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歷史 年級 高二 學期 春季課題 水陸交通的變遷教科書 書 名:歷史選擇性必修2 經濟與社會生活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學目標1. 知道古代水陸交通的成就以及主要交通工具,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能夠說出古代交通建設對社會發展的意義。 2. 通過史料、圖片進行情景化教學,學生能簡要敘述人類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建立的過程,能概括出人類對海洋探索的意義以及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3. 通過展示同一時空下的東西方水陸交通的成就,學生能簡要歸納出工業革命帶來的交通條件的改善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影響。 4. 結合水陸交通的演變歷程,結合教材能說出交通變革對社會變遷的影響;能感悟交通變革對國家發展的巨大影響。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古代陸路交通與水路交通、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工業革命與交通的發展教學難點: 交通與社會變遷,突出交通的改進對國家發展、城市變遷和信息傳遞的影響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教師活動:中國十大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生動記錄了中國12世紀北宋都城汴京,(今天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請同學們根據展示的局部圖,認真觀察圖中人物的出行和物品運輸方式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從圖中,進行回答。 教師活動:我們可以看到,橋上人員眾多,有的在步行、有的在趕驢,有的在用驢車馱運物品,有的在騎馬,有的坐轎子,還有橋下河面繁忙的船只。可見,在貿易運輸領域,宋代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水陸交通網。那么,人類最初的水陸交通是怎么建立的,又是怎么演變的,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學習,水陸交通的變遷。 一、路源何處——交通的緣起 1.古道天成 教師活動:交通的建立,首要基礎得有路。PPT出示魯迅的一句話:“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并設置學習任務一,請從歷史的角度分析魯迅這句話,人類最早的“路”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活動:原始人在自然界中打獵、捕魚、采集食物,其習慣性的足跡就形成了“路”。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運用宋代名畫史料導入并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并漸入學習主題。結合學生耳熟能詳的名家名句,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史料的特點并合理應用,培養史料實證意識和提升歷史解釋素養。) 教師活動:展示課件——運輸工具的演變: 陸路方面: 人力搬運——馴養動物——撬的啟用——發明輪車(里程碑) 水路方面: 漂浮物——竹筏——獨木舟——木板船(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海船) 學生活動:根據教材的內容,對早期水陸交通工具的變化進行小結。 取力人工 (1)陸路——人工古道鋪設 教師活動:PPT展示中國古代陸路方面人工古道的鋪設成果: 古道建設的代表——西歐:羅馬大干道 古道建設的法度——中國秦:全國性道路網 (2)水路——人工運河開鑿 教師活動:對古今中外的人工運河的開鑿情況進行介紹,PPT出示有代表性的成果。 中國隋朝大運河——元朝京杭大運河: 法國米迪運河——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仍在通航; 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系統——經濟和文化繁榮的重要體現。 過渡語: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曾經不斷地對海洋進行探索。航海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海洋的探索由區域擴展到全球,建立了全球的航路。 二、路向何方——交通的發展 1. 海洋探索——環球航線的編織 (1)東方——海上絲綢之路 教師活動:東方古中國,西漢時期已初步形成向東通往朝鮮、日本,向南通往印度洋兩條航線。宋元時期,造船工藝載重量、抗沉性和航海技術磁羅盤、航海圖、天文定位等,有了重大進步。明朝時期,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歷史罕見。 請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二,結合所學分析促成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因素有哪些呢? 材料1 中國有悠久的海洋航運史,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出現了航海活動。春秋戰國時期,激烈的戰爭對海洋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沿海貿易快速發展。秦朝航海事業進一步發展,大一統的局面,也使開辟海上航線成為可能。漢朝和唐朝造船和航海技術都有了進一步,宋元更是有了重大突破。元朝為了補充河運不足,開創了大規模海運漕糧。明前期,1405-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創了15世紀世界大規模航海,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壯舉。 ——王崇煥《中國古代交通》 學生活動:根據學習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必要因素:需要彌補陸路及河運的不足;戰爭的需求;可能因素:大一統局面;強盛的國力;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等。)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材料的設問,能準備概括出中國古代海洋航運事業發達的因素,以此培養學生總結概括能力,培養時空觀念。) (2)西方——新航路的開辟 教師活動:西方人很早就開始海上探險,15世紀末16世紀初,對世界地理大發現,進而改變世界歷史走向的大事件,便是新航路的開辟。 PPT展示新航路開辟的路線圖,設問:請同學們觀察圖,了解新航路開辟的概況并結合所學分析意義。 學生活動:結合所學,能答出相關意義。(使全球海陸溝通,環球交通網絡逐漸建立;加強了世界各地的聯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提取材料信息和概括分析能力,培養應用唯物史觀解釋歷史的能力。) 教師活動:19世紀-20世紀初,全球航路得到了拓展。1869年開通的位于埃及境內的蘇伊士運河,連通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極大推動了當時埃及與西南亞、東北非、南歐等地區的貿易往來。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橫穿巴拿馬地峽,連通太平洋和大西洋,極大地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航行距離。 2.技術變革——新路交通的飛躍 (1)陸路交通 教師活動:18世紀中后期,第一次工業革命引發了交通的巨大變革。蒸汽動力的革新,人類進入了鐵路時代。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建立的第一條實用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由鐵路之父詹天佑主持設計。 他設計的“人”字形路軌,解決了鐵路的陡坡問題。 (2)水路交通 教師活動:19世紀20年代,西方的輪船開到了中國。1865年,在安慶內軍械所由徐壽、華蘅芳設計建造的中國第一艘蒸汽輪船“黃鵠號”下水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業的序幕。1872年,由李鴻章主持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教師設問:請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三,根據材料并結合教材,回答教材的思考點,你是怎樣理解輪船招商局在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意義? 材料2 當時沿海和長江航運已為外洋壟斷,新成立的招商局簡直沒有“立足”之地,于是李鴻章為招商局爭取了運送漕糧和一些官府物資的專權:此舉是輪船招商局得以維持的關鍵。…… 輪船招商局的建立,確實達到了“分洋商利權”的目的。僅1873年(同治十二年)到1876年(光緒二年)間,外國航運公司收入總共損失四百九十二萬三千兩,這期間中國商人少付給外國商人的費用當在十三萬六千兩以上。 ——張文華《帝國護衛:晚清中興四名臣》 學生活動:結合輪船招商局的誕生背景,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輪船航運企業,是中國水上交通業近代化的開端。它的成立,起到了“分洋商之利”,打破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航運業的壟斷。其次,引進西方股份制,在中國走出一條招商引資募股方式創辦的企業之路。同時,率先采用新式交通工具和實行近代經營管理制度,培養了第一批航運經營管理人才。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提取材料信息和概括分析能力,培養應用唯物史觀解釋歷史的能力。) 在西方,美國人富爾頓1807年發明了汽船。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蒸汽機和內燃機取代人力,促進了新型輪船的出現和航運業的發展。 (3)動力升級 19世紀后期,電的發現,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動力的再次升級,助推交通工具的革新,德國人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由于造價昂貴和技術不成熟等問題,在當時并沒能夠迅速普及。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四,19世紀初,在“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分別發生了什么革命性的事件?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概括交通運輸業的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材料3 如果海上及陸地上的交通沒有同時發生革命,工業和農業就不可能如此迅速發展。……在鐵路與運河沿線出現了新的工業區,鐵路與運河能將產品運往遙遠的市場。港口擴大了,以應付貿易的發展。1851年,在倫敦舉行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此時在全世界的鐵路中,在全世界海洋上的遠航船中,有一半屬于英國。 ——德尼茲·加亞爾等《歐洲史》 學生活動:根據材料進行回答。 教師活動:根據題目所提供的時間19世紀初,同學們很快便能定位至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交通領域的重大革新在于蒸汽動力的使用,出現了蒸汽輪船和蒸汽機車。根據材料3所提供的信息,交通運輸業的革新能將產品運往遙遠的市場,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條件。英國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地和主陣地,對英國的經濟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幫助英國成為了世界工廠和國際貿易中心。之后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向外傳播,世界經濟的紐帶正在逐漸形成。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學會提取材料信息和概括分析能力,訓練時空觀念,并能用全球史觀的角度去解決問題。) 三、路在腳下——交通的影響 教師設問:同學們,回顧本課所學,路的形成、發展,隨之而來的水陸交通的變革。請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五,閱讀教材,分析交通變革對人類社會生活變遷帶來哪些影響?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分析得出。 教師活動:隨著交通的改進,人類社會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加強了不同地域間的往來,如我國秦朝時期的“車同軌”政策和道路建設,不僅提高了國家行政效率,同時促進了不同地區的經貿和文化的往來。第二,推動了城市化的進程,交通變革對城市的興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中國近代的清江浦和鄭州、美國的紐約和英國的曼徹斯特。第三,方便了物品傳遞和信息的交流。 (設計意圖:給學生時間閱讀教材文本,從中提取關鍵信息,學會讀懂文本的能力。) 教師活動:從物品傳遞來看,中國的郵驛歷史超過3000年。在我國古代又稱為“站赤”,即以驛站為主體的馬遞網路和以急遞鋪為主體的步遞網路。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完善。我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等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古代驛站主要是為官方服務的,明代出現民間通信機構——“民信局”,1887年創辦大清郵政總局,是近代中國國家郵政的開端。電報、電話也在晚清時傳入中國。 教師設問:請同學們,完成學習任務六,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分析鐵路建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材料4 若地勢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鐵路成,則萬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業,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達;山川之產,靡不盡出;風俗之陋,靡不盡除。使中國各省鐵路全通,則國家氣象大變:商民貨物之蕃息,當增十倍;國家歲入之數,亦增十倍。至于調兵之捷速,可省多營;轉漕無阻,可備海梗;民間無差徭科派之困,官吏無驛站辦差之累。 ——張謇《代鄂督條陳立國自強疏》,《張謇全集》第1冊 材料5 近代中國的鐵路大部分是靠外國資金建設起來的,經營權也大部分落入外國公司或外國政府手中:1894年自主鐵路為21%,以后便在6.9%--15.7%之間波動。1937年,中國鐵路總長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國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為日、英、法等列強資本所控制。 ——《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 學生活動:進行思考和回答。 教師活動:材料4為教材課后的問題探究,根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地勢阻隔、各省鐵路全通等推出在經濟層面,打破中國內地的封閉狀態,加強沿海與內地、城市與鄉村的聯系,推動城市化進程。從調兵速度,漕運暢通、國家財政收入等,可以得出在政治層面,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鞏固國家政權,提高政府財政收入等。從風俗移除,可以推出在社會層面,鐵路建設有助于改善風俗,沖擊封建陋習。總的來說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促進了中國近代由傳統農業社會向近代工業社會的轉型。 在材料5的字里行間,老師相信同學們能感受到,對近代中國而言,受傳統觀念和頑固派阻撓的影響,鐵路事業發展緩慢;路權喪失,鐵路成為列強侵略和征服中國的工具。交通發展與華夏興衰休戚相關。近代交通的快速發展,必須要實現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振興。 (設計意圖:通過兩則材料,引導學生學會提取材料信息和概括分析能力,學會運用唯物史觀的一分為二的眼光去看待近代鐵路建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師活動:1949年,嶄新的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代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在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翻頁)。新時代的中國正在踏上交通強國新的征程。 小結:今天學習了路的起源、發展和影響,這節課就到這,同學們再見! 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