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教案【學習目標】1.了解北宋初年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背景及各項措施,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事件。 2.了解宋遼、宋夏之間的戰與和,分析北宋中期所面臨的統治危機。3.掌握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內容、意義。4.了解兩宋時段政治方面的新變化,認識其對中華文明歷史發展進程產生的深遠影響。【教學重難點】重點: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對王安石變法的的評價【教學方法】讀圖指導法、活動探究法、史料實證法。【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展示圖片《黃袍加身》提問:圖片反映的是歷史上的什么事件,黃袍加身的主角是誰 他最大的歷史功績是什 么 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是陳橋兵變,959年,周世宗柴榮駕崩,七歲的周恭帝柴宗訓即位。 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國胤,與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掌握了軍權。960年 正月初一,傳聞契丹聯合北漢南下攻周,宰相范質等未辨真偽,急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御 敵。周軍行至陳橋驛,趙匡胤和趙普等密謀策劃,發動兵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 擁立他為皇帝。隨后,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京城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開城迎接趙匡胤入城, 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即位后,改國號為宋,仍定都開封。趙匡胤在位時期,結束了五 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接下來我們就走近《兩宋的政治與軍事》一課。新課講授:五代時期,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中原王朝更迭頻繁。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國 胤發動兵變奪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新政權結束了 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形成長時間的穩定統治。展示宋太祖與趙普對話的材料,請學生思考繼五代十國而起的趙宋王朝面臨著哪些問題 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并理解宋初鞏固統治的背景及措施。統治者鑒于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的歷史教訓,有針對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強化 專制集權、維護政權穩定的措施。一、宋初中央集權的加強 1.措施:閱讀教材P50北宋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理解北宋如何通過分割宰相權力,加強皇權。(1)中央與地方:①行政: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知州,設通判監督;節度使逐漸演變為虛銜。解說:與驕橫無文的武將相比,文官接受傳統儒學教育,講究忠孝之道,沒有造反的賊 心;文官乃文弱書生,沒有軍隊,一般也沒有造反的賊膽。所以,趙匡胤才會說:“五代方 鎮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藕,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②財政: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稅收大部分上交朝廷。解說:造反必須要有錢,為什么呢 因為造反是要冒著生命,甚至滅族的危險的,如果 無利可圖,誰會干呢 地方沒有錢財,自然沒有人會跟著造反。③軍事: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分別拱衛京師和鎮守地方,定期更換。解說:北宋初年,宋太祖以禁軍分駐京師與外郡,內外輪換,定期回駐京師,故稱更戍 法,但將領不隨之調動,使“兵無常帥,帥無常師”。此舉對防止將領專權有利,卻削弱了 軍隊的戰斗力。因為在冷兵器時代,軍隊的戰斗力主要拼的是膽氣,而膽氣需要軍隊內部的 團結。兵帥不合會影響軍隊的凝聚力,從而影響戰斗力。古代歷史上凡是戰斗力強的軍隊, 兵將關系都十分和睦。宋神宗時就廢了更戍法。(2)君主與宰相:實行二府三司制,削弱相權,加強皇權。由樞密院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又與 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前者有調兵權但并不統兵,后者統兵但無權調兵。(3)文臣與武將: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罷免宿將兵權,用文官擔任樞密院長官;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抬高文官和士 人的地位。教師歸納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強干弱枝,守內虛外。分化權力,機構眾多。重文 輕武,文人治國過渡:如何評價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展示材料,論從史出。閱讀下列材料,思考如何看待加強宋初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歷史影響。材料1:唯本胡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藉方守臣,統 制列城,付以教千望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語,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轉對條上四事》材料2:宋朝橋五代之弊,在機構設置上主要考慮權力的分散和制衡,以防止任何一個 機構叔力過大,使得任何人無法憑借組織的力量順覆望權,結果嬌社過正形成了中國歷史上 機構最龐雜,人員最臃腫,效率最低下的政府體系。——摘編自張鳴著:《中國政治制度史導論》2.影響:(1)積極:有效地預頁防了內部動亂因素,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 和君主專制。(2)消極: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 風氣。二、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新弊斬生(一)邊防壓力1.積弱之原因:收精兵,換防+軍權三分+崇文抑武——軍事積弱 2.表現:(1)宋遼關系(2)宋夏關系展示《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并閱讀教材,完成表格。交戰雙方 戰爭結果 和議內容 影響遼與北宋 北宋失敗 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 相稱,北宋每年給遼“歲幣” 北宋北部邊防相對 安定,加重北宋財政負擔西夏與北宋 北宋失敗 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 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北宋西北邊防相對 安定,加重北宋財政負擔解說1:邊防壓力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領了燕云十六州,對中原形成 嚴重威脅。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后來遼軍大舉南下, 逼迫北宋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 “歲幣”;方于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 安定。解說2: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圣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 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宋軍堅守遼軍背后的城鎮,又在 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伏弩射殺了驕傲自大的遼將蕭撻覽。此時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真宗御 駕親征鼓舞了士氣,集中在澶州附近的大宋軍民多達幾十萬人。而這個時候,契丹方面戰線 拉得過長,補給非常困難,再加上孤軍挺進宋朝腹地,萬一戰敗,后果不堪設想。蕭太后是 一個很務實的人,在出兵之前,她已經做好了可戰、可和的兩手準備,于是就聽從了降將王 繼忠的建議,派人赴入澶州轉達了罷兵息戰的愿望。這也正是趙恒的心愿,所以當即回信表示宋朝也不喜歡窮兵黷武,愿與契丹達成和解,派出殿直曹利用作為使臣去與契丹洽談議和 事宜。1005年1月,宋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 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觀點辨析題——針對北宋“以錢財換和平”的做法,有人認為是統治者明智的選擇,也 有人認為是統治者無能的表現。請闡明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準確)不可取:屈辱+金錢損失可取:安定+經濟受損有限利:穩定了邊界,使國家相對安定,雙方維持和平關系,有利于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 流以及民族融合。弊:加重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態,“歲幣”加重北宋人民的負擔,最終導致亡國。(二)財政危機【學生活動】學生閱讀教材,思考造成北宋財政危機的原因有哪些 根本原因:北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帶來的結果具體原因:冗官:機構重疊,人浮于事,官員過爛 冗兵:募兵過爛,軍隊人數增加冗費:軍費開支過大、官費開支過大、對外歲市2. 表現: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教師過渡:北宋中期統治危機日益加重,主要表現在對外軍事上的失利,和政府財政的 日益窘迫,積貧積弱。為改變這種情況,統治集團內部開始改革。三、王安石變法——解弊之法教師過渡:雖在邊疆戰事中頻吃敗仗,北宋卻供養了一支空前龐大的軍隊。這支軍隊是 通過招募組建的,多而不精,管理混亂,訓練廢弛,素質低下。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 線上升,占到國家財政開支的一半以上。另外,北宋政府機構設置重秀,官僚子弟入什過濫, 致使官僚隊伍也不斷膨脹。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一)原因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政治危機、財政危機、邊疆危機,出現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1.土地兼并嚴重2.階級矛盾的激化3.冗官、冗兵、冗費 4.遼、西夏的威脅根源:北宋初年對中央集權的加強的弊端(二)序幕——慶歷新政 1.支持者:宋仁宗2.改革目的:整頓官僚機構 3.改革結果:失敗解說:慶歷三年宋仁宗任命范仲淹為參知政事,任命富弼等為樞密副使,催促他們立即 拿出一個使天下太平的方案。范仲淹于慶歷三年九月將《答手詔條陳十事》奏折呈給宋仁宗, 提出了十條改革主張:(一)明黜出涉,按官員的政績進行升遷。(二)抑僥幸,限制恩蔭。(三)精貢舉,改變科舉的內容和辦法,選擇“經濟之才”。(四)擇長官,選好地方官。 (五)均公田,這主要是均地方官員的收入。(六)厚農桑,采取措施發展農業生產。(七) 修武備。(八)減徭役。(九)覃恩信,主要是免去積欠的賦稅和大赦方面的內容。(十) 重命令,重視法令的制定和執行。范仲淹認為當時改革的中心問題是整頓吏治,裁汰內外官 吏中老朽、病患、貪污、無能之人。宋仁宗采納了這些意見的大部分,因為宋仁宗的年號是“慶歷”,故歷史上稱這次改革為“慶歷新政”。(3)結果:新政明顯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引發抵制,很快歸于失敗。(二)高潮——王安石變法通過面臨的危機,把握王安石變法的背景,結合表格內容,學生學會分析變法措施帶來 的影響。名稱 內容 作用農 青苗法 政府貸款或物給農民 農民免受高利貸盤剝,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 征收役錢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出 錢 保證農民生產時間方田均稅法 核實土地,按多少、好壞平均賦稅 增加政府收入商 均輸法 依照“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原 則,必須在路程較近的生產地采購 節省貨款和轉運費。 減輕了納稅戶的額外負擔,限制了富商大賈對 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生活。市易法 收滯銷貨,短缺時賣出 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增加政府收入,打擊大商 人。軍事 保甲法 編組保丁,進行訓練 加強對人民的控制,增加國家軍事力量,減少 軍費開支,為取消募兵制作準備保馬法 凡是愿意養馬的,由政府供給馬匹, 或政府出錢讓人民購買,每戶一匹, 富戶兩匹。 為了改變戰馬不足的情況。將兵法 定轄區 定訓練 充實力量教育 改革科舉 進士科專考經義策論 為政府培養實用人才整頓太學 設三舍法,上舍生成績優秀者直接 做官 學校成為為變法造輿論、培育人才的地方2.結果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的目的,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一些 措施在執行的過程中加重了人們的負擔,引發激烈的爭議。(蘇轍說)王介甫小丈夫也,不忍貧民而深嫉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貧民,不知其不可 也。……及其得志,專以此為事,設青苗法以奪富民之利……青苗法常為人所攻擊的一點是收取利息。雖然官方規定的利率是半年20%,但是地方 官員們卻常常私自提高利息到30%甚至更多。陜西農民向官家借陳米一石,至還的時候是 新的好小麥一石八斗七升五合,“所取利近一倍”。有的記載甚至說實際利率有達到原先設 定的35倍的,比高利貸還要高許多。學生閱讀“學思之窗”的內容及材料并思考問題: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有哪些 3.失敗的原因根本原因: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直接原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其他原因: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宋神宗的去世;司馬光任宰相廢除新 法。4.評價王變法:(1)達到了富國的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消除了財政赤字。材料1:史稱公(王安石)嘗與司馬溫公(司馬光)延辯理財,溫公曰:善理財者不過頭會 其效耳。公曰:不然,善理財者民不加賦而國用足。 ——梁啟超《王安石傳》(2)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3)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了激烈爭議。解說:青苗法是王安石變法中的引起爭議最大的一項法令。有人認為此法類似于今天的 銀行貸款,打擊了當時普遍存在的高利貸行為,對人民有利。也有人認為,這是國家向人民 敲詐勒索,純粹是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4)圍繞變法問題,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引發黨爭,北宋逐漸走向衰亡。解說:王安石變法觸犯了許多人的既得利益,一開始就遭到了守舊派的激烈反對。1074 年,王安石第一次被迫辭職。次年,宋神宗一度恢復王安石的職務,想使改革繼續進行下去, 然而僅僅過了半年,王安石又被迫辭職。具體情形是,王安石的兒子去世,變法派內部分裂、 發生內訌,王安石一手提拔的呂惠卿排擠王安石。王安石心灰意冷,主動提出辭職。宋神宗 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最終全部廢除了新法。四、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①靖康之變:1127年,北宋被女真的金朝攻滅,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北去。②南宋:1127年,康王趙構在應天府稱帝,后定都臨安,史稱南宋2.岳飛抗金詩詞欣賞:【學生活動】談談你對這首詞的感受 該詞表現了岳飛收復故土,忠君愛國的壯烈情懷,讀之讓人熱血澎湃。岳飛抗金包圍了 人民的生命財產,保衛了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是正義的。教師結合靖康之變、岳飛抗金等典故講述南宋為什么要偏安 (南宋在東南方建立)-- 為什么能偏安 (岳飛抗金)-一偏安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 (紹興和議訂立),并且建議教 師明確指出紹興和議之后,宋金雙方政治、軍事力量基本上處于均衡狀態,南宋與金對峙局 面確定下來。3.宋金對峙紹興和議:1141年,雙方以東起淮水,西之大散關為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 繳納白銀25萬兩、絹25萬匹,稱為“歲貢”。【學生活動】學生理解南宋偏安的含義。評價:不平等的;加重人民負擔;客觀上相對安定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南北方社會經濟 恢復和發展,有利于各族人民的友好交往。課堂練習:見幻燈片課堂小結:兩宋時期既結束了五代十國割據混戰局面,通過變革政治鞏固了國家統一。統治期間雖有民族政權之間的碰撞,但通過和議的方式使宋朝贏得了長久的和平發展機遇, 在經濟、科技、文學、戲曲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此外,也推動了民族之間融合,利于多 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和鞏固。3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一批以寬仁著稱的君主、“以 天下為己任”的士大夫,他們的改革精神、家國情懷將永留史冊,熠熠生輝。作業布置:見配套作業。【板書設計】(課堂小結兩宋的政治和軍事慶歷宋初中央集權加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分散機構權力抑止武將勢力貧弱表現邊防壓力與財政危機靖康之變南宋偏安(1127年)新政熙寧變法北宋建立(960年)失敗改革)【 課后反思 】課堂總體范圍較好,但高一的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較差,因而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并 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予更 多的獨立解決問題的空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