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教版科學九上 1.4成分推斷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教版科學九上 1.4成分推斷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科學九上科學第一單元復習第四課時成份推斷學案
一.知識總結
化學推斷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1.思路:審題→分析→解答→檢驗。
1.
2.常見突破口
(1)有色固體
①黑色:單質C、Fe粉、CuO、Fe3O4、MnO2 、 FeS。
②紅色:Cu(紫紅色)、Fe2O3(紅棕色)
③藍色沉淀:Cu(OH)2 ;紅褐色沉淀:Fe(OH)3
④KMnO4(暗紫色或紫黑色)、紅磷(暗紅色)
(2)有色溶液:Cu2+(藍色)、Fe2+(淺綠色)、Fe3+(黃色)
(3)無色氣體:N2、CO2、CO、O2、H2、CH4
(4)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NH3(此氣體可使濕潤pH試紙變藍色)、SO2
(5) 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的物質:H2、CH4、S、乙醇
3.從化學之最入手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最常見的金屬是鐵;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常見的有機物是甲烷CH4;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C。
4.物質的用途
(1)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質:Ca(OH)2、CaO;
(2)配置農藥波爾多液的物質:CuSO4、Ca(OH)2
(3)胃酸的主要成分:HCl;
(4)常用的調味品:NaCl;
(5)發酵粉的主要成分:NaHCO3
(6)常見的無色液體:水和過氧化氫;
(7)吸水后由白色變藍色的是無水硫酸銅。
5.常見一些變化的判斷:
(1)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質有:BaSO4、AgCl(就這兩種物質)
(2)藍色沉淀:Cu(OH)2、CuSO4 + 2NaOH = Cu(OH)2↓+ 2NaCl
(3)紅褐色沉淀:Fe(OH)3 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Fe(OH)2為白色絮狀沉淀,但在空氣中很快變成灰綠色沉淀,再變成Fe(OH)3紅褐色沉淀
(4)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氣體(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鹽
(5)沉淀能溶于酸但沒氣體放出的:不溶的堿
①與血紅蛋白結合,有毒的是CO;
②能溶于鹽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二.課堂練習
1.碳酸鈉是一種白色粉末,以下是有關碳酸鈉的性質實驗:
實驗①:向盛有碳酸鈉粉末的燒杯中加入適量水,攪拌,白色粉末消失,得到無色溶液;
實驗②:向實驗①所得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用水可以鑒別碳酸鈉和碳酸鈣兩種白色粉末
B.實驗②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碳酸鈉和碳酸鈣的鑒別:滴入稀鹽酸,觀察有無氣泡產生
D.用鐵絲蘸取實驗②后的溶液,鐵絲生銹速度會加快
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FeSO4、NaOH、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
①取一定量的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得到無色溶液。
②向①所得溶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往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
③往②濾液中先加入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藍色,然后加入過量稀鹽酸,再滴入幾滴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
下列關于該白色粉末成分的判斷,正確的是(  )
A.一定含有Na2SO4、Na2CO3、NaOH、NaCl,一定沒有FeSO4
B.一定含有Na2SO4、Na2CO3、NaOH,一定沒有FeSO4,可能含有NaCl
C.一定含有Na2SO4、Na2CO3,一定沒有FeSO4,可能含有NaOH、NaCl
D.一定含有Na2SO4、Na2CO3、NaCl,一定沒有FeSO4,可能含有NaOH
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Cl、Ba(OH)2中一種或幾種,為了探究其成分,實驗過程如圖所示:
(1)如果步驟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不含 。寫出步驟Ⅰ中生成沉淀的化學方程式 。
(2)如果步驟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
4.有一包白色粉末,是硫酸銨、氯化鈉、氯化鋇、碳酸鈉、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白色粉末的成分,進行如下探究:
(1)取適量白色粉末與熟石灰混勻、共熱,沒有任何刺激性氣味,說明原白色粉末一定不存在 。(寫化學式)
(2)另取適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攪拌,靜置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可推測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寫化學式)
(3)取(2)中的白色沉淀,往其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產生大量的氣泡,白色沉淀全部消失。取(2)中的無色溶液蒸干,得固體物質,此固體物質的成分可能有 種組成情況。
5.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鐵、碳酸鉀、硫酸鋇、硫酸銅、硝酸鈣中的一種或幾種,小明同學為了探究其組成,取少量該粉末進行如下實驗:
(1)由實驗可知,該包粉末組成一定沒有 。
(2)固體A含有的成分為 (填化學式)。
(3)寫出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
6.酸堿鹽種類繁多,與人類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關系十分密切。
(1)某同學總結了稀硫酸的五條化學性質如圖。
①為驗證性質Ⅱ,可選用的一種金屬是 。
②利用性質Ⅲ的反應原理,列舉醫療中的一條應用 。
③性質Ⅳ可用于除鐵銹,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④為驗證性質Ⅴ,可選用的物質是 。
A.Ba(OH)2 B.Na2CO3 C.CuO D.KNO3
(2)現有一瓶白色固體,可能含有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判斷該固體的組成成分,進行以下實驗:取少量該固體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斷攪拌,仍有固體不溶物。然后再往上述燒杯中逐滴加入稀硝酸至過量,不斷攪拌,燒杯中的固體質量隨加入稀硝酸質量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
①AB段的現象是 ;
②這瓶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 。
7.現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NaCl、CaCO3、NaOH、BaCl2、Mg(NO3)2、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現做如下實驗:
取少量固體加足量水溶解,過濾得白色固體A和無色濾液B。
(1)向固體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則原固體中一定不含有 ,一定含有 。
(2)取少量濾液B,滴入幾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向溶液中通入CO2,有白色沉淀生成,則原固體中一定不含有 ,產生白色沉淀的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另取少量濾液B,滴加稀HNO3后再滴加AgNO3溶液,產生沉淀,則原固體中 (選填“一定”或“不一定”)含NaCl。
8.實驗室里有一包固體混合物,可能含有CuO、BaCl2、Na2SO4、Na2CO3、BaCO3五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多種。欲探究其組成,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
根據上述實驗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沉淀C的化學式為 。
(2)下列圖像中,不能反映氣體A在水中溶解度規律的是 (填“甲”、“乙”或“丙”)。
(3)寫出步驟②中生成藍色沉淀E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
(4)這包固體混合物的組成有 種情況。
三.課后作業
1.有一包固體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鈣、硫酸銅、硫酸亞鐵、鎂粉中的兩種或多種。為確定固體粉末的成分,現取進行下列實驗,實驗過程及現象如圖所示(不考慮水、稀鹽酸的揮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濾渣1的成分是銅、鐵
B.若濾液1呈無色,則濾液2中可能會有Fe2+、Cu2+、Mg2+
C.若氣體1為純凈物,則原固體X一定不含碳酸鈣
D.若濾液2呈淺綠色,則濾渣1中一定含有銅、鐵
2.金屬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較為廣泛。
(1)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發掘并出土了巨型青銅面具。與純銅相比,青銅硬度更 (填“大”或“小”)。
(2)有一包白色固體粉末可能由NH4Cl、Na2CO3、BaCl2、CuSO4、NaCl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確定其組成,同學們做了以下實驗: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研鐘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沒有聞到刺激性氣味;
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到適量的水中,出現白色沉淀,靜置后,上層清液無色;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
③向白色濾渣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濾渣完全溶解,并有無色無味的氣體產生。
由以上實驗可推斷:
這包白色固體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質是 ;寫出
②中出現白色沉淀的化學方程式 。
3.一包白色粉末A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為探究其組成,進行以下實驗:
(1)取白色粉末A,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B和無色濾液C,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
(2)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全部溶解,并產生無色氣體。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
(3)向無色濾液C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D和無色濾液E,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還含有 。
(4)若流程圖中無色濾液E中只含有一種溶質,則無色濾液E中的溶質為 。
4.某白色固體A可能由Na2SO4、Na2CO3、MgCl2、Ba(OH)2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確定其成分,按下列流程進行實驗。
回答下列問題:
(1)白色沉淀H的化學式為 。
(2)寫出生成白色沉淀F的化學方程式 。
(3)白色固體A的成分是 (填化學式)。
6.某樣品可能含硫酸銅、氫氧化鈉、碳酸鈣、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對其進行如下實驗:
①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②為進一步確定該樣品的組成,還需進行實驗,請完成相關的設計。
步驟 預測的現象及對應的結論
7.有一包固體樣品可能是由氧化銅碳酸鈣、木炭和氧化鐵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某興趣小組同學為了確定其成分,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各步均恰好完全反應)。
請回答:
(1)固體樣品中一定含有 ,一定不含有 。
(2)生成白色沉淀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8.現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KMnO4、CaCO3、炭粉、Fe粉、CaCl2、NH4H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成分,現做如下實驗:
實驗一:取少量固體微熱,無氨味。
實驗二:另取少量固體溶于足量水,過濾,得無色濾液和濾渣。
實驗三:取實驗二中濾渣,加入足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固體部分溶解并得到淺綠色溶液。
(1)則原固體中一定含有 (填化學式,下同),可能含有 。
(2)為確定固體中是否含有CaCl2,向實驗二中濾液中加入 ,振蕩并觀察現象。
9.興趣小組對兒童安全“炸包”開展項目式探究。
項目1:分析“爆炸”原因
(1)炸包內有白色粉末和一小袋液體。擠破小袋,兩種試劑接觸后,在有限的空間內 而引發“爆炸”。
項目2:成分檢測
(2)用玻璃棒蘸取液體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pH=2,呈 性。
(3)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試管中,滴入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觀察到 ,說明粉末為碳酸鹽或碳酸氫鹽。
項目3:探究粉末的成分。
【提出問題】該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查閱資料】①NaHCO3固體受熱分解成碳酸鈉、水和CO2,Na2CO3固體受熱不分解。②檸檬酸為一種有機酸,是常見的食品添加劑。
【作出猜想】猜想I:CaCO3;猜想Ⅱ:Na2CO3;猜想Ⅲ:NaHCO3。
(4)【驗證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將少量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攪拌 粉末 猜想Ⅲ正確
②另取少量粉末于試管中,充分加熱后,稱量
(5)“實驗步驟②”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6)【反思拓展】咨詢老師得知袋內液體是檸檬酸。選用檸檬酸的原因是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浙教版科學九上科學第一單元復習第四課時成份推斷學案
一.知識總結
化學推斷題解題技巧和思路
1.思路:審題→分析→解答→檢驗。
1.
2.常見突破口
(1)有色固體
①黑色:單質C、Fe粉、CuO、Fe3O4、MnO2 、 FeS。
②紅色:Cu(紫紅色)、Fe2O3(紅棕色)
③藍色沉淀:Cu(OH)2 ;紅褐色沉淀:Fe(OH)3
④KMnO4(暗紫色或紫黑色)、紅磷(暗紅色)
(2)有色溶液:Cu2+(藍色)、Fe2+(淺綠色)、Fe3+(黃色)
(3)無色氣體:N2、CO2、CO、O2、H2、CH4
(4)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NH3(此氣體可使濕潤pH試紙變藍色)、SO2
(5) 燃燒產生淡藍色火焰的物質:H2、CH4、S、乙醇
3.從化學之最入手
地殼中含量最多的金屬元素是鋁;最常見的金屬是鐵;密度最小的氣體是氫氣;
相對分子質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常見的有機物是甲烷CH4;形成化合物種類最多的元素C。
4.物質的用途
(1)改良酸性土壤的物質:Ca(OH)2、CaO;
(2)配置農藥波爾多液的物質:CuSO4、Ca(OH)2
(3)胃酸的主要成分:HCl;
(4)常用的調味品:NaCl;
(5)發酵粉的主要成分:NaHCO3
(6)常見的無色液體:水和過氧化氫;
(7)吸水后由白色變藍色的是無水硫酸銅。
5.常見一些變化的判斷:
(1)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質有:BaSO4、AgCl(就這兩種物質)
(2)藍色沉淀:Cu(OH)2、CuSO4 + 2NaOH = Cu(OH)2↓+ 2NaCl
(3)紅褐色沉淀:Fe(OH)3 FeCl3 + 3NaOH = Fe(OH)3↓+ 3NaCl;
Fe(OH)2為白色絮狀沉淀,但在空氣中很快變成灰綠色沉淀,再變成Fe(OH)3紅褐色沉淀
(4)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氣體(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鹽
(5)沉淀能溶于酸但沒氣體放出的:不溶的堿
①與血紅蛋白結合,有毒的是CO;
②能溶于鹽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二.課堂練習
1.碳酸鈉是一種白色粉末,以下是有關碳酸鈉的性質實驗:
實驗①:向盛有碳酸鈉粉末的燒杯中加入適量水,攪拌,白色粉末消失,得到無色溶液;
實驗②:向實驗①所得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用水可以鑒別碳酸鈉和碳酸鈣兩種白色粉末
B.實驗②產生的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C.碳酸鈉和碳酸鈣的鑒別:滴入稀鹽酸,觀察有無氣泡產生
D.用鐵絲蘸取實驗②后的溶液,鐵絲生銹速度會加快
【分析】根據碳酸鈉溶于水而碳酸鈣碳不溶于水的物理性質,以及酸鈉能與鹽酸反應放出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分析。
【解答】解:A.碳酸鈉溶于水而碳酸鈣碳不溶于水,用水可以鑒別碳酸鈉和碳酸鈣兩種白色粉末,故選項說法正確;
B.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選項說法正確;
C.碳酸鈉和碳酸鈣都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泡,無法鑒別,故選項說法不正確;
D.實驗②后的溶液有鹽,還可能有酸,鐵絲生銹速度會加快,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C。
2.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FeSO4、NaOH、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確定其成分,進行如下實驗:
①取一定量的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得到無色溶液。
②向①所得溶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往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
③往②濾液中先加入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藍色,然后加入過量稀鹽酸,再滴入幾滴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
下列關于該白色粉末成分的判斷,正確的是(  )
A.一定含有Na2SO4、Na2CO3、NaOH、NaCl,一定沒有FeSO4
B.一定含有Na2SO4、Na2CO3、NaOH,一定沒有FeSO4,可能含有NaCl
C.一定含有Na2SO4、Na2CO3,一定沒有FeSO4,可能含有NaOH、NaCl
D.一定含有Na2SO4、Na2CO3、NaCl,一定沒有FeSO4,可能含有NaOH
【分析】根據硫酸亞鐵溶液顯淺綠色,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硫酸鋇不溶于酸,碳酸鋇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鹽酸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來分析。
【解答】解: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FeSO4、NaOH、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
①取一定量的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得到無色溶液;硫酸亞鐵溶液顯淺綠色,則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硫酸亞鐵;
②向①所得溶液中加入過量Ba(OH)2溶液,產生白色沉淀。過濾,往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氫氧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氫氧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硫酸鋇不溶于酸,碳酸鋇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則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硫酸鈉、碳酸鈉;
③往②濾液中先加入幾滴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藍色,然后加入過量稀鹽酸,再滴入幾滴硝酸銀溶液,產生白色沉淀;由于反應生成氫氧化鈉,則無法證明原溶液中是否含有氫氧化鈉,加入稀鹽酸,鹽酸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則無法證明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鈉;
綜上所述,該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SO4、Na2CO3,一定沒有FeSO4,可能含有NaOH、NaCl。
故選:C。
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2CO3、Na2SO4、NaCl、Ba(OH)2中一種或幾種,為了探究其成分,實驗過程如圖所示:
(1)如果步驟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一定不含  硫酸鈉 。寫出步驟Ⅰ中生成沉淀的化學方程式  Na2CO3+Ba(OH)2=BaCO3↓+2NaOH 。
(2)如果步驟Ⅱ中沉淀部分溶解,則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Na2CO3、Na2SO4、Ba(OH)2 。
【分析】根據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等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解: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根離子和鋇離子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
白色粉末中加入足量的水得到溶液和沉淀,所以樣品中一定含有氫氧化鋇,可能含有硫酸鈉、碳酸鈉中的一種或兩種,題中的現象不能確定是否含有氯化鈉,
(1)如果步驟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原白色粉末一定不含硫酸鈉,步驟Ⅰ中生成沉淀的反應是碳酸鈉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化學方程式為:Na2CO3+Ba(OH)2=BaCO3↓+2NaOH;
(2)如果步驟Ⅱ中沉淀部分溶解,碳酸鈉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硫酸鈉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所以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Na2CO3、Na2SO4、Ba(OH)2。
故答案為:(1)硫酸鈉;Na2CO3+Ba(OH)2=BaCO3↓+2NaOH;
(2)Na2CO3、Na2SO4、Ba(OH)2。
4.有一包白色粉末,是硫酸銨、氯化鈉、氯化鋇、碳酸鈉、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白色粉末的成分,進行如下探究:
(1)取適量白色粉末與熟石灰混勻、共熱,沒有任何刺激性氣味,說明原白色粉末一定不存在  (NH4)2SO4 。(寫化學式)
(2)另取適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攪拌,靜置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可推測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BaCl2 。(寫化學式)
(3)取(2)中的白色沉淀,往其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產生大量的氣泡,白色沉淀全部消失。取(2)中的無色溶液蒸干,得固體物質,此固體物質的成分可能有  3 種組成情況。
【分析】(1)根據硫酸銨和熟石灰混勻加熱,會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來分析;
(2)根據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氯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來分析;
(3)根據碳酸鋇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鋇不能和鹽酸反應,以及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來分析。
【解答】解:(1)取適量白色粉末與熟石灰混勻、共熱,沒有任何刺激性氣味,硫酸銨和熟石灰混勻加熱,會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但現象為沒有任何刺激性氣味,說明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存在硫酸銨,化學式為:(NH4)2SO4。
(2)另取適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攪拌,靜置后得到白色沉淀和無色溶液,氯化鋇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氯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氯化鈉,溶解后有白色沉淀產生,說明其中一定含有氯化鋇,至少含有碳酸鈉和硫酸鈉中的一種,氯化鋇的化學式為:BaCl2。
(3)取(2)中的白色沉淀,往其中加入過量的稀鹽酸,產生大量的氣泡,白色沉淀全部消失,碳酸鋇能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鋇、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鋇不能和鹽酸反應,則說明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鈉,不含硫酸鈉,但仍不確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鈉;將(2)中的無色溶液蒸干,得固體物質,若恰好完全反應,則該固體物質中可能只含氯化鈉,若碳酸鈉和氯化鋇未反應完全,則可能是碳酸鈉和氯化鈉或氯化鋇和氯化鈉,共3種情況。
故答案為:
(1)(NH4)2SO4;
(2)BaCl2;
(3)3。
5.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鐵、碳酸鉀、硫酸鋇、硫酸銅、硝酸鈣中的一種或幾種,小明同學為了探究其組成,取少量該粉末進行如下實驗:
(1)由實驗可知,該包粉末組成一定沒有  CuSO4 。
(2)固體A含有的成分為  CaCO3、Fe2O3、BaSO4 (填化學式)。
(3)寫出②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aCO3+2HNO3=Ca(NO3)2+H2O+CO2↑ 、 Fe2O3+6HNO3=2Fe(NO3)3+3H2O 。
【分析】有一包粉末可能含有氧化鐵、碳酸鉀、硫酸鋇、硫酸銅、硝酸鈣中的一種或幾種。向粉末中加入足量的水過濾,得到固體A和無色溶液B,硫酸銅溶液顯藍色,氧化鐵、硫酸鋇難溶于水,碳酸鉀和硝酸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硝酸鉀,則粉末中不含硫酸銅,固體A可能含有氧化鐵、硫酸鋇、碳酸鈣;向固體A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固體A部分消失且有氣泡產生,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碳酸鈣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鈣、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氧化鐵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鐵和水,硫酸鋇不溶于稀硝酸,則A中含有碳酸鈣、氧化鐵和硫酸鋇,說明粉末中含有氧化鐵、碳酸鉀、硫酸鋇、硝酸鈣;向無色溶液B中加入足量稀硝酸,有氣泡產生,說明溶液B中含有碳酸鉀;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實驗可知,該包粉末組成一定沒有:CuSO4。
(2)固體A含有的成分為碳酸鈣、氧化鐵和硫酸鋇,化學式分別為:CaCO3、Fe2O3、BaSO4。
(3)②中發生的反應有碳酸鈣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鈣、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氧化鐵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鐵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分別為:CaCO3+2HNO3=Ca(NO3)2+H2O+CO2↑,Fe2O3+6HNO3=2Fe(NO3)3+3H2O。
故答案為:
(1)CuSO4;
(2)CaCO3、Fe2O3、BaSO4;
(3)CaCO3+2HNO3=Ca(NO3)2+H2O+CO2↑;Fe2O3+6HNO3=2Fe(NO3)3+3H2O。
6.酸堿鹽種類繁多,與人類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關系十分密切。
(1)某同學總結了稀硫酸的五條化學性質如圖。
①為驗證性質Ⅱ,可選用的一種金屬是  鐵 。
②利用性質Ⅲ的反應原理,列舉醫療中的一條應用  維持人體內酸堿平衡 。
③性質Ⅳ可用于除鐵銹,寫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H2SO4+Fe2O3=Fe2(SO4)3+3H2O 。
④為驗證性質Ⅴ,可選用的物質是  B 。
A.Ba(OH)2
B.Na2CO3
C.CuO
D.KNO3
(2)現有一瓶白色固體,可能含有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為了判斷該固體的組成成分,進行以下實驗:取少量該固體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斷攪拌,仍有固體不溶物。然后再往上述燒杯中逐滴加入稀硝酸至過量,不斷攪拌,燒杯中的固體質量隨加入稀硝酸質量的變化情況如圖所示。
①AB段的現象是  白色固體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 ;
②這瓶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  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 。
【分析】(1)①根據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來分析;
②根據硫酸制成的藥物能維持人體內酸堿平衡來分析;
③根據硫酸和氧化鐵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來分析;
④根據硫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氫氧化鋇屬于堿,氧化銅屬于氧化物,而硝酸鉀不能和硫酸反應來分析;
(2)現有一瓶白色固體,可能含有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取少量該固體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斷攪拌,仍有固體不溶物,碳酸鈣難溶于水,硝酸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鈉,則沉淀可能是碳酸鈣、硫酸鋇。然后再往上述燒杯中逐滴加入稀硝酸至過量,不斷攪拌,首先固體質量不變,一段時間后固體部分溶解,最后有固體剩余,氫氧化鈉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水,碳酸鈣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鈣、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鋇不能和硝酸反應,則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固體是碳酸鈣和硫酸鋇,所以原固體中含有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①性質Ⅱ是硫酸能和活潑金屬反應,為驗證性質Ⅱ,可選用的一種金屬是鐵,鐵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
②性質Ⅲ是硫酸和堿反應,利用性質Ⅲ的反應原理,硫酸在醫療中的一條應用是維持人體內酸堿平衡。
③性質Ⅳ可用于除鐵銹,該反應是硫酸和氧化鐵反應生成硫酸鐵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H2SO4+Fe2O3=Fe2(SO4)3+3H2O。
④性質Ⅴ是硫酸能和鹽反應,為驗證性質Ⅴ,可選用的物質是碳酸鈉,硫酸和碳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鈉、水和二氧化碳,氫氧化鋇屬于堿,氧化銅屬于氧化物,而硝酸鉀不能和硫酸反應;故選:B。
(2)現有一瓶白色固體,可能含有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取少量該固體于燒杯中,向燒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斷攪拌,仍有固體不溶物,碳酸鈣難溶于水,硝酸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硝酸鈉,則沉淀可能是碳酸鈣、硫酸鋇。然后再往上述燒杯中逐滴加入稀硝酸至過量,不斷攪拌,首先固體質量不變,一段時間后固體部分溶解,最后有固體剩余,氫氧化鈉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鈉和水,碳酸鈣和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鈣、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鋇不能和硝酸反應,則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固體是碳酸鈣和硫酸鋇,所以原固體中含有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
①由分析可知,AB段的現象是:白色固體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
②這瓶白色固體中一定含有: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
故答案為:
(1)①鐵;
②維持人體內酸堿平衡;
③3H2SO4+Fe2O3=Fe2(SO4)3+3H2O;
④B;
(2)白色固體部分溶解,有氣泡產生;
②碳酸鈣、硝酸鋇、硫酸鈉、氫氧化鈉。
7.現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NaCl、CaCO3、NaOH、BaCl2、Mg(NO3)2、Na2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現做如下實驗:
取少量固體加足量水溶解,過濾得白色固體A和無色濾液B。
(1)向固體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則原固體中一定不含有  CaCO3 ,一定含有  NaOH、Mg(NO3)2 。
(2)取少量濾液B,滴入幾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向溶液中通入CO2,有白色沉淀生成,則原固體中一定不含有  Na2CO3 ,產生白色沉淀的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BaCl2+2NaOH+CO2=BaCO3↓+2NaCl+H2O 。
(3)另取少量濾液B,滴加稀HNO3后再滴加AgNO3溶液,產生沉淀,則原固體中  不一定 (選填“一定”或“不一定”)含NaCl。
【分析】(1)根據硝酸鎂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硝酸鈉,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產生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氣體,氫氧化鎂和鹽酸反應產生氯化鎂和水來分析;
(2)根據氫氧化鈉能使無色酚酞試液變紅,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產生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溶液中的氯化鋇反應產生碳酸鋇白色沉淀和氯化鈉來分析;
(3)根據原固體中含有氯化鋇,溶液中含有氯離子,會和加入的硝酸銀反應產生難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銀白色沉淀來分析。
【解答】解:(1)硝酸鎂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淀和硝酸鈉,取少量固體加足量水溶解,過濾得白色固體A和無色濾液B,白色固體是CaCO3、Mg(OH)2中的一種或兩種;向固體A中加入稀鹽酸,無氣泡,說明固體中不含有碳酸鋇和碳酸鈣,因為碳酸鈣、碳酸鋇和鹽酸反應都能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該固體是氫氧化鎂,氫氧化鎂和鹽酸反應產生氯化鎂和水,要產生氫氧化鎂需要氯化鎂和氫氧化鈉,則原固體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鈣(CaCO3),一定含有氫氧化鈉(NaOH )和硝酸鎂[Mg(NO3)2];
(2)取少量濾液B,滴入幾滴酚酞試液,溶液變紅,因為溶液中含有氫氧化鈉,向溶液中通入CO2,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產生碳酸鈉和水,碳酸鈉和溶液中的氯化鋇反應產生碳酸鋇白色沉淀和氯化鈉,則原固體中一定不含有碳酸鈉,因為碳酸鈉和氯化鋇不能共存;產生白色沉淀的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BaCl2+2NaOH+CO2=BaCO3↓+2NaCl+H2O;
(3)原固體中含有氯化鋇,溶液中含有氯離子,會和加入的硝酸銀反應產生難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銀白色沉淀,則不能確定溶液中是否含有氯化鈉;因此原固體中不一定含NaCl。
故答案為:
(1)CaCO3;NaOH、Mg(NO3)2;
(2)Na2CO3;BaCl2+2NaOH+CO2=BaCO3↓+2NaCl+H2O。
(3)不一定。
8.實驗室里有一包固體混合物,可能含有CuO、BaCl2、Na2SO4、Na2CO3、BaCO3五種物質中的一種或多種。欲探究其組成,按如圖所示進行實驗:
根據上述實驗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沉淀C的化學式為  BaSO4 。
(2)下列圖像中,不能反映氣體A在水中溶解度規律的是  乙 (填“甲”、“乙”或“丙”)。
(3)寫出步驟②中生成藍色沉淀E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CuCl2+2NaOH=Cu(OH)2↓+2NaCl 。
(4)這包固體混合物的組成有  五 種情況。
【分析】固體混合物加入適量的稀鹽酸,產生氣體A,則是碳酸鈉或是碳酸鋇反應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濾液B加入適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得到藍色沉淀E,則E是氫氧化銅,B中含有銅離子,是氧化銅和稀鹽酸反應生成的氯化銅;沉淀C是氯化鋇和硫酸鈉反應生成的硫酸鋇沉淀,據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據分析可知,沉淀C是硫酸鋇,化學式為BaSO4;
(2)氣體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僅跟氣體的性質有關,還跟壓強和溫度 有關;當溫度不變時,隨著壓強的增大,氣體的溶解度增大;當壓強不變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氣體的溶解度減小;
甲圖表示恒壓條件下隨溫度升高,溶解度減小,正確;
乙圖表示恒壓條件下,溫度與溶解關系,橫坐標不能為壓強,錯誤;
丙圖表示當壓強不變時,隨著溫度的升高,氣體的溶解度減小,正確。
故選:乙;
(3)步驟②中生成藍色沉淀E發生的反應是氫氧化鈉與氯化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氯化鈉,反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CuCl2+2NaOH=Cu(OH)2↓+2NaCl;
(4)根據分析可知,固體混合物中一定存在銅離子、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鋇離子,這包固體混合物組成可能是①CuO、Na2SO4、BaCO3;②CuO、Na2SO4、BaCO3、Na2CO3;③CuO、Na2SO4、BaCO3、BaCl2;④CuO、Na2SO4、BaCO3、BaCl2、Na2CO3;⑤CuO、Na2SO4、BaCl2、Na2CO3,共五種情況。
故答案為:
(1)BaSO4;
(2)乙;
(3)CuCl2+2NaOH=Cu(OH)2↓+2NaCl;
(4)五。
三.課后作業
1.有一包固體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鈣、硫酸銅、硫酸亞鐵、鎂粉中的兩種或多種。為確定固體粉末的成分,現取進行下列實驗,實驗過程及現象如圖所示(不考慮水、稀鹽酸的揮發)。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濾渣1的成分是銅、鐵
B.若濾液1呈無色,則濾液2中可能會有Fe2+、Cu2+、Mg2+
C.若氣體1為純凈物,則原固體X一定不含碳酸鈣
D.若濾液2呈淺綠色,則濾渣1中一定含有銅、鐵
【分析】碳酸鈣難溶于水,能與稀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硫酸銅在溶液中顯藍色;硫酸亞鐵在溶液中顯淺綠色;鎂難溶于水,能與鹽酸反應產生氫氣,鎂的金屬活動性比鐵、銅活潑。一包固體粉末X,可能含有碳酸鈣、硫酸銅、硫酸亞鐵、鎂粉,加足量水得到濾渣1,假設粉末X包含這四種物質,加水后一定發生的反應是Mg+CuSO4=Cu+MgSO4,若鎂足量,則發生反應Mg+FeSO4=Fe+MgSO4,若鎂過量,則鎂有剩余。假設粉末X包含這四種物質,不論鎂粉是否過量,濾渣1一定含有碳酸鈣、銅單質,可能含有鐵、鎂,向濾渣1加入過量稀鹽酸得到氣體1、濾液2和濾渣2,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的是鎂、碳酸鈣或鐵,而對應產物氯化鎂、氯化鈣、氯化亞鐵都能溶于水,該過程得到了濾渣2,說明濾渣1和濾渣2中一定有銅,則原固體中一定有鎂和硫酸銅,不能確定是否含有碳酸鈣、硫酸亞鐵。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濾渣1中一定含有銅,不一定含有鐵,故選項說法不正確。
B、若濾液1呈無色,說明硫酸銅完全反應,濾渣1中一定含有銅,不確定是否含有鎂、鐵、碳酸鈣,但銅與稀鹽酸、氯化鎂(若濾渣1含有鎂,則鎂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鎂)、氯化亞鐵(若濾渣1含有鐵,則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氯化鈣(若濾渣1含有碳酸鈣,則碳酸鈣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都不反應,因此濾液2中不可能含有Cu2+,故選項說法不正確。
C、由分析可知,濾渣1中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氣體的是鎂、碳酸鈣或鐵,其中鎂或鐵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氫氣,碳酸鈣能與稀鹽酸反應產生二氧化碳,若氣體1為純凈物,則氣體1可能是氫氣或二氧化碳,假設氣體是氫氣,則此時濾渣1中不含碳酸鈣,則原固體X不含碳酸鈣,假設氣體1是二氧化碳,則此時濾渣1中含有碳酸鈣,則原固體X含有碳酸鈣,故選項說法不正確。
D、由分析可知,濾渣1中一定含有銅,若濾液2呈淺綠色,說明濾液2含有氯化亞鐵,則濾渣1中一定含有鐵,鐵與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亞鐵與氫氣,銅不與稀鹽酸反應,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2.金屬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較為廣泛。
(1)考古工作者在三星堆遺址新發現6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發掘并出土了巨型青銅面具。與純銅相比,青銅硬度更  大 (填“大”或“小”)。
(2)有一包白色固體粉末可能由NH4Cl、Na2CO3、BaCl2、CuSO4、NaCl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為了確定其組成,同學們做了以下實驗:
①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研鐘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沒有聞到刺激性氣味;
②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到適量的水中,出現白色沉淀,靜置后,上層清液無色;過濾,得到濾渣和濾液。
③向白色濾渣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濾渣完全溶解,并有無色無味的氣體產生。
由以上實驗可推斷:
這包白色固體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質是  NH4Cl、CuSO4 ;寫出
②中出現白色沉淀的化學方程式  Na2CO3+BaCl2=BaCO3↓+2NaCl 。
【分析】(1)根據合金的硬度比組分金屬的硬度大來分析;
(2)銨根離子能和堿反應生成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研鐘中,加入少量的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沒有聞到刺激性氣味,說明固體粉末中沒有銨根離子,則一定沒有NH4Cl;另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到適量的水中,出現白色沉淀,這幾種物質中能反應產生白色沉淀的可能情況是:Na2CO3和BaCl2反應生成BaCO3沉淀、CuSO4與BaCl2反應生成BaSO4沉淀,其中BaCO3能和稀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鋇、水和二氧化碳,BaSO4不能和稀硝酸反應,向白色濾渣中加入足量稀硝酸,白色濾渣完全溶解,并有無色無味的氣體產生,說明白色沉淀是BaCO3,說明固體粉末中一定有Na2CO3、BaCl2,一定沒有CuSO4;綜上所述,固體粉末中一定有Na2CO3、BaCl2,一定沒有NH4Cl、CuSO4,以上實驗不能確定是否含有NaCl;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合金的硬度比組分金屬的硬度大,青銅是銅的合金,與純銅相比,青銅硬度更大。
(2)由分析可知,這包白色固體中肯定不存在的物質是:NH4Cl、CuSO4;②中出現白色沉淀的反應是Na2CO3和BaCl2反應生成BaCO3沉淀和NaCl,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Na2CO3+BaCl2=BaCO3↓+2NaCl。
故答案為:
(1)大;
(2)NH4Cl、CuSO4;Na2CO3+BaCl2=BaCO3↓+2NaCl。
3.一包白色粉末A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為探究其組成,進行以下實驗:
(1)取白色粉末A,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B和無色濾液C,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  CuSO4 。
(2)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全部溶解,并產生無色氣體。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  CaCO3 。
(3)向無色濾液C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D和無色濾液E,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還含有  BaCl2、NaOH 。
(4)若流程圖中無色濾液E中只含有一種溶質,則無色濾液E中的溶質為  NaCl 。
【分析】(1)根據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氫氧化銅是藍色沉淀來分析;
(2)根據碳酸鈣難溶于水,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硫酸鋇沉淀不溶于酸來分析;
(3)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來分析;
(4)根據向無色濾液C中通入二氧化碳后涉及到的反應,以及無色濾液E中只含有一種溶質來分析。
【解答】解:(1)取白色粉末A,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攪拌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B和無色濾液C;硫酸銅溶液呈藍色,氫氧化銅是藍色沉淀,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CuSO4。
(2)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鹽酸,沉淀全部溶解,并產生無色氣體;碳酸鈣難溶于水,和鹽酸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氣體,硫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硫酸鋇沉淀不溶于酸,則白色沉淀是碳酸鈣,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
(3)向無色濾液C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充分反應后過濾得到白色沉淀D和無色濾液E;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碳酸鈉和氯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白色沉淀,由此可判斷,原白色粉末中一定還含有:NaOH、BaCl2。
(4)向無色濾液C中通入一定量二氧化碳,涉及到的反應是:2NaOH+CO2=Na2CO3+H2O、BaCl2+Na2CO3=BaCO3↓+2NaCl,若流程圖中無色濾液E中只含有一種溶質,則無色濾液E中的溶質為:NaCl。
故答案為:
(1)CuSO4;
(2)CaCO3;
(3)NaOH、BaCl2;
(4)NaCl。
4.某白色固體A可能由Na2SO4、Na2CO3、MgCl2、Ba(OH)2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為確定其成分,按下列流程進行實驗。
回答下列問題:
(1)白色沉淀H的化學式為  AgCl 。
(2)寫出生成白色沉淀F的化學方程式  CO2+Ba(OH)2=BaCO3↓+H2O 。
(3)白色固體A的成分是  Na2CO3、MgCl2、Ba(OH)2 (填化學式)。
【分析】某白色固體A可能由Na2SO4、Na2CO3、MgCl2、Ba(OH)2中的一種或幾種物質組成。向白色固體A中加入足量水溶解、過濾,得到白色沉淀B和無色溶液C,向白色沉淀B中加入足量稀鹽酸,得到無色氣體D和無色溶液E,硫酸鈉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碳酸鈉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鋇沉淀和氫氧化鈉,氯化鎂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溶于酸的氫氧化鎂沉淀和氯化鋇,則白色沉淀B一定有碳酸鋇,可能有氫氧化鎂,一定沒有硫酸鋇,無色氣體D是二氧化碳,說明A中一定含有碳酸鈉、氫氧化鋇,一定沒有硫酸鈉;向無色溶液C中通入適量二氧化碳氣體、過濾,得到白色沉淀F和無色溶液G,向無色溶液G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和硝酸銀溶液,得到白色沉淀H,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氯化鋇和硝酸銀反應生成氯化銀沉淀和硝酸鋇,則白色沉淀F是碳酸鋇,白色沉淀H是氯化銀,無色溶液C和G中有氯離子,說明A中一定有氯化鎂;據此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白色沉淀H是氯化銀,化學式為:AgCl。
(2)生成白色沉淀F的反應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鋇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O2+Ba(OH)2=BaCO3↓+H2O。
(3)由分析可知,白色固體A的成分是:Na2CO3、MgCl2、Ba(OH)2。
故答案為:
(1)AgCl;
(2)CO2+Ba(OH)2=BaCO3↓+H2O;
(3)Na2CO3、MgCl2、Ba(OH)2。
5.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CuSO4、Na2CO3、Ba(OH)2、BaCl2、KNO3、Na2SO4中的幾種,為確定其組成,取適量試樣進行下列實驗。請根據實驗現象推斷:
①取試樣溶于水,攪拌、過濾,得到無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
②取上述無色澄清溶液A,通入適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
③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
綜合上述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
(1)由①②③得原固體粉末中可能含有  BaCl2、KNO3 (寫化學式);
(2)由實驗現象綜合判斷,固體粉末的混合組成中,可能有  4 種混合方式。
【分析】取試樣溶于水,攪拌、過濾,得到無色澄清溶液A和白色沉淀B,說明不含有硫酸銅,因為硫酸銅溶液顯藍色,反應生成的氫氧化銅是藍色沉淀,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鋇和硫酸鋇中的一種或兩種;取上述無色澄清溶液A,通入適量的CO2,生成白色沉淀C,說明上清液中存在氫氧化鋇,氫氧化鋇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碳酸鋇沉淀和水;硫酸鋇不和硝酸反應,取上述白色沉淀B,加入過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消失,說明白色沉淀B是碳酸鋇,固體中存在碳酸鈉,不存在硫酸鈉。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原固體粉末中一定有氫氧化鋇、碳酸鈉,一定沒有硫酸銅、硫酸鈉,可能含有氯化鋇、硝酸鉀,化學式為:BaCl2、KNO3。
(2)由分析可知,原固體粉末中一定有氫氧化鋇、碳酸鈉,一定沒有硫酸銅、硫酸鈉,可能含有氯化鋇、硝酸鉀。則固體粉末的混合組成中,可能為①氫氧化鋇、碳酸鈉;②氫氧化鋇、碳酸鈉、氯化鋇;③氫氧化鋇、碳酸鈉、硝酸鉀;④氫氧化鋇、碳酸鈉、氯化鋇、硝酸鉀,共4中混合方式。
故答案為:(1)BaCl2、KNO3;
(2)4。
6.某樣品可能含硫酸銅、氫氧化鈉、碳酸鈣、硫酸鈉中的一種或幾種。對其進行如下實驗:
①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一定含有  氫氧化鈉 ,一定不含有  硫酸銅、碳酸鈣 。
②為進一步確定該樣品的組成,還需進行實驗,請完成相關的設計。
步驟 預測的現象及對應的結論
 取少量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   若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含硫酸鈉 
【分析】根據硫酸銅在溶液中顯藍色,碳酸鈣難溶于水,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等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解:硫酸銅在溶液中顯藍色,碳酸鈣難溶于水,氫氧化鈉溶液顯堿性。
取樣品,加水溶解,全部溶于水,一定不含碳酸鈣,溶液顯無色,一定不含硫酸銅,溶液顯堿性,一定含有氫氧化鈉。
①通過上述實驗,得出的初步結論是一定含有:氫氧化鈉,一定不含有:硫酸銅、碳酸鈣;
②為進一步確定該樣品的組成,還需進行實驗,
步驟 預測的現象及對應的結論
取少量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 若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含硫酸鈉
故答案為:①氫氧化鈉;硫酸銅、碳酸鈣;
②取少量溶液,滴加氯化鋇溶液(合理即可);若產生白色沉淀,說明含硫酸鈉。
7.有一包固體樣品可能是由氧化銅碳酸鈣、木炭和氧化鐵中的一種或幾種組成。某興趣小組同學為了確定其成分,進行了如圖所示實驗(各步均恰好完全反應)。
請回答:
(1)固體樣品中一定含有  木炭和氧化鐵 ,一定不含有  氧化銅 。
(2)生成白色沉淀的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Ca(OH)2+CO2=CaCO3↓+H2O 。
【分析】(1)根據氧化銅、碳酸鈣、木炭和氧化鐵在密閉高溫條件下可能發生以下反應,碳酸鈣高溫煅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鈣進行分析;
(2)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進行書寫。
【解答】解:(1)氧化銅、碳酸鈣、木炭和氧化鐵在密閉高溫條件下可能發生以下反應,碳酸鈣高溫煅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鈣。木炭和氧化銅在高溫下反應生成銅和二氧化碳,木炭和氧化鐵在高溫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將氣體甲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產生白色沉淀,說明氣體甲是二氧化碳,向反應后的固體中加入50g9.8%的稀硫酸,得到氣體乙、固體全部溶解、得到淺綠色溶液,說明2.8g固體中含鐵,鐵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亞鐵和氫氣,故氣體乙為氫氣,可得出原固體中一定含木炭和氧化鐵,銅與稀硫酸不反應,故2.8g固體中不含銅,即原固體中不含氧化銅。
假設2.8g固體全部是鐵,消耗硫酸的質量為:Fe+H2SO4=FeSO4+H2↑
56 98
2.8g 4.9g
假設2.8g固體全部是氧化鈣,消耗硫酸的質量為:CaO+H2SO4=CaSO4+H2O
56 98
2.8g 4.9g
由此可知,無論2.8g固體中是否含氧化鈣,均能消耗4.9g硫酸,故固體樣品中可能含氧化鈣,即原固體中可能含碳酸鈣;由此可知,固體樣品中一定含有木炭和氧化鐵,一定不含有氧化銅;故答案為:木炭和氧化鐵;氧化銅;
(2)生成白色沉淀的反應為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和水,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Ca(OH)2+CO2=CaCO3↓+H2O;故答案為:Ca(OH)2+CO2=CaCO3↓+H2O。
8.現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KMnO4、CaCO3、炭粉、Fe粉、CaCl2、NH4HCO3中的一種或幾種。為確定其成分,現做如下實驗:
實驗一:取少量固體微熱,無氨味。
實驗二:另取少量固體溶于足量水,過濾,得無色濾液和濾渣。
實驗三:取實驗二中濾渣,加入足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固體部分溶解并得到淺綠色溶液。
(1)則原固體中一定含有  C、Fe (填化學式,下同),可能含有  CaCO3、CaCl2 。
(2)為確定固體中是否含有CaCl2,向實驗二中濾液中加入  Na2CO3溶液 ,振蕩并觀察現象。
【分析】根據碳酸氫銨不穩定,加熱會分解生成氨氣,高錳酸鉀溶于水,溶液顯紫色,碳酸鈣、炭粉、鐵粉都難溶于水,鐵和鹽酸反應會生成淺綠色的氯化亞鐵,碳酸根離子和鈣離子反應會生成碳酸鈣沉淀,炭粉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等知識進行分析。
【解答】解:現有一包固體粉末,可能含有KMnO4、CaCO3、炭粉、Fe粉、CaCl2、NH4HCO3中的一種或幾種。取少量固體微熱,無氨味,則原固體中一定不含NH4HCO3;另取少量固體溶于足量水,過濾,得無色濾液和濾渣,則原固體中一定不含高錳酸鉀;取實驗二中濾渣,加入足量稀鹽酸有氣泡產生,固體部分溶解并得到淺綠色溶液,則原固體中一定還含有鐵粉、炭粉,可能含有碳酸鈣、氯化鈣;
(1)則原固體中一定含有:C、Fe;可能含有:CaCO3、CaCl2。
(2)碳酸鈉和氯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氯化鈉,所以為確定固體中是否含有CaCl2,可以向實驗二中濾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振蕩并觀察現象。
故答案為:
(1)C、Fe;CaCO3、CaCl2;
(2)Na2CO3溶液。
9.興趣小組對兒童安全“炸包”開展項目式探究。
項目1:分析“爆炸”原因
(1)炸包內有白色粉末和一小袋液體。擠破小袋,兩種試劑接觸后,在有限的空間內  產生大量氣體,使內部壓強急速增大 而引發“爆炸”。
項目2:成分檢測
(2)用玻璃棒蘸取液體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pH=2,呈  酸 性。
(3)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試管中,滴入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觀察到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說明粉末為碳酸鹽或碳酸氫鹽。
項目3:探究粉末的成分。
【提出問題】該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查閱資料】①NaHCO3固體受熱分解成碳酸鈉、水和CO2,Na2CO3固體受熱不分解。②檸檬酸為一種有機酸,是常見的食品添加劑。
【作出猜想】猜想I:CaCO3;猜想Ⅱ:Na2CO3;猜想Ⅲ:NaHCO3。
(4)【驗證實驗】
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①將少量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攪拌 粉末  完全溶解  猜想Ⅲ正確
②另取少量粉末于試管中,充分加熱后,稱量  固體質量減輕 
(5)“實驗步驟②”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HCO3Na2CO3+CO2↑+H2O 。
(6)【反思拓展】咨詢老師得知袋內液體是檸檬酸。選用檸檬酸的原因是  檸檬酸是天然的防腐劑和食品添加劑 。
【分析】(1)根據兩種試劑反應產生大量氣體,使內部壓強急速增大而引發“爆炸”來分析解答;
(2)根據pH小于7,溶液呈酸性來分析解答;
(3)根據碳酸鹽或碳酸氫鹽與稀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來分析解答;
(4)①根據碳酸氫鈉易溶于水來分析解答;
②根據碳酸鈉受熱不分解,而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來分析解答;
(5)根據碳酸氫鈉加熱分解產生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來分析解答;
(6)根據檸檬酸是天然的防腐劑和食品添加劑來分析解答。
【解答】解:(1)擠破小袋,兩種試劑接觸后,在有限的空間內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大量氣體,使內部壓強急速增大而引發“爆炸”;
(2)用玻璃棒蘸取液體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讀出pH=2,pH小于7,溶液呈酸性;
(3)結論是粉末為碳酸鹽或碳酸氫鹽,碳酸鹽或碳酸氫鹽與稀鹽酸反應會生成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故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試管中,滴入稀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觀察到石灰水變渾濁,說明粉末為碳酸鹽或碳酸氫鹽;
(4)①實驗結論是猜想Ⅲ正確,說明白色粉末為碳酸氫鈉,碳酸氫鈉易溶于水,則將少量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攪拌,可觀察到粉末全部溶解;
②碳酸鈉受熱不分解,而碳酸氫鈉受熱易分解,另取少量粉末于試管中,充分加熱后,稱量,固體質量減輕,則說明該粉末為碳酸氫鈉;
(5)碳酸氫鈉加熱分解產生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HCO3Na2CO3+CO2↑+H2O;
(6)檸檬酸是天然的防腐劑和食品添加劑,所以可選用檸檬酸。
故答案為:(1)產生大量氣體,使內部壓強急速增大;
(2)酸;
(3)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①完全溶解;
②固體質量減輕;
(5)2NaHCO3Na2CO3+CO2↑+H2O;
(6)檸檬酸是天然的防腐劑和食品添加劑。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顺县| 龙山县| 宕昌县| 罗城| 安仁县| 巨鹿县| 五台县| 静乐县| 米易县| 郸城县| 阳泉市| 会同县| 莱阳市| 建水县| 鄂托克前旗| 大安市| 尼木县| 太白县| 德清县| 华容县| 湘阴县| 中方县| 文登市| 桐乡市| 逊克县| SHOW| 大荔县| 东方市| 蕲春县| 莲花县| 开鲁县| 策勒县| 绵竹市| 秦皇岛市| 宾川县| 芷江| 综艺| 台南市| 鄂温| 福海县| 平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