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目標】第三章 聲的世界(全章教案)2024-2025學年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共4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目標】第三章 聲的世界(全章教案)2024-2025學年教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共4份打包)

資源簡介

2.探究樂音的特性
教學目標
素養目標
一、物理觀念
1.了解聲音的特性。
2.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知道超聲波與次聲波的定義,知道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二、科學思維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和思維能力。
三、科學思維
通過做“決定響度的因素”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1.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樣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
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能從日常生活的直接感受中知道樂間有音調、響度和音色三個特征。
2.知道音調的高低與聲源振動的頻率有關,響度的大小與聲源振動的振幅和聲源的遠近有關,不同聲源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二、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分析聲波的圖形,初步學習利用儀器進行探究和觀察圖形進行分析的方法。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日本廣島一家工廠研制出一種電動保險柜.保險柜的門扉上安有“電子耳”,能聽聲音,
還能把這種聲音送給電腦進行識別,保險柜的主人買下它以后,事先對著“電子耳”講一句
暗語,讓電腦對主人的聲音進行分析,存儲到存儲器里.比方,主人對它說:“芝麻,芝麻!
開門!”電腦便記住了這個暗語,等主人再來時,只要對著電子耳重復這句話,保險柜便能
自動打開了。有人擔心,如果小偷知道了暗語怎么辦?有趣的是,除了主人以外,誰對電子
耳講暗語,保險柜的大門都不會開。
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學習了這一節知訓,相信文件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教學活動
本節分為三個教學板塊:(1)音調;(2)響度;(3)音色。
一、音調
1.實驗探究:音調的高低
提問:音調跟聲源振動的快慢有什么關系?
活動1:組織學生做課本P42圖3-2-2所示的實驗,比較兩根橡皮筋振動的快慢和音調的高低。
活動2:組織學生做課本P42圖3-2-3所示的實驗,改變尺子伸出的長度,用手撥動尺子,比較尺子振動的快慢和發聲的音調。
結論:(1)音調是由聲源的振動頻率決定的。
(2)聲源振動快,頻率高,音調就高,聽起來聲音尖細;聲源振動慢,頻率低,音調就低,聽起來聲音低沉。
再次提出頻率的概念,并復習其單位。強調一下音調決定于聲源振動的頻率,一般情況下聲源振動的頻率大,主觀感受的音調就高。
拓展延伸:(1)音樂中“1、2、3、4、5、6、7、i”,音調是升高的;(2)一般來說,兒童發出的聲音音調比成人的要高,女同學的音調比男同學的要高。
2.一些聲音的頻率
指導學生閱讀“一些聲的頻率表”,重溫人耳可聽聲的頻率范圍及其對超聲、次聲的定義。
二、響度
問:用大小不同的力,敲一面鼓,我們聽到聲音的大小不同。聲音的大小會不同。聲音的大小叫作響度,也叫音量。響度與什么有關呢?
活動: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1)用細線把乒乓球吊起來,使乒乓球靜止在豎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個叉股接觸。輕敲音叉,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2)重敲音叉,使音叉發出響度更大的聲音,觀察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
(3)比較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時,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4)通過上面的探究活動,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實驗結果:
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小,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小,音叉振動的幅度小;音叉發出聲音的響度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大,音叉振動的幅度大。根據實驗結果知道:響度跟發聲體振動的幅度有關,物體振動的幅度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教師繼續總結:物體振動的幅度叫振幅。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就越大。那么振幅是確定響度的惟一因素嗎?實際中,響度還跟聽者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距發聲體越遠,聽到的聲音越小,響度越小。(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原因:因為聲音在傳播過程中,越到遠處越分散。)
說明:音調和響度是聲音的兩個不同的特征。響度大的聲音,音調不一定高;音調高的聲音,響度也不一定大。在同一首歌曲中,音調低的“1”可以唱得比音調高的“5”更響。
練習:請同學們討論并回答,蚊子的叫聲與黃牛的叫聲相比,哪個音調高?哪個響度大?
參考解答:
蚊子的叫聲音調高;
黃牛的叫聲響度大。
三、音色
1.音色
頻率的高低決定聲音的音調。但是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即便音調相同,我們還是能夠分辨它們。在聲音的特征中還有一個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體發出的聲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2.聲波的圖形
觀察聲波的圖形的實驗,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比較形象地認識聲波,同時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介紹:話筒把聲信號轉變為電信號,輸入示波器后可在熒光屏上顯示出相應的圖像。通過演示,只要讓學生知道看不見的聲波可通過儀器顯示,借助儀器是科學研究所必需的。
讓學生通過觀察兩個頻率不同的音叉發出聲的波形,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使學生知道不同頻率的聲音在波形上有什么區別。然后可讓不同的學生在話筒前發聲,觀察其波形。用不同的力敲擊同一音叉,觀察波形,使學生知道不同響度的聲音在波形上的區別。指導學生觀察不同樂器產生的聲波波形的區別。波形圖包含了樂音的三特征。
板書設計
2.探究樂音的特性
教學反思
本節的教學主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創設情景,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來體驗聲音的不同特征;二是實驗探究,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讓學生在實驗探究中相互啟發,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通過總量及合理情境,加深學生對聲音的特征的理解。在鼓勵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與創新思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未知欲。4.聲的應用
教學目標
素養目標
一、物理觀念
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了解聲不僅能傳遞信息,還能傳遞能量。
二、科學思維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三、科學探究
通過觀察、參觀或觀看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等,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1.通過學習,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
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知道回聲與共鳴的概念及應用。
2.了解超聲的特點和應用,以及次聲的應用。
3.了解聲識別技術。
二、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人們常為難以清洗牙齒上的煙斑或牙垢而煩惱,然而到了醫院這卻變成了一件極為簡單
的事兒。醫生將一支模樣像筆的儀器放入要潔牙的人的口中,只需十幾分鐘,原本難看的煙
斑、牙垢等便消失得無影無蹤。有人不禁會問:這個潔牙儀器太神奇了吧!什么藥劑都沒用,
放在嘴里就能潔牙?它是怎樣將頑固的牙垢清除掉的呢?讓我們帶著疑問開始本節的學習
吧!
教學活動
本節分為四個教學板塊:(1)奇異的聲現象;(2)超聲是個多面手;(3)次聲本領大;(4)聲識別技術。
一、奇異的聲現象
1.回聲
由美麗的弋陽圭峰四聲谷出現的回聲現象,引出回聲概念。
回聲是聲波的反射在人耳引起的感覺。可向學生提出,為什么離障礙物距離近時就感覺不到有回聲呢 讓學生知道回聲和原聲至少相差0.1秒以上才能感覺有回聲。如果原聲和回聲間隔不到0.1秒,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可加強原聲。
由學生舉出自己所知道的回聲現象,并進行解釋。
簡介回音壁、三音石、鶯鶯塔等建筑中的聲現象,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并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2.共鳴
活動:讓學生做課本P49的“觀察 音叉的共鳴”,如圖3-4-3所示,敲響右邊的音叉,左邊的音叉也會發聲。提出下列問題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右邊的音叉振動,通過什么傳播給左邊的音叉?如果是真空,左邊的音叉能振動嗎?
如果左邊換個不同頻率的音叉,還能發生此現象嗎?
通過觀察和討論,使學生對共鳴有了感性認識。知道右邊的音叉振動產生了聲波,聲波具有能量,當左邊的音叉與右邊音叉頻率相同時,獲得能量最大,以至于振動,發出了聲音。接著給共鳴下定義:由一個物體振動發出聲音,引起與它振動頻率相同的另一個物體的振動而發聲的現象叫共鳴。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關于共鳴的故事。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列舉生活中的共鳴現象。
二、超聲是個多面手
超聲波與可聽聲有一樣的傳播速度,并遵循反射、折射和繞射等傳播規律.但由于頻率很高,因此又具有奇特的性質,例如在均勻的介質中定向直線傳播;與一般聲波相比,它的頻率很大,它的傳播攜帶能量。利用超聲波的這些特性,可以為人類服務。
讓學生觀察課本P50圖3-4-5聲吶探測的示意圖,提出一些問題:聲吶能測距的原理是什么?利用聲吶測量海底的深度,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測出什么 然后利用什么公式進行計算 并引導學生通過思考復習有關聲速的概念以及回聲現象后,了解聲吶測距、定位的原理。
教師還可介紹根據反射波的強弱可測出被測物的大小和形狀.并由此進一步說明P50圖3-4-6的B超的基本原理。
解釋超聲加濕器。
三、次聲本領大
次聲波的頻率大至為1Hz-20Hz,由于次聲的頻率很低,因此顯示出它種種的特性.最顯著的特性是傳播的距離遠,而且不易被吸收。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對次聲的應用進行歸納。向學生簡單解釋海洋中的次聲以及自然災害中產生的次聲等等。根據教學資源提供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展開。
四、聲識別技術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音色,正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指紋特征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聲紋特征,這樣,聲音就可以作為一個人的識別標志。聲識別的基本過程是:通過預先錄入說話人的聲音樣本,提取說話人獨一無二的語音特征并保存在數據庫中,應用時將待驗證人的聲音與數據中的特征進行匹配,從而確定該人的身份。
聲識別技術的應用:(1)模擬聲音的應用——利用電子蜂鳴器,模擬雄蚊的聲音,制成驅蚊盒以驅趕蚊蟲;模擬貓發出的超聲波制成的用以滅鼠的超聲貓。(2)智能玩具、一些機器設備以及銀行保險服務機上利用語音識別技術。(3)制造聲紋鎖,用于手機、計算機系統,增加一道安全有效的“防火墻”。
板書設計
4.聲的應用
教學反思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利用聲的事例,因此,本節課的引入可以采用“頭腦風暴”法。具體做法如下:請學生自己發言;當有人發言時,其他人必須仔細傾聽;任何人不得對他人的發言作好壞或正誤的評價。?
所謂“頭腦風暴”,在形式上類似于討論,但前者更加自由、靈活,討論的環境更加寬松。由于討論者不必考慮自己的見解是否恰當,因此可以保證每個人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這種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一個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觀點也可能激發其他人的思維,產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在學生們充分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后,教師再對聲在社會生活中應用的情況進行分類:可以按照課本分為“聲與信息”和“聲與能量”兩類,也可按照聲音在醫療、工業、軍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類,然后根據分類進行總結性的講解,在講解中應對學生們遺漏的例子進行補充。3.噪 聲
教學目標
素養目標
一、物理觀念
1.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
二、科學思維
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
三、科學探究
1.通過學習控制噪聲的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通過調查,訪問網站,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2.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噪聲的來源及其危害,從物理學和環境保護的角度認識噪聲。
2.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知道減弱噪聲的途徑和方法。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空軍在俄克拉荷馬市上空做超音速飛行實驗,飛機每天在10000m
的高空飛行8次。半年后,當地一個農場飼養的10000只雞中,有6000只被飛機轟鳴聲殺
死,幸存的4000只雞,有的羽毛全部掉光,有的竟然不下蛋了。
你知道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是什么嗎?進入本節知識的學習,相信你就會明白了。
教學活動
本節分為三個教學板塊:(1)噪聲及其來源;(2)噪聲大小及其危害;(3)控制噪聲。
結合圖3-3-1和圖3-3-2 是噪聲的兩個例子。采取分組討論的方式,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對如下問題進行交流討論:
(1)什么是噪聲
(2)為什么有時樂音也是噪聲
(3)舉例說明噪聲對人的危害。
(4)根據課本P47的表,將一天中通常可能聽到的聲音的響度作一估計,描述你對這些聲音的主觀感覺。
(5)減弱噪聲的方法有哪些 有關這方面你能做哪些工作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總結:
一、噪聲及其來源
強調從環保的角度,凡是妨礙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以及對要聽的聲音起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噪聲來源大致為以下幾方面:
交通運輸噪聲;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工業噪聲。
情景設置:
進程1:聽一段優美的音樂。
進程2:用鐵釘刮玻璃,聽聽產生的聲音。
進程3:大家一起來唱一首歌。
進程4:讓學生一起聽一名同學講故事,同時讓另一名學生在旁邊大聲唱歌。
通過對比1和2,提出問題:你喜歡哪一種聲音?通過對比3和4,提問:唱歌對大家聽故事有什么影響?說明理由。
學生體驗活動:敲擊音叉,發出的聲音悅耳動聽;刮玻璃(或揉塑料盒),發出的聲音刺耳難聽。
小結:優美的樂音令人心情舒暢,雜亂的噪聲令人心煩氣躁,有時候樂音也能變成噪聲。
學生猜想:樂音與噪聲為什么會有兩種決然不同的效果呢?
請同學們閱讀噪聲的來源,分組討論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物理學的角度看,什么是噪聲?用什么實驗可以驗證你的說法?
2.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什么是噪聲?
3.城市噪聲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4.你能舉出生活中噪聲的實例嗎?
學生活動: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并分組討論。
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聯系生活、生產實際。
師生共同活動(學生匯報討論結果,教師進行補充講解)
歸納總結:噪聲的含義
結論1:
從物理學的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這個理論可從下面的演示實驗得到證實。
[演示實驗]觀察噪聲的波形。
用示波器觀察音叉發出的聲音和刮玻璃(或揉塑料盒)發出的聲音的振動情況,發現音叉發出的聲音振動是有規律的,而刮玻璃發出的聲音振動是雜亂的、無規律的。
利用示波器觀察鐵釘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圖甲),并與音叉聲音的波形(圖乙)做比較。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并交流討論,噪聲與樂音的波形有何不同之處?
實驗結果:鐵釘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沒有規則,是雜亂無章的,音叉聲音的波形有規則。
結論2:
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凡是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都屬于噪聲。
例如:優美動聽的音樂有時也會變為噪聲。
思考并討論:我們身邊的噪聲主要來源有哪些?
交通運輸噪聲:各種交通工具的喇叭聲、汽笛聲、剎車聲、排氣聲、機械運轉聲等。
工業噪聲:紡織廠、印刷廠、機械車間的噪聲。
施工噪聲:筑路、蓋樓、打樁等。
社會生活噪聲:家庭噪聲,娛樂場所、商店、集貿市場里的喧嘩聲。
二、噪聲的大小及危害
《北京晚報》報道:采石場機器轟鳴 養殖場牲畜“發瘋”
房山一農民承包了村里的十幾畝荒山并辦起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當年,村里的養殖場邊上又建起了一座石子廠。石子廠每天機器日夜轟鳴,噪聲不斷,結果養殖場內的牲畜出現各種異常情況:有的不進食;有的無睡眠;還有的牲畜到處亂竄,相互哄擠,造成部分小雞骨折,許多小豬被踩死。眼看著損失與日俱增,養殖場主急在心頭,一怒之下將石子廠告上了法院,要求消除噪聲并賠償經濟損失60 000元。
學生思考:噪聲強弱是如何劃分的?其等級怎么表示?噪聲的危害表現在什么地方?
學生閱讀課本,并交流討論。
歸納總結:
1.噪聲的等級的劃分用分貝(dB)值表示,它實質上是指響度的大小。
把人們剛剛能聽到的聲音定為0 dB,一般15~40分貝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了50分貝會影響睡眠和休息。長期生活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里,會使人的聽力受損甚至引起其他疾病。
2.請同學看以下表格中聲強級的分貝數,并回想在這些環境中的感受。
一些聲音的分貝數和人的感覺
常聞聲 分貝數(dB) 感覺
微風吹動樹葉沙沙聲耳語 1020 極靜
靜夜室內一般說話聲 3050 安靜
大聲說話嘈雜的鬧市 7090 較吵鬧
電鋸 110 很吵鬧
響雷螺旋槳飛機起飛 120130 鼓膜震痛
噴氣式飛機起飛火箭、導彈發射 140150 無法忍受
(1)為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 dB;
(2)為保證學習和工作,聲音不能超過70 dB;
(3為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 dB;
(4)0 dB是人們剛剛能聽到的最弱的聲音——聽覺下限。
3.噪聲的危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心理影響:使人煩躁、精力不集中,妨礙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響:使人耳聾、頭痛、消化不良、視覺模糊等,嚴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強度的噪聲能夠損壞建筑物。如噴氣式飛機產生的噪聲能夠將附近建筑物的窗戶玻璃震碎,噪聲導致工作設備“疲勞”以至斷裂等。
三、控制噪聲
噪聲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聲十分重要。學生思考并交流討論:實際生活是怎樣控制噪聲的?
(1)提出問題
鬧鐘響起來,問:它是噪聲嗎?怎樣減弱它對課堂的干擾?
讓學生討論后,提出具體的方法。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并回答下面的問題:
1.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的三個階段是什么?
2.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是什么?
3.請同學們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證實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
師生共同活動:
問題1: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有這樣三個階段
(1)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2)空氣等介質的傳播。(3)鼓膜的振動。
問題2: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是
(1)防止噪聲產生(在聲源處減弱)。
(2)阻斷它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3)防止它進入人耳(在人耳處減弱)。
問題3:實驗探究
器材:電動機、泡沫塑料、罐頭盒、報紙、鋁箔、塑料袋等。
實驗可用玩具電動機做振動源,把旋轉的電動機放在桌子上會產生較大的聲音。將電動機用軟泡沫塑料墊起,減少桌面的振動,噪聲明顯減弱(在發聲體處減弱噪聲)。將電動機置于空罐頭盒上,將罐頭盒用軟泡沫塑料墊上,再用軟泡沫塑料擋在電動機與學生之間,發現噪聲明顯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
問題4:實際生活是怎樣控制噪聲的?
例:給噪聲大的機器加隔音罩或加橡皮墊來吸收它的振動,給汽車和摩托車安裝消音器,市區內禁止汽車鳴笛。
例:在公路和住宅區內設置屏障墻和種草、植樹。
例:在高噪聲車間里加裝隔音板或讓工人配戴消音耳塞。
以聽到聲音的條件為線索,引導學生想出減弱噪聲的途徑。減弱噪聲有三條途徑,聲源處減弱;傳播過程中減弱;人耳處減弱。課本P48圖3-3-5a、b、c分別是這三條途徑的例子。
活動:吸音的物質可作為制造聲音屏障的材料,結合課本P48的“家庭實驗室”(探究材料的降噪能力),讓學生選擇最適合做聲音屏障的材料。
板書設計
3.噪 聲
教學反思
這節課理論聯系實際較緊密,可通過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噪聲的概念,噪聲的來源,噪聲的危害及控制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真討論、分析、歸納出各知識點,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預測在各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學生的亮點,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實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1.認識聲現象
教學目標
素養目標
一、物理觀念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二、科學思維
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初步鍛煉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初步學會用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
三、科學探究
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培養學生初步研究問題的能力。
四、科學態度與責任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初步認識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必須依靠介質,聲音具有能量。
3.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聲音在固體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空氣中快。
二、教學難點
了解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發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點70千米范圍內,人們清
楚地聽到了隆隆的爆炸聲,但是從半徑70~160千米范圍內卻什么聲音也聽不到.奇怪的是,
從半徑160~300千米的范圍內,人們又聽到了爆炸的轟鳴聲.聲音怎么會跳躍過中間這片
區域呢?
探究發現,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與氣溫有關.氣溫高,聲速大;氣溫低,聲速小.地
面上方不同高處的氣溫不同,聲速也不同,聲音在空氣中向前傳播總喜歡揀溫度低的道路走,
當遇到溫度高的空氣時,聲音便偏向到溫度低的空氣中去。如果一個地區的氣溫變化比較復
雜,這里溫度高,那里溫度低,聲音經過的時候,就會一會兒拐向高空,一會兒又拐向地面.這
樣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說的聲音會跳躍的現象.
你想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什么條件嗎?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去認識“聲”的世界吧!
教學活動
本節分為四個教學板塊:(1)聲源;(2)聲的傳播;(3)聲傳播的速度;(4)人的發聲和聽聲能力。
一、聲源
實驗探究: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并探究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
參考器材:音叉、橡皮筋、梳子、刻度尺、紙屑或泡沫顆粒等。
方案1:讓學生用刻度尺做一個簡單的實驗。使刻度尺三分之二伸出桌面,一手將其另三分之一緊壓在桌邊上,另一手撥動伸出端,觀察尺子在發聲時的現象,并用語言描述現象。
思考問題:(1)能聽到聲音嗎?此時尺子處于什么狀態?(2)當尺子停止振動的時候,還能聽到聲音嗎?
學生觀察到的現象是:橡皮筋、尺子振動時,能發出聲音;橡皮筋、尺子不振動時,不能發出聲音。
設計意圖:對于橡皮筋、尺子的振動,學生能直接看見,它們發出的聲音學生能直接聽見,在此處讓學生自己實驗,通過觀察和體驗有利于學生理解振動的概念,建立聲音和振動之間的聯系。
方案2:將懸吊著的泡沫塑料或乒乓球接觸不發聲的音叉,球并不跳動;將音叉敲響,再使球接觸音叉,球跳動,如圖所示。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沒有直接看到鼓面、音叉的振動,但可以從紙屑或泡沫塑料顆粒和球是否被彈起判斷發聲的鼓面、音叉是否在振動。
通過實驗對比,思考問題:橡皮筋、尺子、紙屑、泡沫塑料顆粒在什么情況下跳動,在什么情況下停止跳動?
實驗的物體 發聲時現象 無聲時現象 結論
橡皮筋 振動 不振動 橡皮筋振動時產生聲音
尺子 振動 不振動 尺子的振動產生聲音
音叉 振動 不振動 音叉的振動產生聲音
鼓面 振動 不振動 鼓面的振動產生聲音
歸納橡皮筋、尺子、鼓面、音叉等物體發聲時具有的共同特征,驗證自己當初的猜想,同時組織學生互相討論、交流生活中有關的現象和體驗。
歸納總結得到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物體就停止發聲。
交流探究: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解釋物體的發聲原理嗎?
設計說明:
1.學生探究的發聲活動是在開放的互動式形式中進行,教師在學生的交流匯報中應盡可能多地讓學生展示發聲方法,匯報體驗和感受,如果學生不會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可做一定的提示和演示。
2.交流有趣的發聲方法時,如果學生難以調動,教師可提出有趣的發聲問題讓學生討論。例如,①動物的發聲方法:蟬是怎么發聲的?蚊子和蒼蠅發出“嗡嗡”聲是怎么回事?猴子和大象是怎么交流的?等等。②同一物體不同的發聲方法:怎樣讓一個氣球發出不同的聲音來?人體除了聲帶外,還可以怎樣發音?能否一試?可讓學生討論發言,增加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聲的傳播
1.聲波
多媒體演示水波的運動。
問題:(1)誰能描述一下你看見了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2)水面上為什么出現了水波?
(3)我手中有一張紙,怎樣才能讓它發出聲音?
學生體驗:抖動手臂,引起紙的振動,發出聲音。
問題:(1)紙的振動,會影響到周圍的空氣嗎?
(2)水滴使水面振動,發出聲音,以水波的形式傳播;振動的紙發出聲音,在空氣中會以什么形式傳播呢?我們可不可以用水波類比一下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如圖甲,音叉振動時,附近空氣隨音叉振動,形成一系列疏密相間的形狀向四周傳播,這就是聲波。這就像石塊落入水中擊起水波一樣,如圖乙。
鼓聲在空氣中傳播方式:鼓面向右振動,壓縮右面的空氣,使這部分空氣變密;鼓面向左振動,使右面的空氣變稀疏;鼓面左右振動,空氣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聲波,由近及遠向四周傳播出去。
結論:聲以波的形式傳播著,我們把它叫做聲波。
2.聲的傳播需要介質
猜想與假設:聲音要傳播出去,可能需要什么東西來作媒介?
實驗探究: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探究氣體、液體、固體能否傳聲。
實驗1:氣體傳聲實驗(演示)
列舉事例:我們可以聽到身邊同學的講話,可以聽到美妙動聽的音樂,打雷時我們和雷電沒有接觸,但我們卻能聽到隆隆的雷聲。說明此聲音是由空氣傳播的。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
實驗探究:如圖所示,把正在發聲的電鈴放在玻璃罩內,電鈴和罩的底座之間墊上柔軟的泡沫塑料。逐漸抽出罩內的空氣,你聽到的電鈴聲音會有什么變化?再讓空氣逐漸進入罩內,電鈴聲音又怎樣變化?電鈴和罩的底座之間為什么要墊上柔軟的泡沫塑料?
現象一:抽出部分空氣后,聽到電鈴的聲音明顯變小;
現象二:當空氣全部抽出后,聽不到電鈴的聲音;
現象三:當空氣逐漸進入罩內,聽到電鈴聲逐漸變大。
結論: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提出問題: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實驗2:液體傳聲實驗
將能發聲的物體(如音樂卡、手機、鬧鈴等)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浸沒在水里后,仍能聽到發聲體發出的聲音,說明液體能夠傳聲。
也可以在水槽里裝水,然后在水里敲打石頭,耳朵貼在容器壁上聽。
水中的魚兒可以被聲音嚇跑等,如圖所示。
結論: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3:固體傳聲實驗
(1)兩個學生合作,同學甲在長條桌的一端用鉛筆在白紙上用力均勻地寫“一”,同時同學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
(2)同學乙將耳朵離開桌面(注意調整耳朵與筆的距離,保證與上次實驗時耳朵與筆的距離相同),同學甲在相同的條件下繼續寫“一”,與上次實驗進行比較,有什么不同?說明了什么?
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固體可以傳聲)
你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讓學生舉例,例如小學里曾經制作的土電話、“隔墻有耳”)
師生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2)物理學中把能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
3.聲可以傳遞能量
引導學生活動:會“跳舞”的燭焰
如圖3-1-10所示,打開音響,播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一曲你喜愛的音樂,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音箱前。加大音量,你會發現,燭焰在隨著音樂“跳舞”!請和同學們討論,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
教師總結:靜止的燭焰舞動起來了,說明它獲得了能量。這些能量是由聲源發出,經聲波傳播而來的。聲可以傳遞能量。
三、聲傳播的速度
提問:田徑比賽時發令槍的煙霧和槍聲應是同時發生的,為什么遠處先看到煙霧后聽到槍聲
在討論交流中讓學生知道光和聲的傳播都需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時間,從而引出聲速的概念。但光比聲傳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遠處的觀測者先看到煙霧后聽到槍聲。估測聲速時可忽略光傳播所需要的時間。測出從看見發令槍冒煙到聽到槍聲所需要的時間,就可估測出的聲速。這種估測可能會有較大的誤差。再讓學生想出其他測聲速的方案。只要學生說出要測出聲速,必需測出聲源到接收器的距離和聲源振動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時間,利用v=s/t 就可。
多媒體展示:聲速表。快速地熟悉聲音在空氣、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一些介質中的聲速v(m·s-1)
空氣(15 ℃) 340 海水(25 ℃) 1 531
空氣(25 ℃) 346 銅(棒) 3 750
軟木(25 ℃) 500 大理石 3 810
煤油(25 ℃) 1 324 鋁(棒) 5 000
水(常溫) 1 500 鐵(棒) 5 200
歸納總結:(1)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一般不同。
(2)聲速與介質的溫度有關。1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1。
(3)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最快,其次是在液體中,在氣體中傳播的速度最慢。
四、人耳的發聲和聽聲能力
在學生認識了聲音和物體振動的關系的基礎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提出頻率的概念。只要學生知道人耳對聲的感覺有上下限(20Hz~20 000Hz),在此基礎上,對超聲和次聲下定義,然后對耳朵的構造進行介紹,并教育學生不要損害耳朵,保護自己的聽力。
歸納總結:
頻率:物體振動的次數與所用時間的比叫作頻率。
次聲:頻率低于20Hz的聲。
超聲:頻率高于20000Hz的聲。
次聲和超聲不為人耳所感知。但有許多動物的聽聲范圍與人不同,狗和貓能聽到超聲;蝙蝠和海豚可以聽到100 000Hz以上的超聲;水母可以聽到8Hz~13Hz的次聲。超聲和次聲有各自的特征,也有不同的用途和危害。
活動1:引導學生做課本P40的家庭實驗:“看”到自己的聲音。簡述自己所感受到的聲音的世界。
活動2:讓學生閱讀課本P41的“動物與聲音”,了解各種動物的發聲或聽聲。
板書設計
1.認識聲現象
教學反思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是本節的教學難點,學生在此前往往關注的是動作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狀態。要想突破難點,就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認識到“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后,讓學生設計實驗,用視覺看到物體的振動。這樣處理,使探究“振動”的內涵由易到難,由隱到顯,由固體、到液體再到氣體,逐步豐富概念外延。思維的順應和激活,實現了教學的“層遞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宜章县| 凉城县| 昌邑市| 探索| 翁源县| 蕉岭县| 沾益县| 深水埗区| 茌平县| 固镇县| 甘泉县| 万宁市| 宣城市| 秭归县| 常山县| 香港 | 建宁县| 巴马| 武平县| 潼关县| 江西省| 五华县| 军事| 庄河市| 东丰县| 连江县| 遂宁市| 赫章县| 林芝县| 嫩江县| 祁门县| 东宁县| 德惠市| 大同县| 朔州市| 鲁山县| 江北区| 鸡泽县| 宝山区| 象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