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第15課 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教學目標 1.時空觀念:結合教材以及歷史地圖以時間軸的形式展現十月革命與 蘇聯社會主義實踐的時間脈絡; 2.史料實證:找到相關圖片和史料論列寧主義、十月革命、蘇聯社會 主義建設的過程; 3.歷史解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 4.唯物史觀:理解列寧主義以及十月革命形成的背景,引導學生運用 唯物史觀的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 5.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并分析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的建立對俄國和世界的歷史意義,認識社會主義制度的進步性。教學重點、灘點 重點:列寧主義與十月革命、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 難點: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斯大林模式。教學過程課堂導入 《視頻:假國十月革命》導入。上課過程【歷史解釋】 【列寧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20世紀俄國和世界革命進程 中發揮了巨大而深遠的指導作用。 【十月革命】:從狹義上講,指的是從二月革命開始直到布爾什維克掌握權力結束;從廣義 上講,指的是從二月革命到1922年遠東并入蘇聯、布爾什維克最終確立政權為止。 【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后被稱為“蘇聯模式”,也被簡 稱為“斯大林模式”。 (一)列寧主義的形成 1、背景 材料:從19世紀60年代起,直至1913年。能國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保持了2.5%的 速度。這在俄國歷丈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由于能國權業… 緩慢發展,工業生產總值的增 長在這一時期的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占有較大的比重。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俄國的工業化 基礎已經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縮題了與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差距。到20世紀初,俄國 的工人階級人教已經超過2200萬人(包括家屬),約占全國人口的18%。其中產業工人的 人數為300萬人。就其階級結構而言,俄國工人階級的隊伍比較純潔,破產的權民是俄國 無產階級的主要來源。因此能國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有著天然的和密切的聯系。 —張建華《世界現代丈》 (1)經濟基礎: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 材料:在俄國統治者眼望,農民階級是事生,必須拖以恫嚇、束縛和監視。用皮親編成的兩 米長的皮,只需一即可使人皮開肉綻,于是成了沙皇統治威嚴的象征 。 世紀之交的 俄國農民的生活是十分貧苦的。1861年獲得解放以后,高額的地租和頻繁的饑荒,許多農 民的生活親件比以前惡化了,能國無產階級受剝削、壓迫特別嚴重,工作時間一般長達10 小時,但工資低微(1910年俄國工人的工資相當于美國工人工資的1/3)。 ——《人類文明圖鑒 · 戰亂中的世界》 (2)社會矛盾:沙皇專制統治持續強化,社會矛盾日益尖銳。 材料1898年3月,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等地的斗事協會代表在明斯克召開了俄國社會 民主工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列寧國被流放沒能出席這次大會。會議宣告能國社會民主工黨成 立。但是,大會沒有制定出黨綱黨章,也沒有建立統一的中央領導機構。大會之后,地方的 馬克思主義小組仍各自分散活動。統一集中的無產階級政黨實際沒有建立起來。 ——吳于度、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現代丈(上冊)》 (3)組織基礎:189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宣告成立,展開了有組織的工人運動。 材料:1900年12月,列寧在國外創辦了《火星報》,道過秘密方式運回國內,在工人群眾 中散發,它對于宜傳馬克思主義,提高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發揮了重要作用。以《火星報》 為紐帶,列寧將能國各地的馬克思主義者團結到自己同圍,為建立一個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 作了思想上、理論上的準備。王斯德主編《世界通丈》(第三編) (4)思想基礎:1900年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形成了列寧主義。 2、標志: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 大會意義:標志著布爾什維克黨的建立,指導思想是“布爾什維主義”,也就是列寧主義 材料:布爾什維主義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作為一個政黨而存在,是從1903年開始的。— 《列寧選集》第四卷 材料:在中央委員會選舉中,列寧的擁護者獲得多數,…被稱作布爾什維克(“多數派” 音譯),其對立面被稱作孟什維克(“少數派”音譯)。能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完成了建黨任 務,但同時電形成了理論上、政治路線上壽在深刻分歧的兩大對立派別,這種對立最終導致 組織上的分道揚錳。——王斯德主編《世界道丈》(第三編) 3、主要內容: ①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 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 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性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肯定 資本主義的作用) 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把資本主義發展 到帝國主義階段) ②對俄國的認識:由于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規律,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 環”。 ③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且幾個國家同時發生才能成功。共產主義只 有作為占統洽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共產主義革命 將不是僅僅一個國家的革命,而是將在一切文明國家望,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 發生的革命。 ——1847年思格斯《共產主義原理》 列寧結合特殊時代條件、具體國情,在“多國勝利論”的基礎上發展出了“一國勝利論”。 ④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4、評價:列寧主義即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①歷史地位: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革命實際相結合,是在帝國主義時代對馬克思主 義的繼承與發展。 ②理論創新:創造性地提出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獲勝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理論。 ③思想武器:為帝國主義時代的無產階級革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 原因: ①帝國主義定義: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高階段。 ②對俄國的認識:“帝國主義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③一國勝利理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 ④建立政權方式:工人階級要以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1.歷史條件(革命背景)) ①經濟基礎:俄國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但存在大量封建殘余,在列強中處于落后 地位 ②政治基礎:俄國經濟落后,社會矛盾十分尖銳。 ③國際條件:一戰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主要帝國主義國家卷入戰爭(有利的國際環境)。 ④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革命性強。 ⑤政黨基礎:成熟的布爾什維克政黨的領導。 ⑥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列寧主義的形成。 2、進程 (1)二月革命倒沙皇 推翻沙皇統治,形成了臨時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后者的領 導人認為無產階級尚無能力管理國家,便將政權交給前者,自己處于次要地位 (2)《四月提綱》指方向 列寧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俄國的形勢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將俄國革命從資產階級民主革 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的戰各和策略;實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戰爭。 (3)七月流血拋幻想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舉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權歸蘇維埃”。臨時政府鎮壓示威群眾, 公開反對革命兩個政權并存局面結束。和平奪權已不可能。 布爾什維克黨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4)十月革命現曙光 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裝占領冬宮,成立蘇維埃政權,列寧為主席,建立了第一個社會 主義國家。 性質: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3、成果 (1)占領冬宮:1917年11月7日,即俄歷10月25日,革命武裝占領臨時政府所在地冬宮。 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宣布推翻臨時政府,成立布爾什維克黨領 導的蘇維埃政叔,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這次大會標志著蘇維埃政權在俄國正式建立, 空告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人民類員會的成立)。 (2)《告工人、士兵和農民書》:臨時政府已經被推翻,一切權力歸工兵代表蘇維埃。滿足 人民當家做主的愿望,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掌握政權——最核心。 (3)《和平法令》:立即實現不割地賠款的和平。揭露了帝國主義掠奪性戰爭,建議一切交 戰國立即進行談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約,宣布蘇俄退出一戰。滿足和平愿望,恢復和 平環境——最迫切。 (4)《土地法令》:沒收地主土地,土地分配給勞動者使用。滿足土地愿望,建立經濟基礎 ——最根本。 4、意義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從1918—1923年在歐洲一些國家發生了無產階級革命風暴,出現了 20世界第一次世界社會主義高潮。當時的許多國家的工人階級以俄國為榜樣,開展奪取政 叔的斗事。 …在東方,促進了亞洲民族解放遠動的高漲。從1918—1923年間,中國、朝 鮮、蒙古、越南、印度、印尼、士耳其、伊朗等國都興起了規模空前、聲勢浩大的以反帝反 封牌為目標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 趙峰《十月革命的世界歷丈意義》 (1)劃時代:俄國與世界歷史進程中的劃時代事件。 (2)社會形態: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 的世界格局,實現了社會主義從理想到現實的偉大飛躍,開辟了人類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新 紀元。 (3)民族解放: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極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 解放斗爭,改變了20世紀的世界格局。 (4)制度競爭: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的并存與競爭,成為世界歷史的重要內 容 5、知識拓展:俄國十月革命的特征 ①革命方式:由設想和平奪權到暴力革命的形式: ②革命道路:走以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 ③革命階段: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緊密相連: ④理論角度:列寧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創了無產階級革命可以在一個經濟相對落后 的資本主義國家中首先奪得政權的學說。 (三)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實踐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7-1921) (1)背景:國內外敵對勢力聯合起來,企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他們通過武裝干涉, 使蘇俄陷入內戰。 (2)目的: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來保證戰爭的勝利,蘇維埃政權實行了戰時共產主義 政策。 (3)內容:農業:實行余糧收集制;工業:中小企業國有化;商業:取消自由貿易;分配: 國家集中分配生活必須品和食品(實物配給制,普遍義務勞動制)。 材料1:我們取得了性利-…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 但同樣必須 知道這個功勞的真正限度。“戰時共產主義”是戰事和經濟破壞迫使我們實行的。 ——列寧《論糧食稅》 材料2:我們計劃……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望按共產主義原則 來 調 整 國 家 的 產 品 生 產 和 分 配 。 現 實 生 活 說 明 我 們 銠 了 —列寧《十月革命四周年) 材料3:列寧說:“我們在奪取政權時便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 制度的現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會主義者處理過這類問題。……我們必須根據實踐做 出判斷。”“起初,幾乎沒有實驗的機會,因為生存斗事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 ——斯塔夫理阿諾斯《全球道丈》 (4)特點 材料1:4年世界大戰和3年國內戰事,整個國家滿目瘡痰,1920年國民收入只有40億盧布,比1917年還少70億;工業總產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鋼和生鐵的產量只及1913 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總產量比1913年減產1/3。全國陷入一片饑荒,人民連 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滿足。此時1920--1921年蘇俄又遭遙了大早災。糧食極端匱乏, 原料能源缺少,工廠也無法開工。 材料2: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燃料、原料和糧食供應極其圖難,40%的工廠停產,紅軍戰 士 和 城 市 居 民 也 面 臨 著 斷 糧 的 危 險 。 蘇 維 埃 政 權 經 受 著 嚴 峻 考 驗 。 — —《大國崛起》 特點: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一種嘗試。 (5)評價: 積極:保證了前線的糧食供應,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緩解了城市饑荒,鞏固了新生的蘇 維埃政權。 局限: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新經濟政策(1921-1928) (1)背景:“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 (2)內容: ①農業:重心是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通過糧食稅等市場機制建立農聯盟。 ②工業: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本。 (3)評價: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調動人民積極性,促進了經濟的 恢復,為國家實現工業化打下基礎。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對 馬克思主義的突破,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學說。 (4)實質:新經濟政策是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引進外國資金和技術,利用市場 和商品貨幣關系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使國家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逐步建立社 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政策。這是蘇俄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中更加成熟的表現,絕不是轉向資 本主義。 “新”在哪里 新經濟政策的內容部分恢復私有制農業:糧食稅工業:關系國家命脈企業歸國家所有;允許私營企業有一定 程度的發展,并以租讓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引入外國資 本。肯定市場和商品貨市 關系商業:允許自由貿易,恢復貨幣流通和商品交換肯定按勞分配分配:廢除實物分配制;按勞分配3、蘇聯模式 (1)背景 材料一:能囤是一個有370年沙皇專制統治傳統的國家,沒有建立起資產階級議會制度,沒 有民主共和國的傳統。文盲占總人數的80%,群眾中有一種十分濃厚的、落后的小農思想, 骨子望有著很深厚的尊君意識,這股龐大的力量足以營造一個高度集叔的政治體制。 ——孫立國《新世紀以來中國對“斯大林模式”研究綜述》 材料二:此時的蘇聯處于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封鎖和包圍之中,孤立無援,國內工業生產極 其落后,到1928年,蘇聯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是美國的八分之一,全國只有不到 三萬輛拖拉機,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國崛起》 材料三:粗暴任性、強烈的叔力欲,冷酷無情、崇尚暴力,主觀片面、妒賢嫉能和孤降,是 反映斯大林個人品性的另一個方面。他的個人品性對斯大林體制模式形成所產生的影響也表 現在很多方面。 ——陸南某《斯大林模 式完競是怎樣形成的》①國際形勢:處于資本主義國家的包圍和戰爭威脅之中: ② 政治形勢:蘇聯成立:斯大林鞏固領導地位: ③經濟形勢: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 ④歷史傳統與社會環境:革命前存在大量農奴制殘余;小農經濟占主導地位;專制主義意識 形態根深蒂固; ⑤思想環境:黨內對新經濟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⑥個人因素:斯大林的個人性格、個人崇拜和個人專斷。 2、建設 (1)定義:斯大林領導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體制機制,后被稱為“蘇聯模式”,也被簡稱為“斯 大林模式”。 (2)措施:①實施“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②兩個“五年計劃” (3)成就:到1937年,蘇聯宣布基本實現了“工業化”目標;蘇聯在很短時間內從一個經 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小農國家發展為世界工業強國。 (4)總結:工業: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農業集體化(集體農莊)。經濟體制:實行單一 的公有制。 斯大林模式=優先發展重工業+農業集體化+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 (6)特點: 材料一:人類社會自此有了兩種現代化途徑,即以英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現代化途徑和以斯 大林模貳為代表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途徑。前者走的是輕工業先行,通過市場調節經濟生活的 道路,…后者走的是重工業先行的道路,中央政府通過強有力的計劃手段對包插經濟活動 在內的全部社會生活進行全面干千。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現代省思》 材料二1941年,析特勒發動裊擊后,蘇聯只用了8天時間就征集了530萬人入伍,僅用4 個 月 就 建 立 了 強 大 的 軍 事 工 業 基 地 口 ——[美]斯塔夫望阿諾斯:《全球道史》 材料三:在列寧格勒生產一粒紐扣售價1盧布,那么700公望外莫斯科的價格也是1盧布, 而 萬 望 之 外 的 海 參 成 然 是 1 盧 布 。 ——[美]斯塔夫望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936年蘇聯政府從一個地區收購探麥,每千克付給農民13盧布,而政府出售給面 粉廠時,則作價93盧布。 徐天新《平等、強國的理想與蘇聯的實踐》 ①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實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計劃經濟:②政治:權力高度集中。 (7)評價 積極:使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工業化,奠定了強大國家的基礎,為后來取得衛國戰爭勝 利創造了物質條件。為蘇聯贏得了巨大的國際聲譽。 局限:排斥市場經濟,片面發展重工業,在農業集體化中采用強制手段,導致國民經濟比例 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后,消費水平相對較低,這些問題影響了蘇聯的發展。 六、自主小結 項日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蘇 聯 模 式 / 腐 大 林 模 式背最蘇維埃政極清到國內外 敵人聯合進攻,形勢能內戰結束,品時共產主義 改策已不符合假國當時的國內復雜的社會危機,國際戰 爭陰影的籠罩時間 1918-19211921-19281928-1936建立 1936-1991目的把有限的力是集中起來 宋內戰的勝利解決國內危機,過渡到社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高國 際地位描施余糧收集制;工業全部 國有;取消商品貿易; 強初勞動稅食稅;允許私營企業有 定程度的發展;以租讓 制等形式在一些經濟部門 引入外資:自由貿易裝 業 花 上 而 下的指冷性計劃經濟評價保證了前組的糧食供應 教解了岐市饑荒 重損害了農民的和益, 導致戰后的經濟和政治 危機物定和恢復了國民經濟, 鞏 固 了 玻 取 權實職了工業化,單定了強大國 家的基礎,良得了巨大的國際 聲營。但也造成了國民經比 例失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落 后,消費水平相時校低等問題蘇聯依靠蘇聯模式的發展一度成為和美國杭衡的世界強國,但高度集中地計劃經 濟體制和工農業發展不均衡以及蘇聯領導人未及時的調整國家戰略,使得蘇聯在 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土崩瓦解”,回望歷史我們要以史為鑒,堅持中國共產黨的 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出一條符合中國自身發展的新路才是實現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道。 1. (2021 ·全國甲卷高考 ·34) 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在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而是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民。這一史實 可用來說明,當時蘇俄 A. 糧食短缺問題得到解決 B. 自由貿易成為經濟活動常態 C. 戰時經濟措施存在弊端 D.糧食稅已經代替余糧收集制 【答案】c 【解析】在全國實行占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時候,察里津和卡盧加一帶,當地蘇維埃政權沒有 禁止糧食的自由貿易,他們支援戰爭主要靠向販糧者征稅,說明當地政府看到了戰時經濟政 策存在一定的弊端,所以改變了策略,故選C項;“向販糧者征稅,用于支援戰爭和救濟饑 民”說明當時糧食短缺的問題還是存在的,需要靠征稅手段緩解,排除A 項;蘇俄國內戰爭 期間,實施占時共產主義政策、廢除自由貿易才是經濟活動的常態,排除B 項;糧食稅取代 余糧收集制是在1921年開始的,當時國內戰爭已經結束,與題干中的“國內戰爭時期”不 符,排除D項 。 2. (2021 ·廣東高考 · 15)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蘇聯大力發展中等技術教育,到1927 年俄羅斯聯邦就有672所中等技術學校。此外還成立工農速成班,招收未受過中等教育的工 人和青年農民。這種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適應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B. 促進中等技術教育普及 C. 完善新經濟政策 D.沖破西方技術封鎖 【答案】A 【解析】20年代中后期蘇聯正在開展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蘇聯發展中等技術教育是針對 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中對技術工人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需要,工農速成班是面向廣大人民群 眾普及教育的需要,這些做法是為了適應工業化建設培養人才的需要,故選A 項;促進中等 技術教育普及是客觀作用,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 項;1928年后新經濟政策逐步被取消, 與材料時間20年代中后期不符,排除C項;沖破西方技術封鎖是目的但不是主要目的,排 除D項 ; 3. (2021 · 山東高考 · 13)表2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 化發展狀況統計表。它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 表 2 時間拖拉機數量(萬臺)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 優先發展重工業 B.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c.國民經濟發展不平衡 D.農業集體化滯后制約工業化發展 【答案】B 【解析】題干中的拖拉機數量代表的是蘇聯工業化的成果,參加農業集體組織農戶的比例代 表的是蘇聯農業集體化的結果,由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二者的數據都在提 高,可得出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的結論,故選B項;由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蘇聯 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數據都是逐步上升的,但不能得出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結論,排 除A項;題干中只有工業經濟發展的數據,沒有其他經濟部門的數據,沒法得出國民經濟發 展是否平衡的結論,排除C項;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集體化發展的數據都是逐步上升的, 可看出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同時并舉,沒法得出農業集體化滯后的結論,排除D項。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