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歷史唯物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社會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物質、意識、運動、規律(第2課)實踐、認識、真理(第4課)聯系、發展、矛盾、創新辯證否定(第3課)社會存在、社會意識、生產方式、社會規律、人民群眾(第5課)價值觀、價值判斷、價值選擇、人生價值(第6課)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二單元)思維導圖尋覓社會的真諦5.1社會歷史的本質5.2社會歷史的發展5.3社會歷史的主體(1)實踐(本質)(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基 礎前提條件制約基 礎知識框架(1)規律(2)總趨勢基本矛盾普遍規律總趨勢實現途徑實現方式地位含義關系(1)歷史的創造者(2)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要 求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5.2 社會歷史的發展目 錄0201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自主預習3分鐘的時間,閱讀課本,找出相關內容,并劃出來。1、生產方式是什么?對社會存在和發展有何作用?2、什么是生產力、生產關系?二者關系怎樣?3、什么是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二者關系怎樣?4、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什么?5、社會發展的總趨勢、道路是怎樣的?社會發展是如何實現的?第一幕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許多注重經濟因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的思想。如:《管子》中說:“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孔子主張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思考:物質生產在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中起著什么作用 閱讀與思考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物質生活資料生產的重要性①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地位)②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作用)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產品如何分配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生產力生產關系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決定反作用生產方式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2.生產力(1)含義: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2)基本要素: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3)地位: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勞動者(人)勞動對象(對象)勞動資料(工具)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3.生產關系(1)含義: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2)基本要素: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產品分配關系(如:平均分配、按勞分配)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如:平等互助、剝削壓迫)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如:公有制、私有制。起決定作用)生產關系哪些體現生產力?哪些體現生產關系?“無人工廠”的生產新型勞動者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生產力生產力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生產關系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①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②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馬克思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4.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①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②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大鍋飯:分配的平均主義,壓抑了人們的積極性,使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包產到戶,包干到戶。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阻礙作用推動作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②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方法論] 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大力發展生產力。 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的狀況。[原理內容]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5.經濟基礎的含義: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經濟生活】6.上層建筑的含義: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注意:與經濟有關的制度、體制和政策,屬經濟基礎,如:生產資料所有制、分配制度、市場經濟體制、財稅制度、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社保制度等。政治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的政治、法律制度,與之相應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部門、黨派等國家機器和政治組織。觀念(思想)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宗教、文化傳媒等。生產資料公有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全面三孩政策按勞分配制度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上層建筑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G.戶籍制度改革,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區分,統一登記為居民。判斷下列屬什么性質的改革舉措?上層建筑H.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上層建筑I.城鎮養老金“并軌”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J.全面推進推進依法治國上層建筑K.建設家庭農場,允許農民土地流轉、轉租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一、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①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②當它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④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7.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表 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生產力上層建筑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反作用決定反作用意識形態制度、組織和設施注意:選擇題中一定要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注意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1)一般而言,涉及經濟體制改革(如所有制結構調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發展市場經濟、完善經濟制度、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營改增等稅收改革、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體現的是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2)涉及政治體制改革(如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國家機構改革)、法律法規的完善、思想觀念的轉變、文化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創新社會管理、戶籍制度改革、擴大基層民主、完善選舉等,體現的是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注意區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總結: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辨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2)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①當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②當它不適應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③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④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原理】【方法論】要求我們尊重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客觀規律,調整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使上層建筑適合先進的經濟基礎。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貫穿人類社會始終任何社會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8.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基本規律意義:這一普遍規律的發現,使人類第一次解開了社會歷史領域之謎,使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真正成為科學。第二幕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1)總趨勢: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3)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社會基本矛盾2、階級社會的基本矛盾及解決辦法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1)被剝削階級反對剝削階級的斗爭,迫使統治階級不得不調整某些經濟和政治關系,使社會基本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緩和,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農民起義-朱元璋)(2)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對抗性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3、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解決辦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改革)加以解決。例:我國的改革開放、農村的土地三權分置改革.....非對抗性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性質根本目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作 用比較社會“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階級社會的主要矛盾是階級矛盾。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比較幾個“動力”二、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6.共產主義的目標社會主義社會是共產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共產主義的目標是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個聯合體中,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7.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①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②封建社會代替奴隸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代替封建社會,社會主義經過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課堂小結社會歷史的發展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運動和規律生產力生產關系決定反作用經濟基礎上層建筑決定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前進的、上升的實現途徑階級社會階級斗爭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性質作用根本目的1、我國政府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2、為了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務院進行“大部制”機構改革,形成“寬職能、大部門”的政府組織機構。3、十八大報告明確要求“改革征地制度,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調整生產關系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即: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思考:材料體現了社會基本矛盾的什么知識?課堂練習1.(2023·聊城高二開學考)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今年要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有序開展集體成員身份確認、集體資產折股量化、股份合作制改革、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賦碼等工作,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積極探索拓寬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基于①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②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是對抗性的③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A課堂練習2.某地作為全國33個農村土地改革試點地區之一,正在逐步完成從“確權到人”到“確權到戶”的制度轉變,從而更好地讓集體土地入市流轉,使農戶更好地分享工業化收益。這一做法表明 ( )A. 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B. 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C. 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D. 改革的目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C課堂練習3.(2020全國卷Ⅲ,23)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一部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民眾各個方面全力平等保護的基礎性法律,對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維護人民權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具有重大意義。制定民法典體現的唯物史觀原理是( )①經濟基礎的變革總是先于上層建筑的變革②上層建筑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推動生產力發展③上層建筑的變化發展離不開社會意識的能動作用④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要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課堂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