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1張PPT)教學課件基礎模塊哲學與人生社會歷史現象撲朔迷離、紛繁復雜,認識社會、認識歷史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和認識自我。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還是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還是英雄人物創造的?探討和回答上述問題,有助于我們樹立唯物史觀,理解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前言堅持唯物史觀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第四單元第10課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從刀耕火種到現代文明,人類社會的漫長歷程有無規律可循?其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是什么?馬克思主義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科學、系統地回答了上述問題。學習本課,我們將理解物質生產活動在人類社會中的基礎性作用,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順應時代潮流,將人生發展與社會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導語:01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0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目錄第10課 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第一框 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第一框 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第一部分1. 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1)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微視頻閱讀與思考結合生活實際,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理解。思考問題閱讀教材第84頁“閱讀與思考”,分析其中蘊含的道理。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 。——馬克思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習近平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勞動來創造。——習近平工廠勞動牧區放牧田間勞動1. 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為了生存首先要獲取吃、穿、住、用、行等所需要的生活資料。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物質生產活動就一刻也不能停止。(1)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1. 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產的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生產生活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促進新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交往方式的產生,在推動經濟繁榮的同時生產出新的社會關系,從根本上推動著社會的進步。(2)物質生產活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18世紀后至19世紀中期蒸汽機——英國成為首個現代工業國家。第一次工業革命19世紀后半葉電氣化——歐美國家躋身世界工業強國。第二次工業革命20世紀60年代末信息化為標志——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強國。第三次工業革命21世紀至今以人工智能、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等為技術突破口——?第四次工業革命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18世紀中期之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第一框 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第二部分閱讀與思考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豐富。人們追求“舌尖上的美好生活”,綠色食品成為就餐風尚;人們追求“家居里的美好生活”,智能家居、個性定制進入百姓家庭; 人們追求“休閑中的美好生活”,旅游、健身、閱讀培訓充電漸成潮流,博物館、劇場門前的隊伍變長了......為什么在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豐富?思考問題觀眾欣賞戲曲表演解析: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向往越來越廣泛、越來越豐富。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樣,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八個方面的“更”,突出體現了人民群眾對解決那些直接關系自身現實生活需要問題的渴望。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應將這八個方面的“更”作為重點,著力補齊民生領域的突出短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生活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大部分構成。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對二者關系的不同回答,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根本依據。(1)社會生活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兩大部分構成。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指物質生產方式,還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藝術、宗教、哲學,以及情感、風俗、習慣等。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微視頻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拓展知識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這體現了社會存在的經濟發展水平對社會意識的影響,即物質生活的富足使人們更加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石頭是社會存在,而我們知道石頭是社會意識。如果我們生活中沒有石頭這一社會存在,就不會有我知道石頭這一社會意識。這個例子說明了社會存在對于社會意識產生的決定性作用。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下,社會存在的不同決定了社會意識的不同。例如,在原始社會,人們只有樸素的族群公有觀念;而在封建社會,地主占有制導致了等級制、終身制等社會意識的形成。這些例子都表明,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及其條件的主觀反映。綜合上述材料我們能得出什么結論?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什么關系?思考問題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現實例子解析:馬克思的論述鮮明地告訴我們,是物質生活條件,尤其是物質生產方式,決定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等,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不是相反。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意識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及其過程的主觀反映;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發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發展,社會意識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是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我們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反對歷史唯心主義。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與不平衡性。社會意識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或地區,其社會意識的發展水平未必都是高的;某些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或地區,其社會意識的某些內容卻可以領先于經濟發達的國家或地區。(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例證我國明朝中后期就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但當時的社會意識還是以封建的儒家文化為主,因此社會存在超越了社會意識。而在1917年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但中國的生產方式主要是封建的小農經濟和資本主義,這時社會意識發展超前于社會存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社會意識并不一定就是最進步、最先進的;同樣,經濟上落后的國家,其社會意識也不一定就是落后的。美式人權淪為霸權私器,美國政客站在“拯救世界”的人權制高點上高談闊論,卻對華盛頓白宮附近街區的無家可歸者、加沙戰火中生死掙扎的無辜孩子們視而不見。2.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落后的社會意識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要求,對社會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4)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相關鏈接閱讀教材第86頁“相關鏈接”,感受先進思想在推動中國近代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的重大作用。1919年五四運動: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全面覺醒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拉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大幕,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形成和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近代以來,思想解放在推動中國社會發展進步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什么作用?思考問題練習時間到單項選擇題1.(單選)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告訴我們( )落后的社會意識會隨著它的物質基礎的消滅而瞬間消滅落后的社會意識在它的物質基礎消滅以后還會存在一段時期,但不可能永久地存在下去落后的社會意識在它的物質基礎消滅以后還將永久地存在下去落后的社會意識先于它的物質基礎的消滅而消滅B課后小結知識網絡人類社會的存在與發展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社會存在(物質生活條件)社會意識(精神生活過程)社會存在是社會意識內容的客觀來源社會存在的變化和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和發展二者的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與不平衡性物質生產活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物質生產活動推動經濟繁榮并生產出新的社會關系先進的社會意識起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起阻礙作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生活構成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感謝您的聆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