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古時期的歐洲—基于大概念下的高中歷史主題教學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課程教學目標1. 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化2. 認識這一時期世界文明地區(歐洲)的多元面貌(二)思政育人目標1.客觀認識中世紀的歐洲,辯證分析中世紀的歐洲歷史,用全面的、聯系的、發展的觀點分析問題,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核心素養。2.聯系中世紀的歐洲與同時期的中國,古代東西方文化發展多元性,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家國情懷。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西歐封建社會的產生與發展;東歐部分的《羅馬民法大全》的編訂與俄羅斯的崛起(二)教學難點:探究封君封臣制、莊園與農奴制以及城市和王權的聯系說明西歐封建社會發展進程三、設計思路和育人主題(一)設計思路本節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主要采用講授法、合作探究法和啟發式教學,以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黑暗與光明兩條橫線貫穿課堂重難點內容,縱線把握中世紀的西歐與東歐兩部分,總結西歐與東歐封建社會不同的發展趨勢,在此期間引導學生思考、感悟,潛移默化地滲透思政教育。(2)育人主題唯物史觀、辯證思維、民族自信。四、課前準備(一)教師準備制作課件、完成教學設計、布置學生預習。(二)學生準備預習并完成歷史地圖冊相關內容。5、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提問】首先什么是中世紀?為什么說它是黑暗的中世紀?明確中世紀的時間劃分,黑暗的中世紀是因為這個時間段沒有科技文藝的發展,人民處于基督教的精神控制下,處于停滯落后的狀態。同時期的中國則是處于南北朝和明早中期,相對來說發展大一統國家,唐宋文化成就璀璨,有儒佛道的發展。但中世紀黑暗中又孕育著光明,中世紀中后期出現一些新的表現,接下來具體學習中世紀的歐洲歷史。 思考問題,認真聽講。 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引出西歐封建社會“黑暗”與“光明”兩條主線【思政元素】民族自信。新課講授一、黑暗的中古歐洲—歐洲封建社會 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 【課件展示】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與領主對話的歷史小劇場和中世紀歐洲各類型戰爭的起因表格統計引出西歐封建社會產生的原因:社會動蕩與自然經濟的發展【布置任務】結合課本P15,思考以下問題:1、封君封臣制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2、維系兩者關系的紐帶是什么 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了解西歐封建社會產生的原因與西歐封建社會的三大特征,具體學習西歐封建社會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主要內容。【課件展示】西歐封君封臣制示意圖和中世紀諺語: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思考】封君封臣制度,具有怎樣的特點?【思考】封君封臣制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了解封君封臣制的特點和影響【課件展示】西歐封君封臣制示意圖和西周分封制示意圖【合作探究】西歐封君封臣制與西周分封制的異同? 學生合作討論,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了解西歐封君封臣制與西周分封制的異同,東西方文明發展多元。【課件展示】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思考】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他們的權力和義務有哪些? 結合表格梳理西歐莊園土地類型、經營管理者與相對應的權力和義務 了解西歐莊園與農奴制一、黑暗的中古歐洲—歐洲封建社會 特征2:經濟—莊園與農奴制 【課件展示】材料一 :封建主在莊園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馬廄、倉庫等設施,而且備有耕畜和各種生產工具。有的大莊園還有一些手工業作坊和專職手工業者。莊園生產主要為生產者自家和領主提供生活資料,莊園的產品很少拿出去賣,除非萬不得已,莊園很少出去采購。——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材料二 :(莊園制下)封建領主不但通過各種地租形態對農民進行剝削,同時也對農民施行“超經濟的強制(政治、社會附屬)”,有統治、懲罰農民的權力。——齊思和《西歐中世紀的莊園制度》【思考】根據材料分析西歐封建莊園的特點 學生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分析史料,提煉關鍵信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核心素養能力。【教師講授】西歐封建社會思想特征-基督教的控制,基督教在中世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世紀人民一生都貫穿著基督教,從出生接受洗禮,到神父主持婚禮,死后葬入教堂,基督教會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中世紀前期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典型的歷史事件是德皇亨利四世的卡諾莎之辱,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在與教皇的權力斗爭中失敗,被迫親往教皇居地卡諾莎堡請罪以求寬恕,史稱“卡諾莎之辱”。基督教在經濟、政治、思想上都有著重要的地位。 學生認真聽講 了解西歐封建社會思想特征基督教的控制,認識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地位。二、中古歐洲的曙光—歐洲的新變化 【思考】結合材料,思考中世紀中后期出現了那些新變化?材料一:1308-1378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壓力下,教廷被迫遷往法國阿維農城,連續7任教皇成為法王的“御用工具”,史稱“阿維農之囚”材料二:大憲章是英國于1215年英格蘭國王和貴族間的協議,用來限制英國國王(主要是當時的約翰)絕對權力。自13世紀《大憲章》頒布后,英國逐漸確立起一種有限君主制的政治體制。到16世紀都鐸王朝時期,歷代國王登基都要宣誓尊重法律,沒有一位國王敢妄稱高于法律之上。材料三: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12世紀,西歐的教育與學術出現了新的氣象,沖擊著傳統的教權主義、普世主義與禁欲主義的束縛,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分析史料,提煉關鍵信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核心素養能力。【教師講授】王權加強原因與表現:中古中后期,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各國王權加強1、英格蘭國王在與貴族的斗爭中強化王權,到15世紀晚期都鐸王朝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2、法蘭西國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擊敗各地封建主。到15世紀晚期,法蘭西基本完成統一,王權得到強化。3、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的國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王權加強的影響,促進民族國家的形成。 學生認真聽講 了解中世紀中后期王權加強的原因、具體表現與影響。【思考】結合教材P17,指出西歐城市興起的原因與實現自治的途徑,結合下面材料,分析城市興起的影響材料一:城市“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受和需求的集中”……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商人和銀行家作為市民階層的上層,發展為早期的資產階級材料二: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反對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國王們削弱諸侯勢力的政治考慮,因而國王成為城市的長期盟友。市民階級開始參與政治。 ——《世界中古史》材料三: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大學的興起被認為是歐洲中世紀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 了解城市興起的原因與實現自治的途徑,分析城市興起的影響,培養學生歷史解釋核心素養。三、中古時期的歐洲 —東歐封建社會 【過渡】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接下來我們看看東歐封建社會: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帝國【教師講授】拜占庭帝國經濟、軍事和法律方面的狀況;以時間軸的方式梳理俄羅斯帝國的發展,小結中古東歐社會基本特征:政治:王權強大,中央集權,政教合一思想:東正教占主導地位 學生認真聽講 了解東歐封建社會發展狀況,重點了解拜占庭帝國和俄羅斯帝國。課堂總結 中古時期的歐洲是光暗共存,多元共生西歐封建制行將崩潰,即將邁入資本主義發展軌道;東歐繼續強化皇權,加強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穩固 學生把握本課線索 總結本課主題中世紀的歐洲是光暗共存,多元共生的,辯證看待中世紀的歐洲,認識歷史是向前發展的。【思政元素】唯物史觀、辯證思維。習題鞏固 1、歐洲中古時期的莊園出產糧食、衣物、工具等各項生活所需的物品,是一個“鄉村共同體”。莊園以農業為主,面粉、奶酪、火腿、蔬菜等食物均可以自給,鞋帽、衣服也自己制作,很多莊園還有鐵匠、金銀匠等。據此可知這些莊園( )A. 經濟基本自給自足 B. 商品經濟高度發達C. 促進歐洲城市興起 D. 領主占有全部土地2、自治城市本身所獲得的種種自由權和城市內部所建立起來的各種自治制度都構成了對封建制度的挑戰。材料表明中世紀西歐城市自治運動( )A. 使城市獲得了完全的自由與特權B. 為資本主義興起準備了條件C. 采用了武力斗爭的手段反抗貴族D. 迫使領主不得再向市民征稅3、1565年,伊凡四世開始推行他獨創的“特轄領地制”:將國家領土劃分為兩個部分,一為特轄區,主要由俄國心臟地帶的領土組成,由沙皇任命的特轄軍團(由中小貴族組成)統治;一為普通區,主要為邊遠落后地區,歸大貴族領主管理。這一措施( )A.贏得了貴族的支持 B.鞏固了中央集權C.擴大了俄國的疆域 D.增強了軍事實力 學生積極思考,完成習題,鞏固所學知識 通過習題,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板書設計6、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橫向把握西歐封建社會的黑暗與光明主題線索,縱向把握中世紀西歐與東歐兩部分內容,明確黑暗的中世紀一詞起源,是文藝復興時期皮特拉克首先提出,文藝復興者與宗教改革者為反對基督教的控制,將基督教盛行的中世紀評為黑暗的中世紀,黑暗的點在于封君封臣制下地方封建領主過大,形成分裂割據的局面,社會動蕩,多戰亂;基督教的思想控制下人們生活愚昧無知,阻礙科技與文藝的發展,加上14世紀黑死病瘟疫。但中世紀并不完全黑暗,課堂導入可修改,提出疑問,中世紀完全黑暗嗎?制造認知沖突,吸引學生興趣。合作探究的方式需引導學生從什么方面思考;史料探究有目的地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封君封臣制、莊園與農奴制以及城市和王權之間的聯系可深化拓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