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我與社會》教案一、教學目標 政治認同 : 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 關注社會、 了解社會、 服務社會, 增進關心社會的情感, 自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道德修養 : 知道個人的成長與進步離不開社會生活, 并在社會生活中養成親社會行為, 做一個有道德的合格社會成員。 法治觀念 : 在參與社會活動中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權利義務相統一的理念, 做到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健全人格 : 理解個人與社會、 國家和世界的關系, 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變化,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學會在社會交往和實踐中鍛煉自己, 為個人價值的實現做準備。 責任意識 : 樹立主人翁意識, 對自己負責, 關心集體, 關心社會, 積極參與志愿者活動、 社區服務活動 。二、教材分析《 我與社會》 是八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教材以“我與社會”的關系為主線, 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教材內容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包括社會規則、 社會責任、 社會參與等, 旨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同時, 教材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豐富的案例和活動設計,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體驗社會實踐, 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三、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正處于青春期, 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增強, 對社會的認知也逐漸深入。 然而, 由于年齡和經驗所限, 他們在理解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時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部分學生可能過于關注個人利益, 忽視社會責任; 或者對社會規則缺乏足夠的了解和認同。 因此, 在教學過程中, 需要注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認識和理解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影響。 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意識, 使他們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 引導學生了解和遵守社會規則, 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 教學難點: 如何將抽象的社會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實例, 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如何引導學生克服個人主義傾向, 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 教學過程【導入】展示圖片:你的暑假是不是這樣的?又或者是這樣的......暑假已經結束了,假期的社會生活是絢麗多彩的。【授新課】 今年的暑假,發生了很多“大事”,比如······2024年巴黎奧運會(第33屆夏季奧運動會)是由法國巴黎舉辦的國際性奧林匹克賽事。本屆奧運會于當地時間2024年7月26日開幕,8月11日閉幕,共設有32個大項,329個小項。本屆奧運會共有206個國家和地區參賽。當地時間2024年7月26日19點30分開幕式在巴黎塞納河上舉行。開幕式上,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巴黎奧運會正式開幕。此次奧運開幕式是奧運會歷史上首次不在體育場內舉辦的開幕慶典。開幕式中,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由乒乓球運動員馬龍、花樣游泳運動員馮雨擔任。【情景探究】思考:李銘是通過什么方式了解社會的?參與社會生活獲得了哪些感受?我們還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了解、參與社會生活?學生:①閱讀圖書報紙、收看電視廣播、上網查詢②(到社區)進行社會調查③參觀博物館、觀光旅游、觀看升旗儀式④(到農村、社區等)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探究與分享】思考:暑假里,哪些事情讓你印象深刻,你都與哪些人打過交道?參加這些活動有什么意義?學生:......教師: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各種社會關系。隨著身體的成長、智力的發展、能力的提高,我們的社會生活空間不斷延展,我們會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案例分享】近日,冊亨縣巧馬鎮組織20名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鼓勵本土大學生參與新市民社區共商共建共治共享。通過4天的調研,大學生們通過PPT、短視頻、小故事等形式展現了小組調研成果,針對社區發展提出了有力可行的措施,為巧馬鎮打造“四共”最美社區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書什么信息?走進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意義?學生:.....教師:我們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會更加關心國家發展,或為之自豪,或準備為之分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形成了各種社會關系。我們的社會生活空間不斷延展,我們會與越來越多的人打交道,對社會生活的感受越來越豐富。 (個人)我們會更加關注社區治理,并獻計獻策。(社會)會更加關心國家發展,或為之自豪,或準備為之分憂。(國家)【探究一】人是政治的存在者,必定要過共同的生活——亞里士多德人的本質不是單個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理解名言并且思考問題:個人和社會有什么之間關系?展示圖片:、思考:通過上圖,你得出哪些結論?學生:......教師: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這叫做六度空間理論。觀看視頻: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學生:......教師:①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把個人看成點,把人與人的關系看成線,那么,由各種關系連成的線就“織”成一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探究二】在社會關系中,我們只有一種身份嗎?思考一:同一個人,為什么身份不同?學生:......教師:②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立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思考二:你知道幾種主要的社會關系嗎?拓展:①血緣關系——因血親或生理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家庭、家族成員之間的關系等。②地緣關系——直接建立在人們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如同鄉、鄰居等③業緣關系——以人們廣泛的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同學、同事等。六、課堂小結1.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P4)① 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一個“結點”。② 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立的。在不同的社會關系中,我們具有不同的身份。③兩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補充)2. 幾種主要的社會關系(P5):① 血緣關系 ② 地緣關系 ③ 業緣關系七、課堂檢測1.人與社會的關系是人生的基本關系,是社會生活的核心可題,對這一關系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A.每個人的成長發展都離不開社會B.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C.人的身份是在社會關系中確定的D.社會的存在可以不依賴于個人2.人們在_______中形成了各種社會關系。( )A.社會交往B.投身社會的過程C.社會D.社會關系3.我們每個人周國都有一個“小,正是由于個個小網無限延伸, 才組成了社會這張大網,每個人都是社會這張大網上的個結點,這說明( )A.個人的成長與社會無關B.要形成自己的小團體C.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獨立的個體D.個人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