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目標】第一章 運動的世界(全章教案)2024-2025學年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共4份打包)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目標】第一章 運動的世界(全章教案)2024-2025學年滬科版八年級物理上冊(共4份打包)

資源簡介

第三節 測量:長度與時間
1.物理觀念:
(1)會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
(2)會使用秒表、手表等測量時間,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
(3)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別。
2.科學思維: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3.科學探究: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正確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
4.科學態度與責任:
(1)結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日常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3)了解測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體會古人解決問題的智慧。
1.重點:
(1)長度和時間的單位及單位間的換算。
(2)會正確使用分度值為1 mm的刻度尺測量長度。
(3)會正確使用手表或秒表測量時間。
(4)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2.難點:
(1)正確讀取和記錄測量結果。
(2)長度和時間的估測和間接測量。
多媒體、刻度尺、卷尺、游標卡尺、秒表。
在生活、生產和科研中,經常要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探究物體的運動規律也需要進行長度與時間的測量。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長度與時間的測量。
一、長度的單位及測量工具
1.長度的單位。
師:如圖,請你目測此人臂展(兩臂側向最大限度地水平伸展時,兩中指指尖間的直線距離)與身高的大小關系。僅靠目測去判斷你能確定臂展和身高哪個更大嗎?
帶領學生討論并指導學生得出結論:有時候感覺并不可靠,實際上,圖中人物的臂展和身高一樣長。
為了科學、準確、便捷的獲取信息,人們逐漸學會借助工具進行測量。在古代,人們會利用身體某些部位或身邊的物品作為工具進行測量,并將其作為確定的長度單位,如利用身高、足長、臂展、指寬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發現,若測量單位不一致,會給彼此間的交流帶來很多不便。因此,需要建立統一的測量單位。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
問題:你知道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有哪些?比“米”小的長度單位有哪些?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搶答。
答案:比“米”大的長度單位有“千米”(km),比“米”小的長度單位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還有“微米”(μm)、“納米”(nm)。
問題:這些長度單位與基本單位“米”的換算關系如何?請大家搶答。
答案: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
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
練習:(投影在屏幕上,請大家搶答)
1 m=________mm,18 km=________m;
130 nm=________m,10 dm=________mm;
2×102 cm=________μm,78 mm=________m。
2.長度的測量工具。
為了準確測量長度,人們設計、制造了各種測量長度的工具。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有直尺、卷尺、游標卡尺等。
介紹課本P21圖1-23中的常用的測量工具。
測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叫分度值,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測量工具所能測量的范圍叫量程。如圖所示的刻度尺的量程為0~8 cm,分度值為1 mm或0.1 cm。
拓展:測量就是將待測量與一個公認的標準量進行比較,這個公認的標準量叫做單位。1960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一的測量單位,叫國際單位制。國際單位制的單位是大多數國家(包括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
二、時間的單位及測量工具
像測量長度一樣,測量時間也需要確定的時間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為秒(s)。
問題:你知道比“秒”大的時間單位有哪些?比“秒”小的時間單位有哪些?請搶答。
答案:比“秒”大的時間單位有“分鐘(min)”“小時(h)”,比“秒”小的時間單位有“毫秒(ms)”“微秒(μs)”。
問題:這些時間單位與基本單位“秒”的換算關系是什么?請搶答。
答案:1 h=60 min、1 min=60 s、1 s=103 ms、1 ms=103 μs。
練習:(投影在屏幕上,請大家搶答)
60 min=________s,2 h=________s;
100 s=________ms,1 h=________s;
15 min=________h,108 s=________μs。
評出搶答獲勝小組,全班同學以掌聲鼓勵。
生活中,人們常用鐘、表等工具測量時間。
閱讀課本P22“科學書屋”的內容,了解從古至今計時工具的發展。
三、實驗:長度與時間的測量
講解:人們對測量結果精確度的要求,有時很高,有時不那么高。當精確度要求不高時,可借助自然現象或身邊的物品進行估測;當精確度要求較高時,則應選擇適宜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實驗探究:
(一)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以前后兩桌四個人為一小組,用刻度尺測物理課本的長度和寬度,要求每位同學都要動手,并在小組內交流測量方法(刻度尺如何放置,如何讀數)、測量結果。
學生探究活動1:用刻度尺測課本的長度和寬度,教師巡回檢查,適當給予指導、督促,解決問題。
師:下面請相鄰的兩個小組互相交流測量方法,并請一個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
生甲:上臺演示,說明用刻度尺測課本長度的方法: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線的一側要緊靠被測物體。
師:請每個小組報出測量結果。
……
師:為什么每個小組的測量結果不同?請一個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如何讀數。
生甲: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讀到最小刻度值,還要進行估讀。
師:請一個同學歸納正確使用刻度尺的方法。
生:1.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線的一側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
2.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3.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并記下單位。
4.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師:下面請各小組按正確方法重新測量課本的長和寬,并將測量結果填在課本P24表格中,算出平均值。
生:分小組活動。
(二)用表測量時間。
師:通常測時間用什么工具?
生:鐘表、秒表。
學生探究活動2:用秒表測量脈搏跳動30次的時間。你會使用如圖所示的秒表嗎?
在使用秒表前,我們應先觀察秒表的量程、大表盤和小表盤的分度值。然后對秒表進行調零、上發條;可以嘗試啟動、暫停、歸零等操作,熟悉秒表的使用。最后再用秒表多次測量脈搏跳動相同次數的時間,并將測得的數據做記錄。
師:大家測得的自己脈搏跳動30次的時間相同嗎?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每次的數據會有一些差異,差異的主要原因是讀數存在誤差,同一個人不同時刻的身體狀態不同。
(三)長度的估測和時間的估測。
1.長度的估測。
師:生活中,人們經常需要估測長度。估測長度的方法很多,可以目測,還可以用身體的某部分或身邊的某物品去測量。
師:怎樣使估測更準確,更接近物體的真實長度呢?
你首先應該知道自己身體某部位的長度或身邊的某物品的長度,還要經常想一想,畫一畫,比一比,測一測1 mm、1 cm、1 dm、1 m等有多長?以提高估測的準確性,下面請大家測一測拇指指甲寬度、中指的長度、手臂的長度,畫一畫1 cm、1 dm、1 m的長度。
學生探究活動3:估測教室內黑板的長度和寬度是多少?說出你估測方法并上臺演示。
生甲:我是用目測。我估測的教室的黑板長度、寬度是……
生乙:我是用兩臂測。我估測的教室的黑板長度、寬度是……
生丙:我用手量度黑板長度、寬度有幾拃,估測。我估測的教室黑板長度、寬度是……
對估測準確的同學予以表揚。
2.時間的估測。
(1)用秒表或手表測量一段時間(如測量從教室一端走到另一端或跑100 m所用的時間等)。
(2)采用數脈搏跳動次數的方法估測一段時間(估測項目同前)。
(3)比較用手表測得的時間與數脈搏跳動次數估測的時間。
各組討論好估測項目和方法,課后選一個時間進行。
四、測量誤差
指導:請大家閱讀課本P25:測量誤差。
解釋: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存在一定的偏差叫誤差,這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減小誤差?
點撥:有的誤差偏大,有的誤差偏小。
生: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分小組討論:誤差可以消除嗎?為什么?如何減小誤差?
生:討論、交流得出:
誤差是不可能消除的,因為測量器材精確度有限,眼睛分辨能力有限,這些都是客觀因素造成的,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五、課堂歸納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后得出:本節課我們學到了:
1.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
長度單位換算關系:
1 km=103 m 1 dm=10-1 m
1 cm=10-2 m 1 mm=10-3 m
1 μm=10-6 m 1 nm=10-9 m
時間單位換算關系:
1 h=3600 s 1 min=60 s
1 ms=10-3 s 1 μs=10-6 s
2.正確使用刻度尺。
(1)刻度尺要放正,帶刻度線一側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
(2)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
(3)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并記下單位。
(4)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3.長度的估測。
4.時間的測量與估測。
5.測量誤差。
第三節 測量:長度與時間
1.長度的單位和測量工具:
(1)單位:基本單位是米(m),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等。
(2)工具:直尺、卷尺、游標卡尺。
2.時間的單位和測量工具:
(1)單位:基本單位是秒(s),常用單位有時(h),分鐘(min)。
(2)工具:鐘、表等。
3.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正確使用刻度尺。
(2)正確使用秒表。
(3)長度和時間的估測。
本節課在處理長度的測量時,我不按常規的方法:老師先講如何操作,學生再動手操作。我覺得這樣不利于發展學生的獨特思維和創新思維。我先讓“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刻度尺測出一個身邊熟悉的物品的長度,然后報出數據,老師寫在黑板上。在學生得意時,告訴他們在物理上大家的讀數都是不準確的。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這樣學生就會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教師的釋疑上,有利于重難點的突破。第一節 動與靜
1.物理觀念:
(1)知道運動是宇宙中的普遍現象;知道機械運動和參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會選擇適當的參照物描述物體的運動。
2.科學思維:能運用運動的相對性分析問題,獲得結論,在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
3.科學探究:通過觀察、體驗物體的運動和靜止,用實例解釋機械運動及其相對性。
4.科學態度與責任:
(1)知道從物理學視角描述運動是人類描述運動的方式之一。
(2)通過學習,認識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樹立“物質是運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1.重點:
(1)機械運動的概念。
(2)參照物及物體相對運動、相對靜止的判斷。
2.難點:
(1)參照物的概念。
(2)物體相對運動、相對靜止的判斷。
多媒體。
用多媒體向學生多角度展示運動的世界。(配有音樂和朗誦:日出日落、月盈月虧、星移斗轉,宇宙萬物每時每刻都在運動。冬去春來、風起云涌、潮漲潮落,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里。宇宙大爆炸帶來了滿天星斗。我們就生活在這滿天星斗中一顆稱為地球的行星上。科學家通過觀測發現,成千上萬個星系中許多星系正遠離我們而去。地殼運動產生了高山與峽谷;江河流動形成了溝壑與平原;大陸板塊的運動與擠壓,產生了雄偉壯麗的喜馬拉雅山脈。人的生命在于運動,看:清晨晨練的人們,運動場上矯健的身影……)
一、運動的描述
在物理學家把運動歸納成定律之前,人們就開始用文字、詩歌、音樂、繪畫等描述運動。
1.詞匯與運動。
問題:我們詞匯中有大量關于運動的詞,對于不同類型的運動有不同的詞表示。請你說出與上升運動、下降運動、快速運動、緩慢運動、回轉運動、振動等運動有關的詞匯,并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請大家舉手搶答。
答案:升起、下落、環行、搖動(合理即可)。
按小組發言進行統計,當場評出第一輪搶答獲勝的小組。
2.音樂與運動。
展示:用錄音機播放《流水》第一主題旋律(課本P11圖1-5),請同學們聆聽。
3.繪畫與運動。
展示:下面請同學們欣賞畫家的《星夜》(課本P11圖1-6),你感覺畫家是用什么表現運動的(或如何表現運動的)?請大家搶答。
按小組發言統計,評出搶答獲勝的小組。
4.科學家描述的運動。
科學家是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及實驗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的。
在物理學中,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通常簡稱為運動。
二、參照物和物體運動
1.參照物。
在機械運動中,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的位置發生改變。這里的“另一個物體”,即被選作參照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2.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舉例說明:(1)乘電梯上升的乘客,選擇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選擇電梯廂為參照物,乘客又是靜止的(課本P12圖1-7)。
(2)同步衛星,以太陽為參照物,衛星是運動的;以地球為參照物,衛星又是靜止的(課本P12圖1-8)。你還知道哪些實例說明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請大家分組討論、交流。
生甲:空中的運輸機與加油機。
生乙:傳送帶上的貨物。
生丙:一起放學并排行走的兩位同學。
生丁:坐在行駛汽車里的乘客。
三、課堂歸納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得出:
1.我們生活在運動的世界。
2.人們用不同的方式描述運動的世界。詩人用語言的韻律和意境描寫運動;畫家用形態和色彩描繪運動;音樂家用旋律和節奏表現運動;科學家用特定的概念、數學工具及實驗方法來描述與研究運動。
3.把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
4.被選為參照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5.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師:請每位同學對自己本節課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第一節 動與靜
1.機械運動: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
2.參照物:事先被選作參照標準的物體稱為參照物。
3.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教師首先引領學生探討“運動和靜止的物體都是相對什么而言的?”“怎樣判斷物體是否在運動?”學生通過自主看書在頭腦中形成初步認知,然后讓學生小組進行學習、交流。全班匯報、總結,教師作簡單概述,并糾正交流中出現的片面認識。如“汽車在公路上行駛,就說它在運動”這種說法的不完整性,鼓勵小組內爭論“怎樣描述,這種說法才準確?”學生從實例中得出答案。當學生掌握了重點問題后,教師繼續拓展、延伸。第四節 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1.物理觀念:學會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和距離。會求出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科學思維:逐步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收集實驗數據、測量平均速度、寫簡單的實驗報告的能力。
3.科學探究:
(1)掌握使用秒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全過程。
4.科學態度與責任:
(1)養成物理知識與實際相聯系的意識和習慣,在實際物理情境中體會物理研究過程,學習物理知識。
(2)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數據的嚴謹作風。
1.重點:
(1)通過實驗測量數據,會正確記錄測量結果。
(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2.難點:
(1)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2)學會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多媒體、斜面、擋板、小車、秒表、刻度尺、木塊。
一、復習提問
1.什么叫勻速直線運動?
2.什么叫變速直線運動?
3.你是如何探究運動物體的速度是否發生變化?(要求學生參照課本P27探究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時間內,運動物體通過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過相等的路程,運動物體所用的時間是否相等。)
4.科學探究有幾個主要環節?
二、新課教學
(一)實驗原理
公式:v=(可以用刻度尺測量小車運動的路程s,用秒表測量小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t)。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匯報實驗原理。結合實驗原理匯報實驗中所需要的兩種測量工具。
(二)設計實驗
1.你能否結合實驗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實驗來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
2.實驗的過程中,斜面的傾斜程度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為什么?
3.擋板在實驗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測量的時間更準確?
學生結合所用的實驗器材,交流討論實驗步驟。思考并討論斜面傾斜程度對實驗的影響。思考并討論擋板的作用,明確為了使測量結果更準確,應在正式實驗前練習幾次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三)進行實驗
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傾斜程度,把小車放在斜面頂端,擋板放在斜面底端,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內。
2.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并撞到擋板的時間t1、t2,填在表格內。
路程/m 運動時間/s 平均速度/(m·s-1)
s1= t1= v1=
s2= t2= v2=
小組分組實驗:
1.組織學生動手實驗,指出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并巡回指導。
2.注意事項:測量小車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時,要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傾斜程度,主要是為了便于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
3.選兩個優秀小組展示匯報。
學生在正式測量前,練習使用秒表測量小車運動的時間。然后學生分組實驗,并將測量的數據記錄在表格內。最后展示匯報實驗過程。
(四)分析論證
做變速直線運動的小車在不同路程內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組織學生計算小車在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
2.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結論。
學生計算小車在不同階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組交流討論,并歸納出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階段內的平均速度關系。
(五)交流與評估
1.實驗設計有沒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處?
2.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失誤?是如何解決的?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3.測量結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實驗結果?
學生分組進行交流評估,提出各小組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總結寶貴的經驗,分析實驗誤差。
教師引導學生看課本P29“迷你實驗室”的內容,引導學生歸納并說明實驗原理。
三、課堂歸納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學會了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師:實驗過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實事求是、嚴謹認真,不隨意涂改實驗測量數據。
生乙: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堅持實驗。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師:每位同學對自己在這節課的學習情況、實驗情況進行評估。
一、實驗目的:測量小車沿斜面運動的平均速度。
二、實驗原理:v=。
三、設計實驗
四、進行實驗
五、分析論證
六、交流與評估
本節課用實驗探究的手段,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讓學生經歷實驗探究的過程,實驗目的、實驗器材、實驗原理與設計、實驗步驟、實驗結論、交流討論等過程,都是學生層層推進實現的。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已有的平均速度概念的基礎上,猜想小球、木塊下滑過程及同學在100 m跑的過程中的運動情況,設計出利用比較平均速度,證明小球、木塊下滑時及同學在100 m跑的過程中運動特點的實驗方案,并通過實驗,得到明確的證據。通過小組同學合作討論,得出實驗中需要完善的環節。第二節 快與慢
1.物理觀念: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3)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運動物體在某一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內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科學思維:粗略研究變速直線運動,能用平均速度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
3.科學探究:
(1)通過實例體驗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2)通過對生活中實際事例的比較,理解速度。
4.科學態度與責任:
(1)具有用“運動有快慢”的觀點分析身邊實例的意識。
(2)通過利用速度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物理知識的價值,增強對科學的熱愛。
1.重點:
(1)速度的概念。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
2.難點:
(1)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2)勻速直線運動和變速直線運動的特征。
多媒體。
一、比較運動的快與慢
問題:生活中人們是怎樣比較物體運動的快與慢?
教師啟發學生思維:
跑一段相同的距離,看誰用時較少。也就是通過相同的路程,比較所用時間的長短,所用時間越短,跑得越快;所以時間越長,跑得越慢。
用相同的時間,看誰跑得更遠。也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比較通過路程的長短。通過路程越長,跑得越快;通過路程越短,跑得越慢。
可見,比較物體運動快慢有兩種方法。通常情況下,人們用在“相同時間內比較通過路程的多少”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在“相同時間內”最簡單的情況是取單位時間,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的多少就可以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物理學中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1.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
師:速度用來表示什么?
生:速度用來表示物體的運動快慢。
(2)速度的概念。
師:在通常情況下,速度等于什么?
生:速度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3)速度的公式。
師:如果用“s”表示路程,用“t”表示時間,用“v”表示速度,則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生:v=。
(4)速度的單位。
師:在國際單位制中,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那么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讀作“米每秒”,可用符號“m/s”或“m·s-1”表示。
師: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速度單位是“千米/時”,讀作“千米每時”,用符號“km/h”或“km·h-1”表示。
速度單位“m/s”與“km/h”之間換算關系如何?
師邊講解邊板書:
1 km/h== m/s
1 m/s==3.6 km/h
72 km/h=72×=72× m/s=20 m/s
10 m/s=10×=10×3.6 km/h=36 km/h
2.速度公式的簡單應用。
師:強調物理量單位的重要性:沒有單位的數字,就沒有物理意義。例如“5 m”代表路程是5 m,而“5”代表什么物理量?
師:速度公式是v=,如果已知v、t,求s。那么s=?
生:s=vt(速度公式變形)。
師:如果已知s、v,求t。那么t=?
生:t=(速度公式變形)。
二、直線運動
物體運動軌跡為直線的運動稱為直線運動。物體在做直線運動時,有時速度基本保持不變,有時速度是變化的。在物理學中,我們把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一種物理模型。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時,在任意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
問題:請同學們看課本P17圖1—17,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平穩地行駛,在這條路上任意取3段路程,并記錄下其運動時間,請你根據速度公式,計算這輛汽車在3段路程上的運動速度。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結論?
生甲:汽車在做直線運動時,速度越來越快。
生乙:汽車在做變速直線運動。
師: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時,在各段路程中,它的運動速度是變化的。變速運動是比較復雜的機械運動。我們把物體的什么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生:我們把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若某一物體做變速直線運動,將其運動的路程以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帶入速度公式,計算出的速度就是該物體通過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我們用平均速度粗略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段路程中的運動快慢。
師:請大家閱讀課本P17例題,了解計算平均速度的過程。
例:小明乘坐上海中心大廈的超高速電梯上升,注意到上升的高度為559 m時,經歷時間約為55 s。那么,該電梯在此上升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約為多少?
解:由題意知,電梯上升過程中經過的路程為s=559 m,所用時間為t=55 s。由公式v=可計算電梯在上升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v==≈10.2 m/s。所以電梯在此上升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約為10.2 m/s。
師:閱讀課本P18“科學書屋”,了解一些速度值。
三、課堂歸納小結
師:本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生:討論、交流后,本節課我們學到了:
1.速度的物理意義: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將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之比稱為速度。
3.速度公式:v=,變形式:s=vt,t=。
4.速度的單位:基本單位:米/秒(m/s),
常用單位:千米/時(km/h),
單位換算:1 km/h= m/s,
1 m/s=3.6 km/h。
5.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6.變速直線運動:物體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7.平均速度:物體在某段路程中運動的路程以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之比。
師:每位同學都要對自己本節課學習情況進行評估。
第二節 快與慢
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
2.速度的概念:將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之比稱為速度。
3.速度的公式:v=(定義式);
s=vt,t=(變形式)。
4.速度的單位:基本單位:米/秒(m/s)。
常用單位:千米/時(km/h)。
換算關系:1 m/s=3.6 km/h。
5.物體運動速度保持不變的直線運動稱為勻速直線運動。
6.物體運動速度變化的直線運動稱為變速直線運動。
7.平均速度。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速度的定義:物體在一段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與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之比為物體運動的速度;速度的計算公式是以后我們學習的關鍵,我們要注意領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會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關于速度計算的條件,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速度的公式雖然在小學就學過,但為什么速度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學生卻并不知道,其實這里就滲透著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所以向學生展示為什么不用“通過單位路程的時間”來表示速度的意義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口县| 石狮市| 义马市| 宁南县| 锦屏县| 郑州市| 肥乡县| 茌平县| 巴楚县| 黎城县| 张北县| 陵水| 西宁市| 宣武区| 吴桥县| 铜川市| 甘德县| 德阳市| 通山县| 迁安市| 祁阳县| 怀集县| 聊城市| 同仁县| 垫江县| 晋城| 内乡县| 潼关县| 含山县| 镇平县| 宜昌市| 安康市| 仁怀市| 沐川县| 加查县| 湛江市| 冀州市| 吉首市| 朔州市| 临沂市|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