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7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基礎知識】一、偉大的歷史轉折(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背景: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時間:1978年5月。(2)內容:強調 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否定了 的錯誤觀點,重新確立了 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3)意義:糾正了長期以來束縛人們的“ ”的錯誤,成為 和 的思想先導,為歷史性轉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論準備。2.時間地點:1978年12 月,在 召開。3.內容(1)指導: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2)政治:決定停止使用“ ”的錯誤口號,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 上來。(3)戰略決策:實行 。(4)組織:恢復了黨的 的優良傳統,審查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些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4.影響(1)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2)開啟了 和 新時期。(3)加快了政治上的撥亂反正。(二)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1981年6月在北京舉行,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統一全黨思想、開展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礎。(三)1982年憲法: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憲法中增加了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規定,標志著我國 建設進入新的階段。二、改革開放進程1.對內改革(1)農村:改革首先在農村取得突破。 在全國各地逐步推廣開來。到 年,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近8%,農民收入明顯增加。(2)城市: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按照逐步擴大國有企業經營 、實行 原則,進行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綜合試點。(3)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①1992年,中共 明確建立 。②我國按照建立 的總體思路推進 改革,大力推進財政、稅收、外貿、外匯、價格、住房、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改革。2.對外開放邁出重大步伐(1) 年5月,中央決定在 、 、 、 設立經濟特區,采取多種形式吸引和利用 ,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2) 年,中央進一步決定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3)我國還建立起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保稅區,形成從沿海到沿江,從沿邊到內陸,多層次、多渠道、多種形式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4)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 ”戰略,后來發展成為“ ”和 “ ” 相結合的開放戰略。(5) 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 ,使中國更深層次地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3.新時代的發展:進入21世紀,改革開放向 和關鍵環節穩步推進,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到 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超過40 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三、“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大業1.“一國兩制”構想(1)提出:20 世紀80 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構想。(2)內涵①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 ,香港、澳門、臺灣保持原有的 長期不變。②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2.成就(1)香港回歸①1984年12月,中國政府同英國政府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② 年7月1日,中英兩國政府完成香港政權交接儀式,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2)澳門回歸①1987 年4 月,中國政府同葡萄牙政府簽署了中葡聯合聲明。② 年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正式成立。(3)與臺灣地區關系的發展① 發表:1979 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此后,中國政府推動大陸同臺灣同胞的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 促進雙方人員往來。②“九二共識”:1992 年11 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在香港舉行會晤,形成了在處理兩岸事務性交涉中“ ”的共識。③汪辜會談: 年4月,兩岸在新加坡舉行“汪辜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發展邁出了重要一步。④《反分裂國家法》: 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以最大誠意和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一貫立場,表現了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勢力分裂國家、維護 與 的堅強決心。⑤兩岸領導人會面:2015年11月7日,兩岸領導人 和 在新加坡會面,就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交換意見。這是1949 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翻開了兩岸關系歷史性一頁。3.意義(1)香港、澳門的回歸, 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向前邁出重要一步。(2)經過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往來日漸頻繁,民間交往不斷擴大,經貿合作蓬勃發展。【跟蹤訓練】1.1978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做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該講話( )A.成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B.開啟了改革開放新時期C.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新階段D.總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2年來的歷史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下表經濟現象的變化表明( )時間 計劃生產的工業產品 計劃管理的商品 計劃供應出口商品1985年 120種 188種 70種1987年 60種 23種 36種A.計劃經濟模式已經退出 B.經濟體制改革已經基本完成C.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逐步進行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打破了只有集體經濟才是社會主義方向的觀點。包產到戶后,農民手里有了富余的農副產品,需要拿到市場上出售,換成貨幣購買其他商品;自主經營也要根據市場需求決定生產;鄉鎮企業發展起來后更需要通過市場決定產銷。這反映了( )。A.農業生產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B.農村土地所有制性質發生改變C.農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嘗試D.農村改革使市場經濟呼之欲出4.1979年,廣東提出:“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先行一步?!睂Υ?,鄧小平十分贊同,并為“先走一步”的地方確定名稱。據此推知,其名稱是( )A.經濟特區 B.沿海港口城市C.民族自治區 D.沿海經濟開放區5.1982年,黨的十二大提出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場調節的計劃經濟傳統觀念,通過引入市場機制來完善計劃經濟體制,第一次使市場調節在經濟體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這一原則( )A.成為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B.開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C.順應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需求D.推動新的歷史時期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6.1987年,中共十三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階段?!边@表明當時我國( )。A.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C.推進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D.徹底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羈絆7.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大幅度降低了5300多種商品的進口關稅。這一舉措( )A.助推“走出去”戰略的制定 B.順應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C.推動了新型國際關系的構建 D.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8.鄧小平說:“中央確實是不干預特別行政區的具體事務的,也不需要干預。但是,特別行政區是不是也會發生危害國家根本利益的事情呢?……那個時候,北京過問不過問?……如果中央把什么權力都放棄了,就可能會出現一些混亂,損害香港的利益?!边@一講話的重點是( )A.堅持社會主義制度方向 B.設定香港自治底線C.肯定“港人治港”方針 D.消除香港分裂勢力答案以及解析【基礎知識】一、(一)1.(2)實踐 “兩個凡是” 實事求是(3)左 撥亂反正 改革開放2. 北京 3.(2)以階級斗爭為綱 經濟建設(3)改革開放 (4)民主集中制4.(2)改革開放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二、1.(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3(2)自主權 政企分開(3)①十四大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②現代企業制度 國有企業2.(1)1980 深圳 珠海 汕頭 廈門 外資(2)1984 (4)走出去 引進來 走出去(5)2001 世界貿易組織3. 重點領域 2010三、1.(2)①社會主義制度 資本主義制度2.(1)②1997 (2)②1999 (3)①《告臺灣同胞書》②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③1993 ④2005 國家統一 領土完整⑤習近平 馬英九【跟蹤訓練】1.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發表講話,著重闡述毛澤東實事求是的觀點,號召大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個講話,在中國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沖破了“兩個凡是”的禁錮,成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理論的宣言書,故A項正確,排除D項。揭開了改革開放序幕的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排除B項。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標志著我國人民民主政治和人民民主法制建設進入新階段,排除C項。2.答案:D解析:依據表格相關數據可知計劃的因素在逐漸減少,反映了我國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企業自主權不斷得到擴大,故D正確。AB說法絕對,不符合史實。故排除。1992年才提出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排除C。故選D。3.答案:D解析:據材料“需要拿到市場上出售”“也要根據市場需求決定生產”“更需要通過市場決定產銷”可知,不管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鄉鎮企業的發展,都需要與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即農村改革使市場經濟呼之欲出,故選D項;材料強調農村改革與市場的關系,而不是農業生產統一經營與分散經營相結合,排除A項;農村土地所有制性質仍是公有制,沒有改變,排除B項;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在城市國有企業開展,排除C項。4.答案:A解析:依據材料“希望中央給點權,讓廣東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先行一步?!?,結合時間1979年及材料“并為‘先走一步’的地方確定名稱”,可知是經濟特區的建立,A項正確;1984年,設立沿海開放港口城市,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經濟發展,不是民族政策,排除C項;1985年后,中國先后決定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東南的廈門、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區和環渤海灣地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排除D項。故選:A。5.答案:C解析:結合材料及所學可知,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有利于推動國內經濟體制改革,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C項正確;中共八大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建立先進工業國的主要任務,成為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良好開端,排除A項;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新型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排除B項;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C解析:據材料“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階段”可知,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經濟建設的認識不斷深入,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推進,故選C項;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B項;1987年,我國還處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階段,“徹底擺脫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羈絆”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7.答案:B解析:材料主要表述的是我國降低進口關稅,是積極參與全球化的一種表現,故選B項。降低關稅有利于外國商品進口,A項錯誤,這是經濟措施,與政治和外交國際關系不相關,故C、D項錯誤。8.答案:B解析:材料中鄧小平強調香港的自治權不能“損害香港的利益”,故選B項;鄧小平對香港“一國兩制”強調的是自治權問題,沒有強調制度,排除A項;材料體現對自治權的保護,排除C項;材料重點在自治權問題上,沒有強調消除分裂勢力,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