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教學目標1.運用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能描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同時通過比較 春秋列國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認識到學術界一般將“三家分晉”作為春秋與戰國分界線;2.通過史料分析,總結春秋戰國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特征,論述大國爭霸的影響,增強中華民 族認同感;3.通過分析春秋戰國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特征的不同史料,論述百家爭鳴的背景。教學重難點重點: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發展情況。難點: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教學方法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提前完成導學案。3.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春秋戰國的兩個視頻,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習本課重難點知識。教學過程導入新課 你的“春秋戰國”印象是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予以回應。 新課講授上新課之前有請我們的小小輔導員上臺展示他課前根據本課內容所畫的思維導圖,請同學們 認真聽講,仔細觀察,看看有沒有什么問題或者需要補充的地方。一 、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政治之變)展示本課時空坐標,了解春秋戰國名字的由來及具體時間劃分。(春秋(BC770-BC476)戰國(BC475-BC221)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前256年前221年秦東周統)觀看視頻,大概了解一下春秋戰國。合作探究一諸侯紛爭與華夏認同的關系夷狄國家一夷狄國家72(次)(諸夏國家—夷狄國家諸夏國家一諸夏國家)281(次) 436(次)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間戰爭與民族屬性之間的關系(戰爭次數)通過視頻和合作探究一讓學生比較春秋和戰國不同之處。比較春秋戰國的異同春秋 戰國主要形式 奴隸主掠奪爭霸戰爭 地主階級兼并戰爭戰爭特點 規模小、時間短、 講究禮節程序、陣地戰為主 規模大、范圍廣、殘酷性強、 不講禮儀規范、野戰包圍戰為時代特點 奴隸制瓦解時期 封建制度確立形成時期戰爭結果 沖擊了奴隸制, 使東周處于分裂局面 封建制逐漸處于社會主導地位, 為統一打下基礎。都促進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融合,促進了各少數民族產生華夏認同觀念。“華夏”概念:“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 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春秋中原各國因社會發展較四周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為華夏族。北狄各民族之間通過戰爭,遷徙,交流,中原相互學習,社會經濟較快發展。進入戰國之后,內遷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認同民族大融合西成東夷南蠻)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經濟和社會之變)二 、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經濟和社會之變)合作探究二 1. 為 什 么 春 秋 戰 國 紛 紛 進 行 變 法 改 革 鐵犁牛耕開始逐漸使用 → 生產力發展(根本原因)土地制度變化: 井田制瓦解。封 建土地私有制逐 漸出現 階級變化: 新興地主階 級崛起訴求 :光地 主要求學握政 權。進行政治 變革經濟基礎逵上層建筑圖一為變法的直接原因,圖二是從生產力發展角度加上教材上的關于農業發展對于手工業和 商業發展的促進,共同推動了商鞅變法的產生。2.根據視頻及課本內容,歸納商鞅變法的內容 3.商鞅變法的作用材料—: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 國而雄諸侯。 ——《漢書 ·食貨志》材料二: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 鄉邑大治。 ——《史記 ·商君列傳》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 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史記 ·李斯列傳》結合材料及視頻內容,分析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歷史作用。 商融變法的具體內容與作用涉及方面 內容 作用政治 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建立了中央集權制,打破世襲貴族的 政治特權,發展官僚制度廢除“世卿世祿”制經濟 廢井田,開阡陌 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 地私有制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發展農耕,富國強兵“平斗桶、權衡、丈尺”(統一度量衡 方便稅收和交換,加強中央集權制度軍事 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打破世襲貴族的軍事壟斷特權,秦國 軍事實力迅速發展,為秦國統一奠定 了堅實的軍事基礎國家治理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 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 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與統治奴隸社會 逐漸瓦解 業省展)鐵犁牛耕開始使用 生產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商私田出現十 制度:井田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漸確立封建社會 逐漸建立社會圍級:新興地主、自耕農兩大階級(新義士哈犀迅速崛起)政治:貴族政治逐漸瓦解 封建制度逐漸建立三 、諸子百家學說(思想之變) 合作探究三1.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閱讀上面6副圖片和教材P12第四、五自然段,概括春秋戰國時期思想活躍的主要背景 經濟:鐵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政治:諸侯爭霸,分封制崩潰 變法圖強,禮賢下士社會:各國紛爭,提供了自由寬松的環境 階級關系:新興地主階級崛起,士的活躍 文化:私學興起,學在官府變為學在民間根本原因:社會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變革2.諸子百家(1)孔子PPT展示孔子的圖片,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孔子的思想主張,并填寫學案上的表格。PPT逐條展示孔子的思想主張,并講解,配以相關的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思想主張 內容 作用思想核心 “仁”,即關愛他人,反動苛政和任意刑殺 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穩 定社會秩序治國理念 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通過道德 感化來治理國家;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 禮樂制度(克已復禮,具有保守性),同時 也承認隨著時代變化應當有所改良教育成就 以“有教無類”的思想創辦私學 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 壟斷,有利于學術下移。文化貢獻 整理六經 有利于文化傳承(2)老子PPT逐條展示老子的思想主張,并配以相關史料進行講解。 a唯心主義: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抽象的“道”。b樸素的辯證法:認為事物存在著互相依存、相互轉化、對立統一的矛盾。 c治國理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不妄為),小國寡民。結合教材12頁內容,歸納百家爭鳴時期各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張 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張儒家 孟子 人性善,“仁政”荀子 人性惡,隆禮重法道家 莊子 崇尚逍遙自由墨家 墨子 兼愛,非攻,尚賢法家 韓非子 以法治國,中央集權陰陽家 鄒衍 五行相生相勝3.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材料—:春秋戰國之際的百家爭鳴,對當時社會和后世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首先,百家爭 鳴在經濟上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繁榮,同時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促進文化的進一步繁榮,推動 了中國的社會轉型;在政治上,百家爭鳴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種力量的壯大崛起,動搖了周天 子的地位,豐富繁榮的文化又影響著各個諸侯國的政治改革;在文化上,百家爭鳴使文化由 原來的教育僅限于統治階級內部進行的“學在官府”發展成為人人都能多通過不同渠道獲取 知識,對世界觀和社會現象進行思考,使文化傳播和文明進步都跨入了一個新的段。其次, 百家爭鳴當中形成的學術派別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也要汲 取這些傳統文化的精華。——譚風雷《對春秋戰國之際“百家爭鳴”的幾點分析》材料二:據《莊子 ·天下篇》記載:“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 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 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墨者亦尚堯舜道……要曰強本節用,則人給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長,雖百家弗能廢也。 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故曰“嚴而少恩”。若尊 主卑臣,明分職不得相逾越,雖百家弗能改也。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 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內物后,故能為萬物主。——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閱讀上面兩則材料,分析司馬遷所說的儒、墨、法、道各家之長分別是什么 根據材料和所 學知識總結百家爭鳴的歷史影響。(1)儒家重在“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即重視“禮”,禮就是倫理和社會 秩序。墨家主張強本節用,發展生產。法家不別親疏,主張“嚴刑峻法”用法律制度維護統治。道家的主要思想是“無為”。歷史影響:是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 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新型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 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具體表現為儒家: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變革精神,成為歷代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春秋戰 國時期的爭與變經濟發展封建經濟變法運動課堂小結諸侯紛爭華真認同百家爭鳴中央集權秦的經濟)板書(政治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鐵制農具和牛耕農業興修水利灌溉工程思想經濟手工業變法運動商鞅變法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商業和城市老子與孔子百家爭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