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2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基礎知識】一、局部抗戰1.日本侵華(1)背景①侵華是日本的既定國策:1927年的東方會議制定了侵略中國的總方針。②為擺脫1929 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的困境。③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國東北的殖民機構加緊進行武裝侵略的部署。④國共內戰給日本造成可乘之機。(2)表現①九一八事變: 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變,這標志著中國 的開始;日本進而占領整個中國東北。②一·二八事變:1932 年1 月28 日,日軍又在 挑起侵略戰爭。駐守上海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得到全國民眾的積極支援。③偽滿洲國建立:1932年3 月,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④華北事變:日本侵略者占領東北三省以后,1935年又將侵略矛頭指向 ,蓄意制造了一連串事件,總稱“華北事變”。2.國際聯盟對日本侵華的反應:提出國際共管的方案,日本拒絕,退出國聯。3.中國各界對日本侵華的回應(1)愛國軍人:1932年1月28日,駐守上海的 奮起抵抗;1933 年,日軍由東北向長城沿線進犯,遭到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2)國民政府:推行“ ”方針,以主要力量“圍剿”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幻想依賴 迫使日本撤兵。(3)民眾:九一八事變后,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由游擊隊改編而成的 在極端困苦的環境下堅持抗戰。(4)中國共產黨①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②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統一了黨內思想。③1936年,共產黨員 、 領導東北抗日聯軍牽制了大量日軍。(5)北平學生:1935 年的華北事變引發北平學生大規模游行示威,即 運動。這一運動宣傳了中國共產黨“ ,一致抗日”的救國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救亡運動掀起高潮。(6)國民黨愛國將領:西安事變①背景A.在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北地區實行 。B.1936 年12月,蔣介石親赴西安逼迫 、楊虎城全力“剿共”。②經過A.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兵諫”,于12 月12 日晨,扣留蔣介石,以武力 。B.中共中央確定了 西安事變的方針;經過各方努力,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西安事變得到和平解決。③意義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樞紐。B.促進了中共中央 方針的實現。C.十年內戰的局面基本結束,全國 的局面初步形成。二、全面抗戰的開始1.七七事變(1)經過:1937年7月7日晚,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2)影響:中國 由此開始。2.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過程①1937年7月8日,中國共產黨通電全國:“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②國民黨邀請各黨各派及無黨派人士分批在廬山開談話會,聽取各方人士對抗日救國的意見。7月17日蔣介石發表了 的講話。③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陜北洛川召開擴大會議,中國共產黨 形成。④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了《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張,重申共產黨的各項保證。⑤紅軍主力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 ;南方八省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 。(2)建立的標志:1937年9月22 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 抗戰宣言。第二天,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 正式形成。三、日軍的侵華暴行1.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在南京進行了持續六周的燒殺劫掠,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 萬人以上。2.殖民統治: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實行“ ”方針,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經濟上,實行“ ”,對占領區大肆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3.“三光”政策和“掃蕩”:對待敵后抗日根據地,日軍實施野蠻的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在華北推行 ,對抗日根據地瘋狂“掃蕩”。4.重慶大轟炸:1938 年2 月至1943 年8 月,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五年半的戰略轟炸和無差別轟炸。5.實施細菌戰,殘殺中國軍民。九一八事變后,日軍組建了部隊。1938 年,細菌戰元兇石井四郎的細菌部隊遷至哈爾濱平房鎮,成為臭名昭著的731部隊。6.推行“慰安婦”制度,在中國強征隨軍性奴隸。這是日本侵略者違反人道主義、違反國際法則的政府犯罪行為。【跟蹤訓練】1.1927年,日本一面策劃“滿蒙”獨立,一面出兵濟南阻止國民革命軍北伐。日本內閣接著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占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占全中國的擴張政策。隨后,首相田中義一在給天皇的奏折中明確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擴張總戰略藍圖。這一系列事件表明( )A.中國無法抵抗日軍進攻 B.國民革命軍北伐加快了日本侵華C.日本侵華戰爭不可避免 D.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已經開始2.抗戰期間,日本在青島各級各類學校開設日語課,逼令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使用日語且組織名目繁多的日語雄辯會、日語作文比賽等活動。與此同時,他們極力壓縮漢語和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課時,其他中小學課程也經常被日語課擠占。材料表明日本意在( )A.消除中日隔閡 B.實行文化殖民 C.促進文化交流 D.推行社會教育3.1937年2月20日,中共表示愿意將“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這反映出中共( )A.期望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改組 B.已成為抗日戰爭的主要領導者C.將武裝力量并入國民黨軍隊 D.向國民黨表達合作抗日的誠意4.下表為西安事變發生后各方勢力的表態或行動,這( )各方勢力 表態或行動宋美齡 12月14日,派蔣介石的英籍顧問、同時也做過張學良顧問的澳大利亞人端納飛往西安張學良 12月16日晚,托蔣百里見蔣介石,請蔣介石致函南京方面,“勿即攻陜,(蔣)不久當可出來”中國共產黨 12月17日,周恩來奔赴西安并與各方勢力接觸A.有利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表明各方勢力均希望聯合抗日C.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 D.踐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5.九一八事變以后,“民族復興論”的提出暫時扼制了自“五四”以來盛行的反思“國民性”和激烈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輿論勢頭。這體現了( )A.國民政府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B.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C.凝聚民族精神團結全民抗戰 D.激進民主思想回歸理性主義6.中國共產黨在某次會議上及時將工農共和國改為人民共和國,將革命聯盟的力量由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擴大為一切愿意參加抗日的各階級、階層和愛國民主人士。這次會議是( )A.遵義會議 B.瓦窯堡會議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7.12月9日,北平各大中學校的愛國學生6000余人涌上街頭,奔向新華門,向國民政府當局請愿,提出“停止內戰,立刻準備對外的自衛戰爭”等6項要求。這場運動大大地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配合了紅軍北上抗日,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其發生的背景是( )A.九 一八事變 B.華北事變 C.一 二八事變 D.七七事變8.1935年12月,《清華大學救國會告全國同胞書》中吶喊:“華北之大,卻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與這一事件直接有關的是( )A.西安事變 B.大生產運動C.七七事變 D.“華北自治運動”9.1940年,中央西工委在關于蒙回民族問題的兩個提綱提出,“必須依據民族平等的原則去解消回漢矛盾”,回族、蒙古族“在政治上與漢族享有平等的權利”。其主要目的是( )A.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鞏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保障解放戰爭順利進行 D.打破日軍的經濟封鎖答案以及解析【基礎知識】一、1.(2)①1931 局部抗戰 ②上海④華北 3.(1)十九路軍 (2)攘外必先安內國際聯盟 (3)東北人民革命軍(4)③楊靖宇 趙尚志(5)一二·九 停止內戰(6)①A.聯共抗日 B.張學良 ②A.逼蔣抗日B.和平解決 ③B.聯蔣抗日 C.團結抗戰二、1.(2)全面抗戰 2.(1)②準備抗戰③全面抗戰路線 ⑤第八路軍 第四軍(2)國共合作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三、2.以華制華 以戰養戰 3.“治安強化運動”【跟蹤訓練】1.答案:C解析:材料“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確立了先占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占全中國的擴張政策”“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等信息顯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蓄謀已久,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日本侵華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故C正確;此時抗日戰爭還未發生,故排除A; B不能涵蓋題干主旨,排除;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標志中國人民局部抗戰的開始,故排除D。故選:C。2.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抗戰期間,日本在青島各級各類學校開設日語課,逼令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使用日語,極力壓縮漢語和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課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的目的是推行奴化教育,實行文化殖民,泯滅中華民族意識,故B項正確。消除中日隔閡不是其目的,A項錯誤。文化交流和社會教育都與材料無關,C、D兩項錯誤。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共表示愿意將‘工農民主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之指導’”可知,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表達合作的誠意,進行政府和軍隊的改組,故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中共政府和軍隊的改組,而非國民政府,故A項錯誤;依據材料時間“1937年2月20日”可知,當時中共還不是抗日戰爭的主要領導者,故B項錯誤;C項中的“并入”說法錯誤,故C項錯誤。故選:D。4.答案:A解析:本題通過材料中各方勢力的表態或行動,展示了各方力促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態度,故選A項。B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在深重的民族危機面前,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C項與材料時間不符。當時只有中國共產黨踐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D項錯誤。5.答案:C解析:九一八事變+“民族復興論”,隨著日本對東北地區的大規模侵略,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眾抗日救亡運動興起,“民族復興論”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團結全民抗戰,C項正確。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將革命聯盟的力量由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擴大為一切愿意參加抗日的各階級、階層和愛國民主人士”可得出這是要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結合所學可知,這次會議為瓦窯堡會議,選B項。遵義會議時尚未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故排除A項。中共七大召開時,抗日戰爭即將結束,C項與題意不符,故排除C項。中共八大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召開的,故排除D項。7.答案: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發生在1935年的一二 九運動。1935年的華北事變充分暴露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和南京國民政府的賣國行徑,在此背景下,一 二九運動爆發,B正確;A發生在東北,時間是在1931年,排除;C發生在1932年,排除;七七事變發生在1937年,晚于一二 九運動,排除D。8.答案:D解析:根據“1935年12月”可知這次事件是一二 九運動,“華北自治運動”是這一運動的誘因之一,故選D項;A項發生在1936年12月,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發生在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發生在1937年,時間與題干不符,排除。9.答案:A解析:根據“必須依據民族平等的原則去解消回漢矛盾”“回族、蒙古族‘在政治上與漢族享有平等的權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0年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材料內容的提出有利于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A項正確;1940年還沒有開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排除B項;當時解放戰爭還沒有爆發,排除C項;打破日軍的經濟封鎖不是材料內容提出的最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A。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