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在社會中成長》教案教學目標政治認同 : 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關注社會、 了解社會、 服務社會, 增進關心社會的情感, 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修養 : 理解親社會行為及其重要性, 初步培養親社會的意識, 通過體驗、 認知和踐行, 養成親社會道德品質。 法治觀念 : 知道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 掌握親社會行為的重要性, 能夠自覺培養親社會行為, 同時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 有為他人、 為社會服務的精神。 健全人格 : 理解個人與社會、 國家和世界的關系, 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 熱愛社會、 熱愛生活,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責任意識 : 樹立“謙讓”“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親社會行為的意識, 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 主動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社區服務活動, 具有奉獻精神、 擔當精神。 教材分析《 在社會中成長》 是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一個重要單元。 本單元以“在社會中成長”為主題, 引導學生認識到個人成長與社會環境的緊密聯系, 理解社會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以及個人如何在社會環境中實現自我成長。 教材內容涵蓋了社會環境的各個方面, 包括家庭、 學校、 社區等, 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 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 對社會環境的認知也逐漸深入。 然而, 由于年齡和經驗所限, 他們在理解個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部分學生可能過于關注個人利益, 忽視社會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或者對社會環境缺乏足夠的了解和適應能力。 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 需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個人成長與社會環境的緊密聯系。 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 引導學生了解和關注社會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 教學難點:如何將抽象的社會環境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實例, 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 引導學生克服個人主義傾向, 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 以適應社會環境。 針對學生的不同背景和需求, 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指導, 使每個學生都能在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得到提升。 教學過程【導入】視頻:鴻星爾克因向河南災區捐獻價值5000萬元物資引發全民熱議7月25日,鴻星爾克董事長吳榮照通過微博澄清破產傳言,稱雖然轉型很難,但也沒有“瀕臨破產”。近日,河南水災令自己感同身受,自己盡的這份力量,意外得到網友們浪潮般的力挺和關愛,感覺受寵若驚,又有點“蒙圈”。思考:近幾年鴻星爾克經營不佳,但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談談它的收獲學生:......教師: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豐富了精神生活、陶冶了情操;贏得全國人民的尊重和愛戴;贏得了網友們浪潮般的力挺和關愛;擴大了企業的影響力;線上旗艦店庫存售罄,線下實體店也受到市民朋友的關注;銷量直線上升……【自主預習】1.什么是社會化?2.為什么要在社會課堂中成長?(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的關系?)3.親社會行為的含義及具體表現4.為什么要養成親社會行為?(意義)5.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探究一】鴻星爾克總裁吳榮照的成長之路吳榮照出生于福建省普江市,父親亮漢杰經營著一家制鞋廠接手父親鞋廠——18歲時,他考上福大學經濟學專業,畢業后,他遠赴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留學————回國后,看到父親鞋廠瀕臨倒閉——此后,臨倒閉,他沒有退縮,極主動尋求解決方案——接手父親鞋廠后,他開始全面改造,注冊了鴻星爾克實業有限公司——鴻星爾克在新加琥成功上市,成為業內首家在海外上市的服飾品牌,企業利用融資,產能迅速擴大。問題1:結合課本想一想,吳榮照在社會生活中獲得了哪些成長?通過什么方式獲得的?學生:.....教師: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我們要在社會課堂中成長。我們從小就通過父母的養育、同伴的幫助、教師的教誨、社會的關愛才得以變成生物人,又通過不斷豐富知識技能、能力,增強規則意識,就這樣價值觀念日漸養成,最后成為一個社會人。知識歸納:是指一個人從最初的自然的生物個體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在社會生活中,我們通過學習社會知識,了解和認知社會,并從中獲得社會經驗,形成社會認可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探究二】我們的穿離不開他人和社會:我們的吃離不開他人和社會:我們的住離不開他人和社會:我們的行離不開他人和社會:我們的精神生活離不開他人和社會:我們的衣食住行、學習和娛樂等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的生存與發展都離不開社會,我們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思考:為什么人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學生:......教師:(1)人的成長是不斷社會化的過程。(2)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社會為我們提供物質支持和精神滋養。(3)我們的衣食住行、學習和娛樂等都與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探究三】問題:鴻星爾克積極向有困難的災區和群眾捐贈物資,伸出援助之手,這是什么行為?學生:親社會行為教師:親社會行為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那些有利于社會和他人的行為。一般親社會行為可以分為利他行為和助人行為。表現為謙讓、分享、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發展。【探究四】自身困難還給河南捐款,鴻星爾克火上熱搜后銷量暴增,鄭州一家門店貨架基本都被買空,就連模特身上的樣衣也沒有被放過。思考:鴻星爾克向河南災區捐贈5000萬元物資的行為為什么會受到網友們浪潮般的力挺和關愛?學生:1.鴻星爾克捐贈物資行為是幫助他人、關心社會的親社會行為;社會離不開個人。鴻星爾克以自己的行動給河南災區帶來溫暖,激勵大家親社會化,營造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良好氛圍。教師歸納:青少年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應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養成親社會行為。有利于我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獲得他人和社會的接納與認可。只有主動關心社會,積極融入社會,傾力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探究五】結合課本知識談談,通過鴻星爾克捐款事件及后續發展給我們養成親社會行為怎樣的啟示?學生:1.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服務社會,積極投身社會實踐2.熱心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3.在網上傳播正能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看下列圖片:思考如何養成親社會行為?學生:......教師:①親社會行為在人際交往和社會實踐中養成。②我們要主動了解社會,關注社會發展變化,積極投身于社會實踐。③要遵守社會規則和習俗,熱心幫助他人課堂小結課堂檢測1. 10年來,劉艷芬個人累計收養或倡議救助孤兒,貧困,失親,留守,殘疾兒童近20人,個人資助和號召志愿者累計捐款100余萬元,被評為威海市“最美志愿者”。經過大群眾推選和評議,他被推選為“中國好人榜”,這表明①親近社會能獲得社會的認可②青少年處于走向社會的關鍵時期③奉獻社會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④每個人都從社會中獲得物質回報和精神滋養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③2.社會發展對個人素質提出了新要求。對于中學生來說,積極參與社會生活有利于①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學到真實本領②認識更多的朋友,早期發財致富③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④磨練堅強意志,提高自身素質。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 19世紀,健康可愛的也登大公國的豪瑟王子不到 3歲時被篡奪王位的宮廷陰謀家綁架,并交給一個性格憂郁的女人撫養,一年后,他又被單獨關入地牢,他17歲被解救出來時像白癡一樣,表情簡單如幼兒。這告訴我們①人生離不開社會生活②離開社會生活危害人的健康發展③被關入地牢的人都是白癡④剝奪一個人的社會生活是非常殘酷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