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名稱:第三章 地球的面貌 第二節 世界的地形教學方法:探究式,小組合作式教學目標: 1.借助視頻、圖片等資料,區別五種地形類型的形態,區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征,初步建立圖示地形與真實地形的對應關系,形成空間概念。 2.通過閱讀教材和示意圖,能辨別區分海底的地形。 3.通過觀看“等高線由來”的視頻,理解等高線、等高距等基本概念。 4.引導學生合作繪制分層設色地形圖,了解分層設色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5.通過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判讀主要地形的特點,初步建立讀圖意識和能力。 6.通過山體模型正確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中的地形部位和坡度陡緩。教學重點: 1.區別五種地形類型的形態,區別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的形態特征。 2.辨別區分海底的地形。 3.閱讀分層設色地形圖,判讀主要地形的特點,初步建立讀圖意識和能力。 4.正確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中的地形部位和坡度陡緩。 教學難點: 1.借助視頻、圖片等資料,區別五種地形類型的形態,初步建立圖示地形與真實地形的對應關系,形成空間概念。 2.正確識別等高線地形圖中的山脊和山谷。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 意圖 技術 應用 時間 安排創設情境 展示“地形之美”視頻。 提問:視頻中都展示了哪些地表形態? 教材圖3-21中的A-E五個地點分別對應的是什么地形類型? 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 運用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PPT 4分鐘新課講解 (內容1:陸地地形) 提問:地球表面各種各樣高低起伏的形態叫什么? 如何描述地表的高低起伏 通過示意圖講解:海拔和相對高度 強調:兩者的區別 過渡:正是由于陸地表面各個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形類型 認真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 (地形:地球表面各種各樣高低起伏的形態。 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相對高度:地面某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 通過觀察示意圖,區分海拔和相對高度 PPT 6分鐘新課講解 提問:陸地地形類型有哪些?請將景觀圖片和對應的地形類型連線。 展示:地理類型示意圖和景觀圖片 提問:說明連線的理由,試分析五種地形類型的地形特征。 強調:高原和平原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丘陵和山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認真觀察圖片,思考并回答問題 描述五種地形類型的特點。 從海拔高度和地勢的起伏狀況等方面描述。 通過景觀圖和模型對比,歸納總結五種地形的地形特征。 PPT、 腳本動畫 12分鐘活動一 尋找對應的地形類型 依據所學的地形類型,判斷新課引入時,圖3-21中的A-E五個地點分別對應的地形類型,并說明判斷依據。 小組內相互討論,思考尋找答案。 小組派代表匯報結論 運用課堂所學,解決新課導入時的問題,增強學生學習的獲得感。 PPT 腳本動畫 8分鐘新課講解 (內容2:海底地形) 提問:海底的地形怎樣呢?都有哪些種類? 展示: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圖 先嘗試讓學生自己劃分,起名字,并說出合適的理由。 將“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島弧、大洋中脊”這些詞填在合適的位置 觀察海底地形分布示意圖,思考并回答問題。 (嘗試在圖中找出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島弧、大洋中脊的位置) 通過自己定義劃分區域,再到理解含義說名稱,加深學生對海底地形的了解。 PPT 腳本動畫 6分鐘閱讀 了解世界上最深的地方:馬里亞納海溝 世界上海洋最深處有多深? 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認識海溝 課本 2分鐘小結 世界的地形千變萬化,了解了陸地和海底的地形,思考你的家鄉有哪些地形類型?以哪種地形為主? 思考,完成作業。 2分鐘新課講解 (內容3:學看地形圖) 提問:你的家鄉主要有哪些地形類型呢? 如何能證明你說的是正確的呢? 展示:立體地形模型和平面的等高線地形圖。 在現實生活中,比如定向越野,看平面的等高線地形圖能了解該地地勢起伏的狀況。 學生思考、傾聽 從身邊的情景入手,激發學生興趣 PPT 4分鐘新課講解 (等高線) 觀看視頻:等高線的繪制過程,理解等高線的定義和由來。 提問:什么是等高線? 同一等高線地形圖的等高距是相同嗎? 觀看視頻,思考并回答問題。 利用視頻,展現等高線的繪制過程,便于理解等高線概念。 PPT 4分鐘新課講解 (分層設色地形圖判讀) 轉折:等高線地形圖看起來很復雜,如何更容易讀圖呢? 學生動手實踐,繪制分層設色地形圖。 展示:分層設色地形圖。 活動二:讀分層設色地形圖,說出A-E分別代表的五種地形類型,并說明理由。 觀察圖片,思考回答問題。 (運用不同顏色設計圖例,繪制分層設色地形圖) 思考回答問題,說明五個地方的不同地形類型及判斷理由。 通過學生動手繪制分層設色地形圖,感受這類等高線的特點。 PPT學案 10分鐘新課講解 (地形部位) 轉折:在山地里,有多種山體部位需要我們認識。 展示:五種地形部位的景觀圖片。 提問:請根據圖片,閱讀教材后說出每種地形部位的名稱。 展示:山體模型 分別找學生指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并根據等高線的特點,描述如何根據等高線判斷山體部位。 強調:辨析山脊和山谷的區別 學生發言: 景觀圖片依次指: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 通過觀察實體山體模型,歸納總結五種地形部位等高線的特點及判斷依據。 結合山體模型,幫助學生從立體到平面的轉化過程,描述的過程 鍛煉學生表達能力 PPT 山體模型 14分鐘新課講解 展示:山體模型 活動三:觀察下面山體模型,判斷A、B兩個坡度的陡緩及等高線的密集程度。 總結坡度陡緩和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觀察,思考,回答問題: (B坡為緩坡,等高線稀疏;A坡為陡坡,等高線密集。) 通過觀察和思考,得出坡度和等高線疏密的關系 PPT 山體模型 3分鐘鞏固練習 練習:從A 點和B 點出發,分別沿圖中虛線爬到山頂C,哪條登山線路較陡? 說出你的判斷理由。 學生思考,回答問題: 線路BC較陡,因為BC的等高線更密集,坡度較陡。 通過習題,考查知識的運用能力 PPT 2分鐘總結 教師總結 學生歸納總結 3分鐘板書設計4 / 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