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教案【學習目標】1.了解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知道南海諸島、臺灣及其包括釣魚島 在內的附屬島嶼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2.通過了解明清時期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 危機。【教學重難點】重點:明王朝政治制度的變化;明王朝海疆和內陸邊疆的問題及治理。難點:明王朝政治制度變化的認識,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史料實證法。【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明朝那些事兒》中的朱元璋簡介姓名:朱元障 別名(外號):朱重人、朱國瑞性別:男 民族:漢血型: 學歷:無文憑,秀才舉人進士統統的不是,后曾自學 過職業:皇帝;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貧農 生 卒 : 1 3 2 8 — — 1 3 9 8最喜歡的顏急:黃色(這個好像沒得選)社會關系:父親:朱五四,農民、母親:陳氏,農民(不好意思,史書中好像沒有她的 名字)朱元障尚介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這是《明朝那些事兒》中的朱元璋,歷史上做皇帝的朱元璋是怎樣的呢 接下來我們就 走近第13課《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新課講授: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出示明朝的疆域圖,教師設問:明朝建立的時間 都城 1.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同年,明軍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教師過渡:明朝統治者朱元璋是如何治理新興的明王朝的 項目 宰相制 內閣制性質 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或決策機構 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侍從答詢機構2.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廢除宰相制度①目的:加強皇權。②影響:這一舉措對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簡介廢宰相的史實,根據材料,找出朱元璋廢除宰相的理由材料一: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并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碌(比喻時 間極短)而亡。漢、唐、宋國之,量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教師提問:明太祖廢宰相的理由是什么 是否充分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點撥:從宰相制 度,皇權與相權的矛盾,點明廢相的根本原因——宰相制度妨礙了皇權的高度集中。廢除了存在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會有何影響 (2)借助史料,理解廢相的后果①皇權失去制約,空前加強,政局穩定材料二:今我胡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 務,彼此頻順抗衡),不敢相壓。事皆胡延(皇帝)總之,所以穩當(穩定)。 ——《皇明祖訓 ·祖訓首章》②皇帝失去輔佐,政務繁忙材料三:洪或十七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 一 日的人天內,內外諸司送到望宮的奏章共 1160件。這些奏章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3291 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處 理411件事。 一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過渡:皇帝政務負擔大大加重,為此,明太祖設置了一些顧問,稱殿閣大學士;到明成 祖朱棣時期逐漸形成了一個常設的秘書機構,那就是——內閣。內閣學士的職責是什么 (票擬權)(教師簡單解釋何為票擬、何為批紅)明中后期,有的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人尊稱為”首輔“,還被比喻為丞相。 問題來了,內閣首輔是不是變相設置的丞相 權力 率相擁有決策權 無決策權,只擁有建議權權力來源 來自于制度和職位, 來自于皇帝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作用 一定程度上能夠制約皇權 是君主專制的有力工具,難以制約皇權(2)設立內閣制度①原因:宰相廢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②設立:明成祖時。③權力: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明朝中后期,有 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展示材料:明朝首輔葉向高是如何評論內閣、如何評論自己身為閣臣的身份的 表格小結:內閣首輔與丞相的不同,由此引出內閣的性質:內閣——始終不是法定的 中央一級行政機構;而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過渡:明中后期,由于內閣權勢很大危及皇帝,因此明朝皇帝以重用司禮監進行牽制。(3)宦官專權的出現①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②表現:獲得協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負責提督東廠和控制錦衣衛。不管是首輔專權還是宦官專權,他們的權力來源都是 皇帝的信任與支持。出示圖片:明初的中樞機構及1380年后的中樞機構圖,設問:對比找出,明朝中央機 構發生了什么變化 答案預設:裁撤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立內閣;始設通政司;設五府分軍政權等。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結合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實,感受大明的“輝煌”。(1)鄭和下西洋1.概況: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率領船隊先后7次遠航海外,訪問了亞非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思考規模空前的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影響為何有限 2.評價(1)積極: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 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2)消極:其目的主要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后來 未能持續。通過下西洋政策的變化,聯系西方新航路的開辟等史實,讓學生感受到明朝外交的調整, 及封閉帶來的危害。危機主要為沿海危機,分為倭寇侵擾和歐洲殖民者的侵奪。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依據教材 找出倭寇侵擾我國沿海的概況以及戚繼光平倭的史實;了解歐洲殖民者在我國沿海的基本侵 略活動。(2)戚繼光抗倭(1)原因①日本:日本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的長期戰爭造成了大量落魄無賴的武士。教師解說: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 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 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②中國:明朝嚴厲禁止海外貿易,導致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教師解說:至嘉靖時期,隨著東南沿海一帶商品經濟的發展,沿海一帶私人經營的海上 貿易十分活躍。一些海商大賈、浙閩大姓為了牟取暴利,不顧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 商"相互販賣貨物,他們成群分黨,形成海上武裝走私集團,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結日本 各島的倭寇,于沿海劫掠。這些海盜商人如王直、徐海等,與倭寇勾結,使得倭患煎演煎烈。 甚至一些明朝官僚也與這些寇盜建立了聯系,彼此勾結。(2)對策:①軍事: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②經濟:逐漸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教師解說:隆慶元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調整海外貿易政策,有條件地允許民間私 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海”。從此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獲得了合法的地位,東南沿 海各地的民間海外貿易進入了一個新時期,明朝出現一個對外開放的局面。據一些學者研究, 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國的白銀總數大約為3億3千萬兩,相當于當 時全世界生產的白銀總量的三分之一。(3)歐洲殖民侵略1.背景: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2.表現(1)16世紀中期,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2)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設計活動“讀圖說史”:讀明朝形勢圖,結合教材分別指出 A、B、C區域的主要民族, 并說明明政府是如何經略這些地區的 學生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地圖指出 ABC三個區域的主 要民族,并說明明月政府是如何經略這些地區。地域 政策措施家古 修筑長城、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 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西藏(烏思藏) 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并設立 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東北女真 人到東北招撫,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 司,廣泛對東北地區女真部落首領封授官號。展示明朝經略邊疆措施的表格分析,明朝邊疆防范的重心在哪 葡萄牙,荷蘭占領中國 澳門和臺灣是在怎樣的世界背景下進行的 老師總結:明朝不了解當時世界形勢,依舊采取傳統的策略,重邊防,輕海防,沒有意 識到葡萄牙,荷蘭的侵略意圖以及嚴重性,使明朝錯失了海防建設的機遇。再提問,當時的世界形勢是怎么樣的呢 出示時間軸,簡單梳理明清易代的基本史實。 4.明清易代(1)清朝建立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2)明清易代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遷都北京。經過20多年的戰斗,清軍將農民 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思維提升:全球視野下的明朝統治與明清易代,通過時間軸的形式,認識從明朝建立到 清朝統一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課堂練習:見幻燈片課堂小結: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感受到明朝因專制封閉,沉迷于天朝上國的美夢中一 步步錯失轉型機遇,我們以史為鑒,引出習近平主席的一段話,提升家國情懷。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課堂小結-(1)明朝廢除宰相制度,形成內閣制,君主專制空前加強,也導致宦官專權嚴重。傳統問題(2)明朝對內陸邊疆問題的處理得當之處鞏固的新強化了統一多民族國家,處理不好的地方導致王朝被取代。發展(3)明朝面臨著海外貿易發展的新的歷史機遇,新挑但在短暫的鄭和下西洋之后堅持閉關鎖國與海禁戰的政策,引發倭寇猖獗,喪失與西方殖民者爭奪市傳統場的機遇。應對)【課后反思】知識點之間的嚴謹性還有待加強,比如“如何由內閣過渡到司禮監”。備課還需進一步 加強,多下功夫,真正把“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落到實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