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 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維護秩序》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 理解并認同社會規則的重要性,自覺遵守社會規則。 道德修養 : 培養文明素養和道德品質, 懂得生活中的各種規則 法治觀念 : 樹立秩序意識和規則意識。 健全人格 : 培養觀察、 感受社會生活需要秩序的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 責任意識 : 認識到規則對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 積極承擔維護社會秩序的責任。 教學重點 規則的概念和作用 社會生活與規則的緊密關系 教學難點 遵守社會規則的責任與義務 教學過程導入 運用你的經驗: 思考1:這些圖片體現了哪些方面的社會秩序 學生: 教師: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交通秩序、公共場所秩序 思考2:如果沒有秩序,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學生: 教師:如果沒有秩序,我們的生活將會出現一種無序化狀態,社會將會混亂不堪,社會生產和生活將無法正常進行。授新課 【探究與分享一】雨天的校門口 思考:校門口的這種混亂狀況會造成哪些影響?你認為應如何改變這種混亂的狀態? 學生: 教師:導致交通堵塞,容易引發交通事故;耽誤很多人的時間;容易引發人們相互之間的矛盾等。家長遵守交通規則、在路邊等候孩子; 學生們有序排隊出校門;學校安排不同年級分時段放學;讓交警或志愿者維持交通秩序等。 【探究與分享二】“一米線”,要求后面等候的人員與前面辦理業務的人員保持一米的距離不要緊跟或圍擁。這一規則有其心理學依據。心理學研究表明,除了至親好友之外,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安全距離約為一米。越過這個安全距離,人們就會感到緊張,覺得個人安全和隱私受到了侵犯。遵循“一米線”規則,既是尊重他人隱私的要求,也是自身文明素養的體現。 思考:社會秩序有什么作用 學生: 教師:(1)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 (2)社會秩序是人們安居樂業的保障。 【探究與分享三】午后,小明匆匆行走在街道上,心里想著快些趕到對面的書店,對即將經過的人行道標志視而不見,直接踏上了斑馬線之外的區域,準備橫穿馬路。此時,一位交警注意到了小明的舉動,迅速吹響哨子,揮手示意他停下。 交警快步走到小明面前,面帶嚴肅又不失溫和的表情,先是讓小明站到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避免了他被過往車輛擦傷的風險。接著,交警用清晰、易懂的語言,開始向小明講解起交通規則來。 從那以后,小明每次過馬路都會格外注意人行道和交通信號燈,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不安全行為。他不僅自己做到了遵守交通規則,還經常提醒身邊的朋友和家人要注意交通安全,成為了一個小小的交通安全宣傳員。 思考1:維護社會秩序需要靠什么? 學生:規則 教師:社會規則是人們為了維護有秩序的社會環境,在逐漸達成默契與共識的基礎上形成的行為準則。 思考2:僅靠規則能夠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嗎? 學生: 教師:不能,還需其他東西來約束人的行為,比如:人們約定的原則、勞動合同、道德、紀律、法律等。 【材料分析】2022年4月27日,汕尾市交通運輸局執法人員聯合公安部門在汕尾火車站保利大都匯旁邊路段執法檢查時,發現馮某某帶著4名旅客準備駕駛粵NKB***號小型轎車前往惠來縣,現場檢查時旅客行李已放至粵NKB***號小型轎車后備箱。據旅客口述,他們一行4人在高鐵站出站口時,司機馮某某主動過來攬客,雙方議定包車前往惠來縣,運費人民幣380元整,到達目的地后付款,馮某某現場無法提供《道路運輸證》或其它相關有效證明,涉嫌未取得巡游出租汽車經營許可,擅自從事巡游出租汽車經營活動違法行為。 思考:案例中的馮某的行為會造成什么影響?思考擾亂社會秩序的危害性。 學生: 教師:損害他人利益,引發矛盾;破壞社會規則,敗壞社會風氣;損害自身形象,也會招來輿論譴責和法律制裁。課堂小結課堂練習 1.下列屬于擾亂公共秩序行為的是( ) A.采用暴力手段教育子女B.自覺維護公共環境 C.故意破壞公共設施D.遵守社會公德 2. 以善惡評價為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我們的內心信念來起作用的行為準則和規范是( ) A. 法律 B. 紀律 C. 道德 D. 規章 3. 下列行為屬于違反公共交通秩序的是( ) A. 中學生小強上課時和同桌講話 B. 中學生小明騎車上學時為了不遲到而闖紅燈 C. 小亮在網上瀏覽低俗信息 D. 莉莉在看電影時大聲喧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