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美術 年級 五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畫家徐悲鴻教科書 書 名:義務教育教科書美術五年級下冊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教學重難點單元分析: 《攝影藝術欣賞》、《畫家徐悲鴻》、《深度空間》三課構成了五年級下冊“欣賞·評述”領域學習單元,意在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運用不同方法欣賞評述攝影作品及中西方繪畫作品,通過創設情境、豐富感知、參觀體驗、思考探究、創造和評價等具有美術學科特點的學習活動,發揮美術學科的獨特育人價值,培養學生審美感知、文化理解等美術核心素養。 三課程側重點各不同。《攝影藝術欣賞》主要引導學生從攝影的構圖、用光、色調、攝影技巧等角度去欣賞評述作品;《深度空間》學習客觀世界所呈現的透視現象,能夠利用透視規律和聯想的方法深入體會畫面中的思想和情感;《畫家徐悲鴻》是在前兩節課的學習基礎上,側重引導學生通過繪畫的選題、內容、創作背景、構圖等要素與畫家和時代背景聯系起來,欣賞感悟畫面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難點分析: 《畫家徐悲鴻》這一課學生將通過問題情境,從而經歷一次完整的“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驅動問題不斷自主探究畫家作品的藝術特色、情感內涵。教材中的幾幅代表作按畫家創作時間順序(1928年《田橫五百世》、1937年《風雨雞鳴》、1940《愚公移山》、1940年《群馬》、1941《前進》)構成了畫家“創作歷程時間軸”,成為學生探究學習的線索,引導學生感受畫家在不同歷史時期發展變化中,如何通過畫面語言將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中,感受畫家將個人創作緊緊地與人民疾苦、民族命運、國家生死存亡聯系在一起。 此外本課教師還補充了“徐悲鴻紀念館數字展廳”以豐富學生對徐悲鴻作品的認識。以及不同時期東西方經典繪畫作品幫助學生分析理解畫家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藝術創新,使學生通過作品走進畫家,通過畫家看社會發展變化,學習畫家的愛國情懷和敏銳思考、勤于探索的精神。學習者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美術欣賞興趣很濃厚,在欣賞過《攝影藝術欣賞》一課后,評估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欣賞評述能力。但缺少對一位畫家的藝術作品進行欣賞評述的經驗。《畫家徐悲鴻》重要的是徐悲鴻在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藝術成就,作品風格不了解由于徐悲鴻生活的社會背景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理解起來也有一定的難度。 所以本課需要學生自主收集資料,利用到“導學單”完成展館的參觀學習任務,課上教師將利用開放式問題引導學生理解作品內涵,以豐富網絡、媒體資源激發學生審美體驗。同時課堂上教師需要調動學生的多感官經驗,增加欣賞的趣味性,利用多種手法,如畫面解構、改變構圖等方式,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畫面。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了解徐悲鴻生平及時代背景,感受畫家徐悲鴻作品“中西融合”的特色與藝術風格;學習如何欣賞評述一位畫家的藝術作品,能用美術語言對徐悲鴻的作品進行描述,表達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提升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線上或線下參觀徐悲鴻紀念館、課上欣賞對比作品、探究活動等多種教學方法,驅動學生發現徐悲鴻作品的藝術魅力,鍛煉學生自主學習、問題解決、合作探究等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參與“欣賞 評述”活動的興趣和對以徐悲鴻為代表的民族藝術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生活與藝術、熱愛祖國的情感。體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的樂趣,增強團隊意識。教學重點: 1.了解畫家悲鴻的藝術生涯、藝術成就與“中西融合”的藝術特色,以及其高尚的愛國情懷。2.學習如何欣賞評述一位畫家的藝術作品。教學難點: 1. 運用美術知識,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對徐悲鴻的作品進行欣賞與評價,并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課前展館參觀活動成果交流教師活動1 帶領學生回顧課前活動,展現學生課前學習成果: 1.參觀徐悲鴻紀念館數字展廳,了解畫家生平。 2.提出學習需求。 學生活動1 學生提出學習需求: 1.徐悲鴻是怎么做到“中西融合”的? 2.他畫的馬有什么特點? 3.想了解他代表作的創作背景? …… 在學生提出學習需求后,為了讓數字展廳發揮更大功效,同學們又對數字展廳提出了改進建議,生成本課任務: 任務一:為作品撰寫講解詞 任務二:練習講解,錄制音頻 任務三:將音頻插入展廳,完善展廳功能 活動意圖說明: 導入部分以學生展現參觀感受和自學成果為主,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根據真實想法生成自主學習的愿望,探究如何欣賞畫家的作品,導學單中的畫家創作歷程“時間軸”將成為本節課學生欣賞探究過程中的重要學習線索。環節二:探究徐悲鴻作品中的藝術風格及內涵教師活動2 根據導學中學生學習生成的“時間軸”線索,教師引導欣賞作品《田橫五百士》,教師播放時代背景和創作的題材,學生根據驅動問題分析作品中的內容。 欣賞與思考: 1.誰是田橫? 2.怎樣的繪畫技法使他突出? 3.畫家在表達什么? 在國家在最苦難的時代背景下,徐悲鴻留學歸國,學的是油畫,卻表現了這樣一個傳統的中國故事,那他到底用了怎樣的繪畫技法使田橫突出的,你覺得畫家在表達什么? 學生從不同角度分析后,教師補充提問“徐悲鴻為什么把自己也畫近畫中?”引導學生站在創者的角度分析畫家作畫意圖,將理解引向深入。 教師總結欣賞評述作品的基本方法,提示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欣賞解讀畫面,從而感悟理解畫家的藝術語言。 學生活動2 學生可以從時代背景、繪畫題材與內容、構圖、顏色、動態造型、表情、視線焦點等多角度分析作品,理解畫家所要表達的情感。 從構圖角度分析畫面: 從從光影角度分析畫面: 從色彩角度分析畫面: 從人物動態、表情對比分析畫面: 畫中人物目光的交匯集中在田橫身上: 活動意圖說明 教師通過驅動問題引導學生從構圖、色彩、動態、等多個方面鑒賞美術作品,培養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等關鍵能力,掌握“欣賞 評述”的基本方法,感受畫家徐悲鴻以史為鑒,決心喚醒民眾不做亡國奴的創作意圖,體會畫家通過畫面表達的濃濃的家國情懷。教師活動3 創設風雨雷電情景,引導學生欣賞作品《風雨雞鳴》引導學生欣賞與思考: 1.畫中描繪了哪些形象? 2.你覺得畫家在表達什么? 3.欣賞中國畫時怎樣將提款與畫面聯系起來理解?學生活動3 學生在情境中先充分感受畫面的視覺感受,再運用已有的欣賞評述方法進行分析。學生可以結合當時的實代背景、畫面的構圖、雄雞的姿態、背景的色調、竹子的意向等等內容,并注意中國畫中提款的獨特作用,聯系起來對作品進行更深入的解讀。活動意圖說明 不同于油畫《田橫五百士》,《風雨雞鳴》是一幅中國畫,在學生欣賞的過程中,除了活動2中的分析方法,教師側重幫助學生學習欣賞中國畫的方法,如畫家是如何用筆、用墨的,提款怎樣解讀,畫中竹子的象征了什么,等等方面,使學生感受到中國畫中獨有的托物言志的特點。同時通過時間線索,使學生理解畫家的情感和時代背景、民族命運緊緊相連。教師活動4 按照時間線索欣賞《愚公移山》,同樣的題材徐悲鴻畫了兩幅,一幅油畫、一幅中國畫,可見這件作品對畫家的重要意義。欣賞與思考: 畫家在構圖、人物造型等方面運用了怎樣的繪畫技法表達情感? 為什么畫中人物頂天立地,又赤裸著身體? 學生活動4 學生從根據開放性問題,探究作品的藝術表現特點,進行小組討論。 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構圖引導線感受畫面,對比中國傳統人物繪畫線描的體現,發現徐悲鴻所創新的中西融合畫法。活動意圖說明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畫家獨特的繪畫語言,是什么原因引發了徐悲鴻的藝術創新?兩個驅動性問題,使學生自發結合時代背景去理解,只有運用這樣有力量的形象才能展現出勞動人民不屈不撓萬眾一心的生動形象,使作品氣勢宏偉、震人心魄。教師活動5 開展識圖游戲(快速從各位名家畫馬作品中篩選出徐悲鴻的馬) 教師提出探究驅動問題問題: 1.徐悲鴻的“馬” 有什么特點? 2.徐悲鴻的“馬” 表達怎樣的精神內涵? 學生活動5 學生根據課前欣賞的徐悲鴻馬的初步記憶,圖像識讀徐悲鴻的馬,考反應和眼力。 學生分小組進行對比分析。 對比生活中的馬,創作更夸張、概括; 對比齊白石的馬,更寫實; 與西方藝術比較更加概括、寫意; 與東方傳統繪畫相比,更強調光影、結構; 活動意圖說明 徐悲鴻的馬是現代中國畫的標志,教師用游戲的方式培養學生對馬的圖像識讀能力,通過與不同名家的馬造型對比,使學生更強烈的感受到徐悲鴻藝術風格特點和造型中飽含的獨特精神象征。環節三:回顧總結教師活動6 教師帶領學生總結回顧畫家徐悲鴻的創作歷程,引導學生發現徐悲鴻許多代表性的作品都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關,又與民族命運、國家存亡深刻關聯到一起,體現他濃濃的“家國情懷”。 學生活動6 跟隨老師的講解回顧,并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欣賞評述的方法,在數字展廳里選一張最想講解的作品,嘗試從不同角度對作品進行欣賞分析,撰寫講解詞。 活動意圖說明: 學生通過走進畫家徐悲鴻的藝術世界,學習了深入探究怎樣欣賞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同時學習畫家敏銳思考、勤于探索的創作精神。最后撰寫講解詞實踐所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