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只鳥仔》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民歌,讓學生得到豐富的情感體驗2、用有表現力的聲音和生動有趣的神態來表現歌曲,感受民歌的方言和特色。3、了解和學習下滑音的唱法,增強歌曲的表現力。4、通過不同的演唱形式(輪唱、閩南語唱)鞏固對歌曲的掌握。教學難點:1、能夠準確地聽出歌曲中的下滑音,并用有表現力的聲音來演唱2、掌握旋律中的模進,以及歌曲中的特殊符號。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打擊樂器(圓舞板)教學過程:(一)伴著音樂走進教室(森林狂想曲)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跟上歡快的律動走到位置上,以愉快的心情進入課堂(二)節奏練習1、同學們,你留心了嘛?剛才的音樂中有哪些聲音?沒錯,咱們來到了一片美麗的大森林里,早晨露珠迎著朝霞,一只小黃鳥一大早就唱起動聽的歌曲。它是這樣唱的:咕 0 咕0 咕0 咕0 (大家一起來試試)又飛來一只小藍鳥,它是這樣唱的:0 啾啾 0 啾啾 0 啾啾 0 啾(唱的時候注意休止符前置)2、黃鳥和藍鳥一唱一和組成了優美的合唱曲,請同學們分成兩組來完成(咕和啾啾的配合),那大家發現了這首曲子是幾拍子的呢?(那咱們根據4/4拍的強弱規律再來一次,注意聲音跳躍、有彈性一些)3、動聽的合唱曲吸引了一只小鳥仔站在枝頭讀童謠,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童謠有什么特點呢?(一三句節奏相似、二四句節奏相似)4、分三組合作(分別扮演小黃鳥、小藍鳥、小鳥仔),跟伴奏讀童謠。(三)課題引入1、聽著大家動聽的歌聲,老師也忍不住想唱一唱了,請大家說說老師唱的歌曲是什樣的情緒,給你帶來什么樣的感覺?2、其實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歌曲,臺灣民謠《一只鳥仔》,簡介臺灣,解釋“仔”在閩南語中的意思。3、現在咱們來完整的聽一遍這首歌曲,一起感受旋律帶來的歡快、愉悅。(四)新歌教學1讓我們共同學習這首歌吧,首先請大家仔細觀察,在123樂句中出現了一個共同的節奏,誰說一說?(前八后十六分音符)跟琴模唱這種節奏3、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符號?(句尾休止符)注意休止符,跟琴模唱整首旋律。4、模唱旋律(注意口腔位置的要求),鳥兒們邊唱邊起舞,劃出了一條條優美的旋律線,咱們也邊唱邊劃一劃吧。(出示旋律線)5、觀察旋律線的規律特點,一三句旋律線的形狀一樣,但音符卻不一樣,這種寫作方式叫模進。6、請同學們隨著老師的琴聲,帶上歌詞唱一唱。想一想唱歌時鳥兒會做出哪些動作呢?(加入聲勢動作,鞏固歌詞)7、出示帶下滑音的樂譜,講解并由老師示范展示不同的效果。(一起試一試)8、講解這首歌的來源是由臺灣宜蘭地區的《宜蘭調》改編而成的,其實“丟丟”、“伊嘟”這些襯詞有的是模仿了山洞里水滴的聲音,雖然沒有實際意思,但是增添了歌曲的趣味性,讓歌曲變得更加生動了。9、大家想不想知道用閩南話是怎么唱的?(共同用閩南語學唱)(五)、課堂總結(以歌曲伴奏為背景)隨著音樂出示畫面,回顧本節課內容(鳥仔讀童謠、唱歌謠、用閩南語唱歌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