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繪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藍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解讀
第一部分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和主題
(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
第一,準備時間充足
在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改革需要體現系統設計和整體推進的特點。改革進入后期階段,難度加大,對系統化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準備時間較長。2023年11月27日,黨中央發出通知,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議題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方面和部分干部群眾意見。大家一致認為,黨中央決定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重點研究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
第二,重要預報不斷發布
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兩個謀劃”:一是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這是總體改革的重要步驟;二是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落實金融體制改革。這次房地產調整暴露了1994年分稅制以來的一些問題,尤其是土地財政問題、地方稅收轉型、財權與事權的對稱問題等財稅體制問題。為了解決這些重大問題,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應被視為宏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
2024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對改革的謀劃進行了一些預告。
會議指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個重要年份,主要任務是謀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既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續篇,也是新征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新篇。要堅持用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解決發展中的問題、應對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要繼續抓好有利于擴大內需、優化結構、提振信心、保障民生、防范化解風險的改革舉措,集中解決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
2024年5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進行調研,聽取專家和企業家的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緊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也就是說,我們主要是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目的性非常明確。
第三,改革的重大意義如何體現?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首先對我們所處的時期作出了判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的核心任務和使命,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這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而是制度的完善,表明中國的發展、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到了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主題與黨的十八屆和十九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有所不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聚焦于深化改革,當時的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重點在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這是對政治體制改革和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部署,旨在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到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我國正處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因此會議的主題確定為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這里的“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新提法,之前使用的是“全面深化改革”,而這次則強調了“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確定這一主題的原因是中央對于中國式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偉業,包括我們經常提到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有著明確的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我們的目標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有相應的發展機制和制度保障,包括生產力的現代化以及上層建筑和生產關系的現代化。
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第三,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第四,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五,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第六,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第七,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八,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第九,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第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十一,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第十二,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十三,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
第二部分
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論述可以概括為十個方面:
1.堅持黨的領導,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根本政治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旗幟鮮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決維護中央權威,保證政令暢通,堅定不移實現中央改革決策部署”。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保改革開放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我們的改革開放是有方向、有立場、有原則的”,“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3.堅持開拓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
4.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
5.堅持問題導向,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
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以深化”,全面深化改革要抓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解決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深層次矛盾和問題。
6.堅持解放思想,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把改革開放不斷推向前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7.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深化改革,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要堅持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8.堅持科學方法論,加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實效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面改革,在各項改革協同配合中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加強各項改革的關聯性、系統性、可行性研究”。
9.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我國發展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
10.堅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用釘釘子精神攻堅克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針對偉大社會革命實踐的新要求來謀劃黨的自我革命,用偉大社會革命發展的新成果來檢驗黨的自我革命的實際成效,努力實現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以偉大社會革命促進黨的自我革命。”
(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述
1.增加一個“重大任務”,與“首要任務”相呼應
公報增加了一個“重大任務”,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到的“首要任務”相呼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首要任務是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而重大任務則是民生,是社會領域的改革和發展任務。因此,我認為這次改革首次聚焦于民生,更多地側重于加快社會改革。這隱含的意思是增加了一個與首要任務相呼應的重大任務,這是一個新的觀點和創新。
需要深化以下改革,完善相關制度:
第一,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
第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第三,完善就業優先政策。
第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第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第六,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2.強調深化改革,從過去偏重于“放”和“化”,轉為“立機制、立制度”
過去,改革偏重于“放”和“化”,即市場化改革、要素市場化、商品市場化,以及資源品價值形成機制的市場化。我們談論的放開價格、放開審批管制,都是“放”和“化”的體現。然而,現在我們越來越重視“立”,即建立機制、建立制度。因此,我們現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實際上是一個升級版,從“放”和“化”轉變為以“立”為主,即建立機制、建立制度。這標志著全面深化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全面建立機制、建立制度的改革。
以下是支撐這一重大變化和創新的幾個觀點:
第一,制度建設作為主線。在六大原則中,首次提出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而不是單純的市場化。
第二,機制的重要性。在完善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部分,強調了機制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導作用。
第三,高質量發展的激勵約束機制。高質量發展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需要通過制度來保障,特別是激勵機制。
3.第一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三重”制度支撐
現代化是有制度支撐的,它表現為發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投資水平、資本回報率等經濟指標,但更深層次上,它是制度的體現。那么,這些制度具體是什么呢?我認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支撐,也就是“兩保障一基礎”。
第一個重要保障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不僅是制度的一部分,更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基石。
第二個制度保障是法治。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另一重要保障。
第三,國家安全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在“兩保障一基礎”中,國家安全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第三部分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思路與系統部署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總體思路
1.指導思想:一個總堅持、三個貫徹、兩個堅持、兩個統籌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2.總體思路和方法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更加注重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關于改革的總體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里的“繼續”意味著向更高階段、更高水平發展,包括高水平的市場經濟體制、高水平的開放制度、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等,這些都是新時代的要求。
具體來說,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這里的“體制機制”指的是市場經濟體制,而“制度”指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機制是一種手段,而制度是基礎和根本。三項基本制度將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目標,是黨和政府領導水平和治理能力的提升,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健全相關規則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質生產力更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促進各類先進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第一,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目標是高水平。
第二,聚焦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是政治方面的聚焦。
第三,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是文化方面的聚焦。
第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這是社會發展的聚焦。
第五,聚焦建設美麗中國。這是生態方面的聚焦。
第六,聚焦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這是國家安全的聚焦。
第七,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的“六大原則”
第一個原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第二個原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第三個原則,堅持守正創新。
第四個原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第五個原則,堅持系統觀念。
第六個原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統部署
第一,經濟領域改革。強調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包括高質量發展、創新、宏觀調控、城鄉融合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等內容。經濟體制改革是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制度保障之一。
第二,政治領域改革。健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涉及兩個體系:民主制度體系和法治體系,它們是政治領域改革的核心。
第三,文化領域改革。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文化領域的創新發展。
第四,社會領域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體系。民生保障和在發展中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需要通過體制上的改革來實現。
第五,生態領域改革。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
第六,國家安全領域改革。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持續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這是國家安全領域的重要改革內容。
第七,黨的領導。提高黨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黨的領導是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證。
第四部分
進一步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方面
(一)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一,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
第二,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第三,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
(二)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
第一,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第二,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健全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三)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第一,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第二,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四)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
第一,必須完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統籌推進財稅、金融等重點領域改革,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
第二,要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和政策統籌協調機制,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
(五)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一,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縮小城鄉差別,促進城鄉共同繁榮發展。
第二,要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六)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
第一,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第二,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七)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
第一,必須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
(八)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第一,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第二,要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
展開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