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變法(1)背景① 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使社會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處于急劇變動之中。②這一時期,兼并戰爭不斷。(2)目的:各諸侯國為了適應社會變動,實現富國強兵。(3)概況內容 意義①廢除井田制,獎勵 ②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 ③實行什伍連坐,建立 等 打擊了 ,促進了封建政治、經濟、軍事的發展,使秦國從一個西部邊陲弱國一躍成為虎視群雄的政治軍事強國,為秦成就 霸業奠定了基礎2.兩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由西部和北部內遷的游牧民族紛紛建立政權,相互之間征伐不斷。②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權,于439年重新統一北方。③戰亂給各族人民帶來了苦難,在長期的沖突與交往中, 成為歷史發展的潮流。(2)內容①實行俸祿制,推行 、三長制等。②孝文帝親政后,遷都 、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姻。(3)作用①有效地鞏固了北魏政權,促進了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緩和了 。③縮小了南北差距,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3.北宋——王安石變法(1)背景①北宋建立后,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強 的措施,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②北宋中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北部邊境又經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擾。③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④宋仁宗慶歷年間, 進行改革,但新法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敗。⑤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2)目的:富國強兵。(3)內容:王安石針對官僚機構、 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變法的政策和措施。(4)作用:變法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5)結果:因變法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當而失敗。4.明朝——張居正改革(1)背景①明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敗,統治危機不斷加深。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張居正出任 。(2)內容①大力整肅 ,加強官吏考核。②裁減開支,清丈土地。③改革 。(3)影響:國家財政收入增加,社會矛盾相對緩和,嚴重的封建統治危機得到暫時緩解。(4)結果:他死后,除 外,其他改革幾乎全部廢止。知識點二 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背景(1)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中國面臨“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 之路。(3) 的失敗極大地震撼了中國社會。(4)以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志士,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 。2.戊戌變法(1)時間:1898年6-9月。(2)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領域。(3)結果:戊戌變法觸犯了守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慈禧太后廢除了大部分變法措施。(4)影響①一定程度上沖擊了 。②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文化進行了抨擊,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 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③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3.清末新政(1901年開始)(1)背景:統治危機日益嚴重。(2)內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編練新軍、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3)評價:客觀上促進了 的發展,但新政并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很快革命爆發了。4.民國時期的改革(1)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教育等各個方面。(2)結果:由于民國時期政局動蕩,國家始終未能實現實質上的統一,這些改革多以失敗告終。知識點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1)新中國成立初期①內容:中國共產黨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②作用:恢復國民經濟,鞏固新生政權,在短時間內完成了 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2)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①標志:毛澤東1956年發表的《 》和中共八大。②成就:初步建立起進行現代化建設所必需的物質技術基礎,培養了經濟文化建設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積累了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③結果:由于缺乏經驗,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出現了嚴重曲折。2.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停止“ ”的錯誤做法,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 的歷史性決策。(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 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3)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 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4)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 ,將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列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并載入黨章。(5)2019年,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對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進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 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6)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7)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 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 ”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能力提升】1.商鞅變法在政治領域有兩個維度,一是要以王權為核心,構建一個不容挑戰的政治秩序,二是要推行平民化的社會結構,王權之外的一切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社會榮譽對所有的民眾開放。可見,商鞅變法( )A.緩解了階級矛盾對整個社會的沖擊 B.以穩定社會秩序為根本出發點C.利于上層意志與中下層利益的結合 D.促使官僚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2.北宋時期,王安石曾創立了太學三舍法:太學生每人專攻一經,由主講官定時考試,學生憑學業和德行由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上舍每經成績優異的前兩名可以擔任學正、學錄、學諭等教導職事,稱“職事生員”;上舍生學行優異者,委主判官,中書考察,即可特恩補官。這些做法( )A.節約了政府的開支 B.貫通了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C.培養了務實的官員 D.解決了科舉取士的種種弊端3.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邊事孔棘,令天下納粟、納馬者入監讀書,限千人止”,后納銀也可入監。萬歷三年(1575年),張居正認為“方今急務,惟在正人心、明學求”,奏請明神宗取消景泰以來的做法,并考核現有生員,學業期滿文理不通的發充胥吏或罷黜為民。張居正的這一舉措( )A.解決了明代選官制度的積弊 B.放松了政府對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D.體現了士大夫經世致用的抱負4.1898年6月11日,清廷頒布了《明定國是詔》,其中說:“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說明戊戌變法( )A.側重提倡務實之風 B.兼具改良與革命的色彩C.通過妥協減少變法阻力 D.與洋務派宗旨并無不同5.清末《游學譯編》上刊登的《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游學書》云:“向之極可慕戀之科舉的虛榮者,今已為蕉夢矣。而出洋學成,量與出身,已見明諭,宦達之路、利祿之路、學問之路、名譽之路,胥于是乎在。”這反映了當時( )A.出洋留學受到社會的廣泛支持 B.落第士人成為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C.新政改革加快了社會結構變動 D.科舉停廢改變了國人的中西體用觀6.下表是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情況表。表中數據表明,我國三大改造的完成( )國營經濟 合作社經濟 公私合營經濟 資本主義經濟 個體經濟1952年 19.1% 1.5% 0.7% 6.9% 71.8%1956年 32.2% 53.49% 7.3% 0% 7.1%A.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 B.使我國重工業得到較快發展C.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 D.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和發展7.1980年,中共中央頒布了第一個肯定包產到戶的中央文件。1984年中共中央1號文件強調要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將土地承包期政策延長15年不變。2004年后,中共頒布一系列文件,對土地承包中的糾紛解決及經營權流轉問題采取系統化、科學化的措施應對。這些做法( )A.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 B.利于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C.改變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D.大大降低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8.“1992年,我國批準外商投資企業、協議外資額與實際利用外資額,分別比1991年增長275.7%、385.3%和152.1%。”這主要得益于( )A.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B.冷戰結束,國際形勢的緩和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始 D.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導向答案以及解析【鞏固基礎】知識點一 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1)鐵器 (3)內容:耕織 縣制;意義:貴族特權 統一2.(1)民族交融(2)均田制;洛陽(3)民族矛盾3.(1)中央集權;范仲淹(3)財政4.(1)內閣首輔(2)吏治;稅制(4)一條鞭法知識點二 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2)救亡圖存(3)甲午中日戰爭(4)維新思想2.(4)封建制度;啟蒙3.(3)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知識點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1)社會主義(2)論十大關系2.(1)以階級斗爭為綱 改革開放 (2)小康 (3)國家治理 (4)新時代(5)社會主義 (7)中華民族 兩個一百年【能力提升】1.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以王權為核心”“王權之外的一切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社會榮譽對所有的民眾開放”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利于上層意志與中下層利益的結合,故選C項。A、B兩項表述均與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選;D項“完善”之說材料無法體現,故而不選。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創立的太學三舍法,“學生憑學業和德行由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上舍第經成績優異的前兩名可以擔任學正、學錄、學諭等教導職事”“上舍生學行優異者,委主判官,中書考察,即可特恩補官”這實行上貫通了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B項正確;材料不有相關政府開支的信息,故A項錯誤;王安石創立的太學三舍法強調的是對儒家經典的掌握程度,無法體現“務實”,故C項錯誤;材料只是強調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的貫通,無法消除科舉取士的種種弊端,且“種種”表述過于絕對,故D項錯誤。故選:B。3.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張居正改革。張居正認為“方今急務,惟在正人心、明學求”,奏請取消納粟、納馬、納銀入監讀書的慣例,并考核現有生員,學業期滿文理不通的發充胥吏或罷黜為民。張居正的這一舉措有利于選拔真正的人才,這也體現了士大夫經世致用的抱負,故D正確;這一舉措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明代選官制度的積弊,但“解決了”說法欠妥,故A錯誤;材料并未體現政府對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錯誤;題干舉措涉及的是選官制度,并且奏請取消納粟、納馬、納銀入監讀書的慣例,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故C錯誤。4.答案:C解析:據材料“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可知,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變革,以儒家“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這是對封建主義妥協的表現,以此減少變法阻力,C項正確;務實之風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的風氣,與材料“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不符,排除A項;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不具有革命色彩,排除B項;洋務派致力于“自強”“求富”,維護封建統治,而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二者宗旨不同,排除D項。5.答案:C解析:C項正確: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后,獎勵游學,學成歸來后的學子經考核被授予一定的功名,故出洋留學成為讀書人的一種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社會結構的變動。A項以偏概全:《游學譯編》刊登的文章并不能代表廣泛的社會認知。B項史實錯誤:材料提及了科舉廢除對本渴望通過科考及第士人的影響,并非單純指落第士人,且當時官派留學生主要來源并不是落第士人。D項答非所問且史實錯誤:材料并未涉及關于中體西用觀的討論,無法看出中體西用觀的變化,且“改變了”的說法不符合史實。6.答案:C解析: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經濟成分變化情況表可知,1956年公有制經濟居主導地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當時初步建成了社會主義經濟體系,故C正確。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初步基礎的是“一五”計劃,材料表格反映了三大改造,故A排除。材料無法體現中國重工業得到較快發展,故B排除。當時公有制經濟居主導地位,故D錯誤。7.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以后中共中央發布一系列文件,肯定包產到戶、穩定和完善生產責任制、妥善應對土地承包中的糾紛解決及經營權流轉問題,這些做法有利于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制,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B項正確;材料所述一系列做法主要針對農業,排除A項;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未發生改變,排除C項;這些做法有利于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動農業發展,不能降低農民對土地的依賴,排除D項。故選:B。8.答案:D解析:A.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故A項錯誤;B.B項是外部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故B項錯誤;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1984年,故C項錯誤;D.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與十四大的召開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了外資數額的增加,故D項正確。故選: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