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南絲竹》教案教學材料:江蘇少年兒童出版社音樂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絲竹江南》第三課時設計思路:根據新課標理念,注重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培養其音樂的審美能力,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作為基本理念,貫穿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強調并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內涵有一個整體把握。教學方法:按照我對教材的理解,并遵照《新課程標準》中:在課程設置中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過程中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精神,并通過創設的現實情景,讓學生投入解決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己去研究、探索、經歷音樂學習的全過程,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學目標: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江南水鄉風光的秀美和江南音樂語言的甜美,并通過歌唱、交流、探究、創造等音樂活動,進一步品味江南文化,激發學生對江南的熱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目標:聆聽《紫竹調》,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和音樂風格,并能夠判斷其主奏樂器音色的能力。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江南絲竹的流傳地域、形成簡況、樂隊組成、風格特征及社會功能的基礎知識,并能夠運用以上知識分析當今社會一些音樂現象。 內容分析:《紫竹調》原是一首具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曲調清新明快,節奏流暢活潑,情緒樂觀親切,具有濃郁的吳地風格。江浙地方戲常用它作穿插的小調,在滬劇中,該曲還成為滬劇常用的一個唱腔。這首樂曲就是由滬劇曲調改編、發展而成的江南絲竹代表曲目。幾個聲部多為主旋律的變奏,主要采用了“加花”、“減花”等手法和支聲式的多聲部織體。全曲為羽調式,配器和藝術效果也顯現出濃郁的江南民間音樂特征,較好地發揮了江南絲竹的特長。教學重點:聆聽《紫竹調》,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和音樂風格。教學難點:江南絲竹相關知識的探究。教學準備:鋼琴、琵琶、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1、欣賞幾幅圖片(江南古鎮)看看是什么樣的地方?有何共通處?圖中可看出特點是水多橋多,鎮內河網交錯,碧水環繞,很有江南水鄉特點,看看這些畫面,我們仿佛也置身于美麗的水鄉中。2、江南水鄉,不但水美歌美,它還孕育出一種我國的傳統樂種,被稱為“中國式的室內樂”——江南絲竹。【設計意圖】:老師用優美的語言文字,加上相應吻合的圖片,慢慢培養學生對江南絲竹的影響。二、新課學習:1、一同欣賞一首江南絲竹樂《紫竹調》,聆聽思考:①作品給你怎樣的感受?(曲調清新明快,節奏流暢活潑)②聽出哪些主奏樂器(二胡、琵琶、竹笛)【設計意圖】: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學習音樂,永遠離不開聆聽,讓學生在問題中聽,在思考中聽,反復的聽,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慢慢領會音樂,真正地理解音樂。2、簡介江南絲竹三件主奏樂器是民族管弦樂中拉弦、彈撥和吹管的代表樂器,其中二胡和琵琶都有絲弦,即為絲樂,竹笛是竹制,所以它們屬于“絲弦樂”。江南絲竹是絲竹樂的一個分支,主要流行于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北部一代。從音樂中可以感受到風格輕快活潑、細膩雅致,演奏規模較小,通常用“小、細、輕、雅”四字將其概括。3、學唱主題旋律聆聽音樂片段,用“啊”哼唱主題旋律,隨琴學唱。4、聆聽思考聽賞全曲思考:①主題旋律出現幾次?②聽辨樂器演奏的順序。(樂隊合奏—竹笛領奏—琵琶領奏—二胡領奏—樂隊合奏)再次聆聽,模仿演奏分三組模仿三件主奏樂器演奏,樂隊合奏處一同用“啊”哼唱的同時思考每遍演奏的旋律是否完全相同。處理歌曲難點:師用琵琶演奏兩段旋律,讓學生對比不同之處,從中介紹旋律的加花。加花是圍繞母曲的骨干音你,增添幾個相鄰的音以裝飾和豐富旋律。7、作品簡介《紫竹調》原是一首具有江南地方色彩的民歌,曲調清新明快,節奏流暢活潑,情緒樂觀親切,具有濃郁的吳地風格。江浙地方戲常用它作穿插的小調,在滬劇中,該曲還成為滬劇常用的一個唱腔。這首樂曲就是由滬劇曲調改編、發展而成的江南絲竹代表曲目。幾個聲部多為主旋律的變奏,主要采用了“加花”、“減花”等手法和支聲式的多聲部織體。全曲為羽調式,配器和藝術效果也顯現出濃郁的江南民間音樂特征,較好地發揮了江南絲竹的特長。8、江南絲竹概念小:樂隊編制和樂曲結構是小型的。細:演奏風格上的精致細膩。輕:音樂情趣側重于輕快典雅。雅:曲調優美秀雅,柔和清澈。三、拓展:了解八大名曲四、總結:本節課中,我們知道了江南絲竹的定義,了解了江南絲竹的風格特點——小、細、輕、雅,也欣賞了江南絲竹的代表作,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進一步去接近和了解江南的民歌和音樂,領略其中無窮的魅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