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科舉制度的變化(1)背景:西學的傳播和 的開展。(2)表現①1898年,清政府加設 ,選拔經時濟變之才。②廢八股,改試策論,以 策命題。③戊戌變法失敗后,所有考試悉照舊制。④1901年,各省書院一律改為 ,各府、州、縣學改為中小學堂,并多設蒙養學堂。⑤ 年起,科舉制度被廢除。2.選官制度改革(1)新政開始后,規定凡學堂考試合格畢業者,均給予貢生、舉人、進士等出身,成績優秀者可以“酌加擢用,優予官階”。(2)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制度正式建立。(3)1904年后,清政府又確立了 選官制度,每年舉行一次歸國留學生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4)1905年后,學堂選官和留學畢業生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知識點二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南京臨時政府時期(1)依據:孫中山的 思想。(2)內容①在官員選拔方面,以 為主,國家建立考試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②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養、任用、監察等方面的運行機制。(3)意義:奠定了近代中國 的基礎,對日后民國文官制度建設產生重要影響。2.北洋政府時期(1)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考試和 兩種方式。(2)1913年頒布了《 》等法案,標志著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3)甄別是指對已經在文職官位上工作的人,通過各種檢驗、調查、檢查等決定其能否留任。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 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意在保持行政的 和穩定性。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1)1929年國民政府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2)公務員選任由考試院負責,“所有公務員均需依法律,經考試院考選、銓敘、方得任用”。(3)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第一部《 》,允許 參加考試,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平等性。知識點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干部制度(1)新中國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時期的 。后來,我國又建立了分類管理的干部制度。(2)改革開放后,初步建立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此時,干部制度進入改革和進一步完善階段,逐步實現了干部管理的 、民主化、法治化、現代化。(3)中共十八大以來,干部隊伍建設更加規范化、制度化。2.國家公務員制度(1) 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隨后,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建立。(2)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標志著國家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公務員考錄工作正式進入 軌道。【能力提升】1.1901年,慈禧和朝臣希望舉行鄉試以提振權威,但劉坤一、張之洞堅決反對,最終西南、西北等省按期舉行鄉試,東南各省則展期一年。劉、張這一舉動表明清政府( )A.權力結構開始改變 B.選官制度廢除的必然性C.民族意識不斷增強 D.中央集權受到嚴重威脅2.1904年初,清政府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該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該章程的頒布( )A.使科舉制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B.推動了近代選官制度的轉變C.有利于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 D.確立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3.1907年,《盛京時報》記載鐵嶺興源德書鋪,“今雖設立學堂,彼仍賣《三字經》《百家姓》《四書合講》《五經備旨》《八銘》《七家詩》等書,終日無過局者”。與此相對的西門內新開的新華書局,專賣學堂新書,則“獲利什倍”。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緣于( )A.封建綱常倫理根深蒂固 B.民族印刷業發展程度有限C.東北經濟文化相對落后 D.清廷改革官制廢除科舉制4.1908年,清政府頒布《游學畢業生廷試錄用章程》,規定凡在外國高等以上各學堂之畢業生,經學部考驗合格,奉旨賞給進士、舉人出身后,方可參加廷試,廷試后再授以官職。該規定( )A.是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的開始 B.有利于改善政府官員結構C.是緩解統治危機行之有效的措施 D.打擊了留學生的參政熱情5.1913年1月9日,北洋政府頒行《文官考試法草案》《典試委員會編制法草案》。3月26日,頒行《監獄員考試暫行規程》。12月2日,頒行《知事試驗暫行條例》。12月7日,頒行《知事試驗暫行條例施行細則》。上述法規的頒布體現了( )A.政黨政治實行后的政治分贓 B.考試選官制產生于民國初年C.北洋政府落實了主權在民理念 D.民國初年選官制度的近代化6.1933年,國民黨中央在頒布的《公務員任用法》中明確規定:“曾于民國有特殊勛勞、勛勞或成績者并致力于國民革命若干年,經證明屬實,便可留任或升任簡任官、薦任官和委任官,與考試及格人員同等錄用。”這一規定( )A.繼承了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 B.試圖實現政治與行政的分離C.推動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D.意在強化國民黨的獨裁統治7.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黨決定廢除干部領導職務實際上存在的終身制,改變權力過分集中的狀況,要求在堅持革命化的前提下逐步實現各級領導人員的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黨的十二大上,“四化”方針被寫入了黨章。 這些政策( )A.構建了統一領導的干部制度 B.完善了國家公務員制度C.保障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D.削弱了黨管干部的原則8.2005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將“引咎辭職”寫入國家法律。《黨政領導干部辭職暫行規定》,對“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的九種情形和具體程序做了詳細規定。這反映出我國( )A.干部問責制度的不斷完善 B.干部分類管理制度形成C.國家公務員政治中立強化 D.國家公務員選拔公開化答案以及解析【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晚清選官制度的變革1.(1)洋務運動(2)經濟特科;時務;大學堂;19062.(2)學堂選官(3)留學畢業生知識點二 民國時期的官員選拔制度1.(1)文官考試(2)考試制度(3)文官制度2.(1)甄別(2)文官考試法草案(3)文官制度 連續性3. 考試法 女子知識點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1)干部制度(2)科學化2.(1)1993(2)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 法制化【能力提升】1.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晚清政局。依據題干可知,1901年出現地方部分地主實力派與清政府的離心與不合現象,清政府的中央權威受到極大威脅,故選D項;清政府的權力結構發生變化指洋務派的崛起,開始于19世紀60年代,故A項錯誤;材料并未談及科舉制的弊端與實施情況,無法得出廢除的必然性,故B項錯誤;清政府希望舉行鄉試的目的在于維護和鞏固清王朝的統治,并非民族意識增強,故C項錯誤。2.答案:B解析:根據“該章程規定自高等小學以上,畢業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下、最下五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獲相應的獎勵出身,并被授以官職或得以升學。”可得出新的學堂制度改變了過去科考選官的模式,推動了近代選官制度的轉變,B項正確;科舉制度是1905年廢除的,排除A項;當時沒有九年義務教育,排除C項;科教興國是1995年提出的,排除D項。故選:B。3.答案:D解析:傳統儒學類書籍滯銷,而學堂新書的行情卻大好,結合材料中的“1907年”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主要緣于清末新政廢除了科舉制,推行學堂選官制,D項正確;A項表述與材料現象不符,排除;根據材料信息無法判斷當時民族印刷業發展的程度和東北經濟文化發展的狀況,排除BC項。故D項。4.答案:B解析:由材料“1908年”“凡在外國高等以上各學堂之畢業生”“廷試后再授以官職”可知,這種規定有利于吸引留學畢業生參政,有利于改善政府官員結構,故B項正確;1905年廢除科舉制后不久,留學畢業生選官制度就已經開始,A項錯誤;這一做法并不能有效緩解統治危機,故C項錯誤;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留學生回國參政的熱情和積極性,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北洋政府實行西方文官考試制度,屬于選官制度的近代化,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文官任用,不是政黨政治,故排除A項;古代的科舉就是考試選官制度,故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落實了主權在民理念”,故排除C項。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933年國民政府任用公務員,與功勛、國民黨派有密切關系,這有利于國民黨對政府的控制,其目的是強化國民黨獨裁統治,故D項正確。這種公務員選任方式未繼承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排除A項;B項材料未體現出,故排除;這種公務員選任不利于推進政治民主化的進程,排除C項。7.答案:C解析:1981年正處于社會主義現代建設新時期,干部的“四化”,有利于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故選C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已經構建了統一領導的干部制度,故排除A項;國家公務員制度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推行的,故排除B項;黨管干部原則是中國社會主義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不可能被削弱,故排除D項。8.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可知這是干部問責制度,故選A項;材料不能體現“分類”,排除B項;我國實行黨管干部原則,故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公務員選拔,故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