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 _ 課 時 教 學 設 計課題 奏響中學序曲(總議題:感受并正確面對初中生活)1.教學內容分析 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端,本單元學生即將展開的初中生活進行了系統的闡釋, 是教材建構的邏輯起點,具有統領全套教材的意義。本單元著眼“夢想”,旨在以人生夢 想引領少年發展,立足“自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致力于將學生培養成為擔當民族復興 大任的時代新人。 本單元少年有夢是七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篇,具有統領意義,本單元在設計上以 “袁隆平院士的成長故事為主題大情境”探究少年有夢。本節是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一框, 引導學生感受初中生活“新”在哪里,正確認識初中生活的重要價值,從而能夠正確面對 初中生活的可能和挑戰,為第二節規劃初中生活奠定重要基礎。2.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充滿活力,思維活躍,對新課程充分興趣,為本節的開展奠定基礎;但初 一學生思想不夠成熟、認知能力有待提高,對初中生活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全面,對新角色 新要求和如何應該初中生活需要教師進行引導。3. 目標確定 通過對比初中生活與小學生活的不同,感受初中生活新在何處,能夠積極轉換角色, 適應新環境、新要求,學會包容、尊重他人、堅強、堅持,提升道德修養; 通過袁隆平院士談中學生活對個人的意義,引導學生把握中學生活的重要性,在初中 時代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健全人格; 通過分析初中面臨的挑戰和袁隆平院士對年輕人的囑托,探究如何應對初中生活,提 高分析問題何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在盡責中成長,增強責任意識。4.學習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如何面對初中生活 教學難點:初中階段的重要性5.學習活動設計 教師活動 導入新課:展示課本生活觀察漫畫,引導學生思考,上了初中 你覺得自己長大了沒有,你對初中生活有哪些期待 我們又將 要如何面對初中生活哪 導入新課奏響中學序曲。 子議題一:感中學生活之新 教師活動 議學情境:展示視頻小學生到初一的感受。 議學任務: 1.暢所欲言:對比小學生活,你覺得中學生活有哪些變化 2.總結概括:中學生活“新”在哪些方面 議學成果: 中學生活新在哪 學生活動 觀看漫畫,積極回答 教師問題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代表發言1 . 新身份P32 . 新機會P43 . 新要求P4 設計意圖: 展示初中新生活,對比小學與初中生活的不同,明晰初中生活“新”在哪,增強比較分 析和歸納總結能力,能夠積極轉換角色,適應新環境、新要求,提升道德修養。子議題二:明中學生活之意教師活動 議學情境:中學時袁隆平院士在漢口博學中學(今武漢四中) 就讀。他曾表示:“武漢四中是我最親切的母校,她給予我培養 和教育,對我的成長起了決定性作用。”2002年10月1日,袁 隆平院士特地趕來參加母校100周年校慶。一群師生圍著他問: “您覺得在附中上過的哪門課對您影響最大 ”大家本以為他 的答案是生物、地理甚至數理化。結果袁隆平脫口而出:“體育! 在體育課上的鍛煉讓我下地干活兒不累。”圍觀者追問:“其次 呢 ”“英語!因為使我能讀懂外語文獻,參與國際學術交流。” 議學任務: 結合袁隆平院士、課本錢學森院士對初中生活的回憶,請你談 談初中生活對我們成長有什么意義 議學成果: 初中階段的重要性:P2-P4 1.初中階段是人生美好的年華,也是規劃未來之路的重要時期, 這段人生旅程給我們每個人自我發展的無限可能; 2.初中階段對我們人生具有獨特的價值。初步形成世界觀、人 生觀、價值觀,需要精心引導與栽培。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代表發言設計意圖: 通過榜樣人物談初中生活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使學生更好的認同初中生活重要性, 在案例探究中增強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健全 人格,做到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 子議題三:探中學生活之策教師活動 議學情境: 播放視頻:心理研究人員分析初一學生面臨的挑戰 袁隆平院士對年輕人的囑托。 議學任務: 暢所欲言: 1.進入初中以來你目前面臨哪些問題與挑戰 2.你打算如何應對這些困難與挑戰,度過美好的初中生活 議學成果: 學生活動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代表發言如何面對初中生活 /如何正確對待初中的可能與挑戰 P5.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心理研究人員分析的初中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引發學生共鳴,暢談進入初中 面臨的挑戰;接著通過觀看袁隆平院士對年輕人的囑托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從而把 握如何面對初中生活,提高分析問題何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在盡責中成長,增強責任 意識。6.板書設計:新身份(新機會)是什么:中學生活新在哪(奏響中學序曲)新要求為什么:中學生活的重要性怎么辦:如何面對初中生活 7.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課后2-4人為小組,采訪學校初三的學長學姐,制定采訪清單,注意記錄他們對一處二階段的回憶和對我們的建議,并寫下自己的發現和思考。 8.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9.教學反思與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