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7張PPT)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社會歷史觀人生價值觀一般到個別整體與部分第二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第一課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 之哲學部分框架體系第一單元探索世界與把握規律第二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馬克思主義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回答如何認識世界(探索認識的奧秘)(第四課)主要講實踐、認識、真理的主要內容回答世界怎么樣(把握世界的規律)(第三課)主要講聯系、發展、矛盾的主要內容回答世界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質)、(第二課)主要講物質、意識、運動、規律的主要內容社會歷史觀回答人類社會起源、本質與發展(第五課)價值觀回答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第六課)新課導入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確的意識能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會阻礙事物的發展。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要求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方法論要求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方法論溫故知新意識的能動作用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現象、本質和規律)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改造客觀世界(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改造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認識能力、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等)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呢?溫故知新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1認識與實踐2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與實踐1同學們,你們了解地球、月球和太陽嗎,在你的印象中地球、月球和太陽是怎樣的 我們的這種簡單的認識屬于什么認識 視頻中對于地球、月球和太陽的介紹,與我們對于地球、月球和太陽的簡單認識相比有何不同,這是種怎樣的認識 全面理解認識與實踐議題一1你認為什么是認識?認識的兩種形式有什么區別與聯系?2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實踐有哪幾種形式?實踐有什么特點?探究問題:上述三種關于認識的觀點有何不同?你認為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圣人不用出門就能了解天下的事情。人的知識和才能是后天學習積累而成!人在出生以前已經獲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識!老子荀子柏拉圖人的認識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強調理性思維,追求共性、本質,議學情境一P48:閱讀與思考老子看到了人獲得間接經驗的重要性,但否認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一定程度上承認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的知識和才能是后天在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的。是一種唯心主義,認為存在脫離客觀世界的“理念世界”,認識來源于對“理念”的回憶。一、認識與實踐(1)含義:認識是 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分類:感性認識 和 理性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注意:認識與意識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有正誤之分。區別:意識相對于物質而言,屬于唯物論范疇;認識相對于實踐而言,屬于認識論范疇。1、認識主體:人,(而非動物)對象:自然界、人類社會、人的思維積極的(≠被動的、消極的反映)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理性認識: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例:看見蘋果落地,是感性認識。例: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是理性認識。鱷魚流眼淚——好可憐鱷魚流眼淚——排出體內的鹽分(初級階段)(高級階段)感覺:看到顏色、聞到味道、觸摸到形狀等(個別屬性)知覺:對蘋果整體認知表象:當蘋果不在眼前時,根據記憶可以浮現它的樣子。概念:用語言概括出蘋果的本質屬性,具有抽象性。判斷:哪種是蘋果,哪種不是蘋果。推理:根據蘋果落地,得出萬有引力規律。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生動的直觀”“抽象的思維”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紅紅的圓圓的甜甜的脆脆的水果富含礦物質和維生素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膚潤滑柔嫩蘋果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感性認識理性認識2、認識的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P48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含義:形式:聯系:一、認識與實踐:(1)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感覺、知覺、表象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在知覺基礎上,保存在記憶中的事物形象含義:形式:感覺:看到顏色、聞到味道、觸摸到形狀等(個別屬性)知覺:對蘋果的整體認識,綜合了它的色、香、味等感覺。表象:當蘋果不在眼前時,根據記憶可以浮現它的樣子一、認識與實踐:2、認識的形式:(2)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的認識。概念、判斷、推理含義:形式:是對事物的本質、共性的概括和反映在概念基礎上對事物的區分和識別從事物的聯系或關系中由已知的推出未知的思維活動。概念:如:物質、認識等。判斷:如:張三是優秀團員;太陽不是繞著地球轉。推理:①歸納推理(從個別到一般):“楊樹有光合作用,槐樹有光合作用,榆樹有光合作用,楊樹、槐樹、榆樹是綠色植物的一部分,所以,綠色植物都有光合作用。”;②演繹推理(從一般到個別):“凡是畫家都是藝術家,齊白石是畫家,所以齊白石是藝術家。理性認識也有正確和錯誤之分2、認識的形式:議學問題:下圖中哪個認識是感性認識?哪個是理性認識?物理學規律哲學觀點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理性認識蘋果砸到我的腦袋,痛!萬有引力定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感性認識是認識的 ,理性認識是認識的 ,感性認識有待于 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感性認識理性認識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聯系:初級階段高級階段發展、深化依賴于初級階段高級階段發展、深化依賴于不能認為感性認識都是錯誤的,理性認識都是正確的2、認識的形式:比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途徑 通過感官獲得 通過思維抽象得到內容 表面的、外部的 內部的、本質的特點 直接性、生動性 間接性、抽象性形式 感覺、知覺、表象 概念、判斷、推理層次 認識的低級階段 認識的高級階段 感性認識 理性認識聯 系 ①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 ②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于實踐,無論是感性認識還是理性認識,歸根到底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過渡,也是最終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 (3)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都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順利發展。而錯誤的認識則會導致人們的實踐活動受到挫折(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實踐的主體是人,是人類特有,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把觀念存在變為現實存在(不是認識世界)。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主觀世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非純主觀思維活動、認識活動。2、實踐的含義、形式、特點實踐關鍵詞:做、行動、實施、改造、改革、試驗、調查、考察、走訪,都屬于實踐。3、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包括三層含義:①實踐是以人為主體的,這意味著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②實踐是以客觀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這意味著實踐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③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中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拓展:全面理解實踐的概念(1)應抓住“主體”和“對象”①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是人類特有的活動,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只有人的活動,才稱得上實踐,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實踐活動。②實踐的對象是客觀世界。實踐是發生在人與自然界、人與社會之間的活動,只有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才是實踐。那些對主觀世界的改造,如學生的學習、停留在人的頭腦或口頭上的活動(如“思考”“辯論”等)不是實踐。③實踐是連接主觀和客觀世界的橋梁,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2)應注意其外延①不能擴大實踐的外延: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整個世界的活動”。②不能縮小實踐的外延:不能認為“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或“實踐是人們改造社會的活動”。橋梁【客觀】設計方案【主觀】修建橋梁【實踐】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可以把人們頭腦中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如何理解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3、實踐的含義:4、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在當代中國,主要表現為在社會各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自然科學實驗,如培育雜交水稻等社會科學實驗,如高考改革試點等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植樹造林、耕地種田、興修水利等)在階級社會 中,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其他的一些實踐形式(教育實踐、醫療實踐、藝術實踐)①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工人做工、農民種地、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等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革命、改革、完善國家制度、政策、法律等航天、疫苗研發、科考、高考改革、技術創新等③科學實驗活動②變革社會的實踐4、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港珠澳工程建設判斷下列活動中哪些是實踐?并歸納屬于哪種實踐形式?1、大猩猩用樹枝鉤白蟻、老馬識途。2、受臺風影響,我國近日多地有強降水出現。3、學生聽課學習。4、老師講課。5、建造港珠澳大橋。6、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7、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8、新民主主義革命。9、袁隆平團隊開展海水稻種植研究實驗實踐的主體是人×學生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教育實踐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實踐的手段及其結果這些客觀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實踐的主體受客觀規律的制約實踐的對象都是客觀的就是實踐活動的過程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結論:例:愚公移山愚公決定讓全家使用榔頭、箕畚等工具,移開太行、王屋二山。實踐的主體(愚公和家人)是客觀的實踐的手段(榔頭、畚箕等工具)是客觀的實踐的對象(太行、王屋二山)是客觀的(1)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主體、手段、對象,都是客觀的,可見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提問:實踐有哪些特點?P49倒二段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也是客觀的.5、實踐的特點:(2)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有目的、有意識關鍵詞:藍圖、計劃、方案、規劃蜜蜂筑巢和愚公移山在行動目的和計劃上有什么不同?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印。主觀能動性愚公為方便出行要移開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頭、畚箕等工具,經數代人的努力終將二山移走。5、實踐的特點: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人的實踐活動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限制,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3)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具有歷史性(縱向)實踐具有社會性(橫向)社會性關鍵詞:協作、共同、多人歷史性關鍵詞:當時條件、以前、階段、時期愚公移山是愚公一人之功還是需要依靠集體的力量?為什么?《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人聽后認為,愚公的精神是令人欽佩的,但他畢竟還是太愚,因為真移山要的是鍬挖、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使用炸藥炸,用車運。對此,你如何看待?5、實踐的特點:辨析:實踐是社會性的活動,所以單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分析:實踐活動既可以表現為集體行動,也可以表現為單個人的活動,無論采取哪種方式,都是社會性的活動。 單個人的孤立活動(純粹的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活動構成要素是客觀的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受歷史條件的制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我來練一練6.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和主觀能動性的關系(1)區別:①實踐的客觀物質性是相對于人的主觀認識而言的。之所以說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是因為實踐的構成要素是客觀的,實踐過程和結果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的制約。②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是相對于其他動物的純粹適應自然的本能活動而言的。之所以說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其原因在于實踐的主體是人。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是實踐最重要的特征。(2)聯系①二者是辯證統一、互相滲透的。意識的目的性、創造性都是以客觀物質性為基礎的,而實踐的客觀物質性又滲透著主觀能動性。②堅持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要體現了唯物主義的觀點,堅持實踐的主觀能動性則主要體現了辯證法的要求,割裂二者的關系會導致唯心主義或者機械唯物主義。特點 區別所在 解讀 關鍵詞客觀物質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人的認識活動的區別所在,堅持這點,在實踐觀點上就堅持了唯物主義。 強調實踐的基本構成要素(主體、對象和手段)、實踐的過程及其結果的客觀性,強調受客觀因素的影響 “主體”“對象”“手段”“結果”工具、環境主觀能動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動物本能活動的區別所在。堅持這點,在實踐問題上 堅持了辯證法。 強調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制定“計劃”“方案”“規劃”等受主觀因素的影響 “計劃”“方案”“規劃”布局、藍圖社會歷史性 這是實踐活動與孤立的個人活動的區別所在 強調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有所差異; 強調“合作” 、共同、團隊等,受橫向因素的影響—社會性;強調歷史過程,受縱向因素的影響—歷史性聯系 三個特點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 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辯證唯物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體現了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中貫穿著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實踐的特點判 斷1.判斷下列觀點的正誤,并說明理由。(1)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來源。(2)學習新發展理念,提高思想認識,是一種實踐活動。(3)科學理論也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提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提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而學習新發展理念以提高思想認識是改造主觀世界的表現,不是實踐活動。提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沒有第二個標準。典例示范1.黑格爾認為,實踐就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去“規定”和“改造”客觀世界。這一觀點否認了實踐的( )A.社會歷史性 B.客觀物質性C.主觀能動性 D.選擇性和創造性B [解析] 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主體、對象和手段都是客觀的,因此“實踐就是按照主觀的內在本性去‘規定’和‘改造’客觀世界”否認了實踐的客觀物質性,B正確;材料中黑格爾的觀點與實踐的社會歷史性、主觀能動性沒有關聯,A、C不符合題意;選擇性和創造性是意識活動的特征,D不符合題意。1.由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起的旨在節能減排、保護人類地球家園的“地球一小時”活動,每年都會在全球如期舉行,我國從東到西眾多城市的市民都積極參與這一活動。“地球一小時”活動節約的能源雖然有限,但是,環保意識深入人心并轉化為每個人自覺保護環境的實踐,就會對全球節能減排事業作出巨大的貢獻。這說明( )①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能動性的物質活動②實踐是主體的意識活動③實踐具有能動性、社會性和客觀性的突出特點④實踐是人類應對環境問題的適應性活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B [解析] 全球開展的“地球一小時”活動屬于實踐活動,①正確;我國眾多城市的市民都積極參與這一活動,說明實踐的客觀性和社會性,“旨在節能減排、保護人類地球家園”說明實踐具有能動性,③正確;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活動,不是意識活動,②錯誤;實踐具有能動性,不是被動的適應性活動,排除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1.從西紅柿等的食用之謎被揭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2.結合上述材料,說一說人的正確認識是從哪里來的。西紅柿曾被視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為“狼桃”。直到18 世紀末,法國的一名畫家在冒險品嘗“狼桃”之后,才揭開了西紅柿的食用之謎。從某種意義上說,第一個冒險品嘗西紅柿的人是幸運者,而那些為分辨可食用蘑菇與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價的人就不那么幸運了。魯迅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稱為勇士,并說,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過,不過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種:直接經驗——通過親自實踐獲得間接經驗——通過知識的學習或傳遞獲得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不是唯一途徑。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注意列舉包含“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哲理的詩句?(從哪里來,從無到有)直接經驗間接經驗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實踐是認識唯一來源認識途徑秀才不出門,難知天下事注意:1.認識的來源只有一個——實踐獲得認識的途徑兩個——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2.但不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3.不論認識正確與否,都是來源于實踐。親身實踐獲得認識通過知識的學習和傳遞獲得認識認識的來源≠獲得認識的途徑體現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的詩句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知山中事,須問打樵人。竹外桃花三兩支,春江水暖鴨先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恩格斯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面。”“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業生產,需要科學來查明自然物體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運用上述觀點,結合生活事例,說明是什么力量推動著科學的發展?(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產生提出提供日益完備的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推動認識不斷深化鍛煉和提高人的提高判斷和推理的能力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結論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新問題新要求認識工具認識能力例:抗擊新冠病毒例:望遠鏡,打破“地心說”。例:嫦娥五號獲取的月壤,深化了人們對月球演化的認知。(如何發展,由淺入深)吃一塹,長一智。學,然后知不足。書到用時方恨少。體現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的名言命題:判定這把椅子坐著是不是舒服?椅子說:……設計者說:……聽完介紹,可否斷定椅子是不是舒服?判定椅子是否舒服的最重要的評判標準 親自坐一坐,這就是實踐。客觀主觀實踐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銷售者說:……“體驗式消費”,其更注重消費者的參與、體驗和感受,并對空間和環境的要求也更注重體驗性。主觀認識和認識的對象都不能充當標準。客觀事物主觀認識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無法證明多數人公認的觀點科學理論權威的話原有的認識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實踐(橋梁)主觀認識客觀世界強調的是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1、如何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檢驗認識是否正確)(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認識本身不能回答;②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③實踐是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客觀事物主觀認識本身不能“自言其明”本身無法證明多數人公認的觀點權威的話科學理論原有的認識主觀認識、認識的對象都不能充當檢驗的標準實 踐(橋 梁)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真理無價寶,實踐里面找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真金不怕火煉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體現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唯一標準的諺語P52 閱讀與思考一位學業有成的博士來到天山腳下的尼勒克草原。他從銀行貸款買了奶牛,運用學到的試管凍精、胚胎移植等新技術進行試驗,第二年,奶牛就產下了良種牛犢。他把這一養殖良種奶牛的技術傳給當地牧民,幫助大家實現了共同富裕。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人們獲得認識的目的是指導實踐活動的開展,認識只有應用于實踐才能真正實現其價值,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②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喪失了它的實際意義。(紙上談兵)實踐認識實踐唯一來源最終目的(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注意: 認識就可以指導實踐(雙重作用):正確的認識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注意:認識的根本任務: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實踐認識實踐新的認識來源指導(到哪里去,回歸和服務于實踐)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學以致用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陶行知體現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的名言(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小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強調了認識在實踐基礎上“從無到有”。強調了人的一切知識(直接經驗、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強調了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由淺入深”。側重于強調實踐是隨著社會條件的變化發展不斷向前發展的,推動認識不斷深化。強調了認識不能脫離實踐,要回歸到實踐中去,服務實踐,強調了實踐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吃一塹,長一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說了不算,做出來再看。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學以致用社會一旦有某種需要,這種需要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名言連連看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下列諺語主要體現的哲理拓展:把握認識的幾個知識點認識的來源:實踐認識的途徑: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認識的目的:指導實踐認識的根本任務: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透過現象看本質認識的秩序:特殊----普遍---特殊認識事物的基礎:實踐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識的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原理】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②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指導作用,促進實踐的發展;錯誤的認識則會把實踐活動引向歧途,阻礙實踐的發展。【方法論】①我們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實踐決定認識的方法論)②要重視科學理論、真理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認識具有反作用的方法論)原理總結區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和認識的反作用(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針對、立足、基于、按照、根據......(問題、現狀、特點、情況、形勢、影響等),提出、制定、出臺、調整、頒布......(理論、方針、政策、規劃、措施、方案等)。(2)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在......(主題、路線、方針、措施、制度、思想、理論等)指導下,促進......(事業、活動、實踐等),取得(成就、勝利、發展、前進、成功)。知識區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理性認識 是認識的高級階段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特點: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社會歷史性實踐反作用決定感性認識 是認識的初級階段含義: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本課小結典例示范1.“造燭為照明,求知為運用。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這一論斷是在強調( )A.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B.實踐是認識的目的C.認識是實踐的唯一來源 D.認識對實踐有促進作用[解析] “求知為運用”強調了認識的最終目的在于實踐;A非引文所要說明的道理,與題意無關;C顛倒了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錯誤;只有正確的認識才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D錯誤。B 2.美術館被譽為城市的藝術氧艙,對于父母來說,帶孩子參觀美術館,接觸藝術、懂得審美,是一份珍貴的禮物。參觀美術館并不一定是要培養孩子成為藝術家,而是引導孩子去體會藝術作品中的色彩、線條、圖案,由此喚起審美體驗,培養一顆細膩且能感知美的心。由此可見( )A.實踐是認識的目的B.美的認識來源于藝術作品C.實踐是認識的來源D.親身的實踐經驗是更可靠的C [解析] 參觀美術館并不一定是要培養孩子成為藝術家,而是引導孩子去體會藝術作品中的色彩、線條、圖案,由此喚起審美體驗,培養一顆細膩且能感知美的心。這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為手段,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使客觀對象發生某種改變,并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B錯誤,C符合題意;A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親身的實踐經驗和學習知識都是獲得認識的途徑,不能說哪個更可靠,D錯誤。3.法國的笛卡爾、荷蘭的斯賓諾莎是哲學史上的“唯理論”學派的代表,他們認為“感覺給人以欺騙”。英國的培根、霍布斯則認為“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兩個對立派別的共同錯誤是( )A.混淆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和界限B.否認了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C.否認了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D.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相互聯系D [解析] 這兩個對立派別是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不是混淆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區別和界限,A與題意不符;這兩個派別一個否定感性認識,一個否定理性認識,共同錯誤是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相互聯系,而不是否認了感性認識必須上升到理性認識,B與題意不符;英國的培根、霍布斯認為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并不否認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C與題意不符;法國的笛卡爾、荷蘭的斯賓諾莎是哲學史上的“唯理論”學派的代表,他們認為“感覺給人以欺騙”。英國的培根、霍布斯則認為“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兩個對立派別的共同錯誤是割裂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相互聯系,D符合題意。4.細胞是生命的基本單位。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里,科學家主要利用顯微鏡和流式分析等技術,依靠若干表型特征對自然界里不同物種的細胞進行分類和鑒定,在這些表型特征的選取上往往具有較多的人為主觀性。而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出現給這一傳統的細胞認知體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說明( )①認識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②實踐的發展深化了人們對細胞的認識 ③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④人類實踐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 [解析] 單細胞測序技術的出現給這一傳統的細胞認知體系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說明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強調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也說明人類的認識具有無限性,②符合題意;“在過去的數百年時間里科學家主要利用顯微鏡和流式分析等技術”表明人類實踐水平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④正確;認識有正確和錯誤之分,只有正確的認識才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①說法錯誤;③與題意不符。5.國際科學期刊《自然》發布了我國月球探測領域的一項重大發現。中國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就位光譜探測數據,證明了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存在以橄欖石和低鈣輝石為主的深部物質,證實了月幔富含橄欖石推論的正確性,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進一步探索月球資源造福人類提供支撐。上述發現說明( )①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是正確的認識 ②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了人類認識的發展 ③人類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 ④科學實驗是實踐最基本的形式,是認識發展的動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C [解析] 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也可能是錯誤的認識,①排除;生產實踐是實踐最基本的形式,④錯誤;中國研究團隊利用嫦娥四號就位光譜探測數據證實了月幔富含橄欖石推論的正確性,為完善月球形成與演化模型、進一步探索月球資源造福人類提供支撐,說明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了人類認識的發展,同時說明人類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②③符合題意。6.漫畫反映的哲學道理是 ( )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②正確認識推動實踐的發展③以實踐為基礎的認識具有直接現實性④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C [解析] “有些人什么都懂,可偏偏就是懶”諷刺的是有些人不積極參加實踐,這說明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①④符合題意;材料強調的是實踐的重要性,未體現認識的反作用,②不符合題意;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認識不具有直接現實性,③說法錯誤。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消費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產量不斷增加,垃圾的成分也越來越復雜。大量垃圾不僅占用耕地,還污染土壤、水源、大氣,傳播疾病,危害人體健康等,面對日益嚴重的垃圾污染問題,垃圾的處理引起人們高度關注。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主要是填埋、高溫堆肥和焚燒等,但會帶來二次污染,也有種種技術難題。垃圾分類是對垃圾收集處置傳統方式的改革,是對垃圾進行有效處置的一種科學管理方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在垃圾分類管理上獲得很大成功,上海市正式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以來,也取得明顯成效。結合材料,分析人們處理生產、生活垃圾的方式變化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這一道理的。[解析] 解答本題需要整合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有關知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閱讀材料分析可得,在傳統的垃圾處理過程中,人們日益認識到垃圾污染的嚴重性及方式的落后,表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帶來二次污染以及種種技術難題,促使人們對垃圾分類管理,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發達國家在垃圾分類管理上獲得成功,上海市取得的明顯成效,表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垃圾分類管理,促進垃圾資源利用,改善生存環境質量,表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答案] ①在傳統的垃圾處理過程中,人們日益認識到垃圾污染的嚴重性及方式的落后,表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帶來二次污染以及種種技術難題,促使人們對垃圾分類管理,表明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發達國家在垃圾分類管理上獲得成功,上海市取得的明顯成效,表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垃圾分類管理,促進垃圾資源利用,改善生存環境質量,表明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