觀念,且能夠運用有關史料合理、辯證地評價《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條文,了解古巴比倫王國的社會狀況及該法典的特點,初步學習從歷史文獻中發現歷史信息、分析問題的方法。(歷史解釋、唯物史觀)通過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學習,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的文化,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概況及《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教學難點《漢謨拉比法典》的內容及其評價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教學法、問題教學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想先請大家看看自己手中的教科書,想必大家對自己的教科書都并不陌生,那同學們知道兩千多年前的教科書是什么樣子的嗎?師:這張圖上所展現出來的就是2000多年前的語文教科書。觀察教科書上的文字,它有怎樣的特點呢?師: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多國的聯合考古隊在西亞的遺址中挖掘出了大量的古文物,其中就有像這份教科書一樣的泥板。通過對泥板上文字的破譯,其背后的古老文明也向世人揭開了神秘面紗,而這一文字也因其形狀被考古學家們命名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是如何產生的,它背后承載的文明又有著怎樣的發展呢?帶著疑問,讓我們跟隨楔形文字的腳步,走進第二課的學習,一起來破譯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密碼吧! 生:撰寫在泥板之上,狹長,一頭粗一頭細。 運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利用古今教科書的對比吸引學生注意,創置情境,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學生觀察文物圖片,思考問題,進而導入新課。一、文字的搖籃——新月沃地的文明 師:第一站,讓我們先來到楔形文字的發源地,看看孕育出楔形文字的這片土地有何獨特之處。和我們的漢字以及古埃及文字一樣,楔形文字也是由圖畫符號發展而來的,人們通常用削成尖頭的蘆桿或木棒作筆,在軟泥板上壓刻出符號,這些符號的線條由粗到細很像木楔,所以由這些筆畫構成的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觀察楔形文字書寫的工具和載體,它有何特點?材料一:蘇美爾人用木筆或蘆葦筆在軟泥板上刻畫出一個個圖畫符號,每一片書寫完的泥板要被曬干或燒制,于是這些有文字的泥板變得堅固,不能涂改,也不會腐爛,成為人類文字史中最有特色的、除非砸碎否則不會朽壞的“泥板文書”。——吳宇虹等:《泥板上不朽的蘇美爾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版,第60頁.師:兩河流域的這片土地為楔形文字的發明提供了什么條件?請同學們閱讀材料,尋找答案。材料二:材料三:蘇美爾地區位于兩河流域下游沖積平原,不產紙草,盛產蘆葦和粘土。兩河流域干旱少雨的氣候條件,使得泥版烘干后能夠長期保存,后世稱之為泥版文書。——吳宇虹等:《泥板上不朽的蘇美爾文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版,第61頁.材料四:蘇美人為著生活上的需要,如買賣的記載、政令的發布等,很早就創出一種圖畫文字……圖畫文字后因適應書寫工具及材料之特質,漸漸變成所謂楔形文字。——周谷城:《世界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07頁.師:與古埃及一樣,這片土地也有河流穿過,一條叫幼發拉底河,另一條叫底格里斯河,所以這片土地被稱為兩河流域,又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條河流之間的地方。兩河流域地勢開闊,缺乏天然屏障的保護,肥美的土地吸引著多個民族來此地定居,其中蘇美爾人是兩河文明的先驅和創造者,他們借用這塊土地上得天獨厚的地理因素發明出了楔形文字。除楔形文字外,閱讀教材的“相關史事”欄目,蘇美爾文明還有哪些成就?這些成就都與楔形文字有什么關聯?教師總結:通過刻有楔形文學的出土文物,考古學家們發現,早在幾千年前蘇美爾人就觀測并記錄了太陽系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還根據月亮的圓缺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為了便于日常的使用,他們還在楔形文字的基礎上發明出了60進位制。因此,楔形文字的發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產生的重要標志。師: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師:漢謨拉比完成了統一,結束了兩河流域邦國林立的狀態,而國家的統一又便利了文字的發展。閱讀課本及“人物掃描”欄目,思考漢謨拉比為了完成統一大業采取了哪些措施?過渡:在漢謨拉比統治時期,古巴比倫王國走向統一和強大,成為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一個高峰。而在這高峰時期,用楔形文字鐫刻在黑色玄武巖上的《漢謨拉比法典》,承載著兩河流域文明中的法律精華。 生:不易腐爛,都取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的產物。學生結合材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預設得出結論:兩河流域充沛的河水,提供了農業生產需要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出于農業生產的需要,兩河流域南部的居民很早就開始集體勞動興修水利設施,在居民們的互動往來之間,兩河流域的早期國家和文明產生了。生:陰歷、60進位制;它們都以楔形文字為載體進行記錄。學生閱讀課本,填寫學案中的時間軸。 通過地圖和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認識兩河流域的位置及地理環境對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樹立歷史的空間觀念。學生通過分析材料,提取相應信息回答問題,對孕育出楔形文字的兩河流域土地形成初步總體認識,進一步涵養歷史解釋素養,并為后續文明發展歷程的學習奠定基礎。 利用課文輔助欄目中的“相關史事”欄目輔助教學,展示兩河流域文明形成之初的成果。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梳理文明成就,認識兩河流域文明對人類社會的深遠影響,從而更好地理解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發源地之一這一重要地位,突破本課的重點內容。以時間軸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梳理兩河流域文明的發展歷程,搭建時空框架;學生通過閱讀教材,自主整合漢謨拉比鞏固統一的措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二、文字的輝煌——漢謨拉比的法典 展示圖片蘇美爾楔形文字的泥版——文若愚:《世界文化1000問》師:這塊插在泥封中的泥版文書記錄的是一樁訴訟案:一名叫阿般的人和他的妹妹白塔提分割財產,由公元前18世紀的國王尼克美帕判決。而解決案件所運用到的《漢謨拉比法典》,則也是以楔形文字的形式鐫刻在了大約兩米多高的黑色石柱上。觀察石柱頂端的浮雕,猜一猜,誰才是漢謨拉比?師:站著的這位是漢謨拉比。那國王站著誰能坐著?是太陽神,即正義之神沙馬什。他從神的手中接過了什么東西?象征著權力的權杖。材料一:安努(即天神)與恩利爾為人類福祉計,命令我,榮耀而畏神的君主,漢謨拉比,發揚正義于世,滅除不法邪惡之人,使強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馬什(即太陽、正義之神),昭臨黔首,光耀大地。——《漢謨拉比法典》序言師:請同學們結合法典序言當中楔形文字的譯文思考,這座浮雕想表達什么樣的思想?這和我們古代中國的哪一觀念非常相似?師:這部幾千多年前的法典究竟包含了什么樣的內容,又有著怎樣的特點?讓我們穿越回千年以前,來體驗一下古巴比倫王國時期的法官,運用手中學案中的法律條文來對案件進行判決吧!案件一一場街頭斗毆中,身為自由民的穆塔打傷了同樣是自由民的羅薩的眼睛,并導致羅薩失明;而羅薩為了報復,讓萊諾毆打了穆塔的奴隸的眼睛。現在三人同時告上了法庭,請問該作何判決?案件二一對身份為自由民的父子在爭執時,年輕氣盛的兒子打了父親。父親火冒三丈,在債主找上門時將自己的兒子出賣給其作為了債奴,兒子不從。現在父親和兒子都鬧到了法庭上,請問該作何判決?案件三碼頭上熱鬧非凡,好多貨船正在裝貨、卸貨,一位商人卻在唉聲嘆氣。先前他與另一位商人合伙做生意,但他雇傭的船工不但弄沉了他租賃的貨船,還令他損失了一整船上好的大麥。可船工卻不愿賠償,合伙人也不斷催他還錢。現在三人同時告上了法庭,請問該作何判決?教師總結:通過三則案件的判決,我們從中窺得了古巴比倫王國家庭奴隸制、商品經濟發達等社會特征,也感受到了《漢謨拉比法典》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實質。作為迄今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我們該如何評價《漢謨拉比法典》?過渡:成文法的出現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漢謨拉比統治時期也是兩河流域文明最鼎盛的時期,兩河流域文明與楔形文字發展走向頂峰。但最這個字同時也意味著王國逐漸開始走下坡路,兩河流域文明還會有怎樣的發展,楔形文字又會何去何從? 生:左/右邊的人生:宣稱王權是“神授”的,以體現統治的合法性;君權神授。學生閱讀案件,以小組為單位劃分為不同審判組,從學案中的法典條文中找出相對應的內容,裁決不同的案件。 通過泥板文書和對浮雕圖像的解讀創設歷史情境,并設置問題鏈,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神權與王權的關系,認識《漢謨拉比法典》為漢謨拉比實行君主制找到了依據。學生通過分析史料代入歷史情境,聯系所學中國史知識感悟君權神授的意義。依托法典本身內容創設生動具體的情境,以模擬法庭的形式調動學生興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幫助學生理解法典內容。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運用學案中的法典條文裁決相應案件,提升課堂參與度,加深對法典的實質性理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突破本課的重點內容。結合對案件的分析,引導學生辯證地評價法典內容,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法典內涵的理解,從而突破本課難點。三、文字的記憶——不朽泥板的歷史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的“知識拓展”欄目,繼續補充時間軸。師:兩河流域的統一局面并未長久維持,漢謨拉比死后,古巴比倫王國先被新來的赫梯人征服,此后加喜特人、亞述人和迦勒底人相繼興衰,直至波斯人公元前538年的征服。其中,迦勒底人所建的新巴比倫王國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統治期間達到全盛,尼布甲尼撒二世所修建的“空中花園”成為古代歷史上的奇觀,這也是兩河流域文明的文明瑰寶。教師追問:縱觀兩河流域古代歷史,不同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此消彼長、頻繁更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文明由盛轉衰的同時,楔形文字又在經歷著怎樣的變化?材料一:及至公元7-8世紀的帝國時期,亞述人已經采用字母和楔形兩種文字登記戰利品。——Fales, F.M.& Postate, J. N.,Imperial Administrative Records.材料二:公元299年,羅馬皇帝塞維魯從帕提亞人手中奪取美索不達米亞時……楔形文字早已被阿拉米語文字、希臘文字和波斯文字等取而代之,不再有人會認、會說、會寫了。 ——孫寶國:《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楔形文字興衰考略》師:登記戰利品方式的變化體現了什么?楔形文字發生了怎樣的演變?師:正是基于兩河流域文明強大的生命力與繁榮的文化,形成了楔形文字在東地中海地區的傳播。但隨著文明的衰亡,楔形文字也在逐漸衰落,最終被字母文字取而代之。雖然現在我們無法親眼窺得幾千年前的兩河流域,但通過這塊不朽的“泥板”,我們得以領略古老的兩河流域文明的風采,這對于人類文明史上的貢獻是無與倫比的,沒有文字就沒有載體,楔形文字的泥板鐫刻著不朽的歷史。 學生閱讀課本,填寫學案中的時間軸。生:楔形文字的地位有所下降,后被其他文字取而代之 結合時間軸幫助學生直觀地感悟兩河流域文明發展的興衰,并結合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文字的發展與文明興衰的關系,感悟楔形文字對兩河流域文明發展與繼承的重要性,若泥板文字失傳,我們或將無法窺見兩河流域文明的風采,從而培養學生保護文物與文明的意識。結合主線內容進行課堂小結,引導學生認識兩河流域文明在人類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感悟楔形文字對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意義,進一步深化本課所學知識。課堂小結 師:跟隨著楔形文字的腳步,我們從地理、成就、演變三個角度破譯了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密碼。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之一。兩河流域文明的母親蘇美爾的語言和文字雖然最終滅亡了,但她孕育出的燦爛輝煌的兩河流域文明卻因不朽的楔形文字泥板而永存于世。教學反思文字材料較多,史料類型較為單一;預設和生成之間不一定能達成;課堂容量大,如何更好地整合教材,還需不斷探索和思考。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