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九年級道德與法治延續文化血脈復習議題式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政治認同)2.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傳統美德;(道德修養)3.學習和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政治認同、責任意識)【教學重難點】1.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2.踐行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敬業樂群、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合作學習法、問題探究法。【教學過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何在”為議題,探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的當代價值。一、導——課前預習。1.【易錯點】中華文化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2.【易錯點】中華文化具有應對挑戰、_______________的創造力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雖歷經滄桑仍薪火相傳、歷久彌新。3.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4.中華文化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具有深刻影響;對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深刻影響。5.堅定_________,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繼承_________,發展_________________,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6.中華傳統美德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7.【易錯點】中華傳統美德是_________的精髓,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智慧,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精神力量。8.青少年要自覺踐行中華傳統美德。二、學——課堂精講。環節一:子議題1——探尋文化價值。議題情境:無論是《國家寶藏》《中國考古大會》《中國國寶大會》等節目受到觀眾歡迎,還是“數字敦煌”資源庫、故宮“數字文物庫”等項目給人帶來全新文化體驗,抑或是考古盲盒等文創產品走紅,都啟示我們,讓文物活起來、讓考古火起來。學生任務:任務1:這些文創類成果為什么能夠讓“讓文物活起來、讓考古火起來”?答案示例:①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②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通過新的傳播方式,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③充分挖掘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能夠增強中國人民內心的文化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環節二:子議題2——感受文化魅力。議題情境:詩詞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代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時代活力。“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們心存感恩、孝敬父母;“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讓我們愛國奉獻、擔當有為……古典詩詞以這樣情感充沛、潤物無聲的方式賦予我們精神能量。詩詞的功能當然不止于此。讓詩詞進一步融入時代大潮、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以豐富多樣的形式給人精神力量,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和擔當。學生任務:任務2:據此及所學知識,指出上述詩詞文化蘊含了哪些道德資源,這些道德資源與中華文化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答案示例:孝敬父母的倫理規范、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這些道德資源都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任務3:對于古詩文的傳承與發展,老師搜集了以下觀點,邀請同學們對這些觀點進行思考,就古詩文的保護與傳承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一:有些古詩文在今天沒有實用價值,沒有必要保護。觀點二:古詩文的傳承就是要注重守正,保持本色,不忘歷史。觀點三:古詩文的傳承要注重創新,符合時代需要,讓它們“潮”起來。答案示例:①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古詩文,對于延續文化血脈、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守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②古詩文的傳承要做到守正創新,既要保持傳統特色,又要融合時代需要;③傳承古詩文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環節三:擔當文化使命。議題情境:“作為一名‘紅領巾講解員’,我常常走進博物館,為大家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也在一次次講解中,不但有了新的思考,更明白了其蘊含的意義。從文物身上,我們能看到中華文明所彰顯的智慧光芒。”在傳統文化我來講——全國“紅領巾講解員”交流展示活動中,來自浙江省杭州市錢塘區學正中學初一年級的一名學生從容大方地向比賽評委講述自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分享作為“紅領巾講解員”的感悟。學生任務:任務4: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應如何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答案示例:①學習傳統文化、守護傳統文化并激發創新性思維;②繼承革命文化,學習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③踐行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練——課堂練習。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某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何在”為主題開展班會活動,下面是同學們為本次班會搜集的資料卡。資料卡一:回望歷史長河,在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的演變歷程中,中國哲學論域不斷拓寬、創見持續迸發;耒耜、石犁、鐵犁、曲轅犁等耕具的更替,見證著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生產力的提高;軍功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人才選拔制度之變,讓更多有才之士脫穎而出……資料卡二:從開發數字化應用及文創產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到《典籍里的中國》《“字”從遇見你》等文化節目和紀錄片借助新型視聽技術,或讓今人跨越千年與古代先賢對話,或將典籍中的衣食住行復刻眼前,視覺化再現古代社會,讓典籍從文字文本變成生動豐盈的視聽世界。資料卡三: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在“中國旅游文化周”等活動框架下展示中國非遺;京劇、剪紙等非遺亮相孔子學院課堂;中外博物館聯合舉辦非遺展覽……世界文明的百花園里,燦爛的中國非遺魅力綻放,促進不同文明背景的人彼此欣賞。(1)據資料卡一,透過歷史的長鏡頭,你能概括總結出中華文化的哪些特點?(4分)(2)據資料卡二,請你以“科技和文化”為話題提出一個觀點,并運用現實事例簡要論證。(3分)(3)據資料卡三,運用所學知識,談談中國非遺走向世界的文化價值。(3分)(4)綜合以上材料及問題,說說青少年如何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播者。(2分)四、測——課堂/后小測。一、選擇題1.中國國家版本館落成并于2022年7月30日正式開館。作為新時代標志性文化傳世工程,中國國家版本館是國家版本資源總庫和中華文化種子基因庫。開館后將全面履行國家版本資源保藏傳承職責。這體現了( )①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③中華文化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化④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2.經歷了2000多年的沿襲和發展,中華書法藝術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墨寶,站在它們的面前,我們感到無比幸福,因為我們可以去瞻仰、去體會那份古樸的優雅和博大的深邃,給新時代的我們注入新的精神啟迪。這表明,中華書法藝術( )A.海納百川,熔鑄百家B.繼承發展,摒棄外來C.個性鮮明,獨樹一幟D.薪火相傳,歷久彌新3.奔月的“嫦娥”、落月的“玉兔”、飛天的“神舟”和“天問”、指路的“北斗”……中國航天太會起名了!這些大國重器的名字里,充滿著科技探索與傳統智慧相結合的詩意,被網友們稱為“硬核浪漫”。這些名字( )①展現了中華文化獨特魅力②決定了國運興衰、文化安全③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④是一個國家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門聯合發布《數字化助力消費品工業“三品”行動方案(2022—2025年)》,提出“挖掘中國文化、中國記憶、中華老字號等傳統文化基因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消費場景,推進國潮品牌建設”。這啟示我們( )①傳承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②科技創新助推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④不忘本來,吸收借鑒一切外來文化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二、非選擇題4.(2023承德隆化縣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春聯,起源于周代的桃符,講究內容的寓意、書法的神韻、結構的和諧等。一副小小的春聯,承載著濃濃的鄉情和年味。一般除夕那天貼春聯,一家人團團圓圓、喜氣洋洋。如今,每年全球華人貼出的春聯若連在一起,竟能將地球繞成一個“紅線團兒”。材料二:《典籍里的中國》以沉浸式體驗展現了典籍的魅力,《國家寶藏》將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開,“唐宮小姐姐”從古老畫卷中走出……一次次播放點贊,一條條留言評論,觀眾既成為走近傳統文化的接受者,又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材料三:河北易縣清宮傳統刺繡于2013年入選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用料講究、技術精湛、格調風雅等特點深受人們歡迎。近年來,當地積極引導清宮傳統刺繡做大做強,舉辦各類培訓,吸引上千人參與清宮傳統刺繡制作,年人均收入3萬多元,產品遠銷法國、韓國、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1)據材料一,從春聯中感悟中華文化,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一點即可,2分)(2)材料二中,《典籍里的中國》《國家寶藏》等節目的播出對我們堅定文化自信有什么啟示 (2分)(3)據材料三,從文化方面提出一個觀點,然后運用材料中的信息簡要論證這一觀點。(4分)(4)據以上材料和問題,概括文化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2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