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同步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同步教學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教案

資源簡介

統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教學設計
單元特征:
1.專制王權空前強化,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更趨穩固,現代中國的版圖基本定型;
2.中國逐漸脫離世界發展潮流,封建社會走向衰落又有所新的發展。
具體表現:
1.政治上:現代中國基本疆域在清朝前期最終奠定;封建社會由盛轉衰;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空前強化。
2.經濟上:農業、手工業發展超過前代水平,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賦稅制度進一步改革,人頭稅逐漸廢除;江南經濟轉型;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據主導地位;經濟總量仍然處于世界前列,但已開始落后于時代發展的潮流。
3.思想文化上:宋明理學仍然占據統治地位;明清之際的批判思想對君主專制進行了猛烈地抨擊,但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并存;市民文化不斷發展;傳統科技進入總結階段,逐漸落后于西方。
4.對外關系上:開始受到外來侵略;“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脫離了世界工業化的大潮流。
5.民族關系方面: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各民族交融交流加強。
課標要求:
1.了解明朝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
2.了解明封建專制的發展、世界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認識中國社會面臨的危機。
核心素養:
【時空觀念】通過鄭和下西洋的線路圖,以時空觀念的角度認識鄭和下西洋的主要成就和偉大創舉;
【唯物史觀】了解明朝時期政治上的變遷及其影響,運用唯物史觀理解明朝中央集權的加強;
【史料實證】運用史料探究明朝君主專制的強化和制度創新的措施及影響;
【歷史解釋】對明朝政治制度變化、特別是通過內閣制與宰相制的比較,使學生客觀評價明朝政治制度;
【家國情懷】感受祖國統一的多民族歷史,確立多元一體的民族觀念和民族認同感。
時空坐標:
教學分析:
教學重點:明朝面臨的內部和外部問題;
教學難點: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教學設計:
1.明朝是中國在發展中走向衰落的時代,突出專制強化、國家鞏固、版圖奠基、經濟文化對外關系的新發展等。
2.將教材進行重新整合取舍,使學生體會古今貫通,中外對比的歷史思維方法,培養學生寬闊開放的國際視野,突出中外時空的關聯和中西發展的逆勢。
3.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圖片、史料、合作探究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與,并落實好核心素養的要求。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有人認為,明朝雄偉、智慧,“治隆唐宋,遠邁漢唐”;但也有人認為,明朝內斂、封閉,自我設限,極端專制。
那么,對于明朝又該如何去認識呢?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一)明朝建立:
1.1351年,元末爆發農民起義,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
2.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今南京),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政治制度的變化:
1.廢除宰相制度,權分六部
(1)原因:
材料一 昔秦皇去封建、異三公,以天下諸國合為郡縣,朝廷設上、次二相,出納君命,總理百僚......亂自秦起,宰相權重,指鹿為馬。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鑒秦設相之患,相繼而命之,往往病及干國君者,其故在擅專威福而致是歟?抑君怠政而有此歟?
——朱元璋《明太祖集》
材料二 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權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
——《明太祖實錄》
歸納為:
①歷史原因: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下,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由來已久;
②元朝教訓:元朝丞相權勢過重,威脅皇權,導致社會動蕩;
③直接原因:宰相胡惟庸專權,對皇權構成威脅;
④根本原因:相權過大,威脅皇權。
(2)根本目的:
為了加強皇權。
(3)措施:
①以“謀反罪”誅殺丞相胡惟庸;
②裁撤中書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權分屬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
③下令以后不許再立丞相(永不立)。
(4)影響:
材料一 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則設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其后天子傳子,宰相不傳子,天子之子不皆賢,尚賴宰相傳賢,足相補救,則天子亦不失傳賢之意。
——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材料二 自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先后八日間,內外諸司送到皇宮里的章奏,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件。每件奏章里,有講一件事的,也有講兩三件事的,共計有三千二百九十一件事:試問當時諾長一個國家,件件事要經皇帝批核,這當然很困難。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歸納為:
積極:
①防止權臣專權,加強皇權,鞏固統治;
②初期提高了行政效率。
消極:
①皇帝政務繁多,負擔加重,效率低;
②皇帝獨斷,易決策失誤。
2.設立內閣:
(1)原因:
廢除丞相后,皇帝政務繁多,工作壓力增加。
(2)演變:
(3)性質:
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
(4)運行:
內閣大學士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
(5)特點:
①非法定中央一級行政或決策機構,只是皇帝咨詢顧問機構,無權決策;
②權力源自皇帝。
(6)評價(實質):
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
合作探究: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明朝內閣與前朝宰相異同?
材料一 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二之,而殿閣大學士只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周谷城:《中國政治史》
材料二 我朝閣臣,只備論思顧問之職,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權勢稍重者,皆上竊君上之威靈,下侵六曹之職掌,終以賈禍。臣備員六年,百凡(全部)皆奉圣斷,分毫不敢欺負。部務盡聽主者,分毫不敢與聞。
——《明神宗實錄》
材料三 以明代的內閣大學士比擬宰相,是當時和后世的習慣說法,某人出任大學士,即有“入閣拜相”之稱。而黃宗羲指出,內閣只相當于皇帝的秘書,不能與宰相等同。
——馮天瑜:《試論<明夷待訪錄>政治理念的“現代性”》
提示:
3.宦官專權:
(1)原因:
①防范內閣權重,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2)表現:
①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
批紅的權力;
②負責提督東廠和控制錦衣衛;
③官員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
歷史概念: 司禮監
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提督太監掌督理皇城內一切禮儀、刑名及管理當差、聽事各役。司禮監還控制著東廠、西廠、錦衣衛等機構。其職則是掌管侍衛、緝捕、刑獄之事。
(3)實質:
必須依托于皇權,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
(4)影響:
導致政治日益黑暗,社會矛盾加劇。
4.特務機構:
錦衣衛(明太祖)、東廠(明成祖)、西廠(明憲宗)
影響:凌駕于司法之上,強化監察控制。
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一)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2.過程:
1405—1433年,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率領船隊先后7次遠航海外,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
3、特點:
①時間長、規模大、范圍廣、領先世界;
②厚往薄來,倍償其價。
4.性質:
朝貢貿易
是古代王朝與周邊藩屬國政治經濟聯系的一種重要方式,其特點往往是“厚往薄來、倍償其價”,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兩漢時基本形成,盛唐時期趨于成熟,明清時期精細化、規范化,鴉片戰爭后受到沖擊,甲午戰爭后體系崩潰。
教材思考點: 如何看待“下西洋”政策的變化?
材料一 鄭和第4次下西洋訪問過的莫桑比克沿海,已到達南緯33度以南接近好望角之地,沒有鄭和所開拓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路,歐洲人無法這么快到達中國。正是鄭和下西洋為16世紀-17世紀數以千計的西方傳教士的直接來華做了交通上的準備。傳教士所帶來的海外世界的新內容,也為明清中國人重新理解世界、認識海洋奠定了基礎。
——鄒振環《鄭和下西洋是”大航海時代”前奏》
材料二 明朝奉行“厚往簿來”政策,對竭誠朝貢者“皆倍償其價”……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而中國耗費亦不貲
——《明史》
提示:
(1)評價:
①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
②宣揚國威,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友好往來,擴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響;
③空前規模,大大領先。
④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經濟目的,成本高于收益,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未能持續。
(2)原因:
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缺乏對外交往的內驅力;倭寇及歐洲殖民者侵擾也促使明朝政策出現變化。
(二)沿海形勢:
1.“倭寇”威脅:戚繼光抗倭
(1)背景:
明中期,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倭寇與中國商人、海盜相勾結。
(2)抗倭斗爭:
明廷派遣大將戚繼光等人平倭。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
(3)影響:
倭患基本肅清,東南沿海形勢逐漸穩定下來。1567年后,明朝政府逐步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2.西方殖民者入侵:
(1)原因:
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2)表現:
①16世紀中葉,葡萄牙取得在濠鏡澳(澳門)的租住權;
知識拓展: 澳門問題的由來
澳門古稱“蠔鏡”,后“蠔”雅化為“濠”,遂稱“濠鏡”。1535年,葡萄牙人賄賂廣東地方官吏,取得在澳門碼頭停靠船舶和進行貿易的權利。1553年,葡萄牙人以曝曬水浸貨物為由上岸居住,1557年起在澳門定居。鴉片戰爭后,葡萄牙于1851年和1864年先后侵占凼仔島和路環島。1887年,葡萄牙迫使清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北京條約》,塞進了葡萄牙"永駐管理澳門"的條款。
②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臺灣島南部和北部;
③1624年,荷蘭擊敗西班牙,獨占臺灣;
④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
歷史人物: 鄭成功(1624-1662年)
明末清初抗清名將,民族英雄。1645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其父鄭芝龍降清;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但終遭清軍擊。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翌年擊敗荷蘭收復臺灣。收復臺灣不久,突然暴病而亡,年僅38歲。初葬臺南州仔尾,后遷葬于故鄉南安的覆船山。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
(3)影響:
①西方殖民者的活動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中國沿海人民帶來了災難,也給明朝帶來了統治危機;
②危機中的大明也開始了解西方。
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
(一)內陸邊疆:
1. 政策和結果: 快速閱讀教材,填寫下表
2.特點:
恩威并施、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3.影響:
①維護了邊疆地區的穩定,促進民族交融;
②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③但對西南、東北控制相對松散,埋下隱患。
(二)明清易代
1.背景:
(1)滿洲的崛起:
①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
②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國號大金,并對明朝展開進攻;
③皇太極將女真族改名為滿洲,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都城在盛京,即今天遼寧沈陽。
(2)明中后期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
①皇帝多是沉迷享樂,疏于朝政;
②大臣們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③法紀松弛,官吏貪贓枉法,對民眾盤剝;
④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流離失所。
(3)明末農民戰爭推翻了明朝的統治
1644年,明末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
問題思考: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思考明朝滅亡的原因?
料料一
崇禎三年 旱……
八年 夏旱蝗,黃河冰
九年 夏旱蝗,秋開封大水
十年 夏大蝗,四月山西大雪……
十五年 懷慶地震,黃河決
——鄭廉《豫變紀略》
材料二
提示:
政治黑暗;
自然災害不斷;
農民起義;
東北控制相對松散使滿洲崛起。
初試牛刀:
1.(2024·湖北卷)趙翼《廿二史札記》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漢高”條:“明祖以布衣起事,與漢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漢高事陳說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漢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下列舉措符合這一說法的是( )
A.定鼎前朝舊都
B.推行文化專制
C.廢除行政中樞
D.建立宗室藩屏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明祖行事多仿漢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分封子弟到各地做藩王,也及時建立宗室藩屏,這與漢高祖建立漢朝后實行封國制異曲同工,D項正確;明太祖并沒有定鼎前朝舊都,排除A項;漢高祖沒有推行文化專制,排除B項;漢高祖沒有廢除行政中樞,排除C項。故選D項。
2.(2024年湖南卷)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語法糅合漢語詞匯的形式,開篇曰“長生天氣力里,大福蔭互助里,皇帝圣旨”。漢族文臣潤色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說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漸緩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明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A項正確;材料沒有民族矛盾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無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統地位,排除C項;元朝全面吸收了漢文化,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
3.(2024年浙江卷1月)俄羅斯海參崴市某博物館藏有發現于今俄羅斯特林地區的石碑兩塊,名為“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碑文記錄了奴兒干都司建立和當時官員亦失哈兩次巡視該地的史實。該石碑可以佐證( )
A.中俄之間已經沒有領土的糾紛 B.清朝在東北邊疆設都司和衛所
C.明朝在黑龍江流域擁有管轄權 D.庫頁島在法律上屬于中國領土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明朝(中國)。根據材料“敕修奴兒干永寧寺碑”可知,碑文記錄了奴兒干都司建立和當時官員亦失哈兩次巡視該地的史實,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管轄機構,表明明朝在黑龍江流域擁有管轄權,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明朝時期中國對外東北地區的管理問題,而中俄領土糾紛問題是近現代的歷史事件,排除A項;材料中提到的是明朝在東北邊疆設都司和衛所,而不是清朝,排除B項;材料中未提及庫頁島,因此無法證明庫頁島的法律地位,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4年江蘇卷)據廣東《博羅縣志》記載,明嘉靖、隆慶年間,該縣出現源自鄉約的“約”字地名,如安山約、大連約等,一約轄一村或數村。知縣往往“慎擇鄉約之長”,讓其宣講“高皇帝之六訓”,負責當地保衛事宜。這一記載反映出該縣( )
A.鄉約與法律合流 B.注重對農民的軍事訓練
C.保甲制形同虛設 D.重視對基層社會的治理
【答案】D
【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博羅縣下轄的村里面很注重鄉約的作用,地方長官也很慎重選擇“鄉約之長”讓其宣講“高皇帝之六訓”,負責當地保衛事宜,這說明該縣很重視鄉約在基層的教化和治理的作用,D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法律的內容,無法得出鄉約與法律合流,排除A項;材料只提到“鄉約之長” 負責當地保衛事宜,不是對農民的軍事訓練,排除B項;保甲制形同虛設,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
5.(2022·山東高考)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
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
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
正確答案:A。
【解析】 據材料可知,明朝對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和監督,是要保證御史規范行使權力并對地方進行有效監察,故選A項;通過對御史的考核監督是為防止御史濫用權力,而非限制其行使監察權,排除B項;材料中御史制度設計意在加強對地方監察,而不是強調如何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列舉其他對地方監察渠道,“拓寬”說法錯誤,排除D項。
6.(2021·天津高考)明初“立中書省以總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時,“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罪名誅殺胡惟庸,取消中書省。造成丞相“擅權”的根本原因是
A.丞相個人貪權攬政
B.制度導致權力失衡
C.中央集權受到削弱
D.君主專制逐步強化
【解析】 明初中書省總管天下文治,沒有對其權力進行制衡,導致丞相擅權,故選B項;丞相個人貪權攬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項;中央集權是指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中,全國軍政財大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君主專制指君主獨攬國家大權,不受限制和約束,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經逐步強化,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課堂總結:
板書設計: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一)明朝建立
(二)政治制度的變化
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一)海上交通:鄭和下西洋
(二)沿海形勢
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
(一)內陸邊疆
(二)明清易代
教學反思: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環節較為完整,在教學過程能恰當的采用多樣的教學手段推進課堂教學,使課堂充滿了吸引力,學生也能積極參與;設計的情境真正能發揮激趣和啟發學生思考的作用,使核心素養能夠得到有效落實。
但是本課也有一些不足之處,由于課堂知識含量較多,課前預習做的有點不到位,影響了教學的順利進行。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12課 教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县| 社会| 涟水县| 嘉祥县| 唐河县| 凤凰县| 陆川县| 山阴县| 调兵山市| 蒙自县| 博客| 加查县| 布尔津县| 乌审旗| 包头市| 东乌| 建水县| 扶沟县| 府谷县| 祁门县| 凤翔县| 许昌县| 安乡县| 南投市| 东港市| 南阳市| 米林县| 易门县| 昌吉市| 湟源县| 呼伦贝尔市| 曲麻莱县| 嘉善县| 杭锦旗| 巩留县| 资兴市| 牙克石市| 中西区| 沽源县| 龙州县| 清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