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總第 頁課題 學習伴我成長 授課時間 月 日(星期 )課型 新授課 第 1 課時(共 2課時)教學目標 1.知道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每個人都是在學習中成長的。 2.懂得人應該不斷學習,初步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并愿意主動學習;教學重點 懂得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初步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學難點 懂得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初步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學資源 課件 課前調查板書設計 成長離不開 學習 與時俱進 活到老 學到老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總第 頁教學過程 主要教學環節及教師活動(時間分配) 學生活動(時間分配)活動一:我們的成長故事 (一)影集欣賞 1.出示本班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照片、視頻結成的集子。 2.教師啟發學生思考:你發現了什么?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互動交流 教師引導:我們從大家的照片中發現,同學們在不斷長大,學到的本領也越來越多:從學說話、學走路、學玩耍,學寫字、學做家務……你們真是越來越能干,越來越了不起!那么,這些本領都是天生就會的嗎?如果不是,那是怎么獲得的呢? (三)教師小結 1.這些本領都是在不斷學習中獲得的!(教師板書“學習”二字) 2.說說你還有哪些學習有收獲的故事。 活動二:“學習”大討論 小組討論 1.什么是學習呢? 2.教師講解“學習”的內涵。(看視頻“學習”的字源)“學”是對不知道的東西接納的過程,是知新;“習”是不斷重復,是溫故。所以“學習”最初就是一個人持續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這就是“溫故而知新”。 2.討論:如果一個人從生下來就不學習,會變成什么樣? (二)全班交流 1.出示“狼孩”的故事,進一步交流討論:狼孩為什么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 2.總結:后天的學習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 活動三:小調查——大人需要學習嗎? 1.兒童從出生到長大都在不斷地學習,那么大人們現在已經長大了,是不是還需要學習呢?課前我們進行了調查采訪,一起來看看調查結果。 (二)師生交流收獲 過渡:我們的父母、爺爺奶奶,身邊的鄰居,包括在我們眼里知識淵博的老師都在學習。大人們已經學會了那么多本領,為什么還要不斷地學習呢? 1.教師出示圖片、視頻 體現:科技發展社會進步,新鮮事物不斷出現,(板書:與時俱進) 2.出示一些老年人退休了還在學習插花、書法、繪畫、廣場舞、唱歌等的照片。如,國家提倡創建學習型社會,老年大學、社區學習中心、社會公益講座等。(板書:活到老,學到老) 3. 教師總結:今天我們了解了學習的意義,又第一次學習了調查和采訪的方法,匯報了調查結果,收獲了學習帶來的快樂。在適當的時候不斷總結溫習,不也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板書: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成長離不開學習,學習伴隨每個人一生,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活到老、學到老。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學生欣賞; 談發現和感受; 預設:學生有可能不能再第一時間發現老師預期的任務,需要老師在評價中進行引導。 學生結合自己的照片,交流成長中的故事。 預設: (1)小時候會笑了,長牙了,學說話、學走路的故事。 (2)學習畫畫、舞蹈、彈琴等技能的故事。 (3)在學校學習寫字、讀書、數學的故事。 學生先嘗試交流對學習的理解。 預設:如果學生難以理解,就簡單的說學習就是一種活動,是幫助我們由不會到會,由不好到優秀的活動。 自由發言 預設: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不認識字,更不懂人和人交流的禮儀…… 小組內先進行交流,之后匯報分析結果。 1.在小組內部,把調查的結果進行匯總。 2. 小組選取有代表性的進行匯報。 預設: A組展示采訪父母的調查記錄表 B組展示采訪爺爺奶奶等老年人的視頻 C組展示采訪鄰居等其他周邊人的資料 D組展示采訪老師的資料 預設:學生難以體會到老師的意圖,需要進行介紹,引導。幫學生感悟到“與時俱進”的必要性。 學生感悟到活到老、學到老的典范。 學生交流學習的收獲教學反思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總第 頁課題 學習伴我成長 授課時間 月 日(星期 )課型 新授 第 2 課時(共 2課時)教學目標 1.知道生活中處處可學習,感知學習途徑、內容和空間的豐富。 2.懂得交往、玩耍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途徑。 3.感受并體驗“做”中學。教學重點 懂得學習不只局限于學校,學習方式和內容非常廣泛,玩耍、交往也是一種學習途徑。 教學難點 體驗“做”中學的道理。教學資源 課件 課前調查板書設計 學習伴我成長 向他人學習 做中學總第 頁教學過程 主要教學環節及教師活動(時間分配) 學生活動(時間分配)活動一、我的暑假收獲談 (一)師生交流,暢談收獲 1.教師引導:這節課我們繼續來了解學習的話題。(板書:學習)說到學習,你腦海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在哪學習的場景?(學校) 2.,學校是我們學習的主要場所,但是除了在學校學習外,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學習,老師看咱們班同學暑假里都做了很多事,那你們都有哪些收獲呢?現在就跟同學聊一聊你的收獲吧! 2. 全班交流。 教師重點引導學生談出在這些地方的收獲:看到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大家聊得熱火朝天,誰愿意跟全班分享一下) 3.教師現身說法介紹自己暑假的收獲,如:讀書、繼續教育學習、外出旅游、學做飯菜等等。 (二)總結梳理,明確“學習”概念 師總結:通過剛才大家的交流,我們發現每個人都很有收獲。其實學習不僅僅限于在學校,學習的途徑很多,學習的內容也很廣,這些知識、本領、實踐經驗、道理技能的獲得都是學習。可見學習是豐富的、多樣的,生活中處處都可以學習。(板書課題,將課題補充完整“處處可學習”) 活動二:誰是我的老師 (一)師生交流,向誰學,并了解在交往中學習 1.教師引導:既然生活處處可學習,那我們可以向誰學?誰能做我們的老師呢?(適時板書:向誰學) 2.教師點撥:身邊的好多人都可以成為我們某一方面的老師,我們在與身邊人的交往中學習,這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板書:交往) 3.教師小結:看大家多棒啊,我們給自己找了這么多老師,我們也了解了交往中可以學習,那么,除了這些,我們還能怎么學? (二)玩耍中學習—玩出的名堂 1.教師出示班級一起去農莊玩耍的照片,配樂播放,喚醒學生記憶。 2.玩耍是毫無意義的嗎?引導學生理解玩耍也是一種學習。(板書:玩耍) 3.師點撥:不管在校內還是在校外,不管和老師同學一起,還是和家長一起,不管是在大自然里,還是在游樂場里,相信大家在玩耍中都收獲頗豐。 4.事例分析 小男孩說:“爸爸,我想出去玩”,爸爸回答:“你總是出去玩,太浪費時間了,不如多讀讀書。” (三)參觀中的學習——若暑假收獲學生已經充分交流,這里不再贅述。若沒有,可以引導: (1)其實參觀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途徑,你還在哪些地方參觀學習過,說說自己的收獲。如科技館、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 (2)教師分享一些可供參觀的地點。十月份是紅色的十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到我們身邊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比如西柏坡紀念館、華北軍區烈士陵園、石家莊解放紀念碑……,另外河北省博物館、河北省民俗博物館、河北美術館、科技館等。(板書:參觀) (四)總結梳理 1.教師引導:誰是我們的老師,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學習? 2.小結:老師、他人、書本、媒體都是我們的老師,參觀場館、走進大自然觀察、與人交往、甚至玩耍都是學習的途徑,我們都可以從中獲得學習。 活動三、做中學——學做環保垃圾盒 過渡:剛才分享了這么多學習的途徑,接下來,我們就采用剛學到的方法,來一次現場體驗活動,看看誰最會學習,敢不敢接受挑戰? (一)明確任務,提出要求。 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一項學習任務。課件出示如下任務要求: 1.制作環保垃圾盒。用提供的廣告紙,折疊成可以裝垃圾的小盒,制作方法不限。(可以先統計班上有沒有會做的同學,若有,幾個人,可單獨安排這些同學作為顧問。) 2.選擇技術支持。下面提供A、B、C、D四種途徑,每組可以從中選擇的一種作為技術支持:A 書本(圖紙)B媒體(iPad)C他人(同伴、老師)D實物。當然也可以選擇E.其他(自主創新的學習途徑) *可以向他人學,但不可以有他們代替做。 3.限時制作。小組內每個人都要做,限時5分鐘。 4.音量控制:組長控制組內音,不能影響其他小組。 5.評價標準:全員參與,人人都學,每人一個作品。 (二)小組體驗,完成任務。 教師巡視,觀察記錄各組學生活動中的問題。 (三)小組匯報,全員展示。 1.匯報本組完成情況,交流方法,展示作品。 2.教師重點引導說采用的方法,不針對做的質量進行點評。 3.關注過程中生成的問題,注意引導。特別是學習方法有創新,關注全員的組,重點表揚。 (四)交流感悟,分享收獲。 1.教師引導:剛才聽了各小組的匯報,回顧完成任務的過程,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特別想說的,讓我們聽一聽你的想法! 2.請沒有舉手,還沒有學會的同學發言。 點撥:學不會不要緊,反復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3.教師總結:剛才我們通過體驗做環保垃圾盒的過程,大家運用了各種方法學習了一項本領,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學習途徑—— 做中學。(板書)無論大家做得快慢,做得好壞,貴在過程中得到方法,即使現在還不會,用我們今天的學習方式反復學,相信你一定會學會的! 生活處處皆學問。學習無處不在,只要你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一張樂于表達的嘴巴,一顆富于智慧的大腦,一雙敢于實踐的手腳,讓你的全部器官動起來,玩中學,做中學,你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介紹想到的學習場景。例如學校、家里、圖書館、課外班等等。 小組內先進行交流,之后每組推薦1人向全班進行介紹。 預設:學生課外特長班、夏令營、電影院、科技館、農村的田野、山區的森林、參觀名勝古跡等等的見聞感受。 說說什么地方?怎么進行學習? 學生結合個人已有經驗,交流。 預設:向老師學、家長、字典、書本、網絡、報紙…… (1)老師:老師不僅教我們知識,也教了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2)家長:家長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 (3)同學:說說你和同學在交往中獲得學習的事情。 教師可以講自己在和同伴交往中的真實故事,從中學習到了堅強。 預設:學生說不出書本、字典、媒體時,教師加以引導,除了人,我們還能向誰學? 請學生談談出去玩耍時的收獲。 預設: (1)了解了紅薯的生長狀態----莖葉往外延展伸開覆蓋地面,把莖葉拉開找到根才能挖到紅薯。 (2)觀察了蚯蚓----環節組成,切斷可以再生,頭部一端口腔外翻。 (3)制作了紅薯莖葉項鏈耳環 (4)喂孔雀、鴕鳥----發現鴕鳥只有兩個腳趾 (5)學會了互相照顧,互相幫助----開車去的家長主動把沒開車的同學家長送回家。 小組交流后,分享觀點。 學生談出自己對爸爸的話的看法,通過對話達成共識:玩耍也要掌握一個尺度。 談談出去玩耍時的收獲。 回顧之前學習,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之后進行班級分享。 學生可以自主進行選擇。以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 預設: 1.每組采用的主要方法,輔助的方法是什么。 2.會了的同學怎么做的,不會的同學又是怎么做的。 3.同學之間的互動,組長的作用。 4.發現的問題:有無特殊的學生,有無突發事件。 學生交流 預設:(1)請積極舉手,學得快做得好的同學發言。 點撥:學習好的方法很重要。 (2)請經過別人幫助會了的同學發言。 點撥:向同伴學,向別人學也很重要,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1 學習伴我成長 第1課時.docx 1 學習伴我成長 第2課時.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