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節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1.物理觀念:(1)了解噪聲的來源和危害。(2)知道防治噪聲的途徑。2.科學思維:通過體驗和觀察,了解防治噪聲的思路。3.科學探究:(1)通過學習控制噪聲的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通過調查,訪問網站,查閱資料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的能力。4.科學態度與責任:(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熱愛、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2)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培養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興趣。教學重點:噪聲的等級和危害、怎樣控制噪聲,聯系實際,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教學難點:噪聲的等級和危害。鬧鐘、泡沫塑料、示波器、玻璃、多媒體。情境展示 首先送給同學們一段音樂——《月光下的鳳尾竹》作為禮物,當同學們都沉浸在音樂中時,老師用泡沫塑料塊摩擦玻璃發出刺耳的聲音。你聽完這兩段聲音有什么感受?聲音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能給人以優美享受的聲音,叫作樂音;另一類是令人感到心煩意亂的聲音,我們把它叫作噪聲,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近年來噪聲已成為國際公害。那么你想知道有關噪聲的哪些知識呢?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好,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學習與噪聲有關的一些知識。探究點一 噪聲的來源過渡提問 你知道聲音是怎么產生的嗎?樂音和噪聲的波形有什么不同呢?演示觀察噪聲的波形分別用示波器展示敲響音叉時產生的聲音的波形和泡沫塑料塊刮玻璃時產生的噪聲的波形(沒示波器的學校直接出示圖片)。提問:它們的波形有何不同?提問:你能說出什么樣的聲音是噪聲嗎?結論 物體做無規則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稱之為噪聲。提示:這是從物理學的角度對噪聲進行定義的。過渡提問 現在我們正安心地認真學習,突然從外面傳來響亮而悅耳的音樂,音樂聲對我們來說是噪聲嗎?請說明理由。教師聽取各組的討論情況,讓學生代表自由發言并準確地評價與鼓勵。結論 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以及對人們所要聽的聲音產生干擾的聲音,統稱為噪聲。提示:這是從環保的角度對噪聲進行定義的。想想議議 教材P52請你想一想,你周圍常有哪些噪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找到這些噪聲的來源嗎?讓學生代表發言,說出身邊的噪聲及感受,并說出噪聲的來源。教師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一定的補充,并將典型事例進行板書。探究點二 噪聲的危害展示 某新聞報道:采石場機器轟鳴 養殖場牲畜“發瘋”房山一農民承包了村里的十幾畝荒山并辦起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養殖場。當年,村里的養殖場邊上又建起了一座石子廠。石子廠機器日夜轟鳴,噪聲不斷,結果養殖場內的牲畜出現各種異常情況:有的不進食;有的無睡眠;還有的牲畜到處亂竄,相互哄擠,造成部分小雞骨折,許多小豬被踩死。眼看著損失與日俱增,養殖場主急在心頭,一怒之下將石子廠告上了法院,要求消除噪聲并賠償經濟損失60000元。學生思考:噪聲強弱是如何劃分的?其等級怎么表示?噪聲的危害表現在什么地方?自主學習 學生閱讀教材P52小資料——人對不同強度的聲音的感覺,并交流討論。結論1.人耳感知聲音強弱的等級劃分以分貝(dB)為單位來表示,它實質上是指響度的大小。我們把人剛能聽到的聲音定為0dB,一般30~40dB是較理想的安靜環境,超過了50dB會影響睡眠和休息。長期生活在90dB 以上的噪聲環境里,會使人的聽力受損甚至引起其他疾病。2.一些聲音的分貝數和人的感覺(1)為保護聽力,聲音不能超過90 dB。(2)為保證學習和工作,聲音不能超過70 dB。(3)為保證休息和睡眠,聲音不能超過50 dB。(4)0 dB是人剛能聽到的最微弱的聲音——聽覺下限。3.噪聲的危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心理影響:使人煩躁、精力不集中,妨礙睡眠和休息。(2)生理影響:使人耳聾、頭痛、消化不良、視覺模糊等,嚴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3)高強度的噪聲能夠損壞建筑物。如噴氣式飛機產生的噪聲能夠將附近建筑物的窗戶玻璃震碎,噪聲導致工作設備“疲勞”以至斷裂等。拓展 你認識圖示是什么裝置嗎?它有什么作用?你知道上面的數字和符號是什么意思嗎?提示:它只起到監測噪聲的等級的作用,并沒有減弱噪聲的作用。探究點三 噪聲的控制過渡提問 讓鬧鈴發聲,然后提問: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你能說出鬧鈴聲從產生到引起聽覺的三個階段嗎?聲源的振動產生聲音——空氣等介質傳播聲音——振動經人耳引起聽覺。自主探究 噪聲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學習,因此控制噪聲顯得十分重要。我們已經知道聲音從產生到引起聽覺的三個階段,如果要控制(或減弱)正在響鈴的鬧鐘的鈴聲,你有哪些方法呢?結論 控制(或減弱)噪聲的措施:1.防止噪聲的產生——在聲源處減弱;2.阻斷噪聲的傳播——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防止噪聲進入耳朵——在人耳處減弱。想想議議 教材P53下列控制噪聲的措施分別屬于哪一類?①摩托車的消聲器 ②穿越北京動物園的“隔音蛟龍”③航母起飛引導員戴防噪聲耳罩知識運用 由于噪聲嚴重影響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因此人們把噪聲叫作“隱形殺手”。現代城市把控制噪聲列為環境保護的重要項目之一。你認識如圖的標志嗎?它表示什么意思?這屬于控制噪聲措施中的哪一類?第4節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一、噪聲的來源1.噪聲的振動都是無規則的。2.凡是影響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聲音都是噪聲。二、噪聲的危害1.等級:噪聲的單位是:分貝,符號為dB。2.危害:從心理上、生理上和物理上都能產生一系列的效應。三、噪聲的控制1.防止噪聲產生。2.阻斷噪聲的傳播。3.防止噪聲進入耳朵。這節課理論聯系實際較為緊密,可通過生產生活實際,讓學生知道噪聲的概念、噪聲的來源、噪聲的危害及控制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認真討論、分析、歸納出各知識點,十分重要。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充分預測在各教學環節中出現的問題,在教學中要善于捕捉學生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使學生較好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第2節 聲音的特性1.物理觀念:(1)了解聲音的特性。(2)知道聲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知道超聲波與次聲波的定義,知道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3)不同發聲體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2.科學思維:通過實驗探究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實驗和思維能力。3.科學探究:通過做“決定響度的因素”實驗進一步了解和學習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4.科學態度與責任:(1)體會現實世界物體的發聲是豐富多樣的,更加熱愛世界、熱愛科學。(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教學重點:聲音的三個特性及其影響因素。教學難點:響度與音調的區別。鋼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細繩)、鼓、鐵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錄音磁帶、錄音機。情境展示 振動會發出聲音,可是,在生活中,你聽到過蝴蝶翅膀振動發出的聲音嗎?聽到過蚊子發出的聲音嗎?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呢?對學生的精彩回答掌聲鼓勵,然后乘勢提出問題:剛才為什么用力鼓掌比輕輕拍掌發出的聲音大?可見不同的聲音有強弱、高低之分,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究的內容。探究點一 音調和頻率的關系過渡提問 播放男低音演唱的《送別》和女高音發出的“海豚音”。感受一下兩首歌曲中的聲音有什么區別?回答:欣賞音樂,說出感受:男歌手的聲音比較低沉、渾厚;女歌手的聲音比較尖細、清脆。過渡提問 我們接觸到的各種聲音有的高有的低,在物理學中,把聲音的高低叫作音調。聲音為什么會有音調高低的不同?什么因素決定音調的高低呢?想想做做 教材P39如圖,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撥動鋼尺,聽它振動發出的聲音,同時注意鋼尺振動的快慢,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再次撥動鋼尺。比較兩種情況下鋼尺振動的快慢和發聲的音調,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強調:兩次實驗要用相同大小的力)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實驗,觀察實驗現象,并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鋼尺伸出桌面越長,振動得越慢,聲音越低沉,音調越低。——鋼尺伸出桌面越短,振動得越快,聲音越尖銳,音調越高。教師巡視,對個別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指導,讓學生代表對實驗現象進行描述并填寫記錄表格。鋼尺伸出長度 振動快慢 聲音高低5 cm10 cm15 cm自主學習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40,并思考下列問題:1.物理學中描述物體振動快慢的物理量是什么?怎樣定義的?單位是什么?2.如果一個物體的振動頻率是100 Hz,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什么?3.頻率與音調有什么關系?結論1.物理學中用物體振動的次數與所用時間之比即頻率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快慢。單位:Hz。2.表示這個物體在1 s內振動了100次。3.頻率高則音調高,頻率低則音調低。演示 觀察聲音的波形為了更好地了解物體振動發聲的情況,我們可以將聲音的波形在示波器或計算機上展現出來。分別把兩個不同的音叉(256 Hz、512 Hz)發出的聲音信號輸入示波器,注意聽不同頻率音調上的高低以及觀察聲音在波形上的區別。小組內討論并總結:頻率低,波形圖稀疏;頻率高,波形圖密集。探究點二 超聲波與次聲波自主學習 指導學生自學教材P41,并思考下列問題:1.人的聽覺頻率范圍是多少?2.什么是超聲波?什么是次聲波?3.閱讀小資料說明:為什么有時在你認為很靜、沒有任何聲音時,狗卻突然表現得非常警覺?結論 1.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為20 Hz到20000 Hz。2.高于20000 Hz的聲叫作超聲波,低于20 Hz的聲叫作次聲波。3.狗的聽覺范圍比人的要大,能聽到人所聽不到的聲音,如:超聲波、次聲波。探究點三 響度過渡提問 分別輕輕敲擊鼓面和用力敲擊鼓面。請學生辨別聲音的變化。根據上面的實驗,你猜想是什么因素決定聲音的響度呢?探究實驗 如圖,將正在發聲的音叉輕觸系在細繩上的乒乓球,觀察乒乓球彈開的幅度;使音叉發出不同響度的聲音,重做上面的實驗。提問:你觀察到什么現象?乒乓球的作用是什么?點撥:物理學中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音叉振動的幅度不便于直接觀察,通過乒乓球擺動的幅度可以間接反映出音叉振幅的大小,這樣我們就把音叉微小的振動給放大了,也便于我們直接觀察,這種方法叫作轉換法。現在你能說出響度和振幅之間的關系嗎?將手機鈴聲調到合適音量后,從講臺走到教室后面,再返回講臺。同學們聽到的聲音會有什么變化?結論 物理學中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拓展提問 討論與思考:根據你的生活經驗,你還能說出其他影響響度的因素嗎?引導學生發言,得出結論。距離、聲音的聚集程度、傳播介質都會影響聲音的響度。強調:音調取決于發聲體振動的頻率,而響度取決于發聲體的振幅。牛叫的聲音較低沉,即振動頻率低,音調較低;蚊子聲音尖細,即振動頻率高,音調較高,但牛的叫聲明顯比蚊子大,即響度大。探究點四 音色過渡提問 用多媒體播放鋼琴、二胡、笛子等一些樂器的聲音,讓學生判斷是什么樂器發出的。提問:你是怎樣分辨出不同聲音的?僅僅是根據音調和響度嗎?結論 分辨樂器是根據音色的不同。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也就不同。演示 下面分別是音叉、鋼琴與長笛發出的C調1(do)的波形圖,用計算機播放這幾個聲音片段,邊聽邊比較它們的波形有何異同。針對圖示,提出以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從波形圖上能得出哪些信息?2.讓同學總結音色與哪些因素有關?3.能否舉出在生活中利用音色來辨別不同物體發聲的例子。強調:聲音波形的形狀不同,音色就不同。互動體驗 全體同學閉上眼睛,找三名同學分別說一句話,讓學生猜分別是哪位同學的聲音,并說明依據。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P43“科學世界——樂音和樂器”,并回答下列問題:(有條件的可演示這些樂器)1.什么是樂音?2.樂器主要有哪幾種類型,它們是怎樣改變音調和響度的?結論 1.許多聲音悠揚、悅耳,聽到時感覺非常舒服,人們把這類聲音叫樂音。2.樂器主要分成打擊樂器、弦樂器和管樂器。——改變用力程度可以改變各種樂器的響度。——改變發聲體的長短、粗細、松緊等可以改變樂器的音調。第2節 聲音的特性特性 含義 決定因素 相關知識音調 聲音的高低 發聲體振動的頻率 頻率:物體每秒內振動的次數 單位:赫茲(Hz) 人的聽覺頻率范圍:20~20000 Hz 超聲波與次聲波響度 聲音的大小 發聲體振動的振幅,距離發聲體的遠近 振幅:物體振動的幅度音色 聲音的品質 發聲體本身的材料、結構 音色是辨別不同發聲體的依據這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在設計時我們突出了以學生為主的方法,增加了不少學生的活動,對一些學生不易觀察的現象我們進行了錄像、放慢等措施,增加了學生對細微變化的觀察。在典型聲音的素材搜集上,我們還需要努力;在聲音的對比音效上以及在學生不易認識第3節 聲的利用1.物理觀念: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了解聲不僅能傳遞信息,還能傳遞能量。2.科學思維: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3.科學探究:通過觀察、參觀或觀看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等,獲得社會生活中聲的利用方面的知識。4.科學態度與責任:(1)通過學習,了解聲在現代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增加對科學的熱愛。(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學重點: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教學難點:聲的應用中涉及的物理知識。音、視頻及圖片(超聲、次聲、聲音在現代科技中的應用)、多媒體播放設備、蠟燭。情境展示 用多媒體展示幾種聲音在生活中的應用實例:鐵路工人用鐵錘敲擊鋼軌會從異常的聲音中發現松動的螺栓;醫生通過聽診器診斷疾病;遠處轟隆隆的雷聲可能預示著一場大雨;海豚利用聲波識別食物、敵人和它們周圍的環境……欣賞并交流討論,自然界中的聲現象非常多,聲音在生活和生產中有很多的應用,你能列舉一些例子嗎?探究點一 聲與信息過渡 不同的動物感受聲波的頻率范圍不同。有些動物對高頻聲波的反應很靈敏(比如海豚),有些動物則容易感受到低頻聲波(比如大象)。大象就可以發出次聲波,并通過次聲波互相交流。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P46并思考問題:次聲波能不能傳遞信息呢?次聲波一般在什么情況下產生?次聲波可預測地震、臺風:地震爆發前,許多動物往往有異常反應,如老鼠逃出洞,牛馬不入圈,雞犬不寧等。這主要是由地震爆發前潛伏在我們身邊的強烈的次聲波引起的。展示 介紹海嘯強大的破壞力。海嘯發生時,大多數海洋生物可以存活,水母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次聲波的傳播速度要比風暴和波浪快得多,所以,水母能提前收到風暴的“預告”,迅速采取躲避措施。海嘯是由于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或氣象變化而產生的破壞性海浪。為了減小海嘯的損失,科學家們通過對海嘯發生時產生的次聲波進行監測和研究,研制了海嘯預警系統。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P46~P47并思考問題:(1)蝙蝠是怎么確認目標的?它采用的方法叫作什么?(2)受蝙蝠的啟發,科學家發明了什么?主要應用在哪些方面?結論(1)蝙蝠靠超聲波探測飛行中的障礙物和發現昆蟲,它采用的方法叫作回聲定位:根據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確定目標的位置和距離。(2)科學家利用這個現象研制了聲吶。(3)應用:①利用聲吶探測海洋深度、利用聲吶探測魚群、探測敵方潛艇等、繪水下地形圖。 討論:根據聲吶測海底深度需測哪些物理量?a.聲音在海水中的傳播速度v。b.聲音在海水中的往返時間t。c.計算公式:s=vt。②倒車雷達利用超聲波定位。過渡提問 “B超”是利用什么獲得人體內部疾病信息的?醫生用B型超聲波診斷儀向病人體內發射超聲波,然后接收體內臟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攜帶的信息經過處理后顯示在屏幕上,可以準確地獲得人體內部疾病的信息。醫生病人顯示屏學生交流討論:超聲波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探究點二 聲與能量情境展示 把一塊石頭扔進水里,可以看到一圈一圈的水波向四周散去,水面上的樹葉也隨之起伏。這說明石頭的能量通過水波傳給了樹葉。提出問題 水波是一種波動,水波能傳遞能量。聲波也是一種波動,那么,聲波能傳遞能量嗎?你能用實驗證明嗎?演示 聲音能否傳遞能量在揚聲器前放一點燃的蠟燭,使揚聲器音量大一些,可以看見搖曳的燭焰。學生交流討論:從實驗中看到了什么現象?這說明了什么問題?結論 聲波具有能量,能通過介質傳遞能量。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P48并交流討論:利用聲波傳遞能量的事例有哪些?結論 小組討論總結,聲波能傳遞能量的實例:(1)利用超聲波對鋼鐵、陶瓷、寶石等堅硬物體進行鉆孔和切削加工,這種加工的精度和光潔度很高。(2)超聲波加濕器:把超聲波通入水罐中,采用超聲波高頻振蕩原理將水霧化為1~5 μm的超微粒子,再用小風扇把霧滴吹入室內,從而達到均勻加濕空氣的目的,就可以增加室內空氣的濕度。這就是超聲波加濕器的原理。(3)藥液霧化器:對于咽喉炎、氣管炎等疾病,藥液很難到達到病人患病的部位。利用超聲波的高能量將藥液打碎成小霧滴,讓病人吸入,能夠增進療效。(4)小型超聲波清洗機:物件的清洗、脫氣、消毒、乳化、混勻、置換、提取。使用部門:工礦企業;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實驗室;醫院;電子車間流水線;鐘表眼鏡店;珠寶首飾店。(5)超聲波碎石機:外科醫生利用超聲波傳遞能量,除去人體內的結石,主要適應證: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道結石。第3節 聲的利用一、聲與信息1.次聲波傳遞信息——預知自然災害。2.超聲波傳遞信息(1)回聲定位 (2)聲吶二、聲與能量聲波傳遞能量本節課屬于應用課,是前面聲音知識的大集合,聲現象具有廣泛的應用空間,所以實例很多,但這些現象讓學生直接回答,他們又一下子說不上來,所以我們通過及時播放錄像的方式把學生引領到一個個生動的情景中。錄像能給人以真實的感受,所以很少使用課件。學生參與積極,熱情很高,也說明把他們的興趣調動了起來。但在錄像素材方面,還應進一步提供一些學生難得一見的情景,如地震時動物的表現、龍卷風等;在體現國家高科技發展方面也應積極探索,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第1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1.物理觀念:(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2.科學思維:通過實驗探究活動,初步鍛煉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初步學會用歸納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3.科學探究: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培養學生初步研究問題的能力。4.科學態度與責任:(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2)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教學難點:做真空罩實驗。音叉、小錘、水槽、水、玻璃罩、抽氣機、橡皮筋、小鬧鐘(或小收音機)等。情境展示 用多媒體播放學生耳熟能詳的各種聲音:如鋼琴曲《梁祝》、鳥鳴聲、笛子聲、蟬鳴、蛙叫聲、流水潺潺聲、風吹樹葉沙沙聲等。聲音對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關于聲音,你們想知道哪些知識?想進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都很有研究價值,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要陸續揭開這些問題的神秘面紗,讓我們先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開始。探究點一 聲音的產生想想做做 教材P34請同學們完成以下實驗:1.撥動張緊的橡皮筋,一邊聽聲音,一邊觀察橡皮筋的變化。2.邊說話、邊用手摸頸前喉頭部分。觀察、體驗、總結物體發聲時的共同特征。1.橡皮筋嗡嗡作響時,橡皮筋在振動。2.說話時,聲帶在振動。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過渡提問 既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那么:1.蟈蟈是怎么發聲的?2.如果想讓發聲的物體不再發聲,又該怎么做?回答:1.草叢里蟈蟈的叫聲清脆明亮。它的叫聲是由翅膀摩擦振動產生的。了解常見的一些動物的發聲方式——青蛙:氣囊振動;鳥:鳴膜振動;蟬:鳴器(鼓膜)振動;蟋蟀:翅膀摩擦。2.演示:用力敲擊音叉,使音叉發聲,然后用手握住正在發聲的音叉,如圖所示,進行對比,兩次聽到的聲音為什么不同?如果想讓發聲的物體不再發聲,就要讓物體停止振動。強調:①振動停止,發聲停止,不能說成“振動停止,聲音停止”。②振動不能寫成“震動”。情境過渡 展示留聲機圖片并播放留聲機發出的美妙音樂,讓學生感受人類記錄聲音的歷史。了解:1.把早期機械唱片的表面放大,發現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規則的溝槽,當唱片轉動時,唱針隨著劃過去的溝槽振動,這樣就會把記錄的聲音重現出來。2.磁帶、激光唱盤和存儲卡等記錄并儲存聲音的方法。探究點二 聲音的傳播過渡提問 視頻播放:神舟十八號航天員出艙活動時與在中國空間站內的隊友交談的資料片段。設問:艙外航天員與艙內隊友交流的方式,與人們在地球上的交流方式進行對比,有什么不同?聲音的傳播需不需要借助一些物質呢?請看下面的演示實驗。演示 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玻璃罩中放一個正在響鈴的鬧鐘,用抽氣機把玻璃罩內的空氣抽出,注意聲音的變化;然后再讓空氣進入玻璃罩,注意聲音的變化。提問:1.在沒有抽出玻璃罩內的空氣前,你能看到響鈴錘的振動嗎?你能聽到鈴聲嗎?2.在用抽氣機抽氣的過程中,你能看到響鈴錘的振動嗎?說明什么問題?但是隨著抽氣的不斷進行,玻璃罩內的空氣越來越稀少,你聽到的鈴聲有什么變化?3.如果把玻璃罩內的空氣全部抽盡,罩內變成真空,你還能聽到鈴聲嗎?4.再讓空氣進入玻璃罩,聽到的聲音有什么變化?5.通過真空罩中的鬧鐘實驗,你能得到什么結論?學生觀察實驗,注意聆聽聲音的變化。回答:1.能看到響鈴錘的振動,能聽到鈴聲。2.能看到響鈴錘的振動,看到振動,說明鬧鐘發聲,隨著抽氣的不斷進行,鈴聲越來越小。3.罩內變成真空,就不能聽到鈴聲了。4.聲音由無變弱再變強。5.空氣可以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情境展示 通過聲音的傳播視頻,讓學生了解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過渡 聲音可以在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那固體和液體能否傳播聲音呢?自主探究 聲音在液體中的傳播學生設計并動手實驗,用密封盒將正在響鈴的小鬧鐘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聽到聲音。引導學生舉出其他利用液體傳聲的例子。想想做做 教材P36同學合作,一位同學把一只耳朵貼在桌面上聽。另一位同學用手指甲輕刮桌面(不要讓附近的同學聽到聲音)。由實驗可知固體也可以傳聲。結論1.聲音的傳播需要物質,物理學中把這樣的物質叫作介質。2.傳聲的介質既可以是氣體、固體,也可以是液體。3.真空不能傳聲。探究點三 聲速過渡提問 夏天電閃雷鳴時,閃電和雷鳴是同時產生的,為什么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呢?這說明了什么?說明聲音傳到我們的耳朵需要一段時間。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P36~P37聲速部分及“小資料”部分,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閱讀表格里的數據你能獲得聲速的哪些信息?結論1.聲速的大小與介質的種類和介質的溫度有關。2.15 ℃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3.一般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在液體中次之,在氣體中傳播最慢。知識運用 古代行軍打仗時,為了能及早探聽敵情,戰士們總是把耳朵貼在地上去聽,能較早地聽到敵人的馬蹄聲,這是為什么呢?(老師評價學生回答并補充固體傳聲性能好,聲音損失少)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P37中間部分。為什么對著遠處的山崖喊話能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內說話聽不到回聲?回聲是怎樣形成的,什么條件能把回聲與原聲區分開?強調:回聲是聲音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種現象。要想把原聲與回聲區分開,則從發出聲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時間大于0.1 s。當障礙物離聲源太近時,聲波很快被反射回來,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人們分辨不出原聲和回聲,但覺得聲音更響亮。結論 聽到回聲的條件:回聲到達耳朵比原聲晚0.1 s以上,距發聲體至少17 m,人耳才能把回聲和原聲分開。自主學習 教材P37“科學世界——骨傳導”1.聽力傳導障礙和骨傳導從外耳到中耳的傳音系統引起的聽力障礙可以用骨傳導代替。2.體驗骨傳導用兩個棉花球塞住耳朵,再把振動的音叉尾部先后抵在下巴(如圖)、前額、耳后的骨頭上,也能清楚地聽到音叉發聲,聲音的這種傳導方式叫骨傳導。3.生活中的骨傳導及應用(1)當你吃餅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時,如果用手捂緊自己的雙耳,自己會聽到很大的咀嚼聲。(2)骨傳導耳機,佩戴時不堵塞耳朵,將耳機貼在顳骨兩側,我們就可以聽到聲音。第1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聲音的產生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二、聲音的傳播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介質: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2.聲音在空氣中以聲波的形式傳播。3.聲速:(1)15 ℃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0 m/s;(2)聲音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種類和溫度有關。本節課的教學核心概念: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學生在此前往往關注的是動作本身,而不是發聲物體的狀態,這也是教學的難點所在。要想突破難點,就應該順應學生的思維,才能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在學生認識到“聲音由物體振動產生”后,再提供音叉,讓學生設計實驗,用視覺看到物體的振動。這樣處理,使探究“振動”的內涵由易到難,由顯到隱,由固體到液體再到氣體,逐步豐富概念外延。思維的順應和激活,實現了教學的“層第5節 跨學科實踐:制作隔音房間模型1.物理觀念:(1)進一步認識噪聲的危害及控制方法。(2)知道不同的材料對噪聲有不同的阻隔能力,了解現代技術中聲學知識的一些應用。2.科學思維: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制作隔音房間模型,并對模型進行評價。3.科學探究:(1)能制訂初步的測試方案,能對測試的過程與結果進行反思與總結。(2)通過制作隔音房間模型,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4.科學態度與責任:通過實踐活動,知道如何減弱生活環境中的噪聲,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環保意識以及保護自己、關心他人的意識。教學重點:制作隔音房間模型。教學難點:隔音房間模型的評價、交流與完善。鞋盒、鬧鐘、分貝儀、尺子、海綿、剪刀、裁紙刀、雙面膠、透明膠、彩筆、彩紙。項目提出 新學期,小優開始學習鋼琴,擔心在家練琴時會打擾家人和鄰居休息,小優向爸爸提出想將家中的一個房間改造為隔音房間。在方案實施前,小優向我們發來求助,想要測試一下方案的可行性。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制作一個隔音房間的簡易模型,并測試它的隔音性能吧。一、明確任務提問 隔音房間模型要滿足哪些條件呢?展示 在制作模型之前,我們需要考慮下面的問題。1.生活中哪些常見的物品能夠充當“房間”?2.為房間隔音的材料要滿足哪些要求?可以選用哪些材料?3.聲音是如何傳播到房間外的?隔音的材料應放在房間的哪些位置以及如何放置?4.怎樣測試模型房間的隔音性能?二、任務分解提問 我們可以怎樣來設計隔音房間模型?學生討論交流。結論 我們可以用包裝盒或鞋盒充當“房間”,將一只鬧鐘放入其中模擬房間中發聲的樂器或電視機。然后,在盒內的相應區域安裝能夠隔音的材料,制作隔音房間模型。提問 為房間隔音的材料要滿足哪些要求?可以選用哪些材料?學生討論交流。講解 不同材料的隔音性能以及它們的特點。提問 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材料可以作為隔音材料來使用?隔音房間的隔音材料是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要注意哪些問題?學生討論交流。結論 盡量從常見材料中選取合適的材料。在注意隔音性能的同時,也要盡量減小材料的厚度,最大限度地保證“房間”的空間。提問 如果隔音房間模型做好了,我們要怎樣測試模型房間的隔音性能?學生討論交流。結論 測試時,通過手機或者計算機中的軟件等先測量未作隔音處理時鬧鐘鈴聲的強弱,再測量經過隔音處理后鬧鐘鈴聲的強弱。通過比較前后的變化來評估模型的隔音性能。三、制作模型出示材料:鞋盒、鬧鐘、分貝儀、尺子、海綿、剪刀、裁紙刀、雙面膠、透明膠、彩筆、彩紙,并介紹,讓學生選擇合適的材料。引導小組分工,明確個人任務。小組制作并測試隔音房間模型的隔音效果,記錄結果。四、展示交流展示各小組制作的隔音房間模型,分享各自的體驗和收獲。開展小組討論,從隔音性能、空間占用率、材料是否易得、安全和環保等方面對模型進行評價,嘗試對制作的模型進行改進。學生相互交流,總結經驗并進行反思。引導思考:如果有了真正的隔音房間,為了做到不打擾他人,也為了自己聽力的健康,在使用時還要注意哪些問題?學生發表想法,并對學生提出的想法進行點評。第5節 跨學科實踐:制作隔音房間模型一、明確任務二、任務分解三、制作模型四、展示交流“制作隔音房間模型”這節課中,通過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境,以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了解隔音材料等過程,認識到聲學知識在現代生活中的一些應用,知道物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提高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在設計和制作隔音房間模型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力,拋出問題,激發學生提出創造性的見解。較為不足的是學生之間的動手能力存在差異,有的小組制作得較慢,花費了較多時間,最后測試的效果不理想,因此后面還需對學生的能力多一點了解,給予更多的鍛煉機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節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docx 第2節 聲音的特性.docx 第3節 聲的利用.docx 第4節 噪聲的危害和控制.docx 第5節 跨學科實踐:制作隔音房間模型.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