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6) 誡子書——七年級語文統編版(2024)上冊課前導學【基礎知識】1.作者簡介:諸葛亮(181-234),字孔明,瑯玡陽都(今山東沂南)人,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曾隱居隆中,后任蜀漢丞相。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后追謚忠武侯,后世稱諸葛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被后代封建統治者推為忠君的典型。著有《諸葛亮集》。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2.寫作背景:這篇文章是諸葛亮晚年寫給他八歲的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寫于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一生效忠劉氏父子,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了國家日夜操勞,顧不上親自教育兒子,于是寫下這篇《誡子書》,告誡兒子諸葛瞻要讀書修身、靜心養德。3.重難字詞淫慢( yín ) 勵精( lì )年與時馳( chí) 窮廬( lú )4.詞語解釋1.一詞多義(1)學夫學須靜也(動詞,學習)非志無以成學(名詞,學業)(2)行夫君子之行(名詞,行為)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動詞,行走)2.古今異義(1)淫慢則不能勵精 (古義:懈怠。今義:跟“快”相對)(2)險躁則不能治性 (古義:輕薄。今義:地勢險惡)(3)險躁則不能治性 (古義:修養。今義:治理)3.詞類活用(1)非淡泊無以明志(形容詞作動詞,明確、堅定)(2)非寧靜無以致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大目標)【知識小練】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夫(fū)君子之行B.淫(yín)慢則不能勵(lì)精C.險躁(zào)則不能治性D.悲守窮廬(lú)2.下列加粗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年與時馳 學而時習之 B.靜以修身 可以為師矣C.非淡泊無以明志 博學而篤志 D.三人行 三十而立3.下列朗讀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夫/君子/之行 B.靜/以修身,儉/以養德C.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D.年/與時馳,意/與日去4.下列加粗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一項是( )A.靜以修身 B.非淡泊無以明志C.夫君子之行 D.非寧靜無以致遠5.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儉以養德 B.年與時馳C.意與日去 D.險躁則不能治性6.下列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 )A.年與時馳 譯文:年齡隨同時光而疾速逝去。B.意與日去 譯文:意志隨同歲月而喪失。C.多不接世 譯文:大多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D.將復何及 譯文:又怎么來不及!7.下列有關文學與文化常識的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東漢時期蜀漢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B.《論語》中的“三十而立”是指人在三十歲前后的年紀,應該建立起自己人生穩定的價值觀,應該建立起自己的事業和成家立室。C.王強到同學家做客,離開時說:“今日光臨寒舍,我很開心,感謝你的盛情款待!”D.小明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李奶奶,問道:“奶奶,您老身體真硬朗,今年貴庚(書面語)?”8.下面從文段中抽出來的句子,原來的順序被打亂了,句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在中國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為什么?_______。①人常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②而它的起點“修身”當然不能缺少對身體的包裝行為③即必須首先從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風范的形象④因為在禮儀之邦,衣是臉面、包裝,是身份的體現⑤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與行為準則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A.有誤,“夫”應讀作“fú”;BCD正確。故選A。2.答案:C解析:A.時:時間/按時;B.以:來/憑借;C.志:志向;D.三:虛數,多個/數詞。故選C。3.答案:A解析:可根據句意及結構來分析劃分停頓。A項,句意:君子的行為操守。“夫”是句首發語詞,“君子之行”是一個偏正短語,中間不能斷開。故選A。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詞類活用的能力。詞類活用是在具體語境中的特殊用法,必須結合語句來分析、判斷。A項,形容詞用作動詞,屏除雜念和干擾,寧靜專一。B項,形容詞用作動詞,明確、堅定。D項,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大目標。C項,“行”指行為操守,不屬于詞類活用。5.答案:A解析:B項中“馳”古義指迅速逝去,今義多指(車馬等)跑得快;C項中“去”古義指喪失,今義多指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D項“險”古義指輕薄,今義多指危險,不安全。A項中“儉”古義、今義都指節儉。6.答案:D解析:考查文言翻譯。D項“將復何及”的譯文應該是“又怎么來得及”。7.答案:B解析:A.“東漢”應改為“三國”。C.“光臨寒舍”在這里謙敬誤用。D.“貴庚”是敬辭,問人年齡。但問老人年齡,一般用“高壽”。8.答案:C解析:排序題主要看以下三點:①是否同一。話題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②是否呼應。整體語段是否呼應,局部前后詞語的暗示或句子的邏輯關系是否呼應。③是否協調。整體情境是否協調,局部音節是否協調。此題根據以上幾點分析,應該選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