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基礎知識】一、北洋軍閥時期的政治——復辟獨裁與維護共和(一)袁世凱復辟帝制1.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2.1913年1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____。3.1914年5月公布的《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____。4.1914年底發布的《修正大總統選舉法》,又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連選連任。5.1915年5月袁世凱被迫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__ __”,把中國的部分領土以及政治、軍事、財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6.1915年10月,袁世凱接受“勸進”當上了皇帝,以____年為洪憲元年。(二)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1.原因(1)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內部的派系紛爭,很快發展為軍閥混戰與割據的局面。(2)列強在各自勢力范圍內扶植代理人。2.派系:主要包括____、____、____三大派系。3.表現(1)軍事上,軍閥混戰:各軍閥憑借手中掌握的軍隊,爭權奪利,先后爆發____、____混戰,導致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的軍閥所控制。(2)政治上爭權——“府院之爭”①背景:袁世凱死后,____出任掌握實權的國務總理。為了使權力合法化,重新召開被袁世凱解散的國會。②過程A.____年5月,繼任總統的____免去____總理職務,造成所謂的“府院之爭”。B.張勛復辟:張勛以調解府院之爭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國會,擁清廢帝溥儀復辟。C.張勛復辟失敗后,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位,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公然破壞 ,拒絕恢復國會。(3)對外參加一戰①原因:為爭取國際地位,抑制____在華勢力的發展。②概況A.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____方面。B.隨即,中國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C.派十幾萬名____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③影響:中國勞工的巨大付出,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三)革命派維護共和的斗爭1.反獨裁:____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孫中山組織____黨,武力討伐袁世凱。2.反稱帝——護國戰爭(1)背景:袁世凱稱帝的行徑,激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2)過程:1915 年12 月25 日,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布獨立,并組織____,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凱。貴州、廣西等數省相繼宣告獨立。(3)結果: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布____,恢復中華民國紀年。3.護法制——護法運動(1)背景:張勛復辟失敗后,段祺瑞就任國務總理,公然破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拒絕恢復國會。(2)過程:1917年8月, 南下的150 余名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非常會議,決定成立“__ __”,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3)結果:借孫中山的名望爭權奪勢的__ __,卻千方百計排擠孫中山。孫中山憤而辭去大元帥之職。二、民國初年的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一)經濟——民族工業迅速發展1.原因(1)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為中國__ __的發展提供了一定條件。(2)政府政策: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____。(3)外部環境:一戰期間,____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4)群眾性的____斗爭,抵制日貨、提倡國貨運動的有力推動。2.表現:以榮宗敬、榮德生兄弟開辦的面粉廠、紗廠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迅速壯大起來。3.影響:推動了中國____人數的急劇增加和社會影響力的上升;為__ __的到來和____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二)民國初年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原因(1)共和政體建立的推動。(2)南京臨時政府的努力。2.表現①改用____,頒布剪發辮、易服飾和廢止纏足的法律。②頒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3.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陳規陋習不符合時代潮流,應接受文明、開化的新習俗、新風尚。三、民國初年的文化——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背景(1)經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2)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要求實行民主政治。(3)思想:辛亥革命后,西方啟蒙思想進一步傳播;北洋軍閥(袁世凱為復辟帝制)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4)先進的知識分子對辛亥革命失敗原因的反思,認識到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得到鞏固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對舊思想、舊文化、舊禮教的徹底批判。2.興起(1)時間、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創辦 ,標志運動開始。(2)陣地:____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3.旗幟:____和____。4.內容(1)擁護“____”,反對孔教、禮法等舊道德。(2)擁護“____”,反對舊藝術、舊宗教。(3)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提倡新文學,開展文學革命。①內容: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____作為新文學的語言。②意義:白話文逐漸普及開來;各地擁護新文化運動的刊物紛紛出版,使____面貌為之一新。5.意義(1)婦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號的提出,使這場運動所涉及的內容遠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廣泛和深刻。(2)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革新,有著____的重大意義。【跟蹤訓練】1.宋教仁案、袁世凱復辟、護國運動、護法運動,這些事件反映的問題實質是( )。A.軍閥派系之爭 B.民主專制之爭 C.歐美列強之爭 D.政黨派系之爭2.辛亥革命后相繼發生了一些破壞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后不久即被廢止、袁世凱于1915年稱帝、張勛于1917年擁立末代皇帝溥儀復辟等。出現這些事件說明( )。A.近代中國民主進程的艱難 B.辛亥革命帶有時代局限性C.民主共和觀念已深入人心 D.軍閥割據阻礙政治民主化3.下表反映北洋軍閥統治的特點是( )袁世凱 黎元洪 馮國璋 徐世昌1912.3—1916.6 1916.6—1917.7 1917.7—1918.10 1918.10—1922.6黎元洪 曹錕 段祺瑞 張作霖1922.6—1923.10 1923.10—1924.11 1924.11—1926.4 1927.6—1928.6A.軍事獨裁 B.政局動蕩 C.軍閥混戰 D.民生凋敝4.據統計,1912—1928年,全國有1300多個大小軍閥,一共發動了140次以上的省內及省際戰爭;1916—1928年,總統、執政、大元帥多次更換,內閣總理的更換更加頻繁,12年中就有38屆內閣,最短的兩屆只有6天。這反映了北洋時期( )。①深受一戰的影響②軍閥割據和混戰③政治上劇烈動蕩④完善了共和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5.1912—1919年間,中國民族工業建成廠礦470多個,投資近1億元,加上原有企業的擴建,新增資本達一億三千萬元以上,8年超過了過去的半個世紀。1919年隨著歐洲列強的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走向蕭條。民族工業的發展表明( )A.經濟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 B.辛亥革命促進了中國經濟近代化C.實業救國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 D.民國政府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6.據統計,作為榮氏企業經濟支柱的紗廠的新置紗錠數從1916年的12.96千支增至1926年的115.69千支,全部紗錠數從1916年的12.96千支增為1926年的173.39千支。這說明,此時期的榮氏紗廠( )A.生產成本大幅上升 B.受到國民政府大力扶持C.處于快速發展狀態 D.更加重視企業自主創新7.20世紀初期,陳獨秀認為,民國以來的種種悲劇,緣于國人“視公共之安危不關己身”的思想觀念。早在創辦《安徽俗話報》時期,他就認為國勢衰落、民族危機的根源在于國民的性格、心理和民族文化。據此可知他( )A.希望重塑國民性 B.重視文化的本土性C.擁護民主與科學 D.對舊道德徹底批判8.1915—1918年出版的《新青年》中,“社會主義”一詞總共才出現3次;而1919—1922年,該詞出現達1188次,甚至一些與新文化運動不相干的人也追求時髦,大講他們的所謂“社會主義”。這一變化反映出( )A.無產階級運動日益高漲 B.“社會主義”受到了民眾擁護C.新的價值觀念日益凸顯 D.資本主義政體被知識界否定答案以及解析【基礎知識】一、(一)2.國民黨 3.總統制 5.中日民四條約 6.1916(二)2.直系 皖系 奉系3.(1)直皖 直奉(2)①段祺瑞 ②A.1917 黎元洪 段祺瑞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3)①日本②A.協約國 C.中國勞工(三)1.1913 中華革命2.(2)護國軍 (3)取消帝制3.(2)中華民國軍政府 (3)西南軍閥二、(一)1.(1)民族資本主義經濟(2)實業 (3)西方列強 (4)反帝愛國3. 產業工人 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國共產黨(二)2.①陽歷三、2.(1)《青年雜志》 (2)北京大學3.民主 科學4.(1)德先生 (2)賽先生 (3)①白話文 ②全國報刊5.(2)解放思想【跟蹤訓練】1.答案:B解析:材料中的事件體現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與袁世凱為首的封建軍閥之間的對峙,體現了民主勢力同封建勢力之間的斗爭,B項正確;“宋教仁案”發生于1913年,軍閥派系之爭開始于1916年,排除A項;材料中的事件主要涉及當時中國的內部問題,排除C項;“宋教仁案”中以同盟會為主干的國民黨在1913年11月已被袁世凱所解散,而后并未出現新的政黨,排除D項。2.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后在形式上確立了民主共和制,但是“被廢止”“稱帝”“復辟”表明民主進程艱難,故A項正確;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是沒有明確的反帝,不符合題意,故B項錯誤;材料信息恰恰說明民主共和觀念沒有深入人心,故C項錯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和袁世凱稱帝時還未出現軍閥割據,故D項錯誤。3.答案:B解析:1912年到1928年,北洋軍閥歷經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黎元洪、曹錕、段祺瑞、張作霖的統治,更迭頻繁,可見政局動蕩,故選B項;表格信息僅反映領導人的更迭,不能說明軍閥統治軍事獨裁,排除A項;北洋軍閥領導人更迭頻繁,不是軍事上的軍閥混戰,排除C項;民生凋敝是影響,排除D項。4.答案:C解析:一戰發生于1914-1918年,與材料時間不符,①錯誤;“1912—1928年,全國有1300多個大小軍閥,一共發動了140次以上的省內及省際戰爭”說明軍閥割據和混戰,②正確;“1916—1928年,總統、執政、大元帥多次更換……最短的兩屆只有6天”說明政治上劇烈動蕩,③正確;當時共和制度并未得到完善,北洋政府仍是封建勢力的代表,④錯誤。故選C項。5.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1919年間,西方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民族資本主義有了“短暫”的春天,一戰結束之后,歐洲列強卷土重來,民族工業走向蕭條。這說明經濟發展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辛亥革命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不出實業救國,排除C項;民國政府建立起獨立的工業體系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6.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榮氏企業紗錠數量的變化可知其處于快速發展狀態,C項正確;“生產成本”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排除A項;國民政府扶持與否在材料中尚未體現,排除B項;.自主創新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7.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中對國民性的改造。結合材料中“20世紀初期”“陳獨秀”“認為國勢衰落民族危機的根源在于國民的性格”可知,早在20世紀初期,陳獨秀認識到民國以來的悲劇在于國人缺乏愛國心,所以要塑造國民的性格,即改造和重塑國民性,故選A項。8.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社會主義”一詞在1919年之前出現的頻率非常低,在1919年之后,該詞語出現的頻率急劇增加,達到了“1188次”,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新的社會價值觀念在社會中的作用日益顯現,故選C項。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2年春到1923年春,工人運動出現高潮,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僅是述及“社會主義”一詞,對知識界產生了廣泛影響,不能據此擴大為“民眾”擁護“社會主義”,排除B項。雖然材料中述及在1919年之后“社會主義”一詞出現的頻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并沒有涉及“資本主義政體”一詞的相關內容,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