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節(jié) 海陸變遷教學方法:探究式,小組合作式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說明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 2.知道大陸漂移學說及其基本觀點,了解地理科學發(fā)展史,注意科學興趣的培養(yǎng)。 3.運用“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4.運用板塊構造學的基本觀點,解釋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教學重點: 1.運用“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并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2.運用板塊構造學的基本觀點,解釋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運用“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并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 意圖 技術 應用 時間 安排創(chuàng)設情境 同學們,這張圖片是20世紀70年代,科學工作者在喜馬拉雅山南坡4800米的地區(qū)發(fā)現的距今1.6億年前的“喜馬拉雅魚龍”化石,而這種魚龍是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動物,它怎么會“游上”喜馬拉雅山呢? 觀看“喜馬拉雅魚龍”化石圖片 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PPT 2分鐘新課講解 (內容1:地表形態(tài)變化) 提問: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海洋可以變?yōu)殛懙兀懙匾部梢宰優(yōu)楹Q螅春j懽冞w。請同學們看看下面兩張圖片,又說明了什么? 展示:東海海底發(fā)現古河道的遺跡圖和荷蘭建造圍海大堤圖 認真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 (東海海底發(fā)現古河道的遺跡圖說明陸地可以變?yōu)楹Q?荷蘭建造圍海大堤圖說明海洋可以變?yōu)殛懙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使學生知道海陸是在不斷變化的 PPT 3分鐘新課講解 以上提到的都是海陸變遷的證據,而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主要是地殼運動和海平面升降,填海造陸等人類活動也是原因之一。 提問:除了上述外,大家還知道哪些關于海陸變遷的證據呢? 展示:云南石林圖片 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回答問題 (云南石林喀斯特地貌的石灰?guī)r是在海洋環(huán)境下形成的,說明由海洋變?yōu)殛懙亍L窖竽喜康膷u國圖瓦盧因海平面上升被迫舉國搬遷。) 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資料,提升搜集整理能力 PPT 2分鐘新課講解 提問:我們上述提到的證據中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往往需要經歷漫長的時間,在短期內不易被人們察覺。還有哪些地表形態(tài)是很激烈的表現,易被人類察覺呢? 學生回答問題 (火山和地震) 了解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表現 ppt 2分鐘新課講解(內容2:大陸漂移假說) 既然海陸之間是不斷變化的,那么今天的海陸分布是怎么形成的呢? 還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做個游戲。 正是有了這一發(fā)現,才使人類開始關注海陸變遷,并最終揭開了海陸變遷的神秘面紗。那么,是誰最早發(fā)現了這個現象呢? 學生小組合作,動手完成。 第一步:把描圖紙覆蓋在地球儀上,用筆描出非洲大陸、南美洲大陸的輪廓。 第二步:把描好的兩幅圖沿大陸輪廓剪下來,試著把它們拼在一起,看一看,拼合處是否基本吻合。如果吻合,嘗試思考原因。 第三步:演示這兩塊大陸的漂移過程可能是怎樣的。 (魏格納) 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發(fā)現的喜悅 / 5分鐘閱讀 閱讀: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假說 閱讀 了解大陸漂移假說 課本 1分鐘新課講解 提問:大陸漂移假說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展示:大陸漂移過程(模擬) 讀圖,提取信息,概括總結 (在大約2億年前,各個大陸還是一個相互連接的整體,周圍是一片海洋。其后,原始大陸逐步分裂成幾塊,并極其緩慢地向著不同方向漂移分離,最終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陸分布狀態(tài)。)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PPT 3分鐘新課講解 提問:僅僅憑大陸輪廓能否說明兩個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呢? 魏格納需要找到更為科學有力的證據。大家替魏格納想想還能找哪些證據來證明大陸漂移呢? 展示: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層及植物化石相似性圖 認真閱讀地圖,提取有效信息 (南美洲東北部和非洲西南部的大陸輪廓形狀基本吻合。 南美洲東部和非洲西部古老地層順序大致相同。 在南美洲東南部和非洲南部發(fā)現的2.3億年前舌羊齒植物化石相似。) 培養(yǎng)學生讀圖獲取信息的能力 PPT 2分鐘交流分享 大陸漂移假說提出后引發(fā)了廣泛討論,尤其是對固定論的質疑,所以魏格納在提出大陸漂移假說之后的十多年里繼續(xù)研究,尋找證據,1930年4月魏格納在第四次去格陵蘭島進行考察時不幸遇難。雖然他為追求真理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他善于觀察、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卻廣為流傳,魏格納故事給我們哪些啟示? 學生發(fā)言: 一個學說的研究過程主要從發(fā)現問題—提出假設—尋找證據—科學論證。我們在研究問題的時候也要遵循這種科學的方法。 他不畏逆境、堅持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教給學生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大膽質疑、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PPT 2分鐘新課講解 (內容3:板塊構造學說) 講述:大陸為什么會漂移呢? 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海底擴張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理論,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提問: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展示: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 學生閱讀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思考: ①明確六大板塊的名稱及位置; ②中國位于哪個板塊?幾乎都是海洋的是哪個板塊? ③板塊內部和板塊交界處,哪個地殼更穩(wěn)定? (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大致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的。各大板塊內部一般比較穩(wěn)定,各大板塊交界地帶的地殼活動比較活躍。) (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 結合問題讀圖,更有針對性,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PPT 3分鐘模擬探究 提問:板塊之間的運動形式有哪些?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利用兩本書演示板塊運動形式,分別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動手演示板塊運動形式第一步:用兩本書表示兩大板塊,將兩本書作相對運動,書本會相互碰撞,一本書會升高。 (得出結論:碰撞擠壓運動會形成高大的山脈。) 第二步:將桌面表示海洋,兩本書表示兩大板塊,將兩本書作相向運動,書本會張裂分離。 (得出結論:張裂拉伸運動會形成新的海洋或裂谷。) 把抽象的運動形式轉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yǎng)學生通過親身實踐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書本 3分鐘新課講解 提問:請你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解釋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原因。 再推測紅海未來的變化及原因。 展示:世界六大板塊分布圖和世界地形圖 學生讀圖,回答問題: 喜馬拉雅山脈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做碰撞擠壓運動而形成。 紅海未來面積會擴大。因為紅海位于印度洋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做碰撞張裂拉伸,所以紅海面積會擴大。 學以致用,鞏固練習,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PPT 3分鐘新課講解 (內容4:火山與地震) 提問:板塊運動在地球外表不僅形成了高大的山脈,還會引發(fā)火山和地震。 地球上有哪兩大火山、地震帶? 與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的形成有關的主要板塊有哪些?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與板塊運動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并簡述原因。 展示:全球六大板塊與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圖 學生讀圖思考回答: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等。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各大板塊的交界地帶。原因:各大板塊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 教會學生運用地圖疊置的方法進行學習,是地理學科學習的重要方法。 PPT 3分鐘總結 教師總結 學生歸納總結 2分鐘板書設計 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三節(jié) 海陸變遷 地表形態(tài)變化: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大陸漂移假說 板塊構造學說 火山與地震5 / 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