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基礎知識】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一)清末新政1.目的: 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2.內容:“新政”的內容與 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入。3.結果:失敗。4.失敗原因: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5.影響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政府,中國才有希望。(二)中國同盟會1.成立的背景(1)孫中山比較系統地接受了西式的 。(2)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后,孫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國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組織 ,走上了革命道路。2.成立: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3.綱領: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 ”。4.影響:中國同盟會的成立,有力促進了革命運動的發展。(三)組織武裝起義1.表現:孫中山組織了多次反清武裝起義。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2.影響:革命黨人前仆后繼,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四)預備立憲1.背景:在革命運動高潮之際,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2.過程(1)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2)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 ,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3)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但很快被證明此路不通。3.結果: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 ”,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一)武昌起義1.有利條件:1911年,四川 發展成武裝起義后,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2.過程: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隨后,新軍其他各部的士兵紛紛響應,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3.結果:成立 ,推黎元洪為都督。4.影響: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二)中華民國的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2.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時間:為防止袁世凱專權,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內容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 ;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3)影響:《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際上確立了責任內閣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3.清朝滅亡: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4.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1)原因:英國等列強的支持;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孫中山的讓步;袁世凱對清政府施壓,迫使清帝退位。(2)結果: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 為臨時大總統。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一)積極意義1.地位: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政治: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3.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4.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 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二)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 ,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2.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跟蹤訓練】1.1901年,張之洞與劉坤一連續會奏變法事宜,要求設立文武學堂,遞減科舉取士名額,漸次以學堂畢業取中之額替代科舉取中之額,使科舉、學堂合而為一。這一主張( )A.順應歷史潮流 B.首倡新式學堂 C.否定科舉作用 D.催生清末新政2.清末立憲派代表張謇抨擊清政府“名為立憲,實則專制。以立憲之名,行專制之實”。他所針對的清政府措施是( )A.編練新軍 B.獎勵實業 C.廢除科舉制 D.組織“皇族內閣”3.孫中山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一文中強調革命任務有三,即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它們分別對應的是三民主義中的( )A.民享、民治、民有 B.民生、民族、民權C.民有、民治、民享 D.民族、民權、民生4.下圖是孫中山為某一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所作的題詞。該組織是( )A.興中會 B.中國同盟會 C.國民黨 D.中華革命黨5.1911年,革命黨人林覺民在《與妻書》中寫道:“我至愛汝……使吾勇于就死也。……汝體吾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隨后他投入的戰斗是( )A.萍瀏醴起義 B.黃花崗起義 C.四川保路運動 D.武昌起義6.《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取消清王朝法律中對于各類賤民的特別限制,使之享有與國民同等待遇的權利,廢除奴婢賣身契約和一切主奴名分。這一規定體現了( )A.因人立法意圖 B.民主共和觀念C.人人平等理念 D.人民主權原則7.民國成立后,孫中山簽署命令撫恤革命烈士、獎賞普通革命參與者,并發起和參與了對革命烈士和參與者的祭奠、追悼、題詞、慰問、捐恤、稽勛、安置等一系列活動。這些舉措( )A.開啟了近代社會的轉型 B.加速了晚清政府的覆滅C.實踐了主權在民的思想 D.擴大了辛亥革命的影響8.《紐約時報》駐漢口記者報導,湖北革命軍發布公告宣稱:任何對外國人或商業經營進行干擾的士兵都將被立即處死;這是一支人民的軍隊,將推翻殘暴的滿洲王朝,恢復真正的中國人的權利。從報導中可以看出這場革命( )A.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B.具有鮮明的革命目標C.獲得國際輿論的支持 D.體現反帝反封建性質答案以及解析【基礎知識】一、(一)1.1901 2.戊戌維新(二)1.(1)近代教育 (2)興中會2.中國同盟會 3.三民主義(四)2.(2)《欽定憲法大綱》 3.皇族內閣二、(一)1.保路運動 3.湖北軍政府(二)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2)全體國民4.(2)袁世凱三、(一)2.君主專制 4.民族資本主義(二)1.根本矛盾【跟蹤訓練】1.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在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張之洞與劉坤一等人主張遞減科舉取士名額,培養新式人才,順應時代變革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教育的近代化發展,A項正確;新式學堂在洋務運動時期就已經出現,排除B項;張之洞和劉坤一并未否定科舉制的作用,排除C項;此時清末新政已經開始,排除D項。2.答案:D解析:根據“名為立憲,實則專制。以立憲之名,行專制之實”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張謇抨擊的是清末的預備立憲,預備立憲中組織的“皇族內閣說明清政府的立憲是一場騙局,D項正確;張謇抨擊的是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并不是編練新軍、獎勵實業和廢除科舉,排除ABC項。故選:D。3.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思想中民族主義對應的是民族革命,民權主義對應的是政治革命,民生主義對應的是社會革命,故D項正確,排除A、B、C三項。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孫中山為某一資產階級革命團體所作的題詞”“驅除韃虜……創立民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故B項正確,排除A、C、D三項。5.答案:B解析:本題主要考查黃花崗起義。根據材料“1911年……《與妻書》”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妻書》是革命黨人林覺民在黃花崗起義之前寫的,故B項正確;A,C,D三項錯誤。6.答案:C解析:材料“消清王朝法律中對于各類賤民的特別限制,使之享有與國民同等待遇的權利”強調“各類賤民”與“享有與國民同等待遇的權利”。這明顯體現人人平等理念,故A正確;BCD均不符合題干主旨,排除。故選:C。7.答案:D解析:民國成立后,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撫恤革命烈士,開展了一系列關于革命參與者和烈士的活動,這些舉措有助于增強民眾對于民主革命的認同,擴大辛亥革命的影響,D正確;近代社會轉型的開始是在洋務運動時期,排除A;民國成立意味著清政府統治已經結束,排除B;主權在民強調國家權力在人民手中,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8.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湖北革命軍”“這是一支人民的軍隊,將推翻殘暴的滿洲王朝,恢復真正的中國人的權利”可知,該革命為辛亥革命,湖北革命軍具有明確的革命目標,B項正確;“湖北革命軍發布公告宣稱:任何對外國人或商業經營進行干擾的士兵都將被立即處死”表明,該公告的針對對象是士兵,并且辛亥革命并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其依靠對象僅是軍隊,A項排除;題干中并沒有提及其他國家對辛亥革命的態度,C項排除;“任何對外國人或商業經營進行干擾的士兵都將被立即處死”表明,辛亥革命并沒有反對帝國主義,D項排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