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二中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0月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3七上·蘭溪月考)“……考古發現包括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子等。”據此可知,北京人( )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③會人工取火④已經學會原始狩獵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④2.(2023七上·蘭溪月考)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考古學者在云南、北京等地發現了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如圖位于M處的遺址最有可能是( )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二里頭遺址3.(2023七上·蘭溪月考)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 )河姆渡遺址·豬紋陶缽 仰韶遺址·魚鳥紋彩陶壺 馬家窯遺址·舞蹈紋彩陶盆A.會農業種植 B.具有樸素審美觀念C.會制作陶器 D.開始飼養家禽家畜4.(2023七上·蘭溪月考)傳說炎帝教民制作陶器、嫘祖擅長紡織。如今考古學者在河南等地發掘出陶壺和絲織品等。這些發現說明了( )A.遠古傳說等于歷史史實 B.傳說與考古發現可以相互印證C.遠古傳說與考古相矛盾 D.中國文明的發展歷程相對遲緩5.(2023七上·蘭溪月考)據《禮記·禮運》記載:夏朝建立后,“天下為家……是謂小康”。材料中“小康”社會的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6.(2023七上·蘭溪月考)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授土授民給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對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國”與“家”的對立,他們把自己的宗族稱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這表明,分封制( )A.強化了血緣與政治聯系 B.埋下了分裂割據隱患C.突出了權利與義務統一 D.淡化了民眾等級觀念7.(2023七上·蘭溪月考)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如圖歷史事件發生在如圖中①對應朝代的是(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局部)A.郡縣制度的確立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司母戊鼎的鑄造 D.百家爭鳴局面形成8.(2023七上·蘭溪月考)2023年是我國農歷癸卯年(兔年),從字形推測下列甲骨文中“兔”字是( )A. B. C. D.9.(2023七上·蘭溪月考)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下列圖示中的工具按材質出現先后順序排列應該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10.(2023七上·蘭溪月考)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陽某人發跡的故事,你認為哪個是不可能的( )A.他在一次戰爭中殺敵有功,得到了幾十畝土地的賞賜B.幾年后,他辛勤耕種這些土地,糧食豐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C.他因才能出眾,被國君賞識,直接派到某縣任職D.后來,他賣掉土地去經商,得到政府的獎勵,成為大富翁二、非選擇題(共30分)11.(2023七上·蘭溪月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材料二禹傳子,家天下。材料三(武王伐紂后)罷兵①西歸……封諸侯……封②功臣謀士,而師尚父③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譯:①罷兵:收兵;②封:分封;③尚父:即姜太公(1)材料一反映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哪一項民主制度?請舉例說明古代的哪幾位先賢是通過這種方法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2)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實行什么政治制度?(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實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實行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12.(2023七上·蘭溪月考)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是民族賴以生存的支柱。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問題。(1)請寫出圖一文物所屬的遠古居民的名稱。仔細觀察后,你能獲得哪些有效歷史信息。(2)圖二的文物出土于殷墟,這件文物上使用的是什么文字。這一文字有怎樣的歷史意義。(3)圖三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青銅器,請寫出它的名稱。想一想這件青銅器能告訴我們哪些歷史信息?(4)綜合以上探究,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做些什么?13.(2023七上·蘭溪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前后相隨。——《①____》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②____》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③____》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④____》(1)文化類創新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典籍中的經典名篇,立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材料一中的經典名句出自哪里,請將①②③④處的典籍名稱補充完整。(2)材料二春秋時代,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積極從事霸業活動。……到了戰國時期,奪權勝利的地主階級為了鞏固和擴展利益,先后開展了社會改革,掀起了變法運動。面對當時的社會大變革,人們提出不同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根據材料二,概括“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人類的形成【解析】【分析】 在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石器和骨器,說明北京人已經會制造和使用工具,①正確;②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在灰燼中發現大量的骨頭,說明北京人已經學會兩原始狩獵,④正確,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2.【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A、根據位置判斷,圖中M離北京較近,判斷為北京人遺址,A正確B、河姆渡遺址主要位于浙江寧波,和圖中位置不符合,B錯誤;C、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不符合,C錯誤;D、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與圖中位置不符合,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3.【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原始居民的手工業發展,因此排除A和D,材料中提示出土文物的造型和圖案設計,因此強調的是文物的圖案而不是陶器本身,排除C,各個陶器上分別出現豬紋、魚鳥紋和舞蹈紋體現了原始居民具有樸素審美觀念,排除A/C/D,B正確; 故答案為:B【點評】河姆渡遺址主要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5000年前。4.【答案】B【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在傳說中炎帝教民制作陶器、嫘祖擅長紡織,而在后期的考古同樣發現了 陶壺和絲織品 ,這說明,傳說和考古發現可以相互印證,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史實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遠古傳說有夸張也缊藏著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不可全信,也不可完全否定它。所以考古學者在河南等地發掘出陶壺和絲織品等。這些發現說明了遠古傳說中蘊藏著一些可靠的歷史信息。5.【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可知,材料中“小康”社會的政治制度是世襲制。 排除A/C/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天下的傳承等6.【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在材料中這種做法強化了血緣關系,但是淡化了政治聯系,A錯誤;B、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西周分封制下,對血緣關系的認同大于對國家觀念的認同,血緣親疏關系比政治等級關系更重要,這容易造割據,不利于周王統治,B正確;C、材料中沒有體現權利和義務的統一,C錯誤;D、材料中沒有體現民眾等級觀念,D錯誤; 故答案為:B【點評】古代帝王的后裔和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區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通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目的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7.【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郡縣制確立時間始于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被正式推廣到全國,A錯誤;B、世襲制替代禪讓制是在夏朝,大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即位,代表世襲制取代禪讓制,B錯誤C、該鼎約在商后期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即商王武丁之妻)鑄鼎,符合圖中 ① 對應時間,C正確D、百家爭鳴局面形成主要是在春秋戰國時期,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8.【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中華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甲骨文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成,圖中ABCD中C的形狀最像兔子,因此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甲骨文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展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9.【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青銅鏟出現于西周時期;②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③打制石器出現于元謀人時期;④骨耜出現于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時期。故③④①②的排序正確。C項③④①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產工具的改進,要求具備知識識記和分析能力。10.【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材料中時間為公元前350年,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內容有: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準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知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如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ABC都符合商鞅變法內容,因此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11.【答案】(1)禪讓制,堯、舜、禹。(2)世襲制。(3)分封制。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1)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等關鍵字可以看出該時期主要施行的是禪讓制,在傳說中主要是堯舜禹三位古代首領通過這種方式擔任首領。(2) 禹傳子,家天下 禹將首領傳給兒子啟,代表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因此材料中體現的政治制度為世襲制。(3)材料三中將土地分封給功臣,體現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實施是為了穩定當時的社會政治秩序,也是為了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點評】“分封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12.【答案】(1)半坡居民 彩陶制作水平較高;會通過捕魚獲取食物;能用原始符號表達事物;具有原始審美觀念。(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善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3)司母戊鼎 說明商朝國力的強盛;商朝青銅冶煉技術的精湛。(4)自覺學習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做貢獻,國家強大就會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創造更好的條件;在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創新發展,使其成為我們創造歷史新輝煌的重要根基。(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1)圖一為半坡人面魚紋陶盆,出土于半坡遺址,從圖一我們可以看出半坡居民已經能夠燒制彩陶,而且彩陶制作繪畫等工藝較好,體現出半坡居民彩陶制作水平較高。(2)圖中文字出現在骨頭上,因此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展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3)結合所學知識,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最大的青銅器是 司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4)對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第一先學習和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其次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相結合,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點評】在云南省元謀縣,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經專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牙齒和遺物,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13.【答案】(1)①:老子(或道德經);②:論語;③:墨子;④:韓非子。(2)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諸侯爭霸;變法改革。【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中的關鍵詞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再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判斷 ① 為《道德經》, ② 克己復禮,出自《論語》 ③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觀點出自《墨子》 ④ 強調嚴刑重罰,是法家的觀點,出自《韓非子》。(2)從政治上來講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從科技上講,當時數學、天文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點評】 百家爭鳴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涌現并互相爭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以孔子、老子和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以及其他學派相互爭論,相互批評的局面,百家爭鳴"不僅指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之間的爭芳斗艷,而且也象征了學術上的自由和繁榮。這一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孔子1 / 1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二中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0月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2023七上·蘭溪月考)“……考古發現包括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灰燼……其中最厚的灰燼可達4米。灰燼中有很多石頭、骨頭和樸樹子等。”據此可知,北京人( )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②保留了某些猿的特征③會人工取火④已經學會原始狩獵A.①③④ B.①④ C.①②④ D.②④【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人類的形成【解析】【分析】 在遺址中發現大量的石器和骨器,說明北京人已經會制造和使用工具,①正確;②③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在灰燼中發現大量的骨頭,說明北京人已經學會兩原始狩獵,④正確,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2.(2023七上·蘭溪月考)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考古學者在云南、北京等地發現了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如圖位于M處的遺址最有可能是( )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A.北京人遺址 B.河姆渡遺址 C.半坡遺址 D.二里頭遺址【答案】A【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A、根據位置判斷,圖中M離北京較近,判斷為北京人遺址,A正確B、河姆渡遺址主要位于浙江寧波,和圖中位置不符合,B錯誤;C、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不符合,C錯誤;D、二里頭遺址位于洛陽,與圖中位置不符合,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打制和使用工具,會使用天然火。3.(2023七上·蘭溪月考)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下面的出土文物從器物造型和圖案設計上可以印證我國原始居民( )河姆渡遺址·豬紋陶缽 仰韶遺址·魚鳥紋彩陶壺 馬家窯遺址·舞蹈紋彩陶盆A.會農業種植 B.具有樸素審美觀念C.會制作陶器 D.開始飼養家禽家畜【答案】B【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解析】【分析】材料中主要體現的是原始居民的手工業發展,因此排除A和D,材料中提示出土文物的造型和圖案設計,因此強調的是文物的圖案而不是陶器本身,排除C,各個陶器上分別出現豬紋、魚鳥紋和舞蹈紋體現了原始居民具有樸素審美觀念,排除A/C/D,B正確; 故答案為:B【點評】河姆渡遺址主要位于浙江省寧波市,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7000-5000年前。4.(2023七上·蘭溪月考)傳說炎帝教民制作陶器、嫘祖擅長紡織。如今考古學者在河南等地發掘出陶壺和絲織品等。這些發現說明了( )A.遠古傳說等于歷史史實 B.傳說與考古發現可以相互印證C.遠古傳說與考古相矛盾 D.中國文明的發展歷程相對遲緩【答案】B【知識點】探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和途徑【解析】【分析】在傳說中炎帝教民制作陶器、嫘祖擅長紡織,而在后期的考古同樣發現了 陶壺和絲織品 ,這說明,傳說和考古發現可以相互印證,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史實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遠古傳說有夸張也缊藏著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不可全信,也不可完全否定它。所以考古學者在河南等地發掘出陶壺和絲織品等。這些發現說明了遠古傳說中蘊藏著一些可靠的歷史信息。5.(2023七上·蘭溪月考)據《禮記·禮運》記載:夏朝建立后,“天下為家……是謂小康”。材料中“小康”社會的政治制度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答案】B【知識點】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啟繼承父位,從此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可知,材料中“小康”社會的政治制度是世襲制。 排除A/C/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世襲制就是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按照血統關系世代傳承,這種傳承主要有“家”的傳承,諸侯國的傳承,天下的傳承等6.(2023七上·蘭溪月考)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給諸侯叫做“建國”,諸侯授土授民給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對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國”與“家”的對立,他們把自己的宗族稱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國”。這表明,分封制( )A.強化了血緣與政治聯系 B.埋下了分裂割據隱患C.突出了權利與義務統一 D.淡化了民眾等級觀念【答案】B【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在材料中這種做法強化了血緣關系,但是淡化了政治聯系,A錯誤;B、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西周分封制下,對血緣關系的認同大于對國家觀念的認同,血緣親疏關系比政治等級關系更重要,這容易造割據,不利于周王統治,B正確;C、材料中沒有體現權利和義務的統一,C錯誤;D、材料中沒有體現民眾等級觀念,D錯誤; 故答案為:B【點評】古代帝王的后裔和商的遺民以及立功的將士,讓他們在地方作“諸侯”,分區管理,輔佐周王,被封的“諸侯”在“封國”內繼續分封,通過這種逐級分封,下級對上級承擔繳納貢物,軍事保衛,服從命令等義務。目的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7.(2023七上·蘭溪月考)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如圖歷史事件發生在如圖中①對應朝代的是( )中國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圖(局部)A.郡縣制度的確立 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司母戊鼎的鑄造 D.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A、郡縣制確立時間始于春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被正式推廣到全國,A錯誤;B、世襲制替代禪讓制是在夏朝,大禹的兒子啟在禹死后即位,代表世襲制取代禪讓制,B錯誤C、該鼎約在商后期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母親(即商王武丁之妻)鑄鼎,符合圖中 ① 對應時間,C正確D、百家爭鳴局面形成主要是在春秋戰國時期,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8.(2023七上·蘭溪月考)2023年是我國農歷癸卯年(兔年),從字形推測下列甲骨文中“兔”字是( )A. B. C. D.【答案】C【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中華文明的曙光【解析】【分析】甲骨文由象形文字演化而成,圖中ABCD中C的形狀最像兔子,因此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甲骨文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展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9.(2023七上·蘭溪月考)工具的進步是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下列圖示中的工具按材質出現先后順序排列應該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答案】C【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青銅鏟出現于西周時期;②鐵農具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③打制石器出現于元謀人時期;④骨耜出現于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人時期。故③④①②的排序正確。C項③④①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產工具的改進,要求具備知識識記和分析能力。10.(2023七上·蘭溪月考)下列是描述公元前350年生活在咸陽某人發跡的故事,你認為哪個是不可能的( )A.他在一次戰爭中殺敵有功,得到了幾十畝土地的賞賜B.幾年后,他辛勤耕種這些土地,糧食豐收,政府免除他的徭役C.他因才能出眾,被國君賞識,直接派到某縣任職D.后來,他賣掉土地去經商,得到政府的獎勵,成為大富翁【答案】D【知識點】秦始皇開創大一統【解析】【分析】材料中時間為公元前350年,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內容有: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準許自由買賣;②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可知商鞅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如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ABC都符合商鞅變法內容,因此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商鞅自魏國入秦,提出了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秦孝公任商鞅為左庶長,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兩次實行以“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實行連坐之法”為主要內容的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集權國家二、非選擇題(共30分)11.(2023七上·蘭溪月考)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材料二禹傳子,家天下。材料三(武王伐紂后)罷兵①西歸……封諸侯……封②功臣謀士,而師尚父③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譯:①罷兵:收兵;②封:分封;③尚父:即姜太公(1)材料一反映我國原始社會時期哪一項民主制度?請舉例說明古代的哪幾位先賢是通過這種方法擔任部落聯盟首領的?(2)材料二反映出古代實行什么政治制度?(3)材料三反映出西周實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實行該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1)禪讓制,堯、舜、禹。(2)世襲制。(3)分封制。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炎帝、黃帝與堯舜禹的傳說【解析】【分析】(1)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等關鍵字可以看出該時期主要施行的是禪讓制,在傳說中主要是堯舜禹三位古代首領通過這種方式擔任首領。(2) 禹傳子,家天下 禹將首領傳給兒子啟,代表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因此材料中體現的政治制度為世襲制。(3)材料三中將土地分封給功臣,體現的是分封制,分封制實施是為了穩定當時的社會政治秩序,也是為了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點評】“分封制”在周朝時期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劃分為諸侯的社會制度。12.(2023七上·蘭溪月考)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是民族賴以生存的支柱。閱讀下列圖片材料,回答問題。(1)請寫出圖一文物所屬的遠古居民的名稱。仔細觀察后,你能獲得哪些有效歷史信息。(2)圖二的文物出土于殷墟,這件文物上使用的是什么文字。這一文字有怎樣的歷史意義。(3)圖三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青銅器,請寫出它的名稱。想一想這件青銅器能告訴我們哪些歷史信息?(4)綜合以上探究,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做些什么?【答案】(1)半坡居民 彩陶制作水平較高;會通過捕魚獲取食物;能用原始符號表達事物;具有原始審美觀念。(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善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3)司母戊鼎 說明商朝國力的強盛;商朝青銅冶煉技術的精湛。(4)自覺學習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做貢獻,國家強大就會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創造更好的條件;在民族傳統文化基礎上創新發展,使其成為我們創造歷史新輝煌的重要根基。(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知識點】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原始的農業聚落;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1)圖一為半坡人面魚紋陶盆,出土于半坡遺址,從圖一我們可以看出半坡居民已經能夠燒制彩陶,而且彩陶制作繪畫等工藝較好,體現出半坡居民彩陶制作水平較高。(2)圖中文字出現在骨頭上,因此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流行于商周時期,是迄今為止中國發展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3)結合所學知識,目前世界上已經發現最大的青銅器是 司母戊鼎 ,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商后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4)對于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從自身出發,第一先學習和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其次在學習的基礎上創新,將傳統文化和時代相結合,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光彩。【點評】在云南省元謀縣,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經專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牙齒和遺物,證明他們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13.(2023七上·蘭溪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難易相成,長短相形……前后相隨。——《①____》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②____》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③____》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④____》(1)文化類創新節目《典籍里的中國》,聚焦典籍中的經典名篇,立足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材料一中的經典名句出自哪里,請將①②③④處的典籍名稱補充完整。(2)材料二春秋時代,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促成這一社會變革的物質因素,是生產力的發展。……一些隨著地方經濟發展逐步強大的諸侯國,積極從事霸業活動。……到了戰國時期,奪權勝利的地主階級為了鞏固和擴展利益,先后開展了社會改革,掀起了變法運動。面對當時的社會大變革,人們提出不同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摘編自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根據材料二,概括“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答案】(1)①:老子(或道德經);②:論語;③:墨子;④:韓非子。(2)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諸侯爭霸;變法改革。【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中的關鍵詞 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再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判斷 ① 為《道德經》, ② 克己復禮,出自《論語》 ③ 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的觀點出自《墨子》 ④ 強調嚴刑重罰,是法家的觀點,出自《韓非子》。(2)從政治上來講當時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從科技上講,當時數學、天文等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點評】 百家爭鳴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在這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涌現并互相爭鳴,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的思想解放運動。以孔子、老子和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以及其他學派相互爭論,相互批評的局面,百家爭鳴"不僅指出了春秋戰國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之間的爭芳斗艷,而且也象征了學術上的自由和繁榮。這一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孔子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二中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0月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二中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0月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