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 八年級上冊 單元教學設計第四章第二節 農業“新跨越:鹽堿地水稻豐收的奧秘”分課時教學設計 第2課時:農業“新跨越:鹽堿地水稻豐收的奧秘”一、課時目標1.通過圖文資料了解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和農業的重要性。(區域認知)2.讀圖和資料說出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并簡單分析造成這種差異的自然原因。(綜合思維)3.通過實例分析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4.通過資料認識到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科技才能興農的意識。(人地協調觀)5.通過本節學習能簡單分析各地飲食文化與農業和自然環境的關系。(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二、教學重難點(一)教學重點我國農業地域分布、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性(二)教學難點如何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飲食文化與農業和自然環境的關系三、教學方法主題式情境教學:以“新跨越:鹽堿地水稻豐收的奧秘”為主題創設教學情境,認識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性,知道我國農業分布與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問題式探究教學:依托主題情境,設置探究問題鏈,在問題探究過程中進行知識學習與素養培育。五、教學過程設計導入新課:認識鹽堿水稻(5分鐘)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走進廣佛線 【教師展示】 6月19日,國家級功能性水稻課題組何登驥功能性耐鹽堿水稻及奇盛源牌液肽酶微生物有機肥示范基地測產驗收現場觀摩會在崖州區鎮海村的鹽堿地上舉行。觀摩會上,“鹽優2號”表現出色,“實打驗收畝產593公斤(扣除水分)”的數據,標志著該水稻在鹽堿地上單產實現新突破。 【提出問題】 為何我國能在鹽堿地上種出水稻?又為何要在鹽堿地上種植水稻? 【讀圖思考】 閱讀材料,認識鹽堿地的水稻種植與畝產突破,思考問題。 鹽堿地的水稻種植是我國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的一大體現,也是我國因地制宜運用農業智慧進行農業生產的生動案例,通過時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總結過渡 “同學們生活在廣州,在廣州增城區有著著名的絲苗米,他們也是屬于水稻的一種,而同學們看到的鹽堿水稻也屬于水稻種植,為何我國要在且能夠在鹽堿地上種植出水稻呢?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農業的學習,認識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課推進①:農業及其分類(5分鐘)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任務1:自主學習認識農業 【教師引導】 農業是什么?水稻種植屬于農業的哪一種類型? 【教師總結】 農業的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也是生物本身。農業主要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等部門。 【總結分享】 閱讀教材進行總結歸納 此部分內容為基礎性認識,通過自主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概念理解能力。·教學材料 種植業:在耕地上種植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等農作物,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種植業。 畜牧業:靠放牧或飼養牲畜及家禽等而獲得產品,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畜牧業。 漁業:在水域中進行天然捕撈,或者人工養殖有價值的水生生物,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漁業。 林業:種植、養育、保護、采伐林木以及對樹膠、松脂等林產品進行采集和加工,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林業。新課推進②:我國農業的分布(15分鐘)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任務2:水稻的分布探究 【教師引導】 水稻是屬于種植業的一種,請同學們閱讀水稻的分布圖,說一說水稻的分布具有怎樣的特點? 【教學引導】 與水稻一樣,小麥也是種植業的重要農作物,相比于水稻,小麥的分布有何特點?與水稻有何差異?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分布差異? 【問題思考】 不同地區的種植業的農作物差異會對區域人民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讀圖探究】 我國種植業除了水稻、小麥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經濟作物,并且在作物熟制上也存在差異,請大家閱讀圖借助表格完成學習。 【材料分析】 閱讀材料,分析問題:秦嶺淮河以南地區耕地多為水田,主要種植水稻等。 【問題討論】 根據材料分析,進行問題的思考。發現我國水稻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區。 【問題思考】 南稻北麥的分布差異導致了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 北方人喜歡吃面食習慣吃面條,餃子,饅頭等 南方適宜種植稻米等作物,因此南方人習慣于食用米飯。 【表格歸納】 按照材料,找出對應作物進行表格填寫歸納。 東北平原:耕地多為旱地,種植的小麥、玉米、甜菜、大豆品質優良。受氣候條件限制,一年一熟。 華北平原:全國三大棉區之一,耕地多為旱地,小麥、玉米的種植很普遍。還是全國重要的花生產地。大部分地區兩年收獲三次。 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低平,耕地以水田為主。種植水稻,也種植棉花、油菜等農作物。一年可收獲兩次或三次。 鍛煉學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與綜合思維素養。使學生認識到我國種植業分布及內部差異。·任務2:其他農業類型分布探究 【教師引導】 我國除了種植業以外,還有著其他的農業類型,請同學們閱讀我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的分布圖,說一說分布特點,并思考為何會呈現出這樣的特點? 【問題思考】 結合材料思考:①在降水稀少的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哪些地區?為什么會在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 ②林業集中在我國的哪些地區?哪些屬于天然林和人工林? ③我國哪個地區的淡水漁業最發達? 鍛煉學生的地理分析能力。培養學生區域認知與綜合思維素養。·學習材料 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農業中畜牧業地位重要,那里有我國的四大牧區。 天然林區:東北、西南林區;人工林區:南方林區。新課推進③:因地制宜發展農業(10分鐘)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任務3:為何水稻主要集中于我國南方? 【教師引導】 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說一說水稻的生長習性如何? 【教學引導】 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我國南方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是否與水稻生長習性是相適配的呢? 【展示材料】 展示我國氣候分布圖、地形圖與河流分布圖。引導學生對比南方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水稻生長習性的適配之處。 【材料分析】 回答的水稻生長習性進行總結。 【問題討論】 根據材料分析,進行問題的思考。發現我國南方區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水稻生長習性是相適配的。 通過啟發學生回顧生活所見得到水稻生長習性,調動學生主動性。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總結承轉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就是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或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發展或生長的地區,以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水稻的布局就深刻體現了這一點! 但是鹽堿地并不適合種水稻,我們卻要在其中進行水稻種植,這是否違背了因地制宜的發展原則呢? (指明:農業生產還應考慮當地的社會經濟條件,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農業科技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國的農業技術已經允許我們改良水稻品種在鹽堿地中進行生長。)新課推進④:農業科學技術進步與農業的重要性(5分鐘)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設計意圖·任務4:何以使得鹽堿地內種水稻? 【教師引導】 鹽堿地的水稻種植離不開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 【展示材料】 鹽堿地被稱為土地的“絕癥”,重度鹽堿地幾乎是一片不毛之地。對于三亞來說,亦是如此,這也曾讓負責這片基地水稻種植管理的國家級功能性水稻課題組專家袁廣來頭疼。“改造鹽堿地,需要‘良種+良法’配套,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袁廣來所說的“良法”,便是使用液肽酶微生物有機肥。該肥料由袁廣來發明,能有效調節植物生長刺激素,具有治理與改良耐鹽堿度可達到4.4‰—8‰等特點。 【教師引導】 在鹽堿地內種植水稻也是我國保障糧食安全的一大舉措。由于人多地少、人口增長以及耕地消耗等原因,我國面臨糧食危機。閱讀圖,說一說我國耕地面積與糧食產量有何突出特點。 【教師總結】 農業對我國來說至關重要,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雜交水稻等糧食作物品種相繼育成并推廣應用,其他農業技術也獲得長足發展,中國眾多人口吃飯問題得以解決。 【問題討論】 根據材料分析,進行問題的思考。說一說我國是如何改良鹽堿地進行水稻種植的。 【問題討論】 根據材料分析,進行問題的思考。發現中國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地球上約20%的人口。 【筆記總結】 根據老師總結,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以及我國科學技術發展進步對農業的助力。 提高學生分材料信息提取能力。 使學生認識到農業的重要性和農業技術的發展。·補充材料 20世紀70年代以前,我國水稻平均產量不到4500千克/公頃,目前超級雜交水稻已突破12000千克/公頃,使我國在耕地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產量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課堂小結:中國的地形(5分鐘)·課堂總結 總結本節課知識: ①重點內容課后任務:認識我國的農業技術進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科學技術不斷發展。 使農業增長方式正從廣種薄收轉向優質高產,優良品種不斷涌現;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抗災能力明顯增強。 這些都離不開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的發展。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就可以接觸到,例如在超市買到反季節的蔬菜,這得益于我們的溫室大棚,例如城市里建設的生態農場等等。在廣州的增城絲苗米基地,運用了大量現代的農業設備進行作物播種、插秧、收割、管理、監測,請同學們課后進行調查,寫一份調查報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