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二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國家治理教科書 書 名:選擇性必修1 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理解“大一統”內涵,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發展趨勢,形成對祖國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民族觀。 2、通過探究我國歷史上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階段性發展演變,掌握大一統國家發展基本趨勢。認識到統一是主流,是歷史的大勢。 3、以我國歷史上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為例,分析其政治、經濟、法律與教化、民族關系等方面的治理措施,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理解中央集權對大一統的作用。 4、了解我國歷史上地方治理制度形成與演變,探討其在大一統國家治理上的作用。認識地方行政制度演變的趨勢,認識郡縣體制的重要性。 5、通過小組分工合作、集體探究學習,全面認識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的國家治理的四個重要特點,加深對我國歷史上制度文化的了解,認識其當代意義,增強制度自信。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階段性演變特征。2.中央集權與大一統的關系。 3.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化及其對大一統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我國歷史上大一統國家治理的特點。2.大一統中央王朝國家治理的經驗和教訓。教學過程導入: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巡游,登臨瑯琊山時,修瑯琊臺,刻石頌揚他統一中國的功績。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瑯琊刻石為后半部分,幸而我們還可以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看到瑯琊刻石的前半部分。兩則史料互相印證,我們得以了解秦的統一偉業。今天,老師帶領大家透過文物看歷史,探究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國家治理。 教學意圖: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重視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以文物導入,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去觀察歷史現象。以秦朝第一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引入本課,吸引學生興趣,引出本課探究。 何謂“大一統” 材料: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春秋公羊傳》 “大一統”一詞最早出現于《春秋公羊傳》,“大”有重視、推崇之意。“一統”強調在始、根上合多為一。大一統是指重視和尊重一體、統合的治理制度體系。 設問:通過史料閱讀,思考“大一統”究竟有哪些內涵呢? 《孟子》“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荀子》“天下為一,諸侯為臣,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史記》“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漢書》“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資治通鑒》“夷狄亦人耳……不必猜忌異類,益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生:通過前三則史料,可以看到政治一統的意蘊。通過第四則史料,儒家學說成為歷代政治的指導思想,體現了思想一統。最后一則史料強調“夷夏一體”,以民族大融合為和諧形態,這是民族一統。 師:“大一統”是我國歷史上長期形成的政治觀、民族觀與天下觀。先秦時期,大一統的制度、血緣、文化認同觀念已經產生。秦漢王朝建立后,大一統從思想觀念轉變為現實。此后,大一統成為歷代國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與目標。 教學意圖:滲透獲取史料信息的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加深對“大一統”概念的全面理解。 活動準備 (一)知曉活動步驟 步驟一:全班分為6個小組,每個小組集體合作學習,從三個活動主題中選取一個進行探究。 步驟二:各組進行分工,確定具體研究方案,分別搜集、研讀相關資料,注意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步驟三:各組對所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通過組內交流的形式進行充分討論,在本組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撰寫研究報告。 步驟四:各組報告完成后,舉辦全班專題論壇,各組分別介紹自己的成果,通過共同研討辯論,加深對我國歷史上大一統給國家治理問題的認識。 (二)明確探究方向 探究任務一:探討中國走向大一統的發展歷程,了解中國歷史上統一與分裂的不同歷史階段,認識統一是主流,是歷史發展的大勢。 探究任務二:整理不同時期大一統中央集權力量強弱變化的資料,分析中央集權對保持大一統的作用。 探究任務三:通過了解地方行政區劃的變遷,中央對地方的管控,了解大一統中央集權國家治理形成的運行機制。 教學意圖:探究活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自主地學習個性發展所需要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小組分工使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團結協作意識。 探究過程 探究(一)中國走向大一統國家的發展歷程 小組一: 師:在整個發展歷程中,有沒有分裂的階段? 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 師:通過梳理發展歷程,你們組有哪些認識? 生:認識1:國家的統一是長期的,分裂是短暫的。認識2:統一時期的作用大大超過分裂時期。 師:第一個小組同學認識得很到位: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方面;分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支流,是中國歷史發展的次要方面。有沒有其他組還有其他認識?可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時間軸,理解歷史進程中的變化和延續、繼承與發展、原因與結果,構建歷史發展的前后聯系,認識歷史發展的總體趨勢。 小組二: 生:春秋戰國、三國兩晉南北朝、遼宋夏金雖然沒有形成完全的統一,但是依舊存在民族交融、經濟發展等進步因素。在分裂中孕育著統一。 師:可否舉例說明? 小組展示: 《魏孝文帝禮佛圖》龍門石窟研究院提供 材料: 太和二十年,魏孝文帝下詔:“北人謂土為拓,后為拔。 魏之先出于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拔氏。 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 ——《資治通鑒》卷140 生:我們組還認識到分裂中蘊含的統一因素除了民族交融、還有經濟發展、局部統一或短暫統一、人民渴望統一。 師:這組同學總結得非常好。我國歷史上曾數度出現分裂割據得狀況,但無論怎樣分裂最終都會走向統一,這是歷史進程中得一個鮮明特點。 教學意圖:本模塊的教學應努力做到使學生從歷史發展的角度認識相關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措施,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闡釋歷史現象,才能對分裂時期有全面、客觀的認識。 探究(二)中央集權與大一統的關系 小組三: 遷陵洞庭郡簡 戶籍簿 上計文書簡 云夢睡虎地秦簡 生:我們組搜集了很多秦簡,秦簡是秦朝行政制度和社會風貌的一個縮影和代表。通過遷陵洞庭郡簡了解了郡縣制度,通過戶籍簿bù知曉秦加強戶籍管理,通過上計文書簡了解古代皇帝考核地方官吏政績的方法。我們還通過云夢睡虎地秦簡知道秦朝重視法制建設。 師:一個時代濃縮于一個縣,一個縣又濃縮于一片木簡。你們還找到其他文物嗎? 陽陵虎符 秦半兩 生:我們找到了陽陵虎符,上面刻著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體現了皇帝集中了軍權。以及秦統一幣制為秦半兩。 師:從這些文物中我們看到秦王朝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度與各項統一政策,并被以后的王朝長期沿用,影響深遠。 小組四: 張騫出使西域圖壁畫 上林三官五銖(漢武帝) 生:我們組找到了張騫出使西域圖壁畫,研究漢代絲綢之路的開辟和漢對西域地區的管理。也找到了漢五銖文物,漢武帝改革幣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經濟上加強集權。 師:漢武帝的“大一統”觀念及其構建“大一統”王朝的實踐,對后代王朝有深遠的影響。除了漢,你們還找了其他朝代嗎? 《大明一統志》 《大清一統志》 生:我們還找到了明代官修地理總志《大明一統志》。翻閱這本古籍,了解到明朝‘大一統’思想融入國家意志,推動疆域廣闊、民族眾多的多元一體格局發展。還找到了清代全國性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它 繼承元、明的《一統志》,體現出清代前中期統治者建立大一統王朝過程中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內涵。 師:通過第4組的探究,我們通過某些朝代維護中央權威的措施,中央集權是封建國家治理最基本的制度體系。 教學意圖:了解制度或措施產生的具體時代背景及其意圖解決的社會問題,并且懂得對制度的利弊得失進行辯證分析,注意其發展變化,由此訓練學生的辯證思維,加強其唯物史觀素養和歷史解釋素養。并且使學生進一步養成“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的習慣,具備重視證據的思維方和能力。 探究(三)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化及其對大一統的影響 小組五: 生:我們組梳理了地方行政區劃的變遷思維圖。歷代將全國劃分為若干個不同層級的行政區域,由中央委派官員進行管理。 設問:填寫各時期地方行政區劃的變遷表格,并總結規律。 層級政區秦漢魏晉南北隋唐宋元明清一級制高層政區二級制統縣政區三級制縣級政區生:第一級,高級政區的最終趨向是行省制度的確立。第二級,各朝代無論怎樣變化都是統轄縣的機制。第三級,縣制是地方政區層級的主體,且最穩定。 師:郡縣體制是中央集權下地方治理體系的概括,這是國家治理的第3個顯著特點。希望同學們能夠從文物實證角度探究不同時期地方行政制度。有沒有組搜集到相關文物資料呢? 小組六: 元代《圣朝混一方輿勝覽》 明代·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夜巡銅牌 生:我們組找到了元代《圣朝混一方輿勝覽》。此套地圖為今所見現存中國最早的比較完整的分省地圖集,開啟了分省地圖的先例,描繪了元朝時的廣闊疆域。也反映了元朝的行省制度。我們組還找到了明代行都指揮使司的夜巡銅牌,銅牌反映了明朝建立后在全國設13個都指揮司,管轄一省軍事。 師:我國歷史上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齊劃一,也有高度的靈活性。你們組能不能找到例證呢? 乾隆帝頒發給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 生:我們組發現了乾隆帝頒發給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體現了金瓶掣簽制度,是藏族認定藏傳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轉世靈童的方式。 材料: 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 師:清政府對邊疆地區采取因地制宜地政策,尊重各民族地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從而保證了局勢的穩定。歸納出第4個特點:因俗而治。 教學意圖:通過探究,學生要努力把握不同時期和地區的制度、措施之間的聯系,能夠運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歷史上的地方行政制度、民族和邊疆管理措施進行描述概括,理解有關制度和措施的演變進程、彼此影響及其意義。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以及歷史解釋能力。 全班探討(一)談談我國歷史上大一統國家治理的智慧 生:通過本節課活動探究,我認識到要想有效國家治理,一定要在大一統思想統領下,需要協調中央與地方關系,需要行之有效的權力制衡原因,還要具備系統完善的社會治理體系,也需要以民為本的政策和德法相依的治理理念。 材料: 以夏商周的分封制為開端,古代中國先后建立郡縣制、郡國并行制、三公九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實行井田制、貢賦制、編戶制、均田制、租庸調制、兩稅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經濟制度;先后實施世官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等一整套選官用人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軍制、猛安謀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軍事制度;等等,這些制度涉及各個領域,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創設了國家政權的體制機制。 ——李國強《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厚歷史底蘊》 師:我國歷史上大一統國家治理需要依賴多個制度共同維系。回顧整個選必一所學內容,歷代國家治理制度離不開一整套政治制度、選官用人制度、法律與教化。更離不開民族管理制度,也需要貨幣與賦稅制度與基層治理制度共同維系。每個制度都因時所變,沿革基礎上又有所創新。 教學意圖:通過逐漸深化的思辨過程的推進,培養學生高階思維。 全班探討(二)闡發我國歷史上大一統國家治理的當代意義 材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在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 ——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2020年 師:回溯歷史,“大一統”理念是貫穿中國歷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線之一,更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當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離不開對我國傳統治理經驗的重新思考和合理借鑒。希望同學們透物見史,學史增信,鑒往知來,向史而新。 教學意圖: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價值關懷,要充滿人文情懷并關注現實問題,思考制度的當代意義,有利于培養學生在現實世界中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激發家國情懷,塑造學生品格。 活動拓展 1.搜集與整理我國歷史上大一統國家治理相關的文物,繪制文物資料卡。 2.成果推廣:將本班關于“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國家治理”活動成果以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宣傳。例如:制作成果展板,舉辦年級或校級成果展示會,編輯論文集、利用網絡媒體、社團活動等載體進行宣傳推廣。 教學意圖: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多進行研究性、探究性的課后活動,進而培養綜合素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