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專制王權國家(1)背景①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 得到加強。②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 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2)表現①1534年,英王亨利八世授意議會通過《 》,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② 統治時期,法國王權到達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2.民族國家(1)背景①13世紀, 開始成為英國人廣泛使用的語言。②16世紀,法語成為法國的官方語言。③法國大革命及 ,促進了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④個人對國家的忠誠越來越超過對 和宗教的忠誠。⑤出現了國旗、國歌和各種 ,國家在人們的意識中越來越重要。(2)經過:歐洲各專制王權國家逐漸變為具有獨立主權的民族國家。(3)特點:民族國家有的由單一民族組成,更多的則是包括了多個民族。知識點二 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原因(1)隨著國家 的加強,各國都強調國家利益至上,國家之間的利益紛爭加劇。(2)人們希望通過建立一定的 制度來處理國家之間的關系,減少武力沖突。2.過程(1)格勞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 》一書中提出君主應該制定條約并接受約束,確定了國際法的主體是主權國家,奠定了 的基礎。(2)1618年,德意志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爆發戰爭,歐洲各國紛紛卷入其中。(3)1648年,交戰各方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①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 、主權與獨立等原則。②開創了用 和通過談判達成協議的形式解決國際爭端、結束國際戰爭的先例。③確認了締約國必須遵守條約、各締約國可以對違約國 的國際法基本原則。(4)17世紀時,歐洲國家的君主們派遣常駐外交使節和 。在此基礎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3.意義(1)外交制度的建立和 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2)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 。外交制度進一步發展,國際法的應用范圍擴大到美洲、亞洲等其他許多地方。知識點三 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國際法遭到嚴重破壞。(2)表現①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了 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 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②戰后,戰勝國建立了 體系,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 。③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 》,宣布和平解決國際爭端。2.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活動使國際法再遭破壞。(2)表現①1945年6月,50個國家的代表簽署了《 》。a.憲章確定了 解決國際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并賦予安理會制裁的權力。b.確定了“ ”原則,集體安全體制進一步完善。②1946年, 成立,發展了國際司法制度。③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的民族國家的獨立和各類 數量的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④國際法的領域大大擴展,對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但是國際法的實施仍然有很多局限性。【能力提升】1.從15世紀開始,西班牙、英國、法國走向集權,成為歐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國”?!靶戮鲊钡谋举|內涵是( )A.君主專制下的軍政合一國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權國家C.議會主導下的中央集權國家 D.王權專制下的統一民族國家2.歐洲宗教改革后出現了一些新教,如路德派、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等,他們簡化宗教儀式,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這些新教( )A.不再受世俗權力的管轄 B.反對舉行各種宗教儀式C.推動近代民族國家形成 D.與基督教沒有任何關聯3.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提出:為解決洛林問題,有關方面“應提交雙方提名的仲裁人,或由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簽訂一項條約,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辦法來解決……而不使用武力”,這一規定( )A.提供了解決國際爭端的典范 B.削弱了法國及其盟國的勢力C.解決了歐洲各國之間的矛盾 D.受到了《萬國公法》的影響4.17世紀后期,歐洲各國紛紛通過談判解決領土爭端,并勘定地界、樹立界碑、出版地圖,向公眾傳達有關國土疆域的信息。這一現象反映( )A.近代地形勘測技術的進步 B.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加強C.談判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 D.地圖是解決爭端的主要依據5.1815年,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首次提出了“國際河川”的概念;確立了國際自由航行的原則、國際河流共有共管原則,設置了國際管理機構,認定了國際河流管理章程的法律地位。這一規定( )A.確保了國際河流的和平開發利用 B.奠定了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C.有利于構建大國協調的國際關系 D.推動了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6.1815年,維也納會議正式通過了《關于外交人員等級的章程》,規定了大使、公使、代辦三級外交代表制度。此后,該制度逐漸為許多國家所認同。可見( )A.維也納會議杜絕了國際爭端B.近代外交日益規范化C.維也納體系確立了亞洲均勢D.近代外交日益等級化7.在對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國”的使用頻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國”不滿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國”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國”14次,首次超過了“朝”。這表明( )A.中國國際地位持續下降 B.洋務思想與傳統的觀念發生沖突C.中華民族主權意識增強 D.清政府逐漸形成對等外交的理念8.有學者在《國際聯盟的歷程》一書中指出,國際聯盟各締約國為促進國際合作,并保證其和平與安全起見……行政院的決議……均需出席行政院會議的理事國一致通過才可生效。這說明該盟約( )A.確定“大國一致”原則 B.尊重各國獨立主權C.維護和平的實際作用有限 D.有效制止了戰爭發生9.二戰之前,人權一直被認為是純粹的國內管轄事項,很少受到國際法的制約。二戰后《聯合國憲章》增加了七項關于人權的條款,1948年聯大又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對《聯合國憲章》人權條款作出權威解釋。這說明( )A.各國人權保護的權力已經轉讓 B.二戰后國家主權受到嚴格限制C.人權的國際保護得到一致認同 D.人權保護上升為國際條約義務答案以及解析【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1.(1)中央集權;國家 (2)至尊法案;路易十四2.(1)英語;拿破侖戰爭;國王;國家節日知識點二 國際法的形成與外交制度的建立1.(1)主權意識 (2)法律2.(1)戰爭與和平法 國際法 (3)領土;國際會議;集體制裁 (4)外交使團3.(1)國際法 (2)維也納體系知識點三 20世紀國際法的發展1.(2)不兼并 反人類;凡爾賽-華盛頓;國際聯盟;非戰公約2.聯合國憲章 和平 大國一致;國際法院;國際組織【能力提升】1.答案:D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開始,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君主專制加強,民族國家逐漸形成,此時的“新君主國”的本質內涵是王權專制下的統一民族國家,故D正確。A項說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質,B項說的是教皇國,C項說的是近代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均不符合。故選:D。2.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他們簡化宗教儀式,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主張建立獨立的民族教會”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些新教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主張建立民族教會,有利于推動了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故C項正確;宗教改革主張世俗權力高于教權,“不再受世俗權力的管轄”的說法錯誤,故A項錯誤;材料中新教只是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并非“反對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故B項錯誤;新教仍然與基督教關聯,故D項錯誤。故選:C。3.答案:A解析:根據“不使用武力”可知該規定開創了通過協商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提供了解決國際爭端的典范,故選A;這一規定主要是為了解決國際爭端,并不是為了削弱法國及其盟國的勢力,排除B;這一規定只是提供了解決國際爭端的范例,但并不一定能夠解決歐洲各國間的矛盾,排除C;《萬國公法》是1836年頒布的,排除D。故選:A。4.答案:B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7世紀后期的歐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7世紀后期,歐洲列強國家的相互關系向近代國家主權意識和民族國家意識的形成轉變,各國通過勘定地界、樹立界碑、出版地圖等方式彰顯國家主權,表達其對領土的所有權和管轄權,因此材料反映的是近代國家主權意識的增強,B項正確;材料與地形勘測技術發展無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國家主權意識,非談判是解決爭端的主要手段,排除C項;地圖并不能直接解決爭端,排除D項。故選B項。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維也納會議對國際河流作出了相關規定,提出了“國際河川”的概念,提出了相關的原則,并設置了相關的機構,這些規定有利于構建大國協調的國際關系,C項正確;“確保了”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排除B項;17世紀近代外交制度逐漸建立起來,排除D項。故選A項。6.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自維也納會議起,外交人員的銜級制度逐漸建立起來,這體現了近代外交的規范化、法制化,故選B項;“杜絕”表述太絕對,排除A項;維也納體系力圖維系的是歐洲均勢,不是亞洲均勢,排除C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7.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材料信息不能體現中國國際地位的升降與否,A項排除;“道光十八年”是1838年,此時洋務思想還沒有出現,B項排除;中華民族主權意識增強是在鴉片戰爭時,C項排除;由材料中“天朝”使用次數的逐漸減少和“中國”使用次數的逐漸增多分析可知,清朝統治者開始拋棄傳統的天朝上國意識,開始向西方學習,逐漸用平等眼光看待世界并漸趨形成近代國家平等的世界意識和對等的外交交往理念,D項正確。8.答案:C解析:國聯盟約宣稱要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防止戰爭,但盟約又規定實行“全體一致”原則,這就使其失去了對侵略行為采取任何有效行動的可能性,無法制止戰爭的發生,這說明該盟約維護和平的實際作用有限,C項正確;“大國一致”原則是《聯合國憲章》的內容,排除A項;尊重各國獨立主權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有效制止了”表述過于絕對,而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9.答案:D解析:根據“二戰后《聯合國憲章》增加了七項關于人權的條款,1948年聯大又通過《世界人權宣言》,對《聯合國憲章》人權條款作出權威解釋?!笨傻贸鋈藱鄦栴},從戰前到戰后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二戰后人權保護上升為國際條約義務,D項正確A項太絕對,排除A;材料沒有體現主權受限,排除B;C項太絕對,排除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