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 教案【學習目標】1.唯物史觀: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針對清朝包括閉關鎖國在內的 統治政策,學會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分析,以史為鑒,吸取經驗教訓。 2.時空觀念:通過認識明清時期的世界變化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引領學生結合中外歷史素材, 了解康雍乾盛世時期、《尼布楚條約》簽訂等重大歷史事件。3.史料實證:在教材圖文史料的基礎上繼續增加有用史料,針對網上紛繁復雜的史料指導學 生學會辨別真偽。4.歷史解釋:使學生了解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重要變化及所面臨的危機,使學生對這一時期 鼎盛與危機并存的歷史現象形成自己的正確觀念和態度。5.家國情懷:認識這一時期包括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在內的附屬島嶼的統一多民 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強化民族認同感,教導學生自覺維護國家主權,加強對學生的 情懷教育。【教學重難點】重點: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奠定的相關舉措難點:通過清朝疆域的開拓和鞏固,把握這一時期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史料實證法。【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關于康乾盛世,著名學者戴逸提出了不同的觀點:“18世紀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 實則正在向滑向衰世凄涼,可當時中國沒有人認識這一歷史真相。”為什么戴逸先生說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實則衰世凄涼”,這一時期的歷史真相又是什 么 新課講授:一、“康乾盛世”請學生說出自己心目中的盛世是什么樣的。預設:政治開明、文化昌盛、經濟繁榮、國力強 大。康雍乾時期,皇帝勤政,政局穩定,經濟繁榮,疆域開拓及鞏固,因此被稱為“康乾盛 世”。二、康維乾時期的君主專制材料: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無旁假。即左右親 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實錄》閱讀教材歸納“皇祖、皇考”如何做到乾綱獨斷,獨攬大權 教師設問什么是奏折制 其特點和作用是什么呢 1.奏折制度(1))含義:部分官員向皇帝單獨呈送密封報告,皇帝親手批閱后返回,不經過其他中轉、 收發環節。(2)特點及其影響材料 一:約在康照二十年(1681 年)前后建立密折制度。它是一種大臣向皇帝直接陳奏機要 密事,奏文直接遞送望帝,不再經過內閣轉呈,而皇帝的批示也直接下達奏事大臣。——李治亭主編《清史》材料二:康照五十一年正月上諭:“朕為國為民,宵旰勤勞,亦屬分內掌事,此外所不得聞 者,常令各該將軍、總督、迎撫、提督、總兵官國請安折內附陳密奏,故各省之事不能欺隱, 此于國計民生,大有稗益也。”——《清圣祖實錄》特點:迅速,機密,直接,廣泛作用:決策效率提高,對官僚機構控制強化教師過渡:雍正年間為了處理西北軍務,以及防止泄露軍事機密設立了軍機處2.設立軍機處材料: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保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于隆宗 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容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延,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 親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性質:輔佐皇帝的中樞秘書機構教師講解:清朝初期,保留著專門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 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連皇帝也不能改變(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代前期,滿族宗王、八 旗、貝勒等上層貴族參與處理國政的制度。又稱“國議”,它創建于皇太極崇德二年(公元1637 年),撤銷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過155年)康熙帝為了抑制滿族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南書房,輔助皇帝處理政務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按照皇帝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 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軍機處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影響:軍機處的設立標志清朝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教師過渡:除了在政治方面,在思想文化領域采取了文字獄 3.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文字獄:含義是指舊時統治者故意從作者的詩文中摘取字句,羅織罪狀所造成的冤獄。 大興文字獄,統治者為迫害知識份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影響:造成社會恐怖氣氛,文化凋敝,禁錮思想,摧殘人才,嚴重阻礙中國社會的轉型與進 步(①社會黑暗,政治動蕩;②摧殘文化,禁錮思想。)目的:壓制漢人的民族反抗意識,樹立統治權威,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教師過渡:通過以上措施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進一步鞏固,內部政局穩定,于是統治者把目 光轉向了邊疆治理。二、疆域的奠定圖文定位,引入自主探究:1.梳理清朝將邊疆地區納入版圖并實施有效治理的史實。(一)措施歷經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的統治,中國完成了大統一。乾隆時期,中國的領土達到了1453 萬平方公里,清朝最大的貢獻就是奠定了當代中國的基本疆域。統一臺灣 (1)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2)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后裔。1684年,清朝在臺灣設府,隸屬福建省。收復東北失地 ①組織雅克薩之戰,迫使沙俄同意進行談判。 ②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確定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 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維護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加強對西北管轄 (1)軍事平叛 ①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的叛亂。 ②平定維吾爾貴族大、小和卓兄弟叛亂。 (2)設立機構 ①在蒙古族地區設立盟、旗兩級單位進行統治,任命蒙古王公為盟長、旗長。 ②1762年,清政府在新疆設伊犁將軍,總領軍政事務。管轄西藏地區 (1)清初,清政府正式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 (2)1727年,清朝開始派遣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 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調整中央機構和政 策,促進民族團結 (1)專設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務。 (2)因地制宜管理邊疆地區,尊重各民族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優待各族上層分子。(二)疆域范圍:清朝中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外興安 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 島,2.分組討論,分析清朝對國土的治理體現出的特點。(三)地方行政管理①內地分立18省,分設巡撫、總督治理。②在東北、北部和西部邊疆,分設若干將軍轄區和辦事大臣轄區。(四)特點: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習俗信仰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因地制宜,尊重各民族的習俗和宗教信仰,借助其上層人物維持統 治;重視少數民族的事務,中央設專門機構;通過抗擊侵路、打擊分裂等方式加強了對邊疆 的有效控制。清王朝通過對東北、西北、西南與東南多方位的經營與管轄,逐步奠定了現代 中國的版圖。(五)歷史意義3.分析材料,闡述清朝版圖奠定的歷史意義。1、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疆域。2、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接管理,鞏固了邊防,開發了邊疆,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 的發展。3、促進了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交融。4、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總結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及中央集權治理體系的完善,認識其歷史貢獻;對比同時期世 界發展潮流,認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未能實現現代化,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教師過渡:政局的穩定經濟的繁榮疆域的開拓與鞏固使清朝出現了100多年的盛世局面, 100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猶如曇花一現。盛世下隱藏巨大的危機,這些危機具體有哪些呢 四、統治危機的初顯1.背景:清朝由盛轉衰。(1)清朝人口膨脹迅速。(2)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3)政治腐敗和貧富矛盾的積累。 2.表現(1)政治危機:農民起義屢屢爆發;白蓮教大起義。(2)外部危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 中國市場。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思考:清朝統治危機初顯的原因 教師過渡:清朝統治者通過實行奏折制、設立軍機處及大興文字獄,實現了君權的高度集中, 為康乾盛世的出現和大清帝國的強盛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但定,決策的獨斷性和隨意性, 難免導致失誤。君主專制的高度發展也導致了官像機構膨脹,官像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 這都為清王朝由盛轉衰埋下了隱患。教師過渡:那么,這方面是否引起了統治階級的重視呢 請學生結合材料思考。預設:農民 土地問題沒有得到重視;清朝政治已經嚴重腐朽,激化了階級矛盾。教師過渡:俗話說“禍不單行”,國內的亂象已使清朝統治者焦頭爛額;面對此時以英國為 首的西方列強又在中國東南沿海頻繁活動,要求擴大對華貿易,開拓中國市場。清王朝會如 何應對呢 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3.對策——閉關自守①概況:清朝起初指定四處通商口岸,后僅保留廣州一處,外商在廣州的活動受到嚴格約束, 由官府特許的“十三行”商人代為管理對外貿易事務。②影響:這種閉關自守的政策,無法適應新的外部環境,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課堂練習:見幻燈片課堂小結:康乾盛世是中國傳統帝制的最后一抹斜陽,最后一首挽歌。雖然輝煌。但是已 經走到了盡頭。清朝在封閉中走向衰落,西方在開發中走向近代。那么,清朝的“盛和衰” 又給我們什么啟示呢 教師點撥: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推 動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板書設計】康乾虛世(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奏折制度君主專制的發展 軍機處文宇獄統一臺灣:(疆域的奠定)反擊沙俄: 經略 管轄西北: 邊疆 共治西藏:民族管理制度:改土歸流: 疆域奠定及地方管理(統治危機的初顯)內部危機:外部危機及其對策:【課后反思】本節課整體上完成了教學目標,大部分同學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師生互動還算活躍。一些專 題性內容,可留作學生課后完成。今后在設計課堂測評的時候要注意分層,在提高綜合水平 的同時還要關注基礎知識的鞏固和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