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20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講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20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講義

資源簡介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20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講義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具體表現:
1.政治上: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中共誕生,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國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反帝反北洋軍閥統治的國民大革命。國共兩黨由分裂到合作抗日;南京國民政府的獨裁統治,激發民眾的不斷反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從城市轉入農村.
2.經濟上:一戰結束,帝國主義卷土重來,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受挫,逐漸蕭條;國民政府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和幣制改革卓有成效,民族資本主義獲得一定發展;中共在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改革,進行根據地建設,調動了農民革命積極性,鞏固了根據地政權。
3.思想文化上: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并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先進知識分子從學習歐美到以俄為師;孫中山提出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思想基礎;毛澤東提出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4.社會生活:20世紀3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發起新生活運動。
5.外交上:南京國民政府尋求外交途徑,發起改訂新約運動,取消不平等條約,取得關稅自主權,但困難重重。
課標要求:
1.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
2.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
近三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命題分析:
五四運動屬于新舊民主革命的分界線,歷來是考查重點;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尤其是中國共產黨誕生;國共合作也是命題的重點。
備考建議:
1.五四運動的經過及歷史意義;
2.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內容、意義;
3.國民大革命的原因、經過、歷史意義及失敗的原因和教訓。關注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革命中的作用等。
時空定位及主要線索:
教學內容:
考點1: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考點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考點3: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教學過程:
考點1: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一)五四運動:
1.背景:
材料 五四運動是中國對西方入侵的反應的一串發展之顯露出來的一個高峰……自19世紀末葉以來,西方資本制度的生產壓力一天增加一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強忙著進行軍事行動并且從事軍備生產,于是對中國的輸出不得不相應地減少。這一段時間,中國的紡織業和面粉業曾一度乘機抬頭。可是,好景不常,歐戰結束,西方經濟勢力卷土重來……中國的地盤有限,肥美的地盤尤其有限。所以,軍豪們不能不借故彼此討伐。……巴黎和會對山東問題的處理所激起的愛國情緒之鼓舞;是受到西學精神以及要從科學與民主的眼光對傳統從新評價以建立一個新中國的這種要求之鼓舞。
——殷海光的《中國文化的展望》
歸納為:
(1)國內:
①政治:北洋軍閥統治黑暗,國內矛盾尖銳;
②經濟:“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③階級: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罷工斗爭頻繁;
④思想: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2)國際:
①一戰前后,日美加緊侵華,尤其是日本,民族矛盾激化;
②俄國十月革命取得了勝利。
(3)導火線:
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在英、美等列強操縱之下的一場國際和談,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
歷史解釋: 巴黎和會
是指一戰中勝利的協約國為締結合約于1919年1月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的會議。巴黎和會上各戰勝國最終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巴黎和會最終構筑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其實質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場分贓大會,未能從根本上協調好各國的爭議,埋下了二戰的種子。
2.經過: 閱讀教材,填寫下表:
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
①北洋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
②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③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個賣國賊的職務。
問題思考: 為什么說五四運動只取得初步勝利?
①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
②懲辦賣國賊曹汝霖等人;
③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④但是五四運動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完成;
⑤沒有趕走帝國主義,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4.特點:
①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
②群眾性:多個階層參加,聯合斗爭;
③愛國性:維護中國主權,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
④徹底性:目標基本實現,態度徹底不妥協。
5.性質:(三重性質)
是一場以先進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具體表現為:
(1)政治革命:
五四運動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
(2)民族革命:
五四運動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
(3)思想革命:
五四運動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
6.意義:
材料 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談話
歸納為:
(1)思想文化:
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
(2) 政黨建設:
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3)新民主主義的開端:
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具有里程碑意義
問題思考:為什么說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新的領導階級: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開始發揮領導作用。
(2)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并逐漸和工人運動在一起,成為先進中國人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3)新的斗爭面貌:徹底反帝反封建。是一場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4)新的覺醒:民族意識覺醒。五四運動中,各階層廣泛參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強大力量;
(5)新的時代特點: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發生在俄國十月革命之后,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組成部分。
知識拓展: 舊民主主義革命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比較。
(1)概念:
①舊民主主義革命:資產階級等領導的民主革命被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五四運動是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五四運動為開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
(2)比較:
核心素養: 結合學思之窗,概括五四精神。并理解其意義,體會其時代價值。
材料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
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五四運動前后,我國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青年,在追求真理中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勇于打破封建思想的桎梏,猛烈沖擊了幾千年來的封建舊禮教、舊道德、舊思想、舊文化。五四運動改變了以往只有覺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覺醒的人民大眾的斗爭狀況,實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4月30日)
提示:
(1)五四精神:
①蘊含著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
②體現了追求真理和勇敢解放的精神;
③具有強烈的民族感和時代感,是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先進的思想
(2)時代價值:
①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
②五四運動孕育了以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為主要內容的偉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愛國主義精神;
③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
④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斗的偉大傳統。
(三)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1.背景:
①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②五四運動的推動;
③先進分子的積極推動。
2.宣傳中心:
3.傳播方式:
①報刊:
《新青年》(在“馬克思主義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
②學會:
李大釗在北京成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
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
③翻譯:
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1920年8月,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出版,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在中國出版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
4.特點:
①先進知識分子起了核心領導作用;
②馬克思主義宣傳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
③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發展傳播的。
5.意義:
①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
②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③為中國共產黨誕生準備了思想和組織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
問題思考:在“問題與主義之爭”中,胡適和李大釗分別持什么觀點?其爭論的實質是什么?
材料一 “要一個一個地研究問題,一點一滴地解決問問題……空談外來進口的主義,是沒有什么用處的。
——胡適《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材料二 “必須有一個根本解決,才有把一個一 個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 所以我們的運動,一方面固要研究實際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
——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
提示:
(1)觀點:
①胡適:反對從根本上改革腐朽的社會制度,宣揚資產階級改良主義。
②李大釗:主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進行社會革命。
(2)實質:
要不要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問題。
(3)意義:
①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第一次論戰,是社會革命論與社會改良主義的論戰,它標志新文化運動內部馬克思主義與改良主義者的分裂開始;
②此后馬克思主義者繼續同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思想進行論戰,逐步開拓自己的道路。
考點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條件:
材料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基礎。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投身工人群眾中去做宣傳組織工作,以他們為橋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而共產國際的幫助,促進加快了這一進程。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919-1949)》
歸納為:
1.經濟:辛亥革命后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短暫春天)
2.階級: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并登上歷史舞臺,工人運動持續發展
3.思想: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4.組織: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
1920年陳獨秀和李大釗最早提出并推動建立共產主義小組。
5.外部:共產國際的支持和幫助
(二)標志:中共一大召開
1.時間:
1921年7月23日。
地點:
上海后至浙江嘉興南湖。
代表:
毛澤東、董必武等13名代表全國50多個黨員(共產國際派代表出席),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4.內容: 結合教材的“學思之窗”
①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②奮斗目標:通過了黨綱,用無產階級革命軍隊推翻資
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③中心工作: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
④領導機構:成立中央局,陳獨秀任書記。
5.歷史意義:
①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
②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和正確的前進方向;
③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
④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問題思考: 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新"在何處?
(1)領導階級:全國統一的,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
(2)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3)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4)革命道路: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
(5)革命范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
(6)斗爭策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歷史解釋: 紅船精神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三)中共二大:結合教材“歷史縱橫”
1.時間: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2.地點:上海
3.內容:
大會通過的宣言,實際上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最低綱領和最高綱領。
①最高綱領:
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②最低綱領(民主革命綱領):
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4.意義:
第一次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進一步結合的重要標志。
材料 陳獨秀說:“黨的一大時無產階級專政懸在半空,到二大時‘就腳踏實地了,有了規章”。因此一大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但不適合當時中國的實際;在二大上分析了中國實際的國情,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
問題思考: 如何理解中共一大綱領是“懸在半空”,二大是“腳踏實地”?
(1)中共一大“懸在半空”:
中共“一大”提出黨的奮斗目標之一是“推翻資產階級”,消滅私有制,這表明中共當時尚未充分認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
(2)中共二大“腳踏實地”:
中共“二大”準確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提出了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
歸納總結: 近代中國進步思潮的發展歷程及特點。
(1)歷程:
(2)特點:
①主方向:是向西方學習。
②主題是救亡圖存及“中國向何處去”: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亡相連,體現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
③時代性與階段性:與西方沖擊、民族危機日益加強,與資本主義尤其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休戚相關,具有突出的時代性及階段性。
④廣泛性與繼承性:反映的階級、階層十分廣泛,前后間不斷反思,存在著內在間的批判與繼承關系。
⑤曲折性:始終存在著新舊思想間(主要是資產階級與儒家思想)的沖突。
⑥層次性:向西方學習經歷了從物質層面到制度、思想文化層面的歷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不斷深化的過程。
⑦趨勢:對西方文化認識經歷了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改弦易轍,由學習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程;最終共產黨選擇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考點3: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一)國共合作:
1.背景:
材料一 這次失敗(指“二七”大罷工)給了我們很大的教訓,教訓就是孤軍奮斗。此時在政治上是曹錕、吳佩孚及英帝國主義統治之時,故政治上壓迫很嚴重,因此第三次大會無論客觀上與主觀上都有加入國民黨找得政治上的同盟者的條件。
——蔡和森《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提綱)》
材料二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三大制定了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實行國共合作的方針政策,對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建立,推動中國革命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919-1949)》
材料三 革命活動的屢次失敗使孫中山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他認識到依靠帝國主義,依靠軍閥力量不可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必須重新確定一條全新的道路,才能避免再次失敗。
歸納為:
(1)社會:
“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心愿(目標相同);
(2)中國共產黨:
①中共在開展工人運動時,總結“二七慘案”的教訓,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
(3)國民黨:
孫中山捍衛民主共和的實踐屢次失敗,接受了共產國際代表的建議,同意國共合作。
(4)外部:
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
知識拓展: 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
從1922年1月開始,到1923年2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形成第一次高潮,前后持續時間達13個月之久,共舉行大小罷工100多次,參加人數達30萬以上。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號召工人“為自由而戰、為人權而戰”,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罷工運動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的殘酷鎮壓(二七慘案)。
2.標志:
1924年,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
大會主要內容:
(1)討論國民黨的改組問題;
(2)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綱領、目標;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3)合作方式:黨內合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黨內合作);
歷史解釋: “黨內合作”
(1)含義:
共產黨員、青年團員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成為革命階級的聯盟。
(2)評價:
積極:
①共產黨員有雙重身份,便于開展革命活動,有利于中共從工運低潮中走出來,更能在孫中山這面革命旗幟下廣泛發動群眾,組織革命力量,迎接革命高潮。
②容易被國民黨所接受,有利于改造國民黨,使其獲得新生,促使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
消極:
①容易使中共放棄中國革命的領導權,出現了陳獨秀“右”傾錯誤。
②是導致大革命失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4)事實上確立了“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方法、手段)
問題思考: 新三民主義與三大政策的關系。
3.意義:
(1)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
(2)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
核心素養:
1.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新”的主要體現
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革命綱領的比較。
(1)相同:
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這是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2)不同:兩者有原則上的區別:
①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中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利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
②在民主革命階段之后,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階段,是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最高革命綱領,新三民主義沒有這些內容。
(二)國民革命(1924-1927)
1.條件:
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2.目標:
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3.過程:
(1)準備:廣東革命根據地鞏固統一
①1925年廣州國民政府成立;
②兩次東征消滅陳炯明勢力;
(2)高潮:1926年的北伐戰爭,成果:
①革命勢力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②1927年武漢革命政府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4.結果: 國共合作破裂,革命失敗。
(1)失敗的標志:
①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②1927年汪精衛“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4.結果:國共合作破裂,革命失敗。
(2)失敗原因:
客觀:
①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
②帝國主義干涉中國革命。
主觀:
①中國共產黨還處于幼年時期,缺乏革命斗爭經驗,不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
②采取黨內合作模式,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在黨內占統治地位,放棄革命領導權。
根本:兩黨在階級性質和革命目標的根本分歧。
5.啟示(教訓):
①中共必須掌握革命的領導權。
②必須掌握革命的武裝,堅持武裝斗爭。
6.意義:
(1)性質: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意義:
①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
②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③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準備條件:
A.宣傳了中國共產黨革命主張,擴大了黨在群眾中的影響;
B.群眾的革命覺悟得到了提高;
C.共產黨掌握了一部分軍隊。
7.教訓:
中共認識到必須掌握對革命的領導權和必須堅持武裝斗爭,推動了中共開辟革命新道路。
問題思考: 歸納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
①群眾基礎更為廣泛;
②反帝反封建立場更為徹底和明確;
③國共兩黨共同領導,形成了多階級的統一戰線。
④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并存,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
⑤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了規模空前的北伐戰爭。
高考真題演練:
1.(2024·安徽卷)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始祖”,有許多獨具慧眼的見解,但“我們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斷不可一昧盲從,做出那‘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知識界已關注到( )
A.革命理論傳播的廣泛性
B.儒家傳統文化的包容性
C.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
D.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了知識界認為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學說也不可一昧盲從,要結合現實因素考量看待,可見當時知識界已經關注到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D項正確;此時是1921年,廣泛性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馬克思主義,未涉及儒家文化的特點,排除B項;毛澤東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提出,中國的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部是資產階級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材料沒有涉及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排除C項。故選D項。
(2024·湖北卷)下表是1925年中國部分省份的歲入、歲出總額及軍費數據(單位:銀元)。
該表可論證( )
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③國民革命的迫切性④南北軍閥一丘之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4·山東卷)1926年1月,吳玉章在廣州國民黨二大期間的一次答詞中說:民國元年的革命雖然成功,但所主張的不過是十八世紀法國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舊方法,應付現在的新環境,當然是走不通的”。他強調的是( )
A.工農群眾的革命主力軍作用
B.創新革命理論的緊迫性
C.需要吸取法國大革命的教訓
D.推進國民革命的必要性
【解析】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正值國民革命時期,國民黨二大期間,吳玉章強調不能用百年前舊方法應新環境,意在強調充分發動群眾,繼續推進國民革命的必要性,D項正確;吳玉章強調了發動群眾,推進國民革命,并沒有特指工農群眾,更沒有強調工農群眾的革命主力軍作用,排除A項;當時指導國民革命運動的理論是已經經過創新發展的新三民主義,排除B項;材料論述的主要對象并不是法國大革命,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4·浙江卷1月)從黨的一大確定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到黨的二大確定首先進行民主革命再進行社會主義革命,這是黨的戰略方針的一次重大轉變。這一轉變( )
A.使中國革命有了符合國情的目標
B.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
C.直接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
D.根本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解析】 依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本題是推斷題、影響題。依據材料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1-1922年的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黨的一大制定的最高綱領不符合中國當時革命的實際情況,二大的民主革命綱領切合當時的實際,使中國革命有了符合國情的目標,A項正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排除B項;中共三大提出與國民黨合作的方針,排除C項;新中國的成立根本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4·北京卷)1920年,在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機器工會成立。與此同時,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也發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資本家壓迫了!真是可惱!我們此時應當要去抵抗他,我們此時就應該要有團體”。這說明( )
A.發動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獨創的斗爭形式
B.成立工人組織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
C.“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
D.建立工會是開展國民革命的重要內容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0年(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成立工人組織,維護工人權利,符合當時工人階級受到資本家嚴重剝削的革命斗爭實際需要,B項正確;發動工人運動并非中國共產黨獨創,排除A項;“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的表述太過夸大,排除C項;國民革命的時間是1924年至1927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4·江蘇卷)1924年2月,周恩來等人決定,將旅歐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巴黎創辦的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強調:“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他們這樣做是為了( )
A.策應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
B.拓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途徑
C.促成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D.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
【解析】 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24年(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周恩來等人在1924年將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強調反軍閥和反帝國主義的聯合,這反映了他們積極響應國內的革命形勢,此時國內正處于大革命時期,國共開始合作,北伐即將開始,故他們的行動是為了與國內革命形勢相呼應,A項正確;該刊物改名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革命統一戰線此時已經確立,排除C項;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開始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排除D項。故選A項。
思維導圖:
2025年高考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第9講 講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政和县| 钦州市| 彭山县| 蓬莱市| 肥西县| 肇州县| 丹棱县| 新宾| 乌苏市| 二连浩特市| 云南省| 宕昌县| 永福县| 防城港市| 龙山县| 宁海县| 尼玛县| 三明市| 山西省| 蒙山县| 沛县| 张掖市| 方正县| 库尔勒市| 莆田市| 阳山县| 丰台区| 宁德市| 泰和县| 高唐县| 安阳县| 达孜县| 湖北省| 富阳市| 花莲市| 延安市| 青冈县| 临颍县| 钦州市| 天镇县| 海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