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一年級) 學期 (秋季)課題 (家國情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教科書 書 名:《中外歷史綱要(上)》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歷代有關“大一統”觀念的論述以及觀察中國古代主要朝代的疆域圖,構建起系統的時空觀念,從宏觀層面上回顧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如何形成、發展和鞏固的。 通過《十六國族屬表》、隋唐帝王的民族觀等史料,把握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規律,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解釋,進一步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和必然趨勢。認識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中國發展的重要基石。形成對祖國、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增強維護國家統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面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通過對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過程中涌現出來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跡的學習,以及學生展示部分,更深層感悟和還原身邊的歷史,追溯自己的血緣、學緣和鄉土發展譜系,明晰自己在歷史長河中的角色與使命,能主動承擔起家庭、學校、社區乃至國家賦予的社會責任。 認識到家國情懷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精神紐帶,培養與國家民族休戚與共的情懷,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1.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趨勢和規律。2. 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精神紐帶的理解。 3. 學生家史作品展示。教學難點: 1. 統一多民族國家演進脈絡的梳理。 2.“大一統”、華夏認同概念的理解。教學過程家國情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 課堂導入:(時長1分鐘)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活動課:家國情懷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我們將從三個部分來學習本課,第一部分:六合同風,來看統一多民族國家是如何演進與發展。第二部分:血脈情長,在歷史演進中感受催人奮進的家國情懷;第三部分:家史探尋,展示我們同學的作品,一同探尋時代河流中的祖輩記憶。 接下來我們就進入第一部分:思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趨勢有什么規律? 我們首先從河南省的簡稱“豫”字談起,大家知道這個名字的由來嗎? 教學活動: 展示《九州山川實證總圖》、《禹貢》、《周禮·職方》以及《晉書·地理志》中有關“豫州”的史料記載,為學生講解“豫”的由來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荊河惟豫州。——《禹貢》 河南曰豫州,豫州在九州之中,言常安逸。又云:稟中和之氣,性理安舒,故云豫也。——《周禮·職方》 豫,舒也。——《晉書·地理志》 《九州山川實證總圖》 地圖出自《禹貢山川地理圖》,南宋淳熙四年 (1177 年)程大昌編撰,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 教師講授: 大禹治水,劃定九州,荊山以北,黃河以南為豫州。今河南主要位于豫州境內。豫州不僅是“言常安逸”的舒適之州,也是中央之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偉大的中華文明從中原向四方絢爛綻放。從《九州山川實證總圖》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早期國家形態的雛形,這片土地便是華夏文明的地理世界。滄桑五千年變幻中,中國如何成長為統一多民族國家? 設計意圖:結合《禹貢》記載以及對河南省簡稱“豫”的來源解釋,引出華夏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激發學生由家鄉中原文化的好奇聯想到華夏文明的發展脈絡,引導學生進行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特點的活動探究。 探究活動一、六合同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時長6分鐘) 主線問題前置: 思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趨勢有什么規律? 教學活動: 展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家的觀點,通過孔子、墨子以及孟子有關“一”的描述,以及《春秋公羊傳》有關“大一統”的記載,引導學生歸納以下史料的共同點,思考春秋戰國時期蘊含著怎樣的思想?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論語·憲問篇》 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 ——《墨子·尚同中》 “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 ——《 孟子·梁惠王上 》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春秋公羊傳》 教師講授: 通過閱讀材料我們可以發現其中都含有“一”相關的字樣。這里的“一”其實就與統一有關。春秋戰國時期是“大一統”思想的萌芽時期。孔子對輔佐齊桓公稱霸的管仲表示贊賞,其“一匡天下”的疆域觀是明確且強烈的。繼孔子之后,戰國時期的諸多思想家對“一”提出各自的見解。墨子提出“一同天下”,孟子進一步提出了“定于一”,天下統一則天下安定。而關于大一統概念的表述始見于《春秋公羊傳》:這里的“大”表示推崇、彰顯,“大一統”則蘊含了維護正統之意。 自該時期思想家們提出后,“大一統”思想成為影響中國歷史和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因素,其內涵也逐漸豐富。 教學活動: 引導學生閱讀《瑯琊刻石》和《漢書》的記載,啟發其思考從秦到漢以后大一統理念的內涵有了怎樣的發展?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今皇帝并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 ——《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 《春秋》 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 ——《漢書》 卷 72 《王吉傳》 教師講授: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實現了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雄偉壯志,巡視全國過程中,他不斷刻石記功,著重宣傳實現疆域統一的宏大功績。秦朝通過郡縣制,車同軌、書同文等措施將治理范圍擴展至全國,有力促進“華夏區域”的整合。 從秦朝刻石的“并一海內”到西漢學者的“六合同風”,我們發現,“大一統”的概念已經不僅局限于疆域的統一,而是深入到治理體制的一致性和文化認同。 教學活動: 展示《十六國族屬表》和《晉書》的記載,引導學生討論苻堅話語中的用意以及表格中的政權名稱有什么樣的特征?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今四海事曠,兆庶未寧,黎元應撫,夷狄應和,方將混六合以一家,同有形于赤子。 ——《晉書》卷 113《苻堅載記》 《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 出自《中外歷史綱要(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31頁。 教師講授: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各民族深度交流交融的重要時期,一些入主中原的邊疆民族統治者也紛紛認同“華夏”傳統,主動將自己納入“華夏”的歷史序列。《十六國族屬表》中政權的建立者多以少數民族政權為主,他們取用前代中原王朝的國號意在增強統治區域民眾的華夏認同感,彰顯其正統地位,從而更有利于國家治理。這一時期各政權以完成“正統”所肩負的統一疆域為使命。故此,苻堅在統一中原后南征東晉,以實現“統一天下”的大業。 教學活動: 隋唐以后的大一統思想內涵與前代相比,既一脈相承,又有所超越。展示隋文帝和唐太宗的民族觀,引導學生討論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呈現出怎樣的特點? 教師講授: 隋文帝以儒家禮教引導邊疆民族認同儒家文化,對吐谷渾(tǔ yù hún)的使臣展現“相親愛”的民族觀,將各民族納入大一統的天下秩序中。繼隋而起的唐帝國空前統一,唐太宗提出了“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思想, 尊重少數民族的經濟、社會生活及習俗,表達其“華夷一家”的民族觀念,展現了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和“大一統”的思想內涵。 教師小結: 隋唐至宋、遼、夏、金在承續魏晉少數民族統一特色的基礎上,統合中原儒家一統精神,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大一統內涵。 教師講授: 元朝不僅實現了疆域的“一統”,而且變革了唐宋以來全國性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等以年號命名的慣例,改為《大元一統志》,正式將“一統”列入全國地理總志之名,并為明、清兩朝所因襲。 清前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鼎盛時期,據《清高宗實錄》記載,為慶祝新修《大清一統志》書成,乾隆皇帝御制序文,描述了“大一統之盛”的情景,達到了“六合一家”的盛世。 《太平寰宇記》《元和郡縣制》《大元一統志》書影 教學活動: 教師自制疆域變遷視頻,引導學生在動態的疆域變化中縱觀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演進與發展。 教師小結: 回溯歷史,“大一統”理念是貫穿中國歷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線之一,更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各民族共同生產生活,抵御外來侵略,維護祖國統一。 探究活動一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前置,分析“大一統”內涵的逐漸豐富,通過《十六國族屬表》中少數民族政權建立的政權名稱特點等史料,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其中暗含的深層原因形成歷史解釋,通過對教科書知識和文字與圖片材料進行考證分析,提升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能力,以小見大,由淺入深,認識到各民族為匯聚成為多元一體、休戚與共的現代中華民族的自覺意識,為中國成長為統一多民族國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涵養家國情懷。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視頻觀看,直觀感受中國歷代重要疆域變化,構建時空觀念,提升歷史思維能力,認識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規律,形成歷史解釋。 探究活動二、血脈情長:歷史演進中的家國情懷(時長5分鐘) 主線問題前置: 發展到近代,在面對亡國滅種危機的百年抗爭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請同學們思考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精神紐帶是什么? 教學活動: 1、一聲號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教師展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名言在近代社會的引用過程,引導學生感知國人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思想已經融入一代代中華兒女的血脈。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昌而明之,推而廣之。 ——梁啟超《倡設女學堂啟》 2、一位英雄——繆伯英 教師介紹中國共產黨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的生平經歷,尤其是離世前與丈夫感人至深的對話,突出展示勇敢的中國人民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家國情懷。 我既以身許黨,應為黨的事業犧牲,奈何因病行將逝世,未能戰死沙場,真是恨事!孟雄,你要堅決斗爭,直到勝利。 ——1929年病危之際,繆伯英對丈夫何孟雄的話,摘自《共產黨員網》 教師小結:展示《人民日報》的觀點,引導學生提煉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精神紐帶。 在充斥著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正是以家國情懷為基礎的愛國主義精神,轉化為中華民族反抗西方列強侵略的重要精神武器,成為中國人民維護國家統一、維護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強大精神動力。 ——《人民日報》(2023年07月31日09版) 故事進行到此,請同學們再次思考這些仁人志士身上所擁有的共同特點是什么?愛國?自強不息? 當我們把這些優良品質歸納到一起,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精神紐帶。它源自綿延數千年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探究活動二設計意圖:通過歷史上涌現出的杰出人物以及至理名言引導學生認識到家國情懷史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精神紐帶。 探究活動三、家史探尋:時代河流中的祖輩記憶 (時長5分鐘) 在現代社會,我們應該如何闡釋家國情懷?讓我們聆聽班級同學們的聲音,共同尋找身邊的家國情懷。 教師活動: 教師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并指導學生回到家中,采訪家人搜集信息,進行家史故事的非虛構寫作,并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家史作品。通過身邊同學們的家史故事,引導學生們認識到“家國情懷”就在我們身邊,通過祖輩故事的探尋,感受他們篳路藍縷的創業之路,激勵當下青年努力奮斗,擔當時代所賦予青年的責任與使命。 展示同學A發言: 大家好!我分享的是姥爺支援三線建設的故事。我的姥爺姓秦,出生于天津南開區南門西立學公司胡同。1968年姥爺響應國家號召,到達青海西寧市拖拉機制造廠,積極參加三線建設。大家看這雙手工縫制的布鞋,就是姥爺在去往三線建設時穿的。這雙鞋用輪胎作為鞋底,手工縫制而成,由太姥爺送給他,一直珍藏至今。 “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是姥爺心中堅持為國家奉獻的信條,196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二十周年,工廠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全國首臺120馬力大型拖拉機就在西寧開動,飽含著姥爺的辛勤與汗水。1993年,姥爺從青海調回鄭州,進入鄭州日產汽車有限公司,從小學、初中到高中,姥爺一直向我傳授生活智慧與人生哲學,讓我一定要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勤勞刻苦,建設祖國。姥爺的諄諄教誨鼓舞著我,我將姥爺的故事記錄下來以作對后代人報效祖國的激勵。 姥爺到鄭州的合影 展示同學B發言: 大家好!我分享的是姥爺治理黃河的故事。1949年前,黃河平均每三年改道兩次,給兩岸人民帶來了無以數計的損失。解放后,在中央的振臂一呼下,無數有志青年前仆后繼地投入到了水利事業,進入了黃河水利委員會,傾畢生之力誓要做好黃河治理。于是,1964年畢業于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的姥爺,同一群知青,由五湖四海入中原,來到了當時還處于貧困階段的河南省鄭州市。那年,他24歲。 1965年姥爺被調到黃委會水利科學研究所,負責三門峽工程的改建工作。姥爺作為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主要擔任三門峽庫區來水來沙分析計算工作。在夜以繼日努力后,第一次改建三門峽樞紐為徑流發電,打開底孔排沙。大大緩解了水庫的嚴重淤積。 1970年,負責陜西省府谷縣天橋水電站的設計工作。姥爺的團隊披星戴月,整整三天沒有合眼,順利將水電站的圖紙修改完成。“這是我最難忘的一次熬夜工作,當時的幾位年輕人‘坐著都能輕易睡著’”姥爺如是回憶道。 70年代——90年代,姥爺步步成長為治理黃河的骨干專家,先后參加了黃河入海口改道清水溝、黃河小浪底工程抗沖耐磨材料試驗。1994年,姥爺擔任河南“四橋一路”(河醫立交橋、大石橋、新通橋、紫荊山立交橋、金水高架)工程的總實驗室主任。姥爺在國家水利工程建設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展示同學C發言: 大家好,我講述的是祖父的故事。從證書上我們可以看到左邊是鄉村的鄉字,右邊是蠟燭,整體上呈現的是“30”的字樣,寓意鄉村教育30年。證書表彰的是張虎群老師,落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是黨和國家對祖父投身鄉村教育事業30年的表彰。看到祖父的這張榮譽證書,我困惑,這三十年鄉村教育的背后是一段怎樣的經歷呢? 在和爺爺進一步的溝通中,我發現了更多史料。 1981年張老師正式獲得民辦教師的聘用證書。這張照片是1990年的中招,圖上是1986屆,37年前的這張合影其實是祖父優異教學成績的縮影,當時他帶出來學生的數學均績居全縣之冠受到嘉獎。1991年獲得“優秀輔導教師”榮譽稱號。 采訪爺爺的時候,他每一句話都飽含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和鐘愛。 教師小結: 正是張老師這些教育工作者根植鄉村,使千萬名孩子圓夢,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感謝同學們的發言。追尋我們身邊的故事,祖輩們從扎根鄉土教育、投身三線建設到治理黃河水災……家國情懷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滋潤著每個人的精神家園。 探究活動三設計意圖:通過課余參與家史寫作以及課堂展示環節,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歷史研究的方法、途徑,習得歷史書寫規范和技巧,培養基本的歷史寫作能力,并堅持用唯物史觀指導寫作,提升其史料實證精神和歷史解釋能力。學生在感受祖輩奮斗的歷程中認識到自身的責任和使命,涵養家國情懷。 教師總結全課: 在本節課中, 我們從探究1學習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規律。 在探究2感知家國情懷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的精神紐帶。 聆聽探究3我們同學身邊的家史故事。 正如《人民日報》所言: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我們今日正在江河入海之時,回顧數千年奔來的歷史長流,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始終不斷發展;矚望蓬勃向上的前景,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們共同締造的未來。 本節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附錄 活動課學生家史作品展示節選 秦溱 《行走的記憶——記姥爺的奮斗史》 出發的路線確是坎坷曲折,跨越千山萬水。姥爺先從天津趕到北京,再坐上整整兩天兩夜的火車,才到達青海省西寧市。這一路在黎明與深夜的交替中變幻,穿越過100多個山洞,眼前的景象也由河北蔥綠的平原變成西寧一望無際的“荒”土高坡。這里比內地自然條件惡劣,海拔也高,一齊來的同學還出現了高原反應,頭暈目眩、嘔吐難忍。這些大城市來的學生們看到眼前的現狀,心里上下翻騰,大家都很焦急,心中思量著,要去工廠是什么樣?到那里干什么工作?住的地方會怎么樣? 到了工廠,不,不是工廠,而倒像是工地,展現在他們眼前的是一片繁忙工地。有的廠房已被先來的同事建好,有的正在建設中,有幾臺推土機正在推掉一個個小山丘。他們被安排在單身樓,說是樓,其實是用土坯蓋的干打壘,房子里是雙層鐵床,他們安頓好行李后,就立刻去了工地,先去參觀蓋好的廠房,工人正在安裝設備,總裝車間正準備裝生產流水線,工人們干勁十足,顧不得吃飯和睡覺分秒必爭地搶工期……熱氣騰騰的勞動場面深深地打動著姥爺,每個新來報到的大學生也都暗暗握緊拳頭,準備好隨時投入“戰斗”。“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姥爺仍記憶猶新。工地上鏗鏘有力的標語點燃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喚醒姥爺那一代人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時代記憶。這群心懷夢想與希望的年輕人秉持著共同“建設祖國大后方”的歷史使命,為國家安全和民族振興奉獻他們的青春與熱血。 吳芷靜 《戎馬倥傯少年時,一心報國永不忘》 早春的東北還是冷,但湖上的冰卻開始慢慢消融,這就使想要抄近路急行軍的戰士們走路更加困難。祖父有次正在湖面上走著,突然腳下一空,陷進了一個冰窟窿里,當時外界的溫度已經很低了,但湖水的溫度更令人發指,許多“探險家”都因體溫過低而無法從冰眼里爬出不幸殞命,但祖父不愿輕易放棄,他拿槍桿子橫在了湖面上,硬生生靠自己爬了出來,總算是有驚無險。到了戰場之后,由于戰爭規模不大,國家派出作戰的兵力不是很多,所以祖父所在通訊班除了負責戰地通訊以外,還要負責在戰斗前與蘇聯敵軍交涉。祖父身為通訊班班長,所負責任雖不大,但也十分重要,就不可避免的會面臨不少危險。有一次祖父在戰前向班里人員交代注意事項時,一個新兵因過于緊張而不小心讓槍走了火,子彈貼著祖父的耳朵飛過去,差點就命中了他,還好祖父反應敏捷,這才逃過一劫。 世事難料,一生行善積德的祖父,最后卻被確診患上了癌癥,這對全家人來說都是晴天霹靂。但祖父一直在聽從醫生的指揮對抗病魔,哪怕已被化療折磨得形銷骨立也從未放棄,甚至在他最后躺在病床上站都站不起來了,也還在與我拉鉤說要好好堅持下去,直到陪我一起考上大學。 但祖父還是失約了。 知道祖父已逝的噩耗時,我剛剛上完課,本應為祖父終于不用受病魔折磨而高興的,但眼淚卻不由控制地從眼角流了下來。聽父母說,祖父最后走的很安詳,一絲痛苦也沒有。我知道那是他作為一個軍人,終于戰勝了自己,戰勝了病魔的最后驕傲。 李卓昊 《九曲黃河,歲月波濤——記祖父的治黃史》 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百廢始興,對黃河的治理也提上了日程。1964年的炎炎夏日,一個青年走出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的大門,跨越長江,來到了母親河邊的貧困省——河南省,他就是我的姥爺。姥爺名戴其祚,1940年10月13日生于上海市。畢業后被分配到黃河水利委員會。工作第一年參加國家要求的勞動鍛煉。上半年在洑陽縣,滑縣一帶的北金堤滯洪區參加測量工作。當時為了防范隨時可能到來的黃河特大洪水,確保下游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只能人工挖開一道口子,把洪水泄到滯洪區里面。當時他所處的團隊在通過嚴謹的地形地勢測量后提出了兩個方案供各村莊選擇:或修筑避水臺,或修筑圍村堰。避水臺即讓村里的百姓帶著牲口和財產躲到地勢較高的臺子上躲避洪水,圍村堰即修筑土堤,把村子隔絕于洪水之外來保護村民的安全。 下半年姥爺在開封黃河水利學校參加集訓,春節過后跟隨黃委會地質勘探三隊在陜西省渭河的支流涇河流域壩址“東莊”參加地質勘探。在東莊下壩線打平洞,鉆炮眼,裝炸藥,點炮,清渣…… 25歲的姥爺通過一年的勞動鍛煉后褪去了屬于青年的書生氣,被前輩們肯定,正式成為了黃河水利委員會的一員。 如今,已經82歲高齡的姥爺依然身體健康,在聊天中,談起年輕時建設的工程總是滿面紅光,滔滔不絕地訴說著自己的治黃經歷;在旅行中,他總是攜著滿眼欣慰與自豪的目光看著萬頃良田,像看孩子一般看著曾經參與過的水壩工程;在舞臺上,他沉醉在優美的旋律中,動情地指揮黃委老干部合唱團,在人民治黃70周年文藝匯演中合唱《我的祖國》。中原大地的這條母親河旁,正是千千萬萬個“姥爺”用自己的一份力量,匯成黃河治理這一部輝煌的史詩,無數個“姥爺”嚴謹認真,一絲不茍,艱苦奮斗,腳踏實地的治黃人精神,也在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更替中歷久彌新,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張一諾《在時間的泥沼中前行——記祖父的奮斗史》 1962年經村支書提名推薦開始到村學校教書,從此開始了40年的教學生涯:民辦30年,公辦10年。在職期間,他勤勤懇懇,兢兢業業,除了爭工分,還拿到了國家最高補助,每月24.5元,一月收入合計約50元。祖父十分感恩國家對他的扶持照顧,帶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信念,他在崗位上盡職盡責。翻開他記錄的人生感悟,字字句句飽含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和鐘愛。“先育人后教書”、“和學生交朋友”、“尊敬領導,團結同志”……一字一句都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深受學校信任的他連續多年擔任中學三年級畢業班的數學科目,他曾說“上面領導看著,下面家長盼著,一定要把娃們教好,不負眾望”。每接一屆新生,都要把每個學生的基本情況了解清楚。如家庭情況、經濟來源、智力指數、個人性格,然后建立檔案,對癥下藥,分類精心指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