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音樂 年級 六年級 學期 春季課題 轉圓圈教科書 書 名:小學音樂出版社:人民音樂出版社教學目標1.能辨別歌曲中2/4、3/4變化拍子,并唱準“do、mi、sol”三個音。2.能用圓潤而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轉圓圈》并嘗試進行二聲部合唱。3.了解撒尼族相關音樂文化和風俗,感受、體驗歌曲中月下歡歌的場景和歡快的情緒。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歌曲中變化拍子、音樂記號和演唱情緒的表現。教學難點:用圓潤彈性的聲音歌唱,并嘗試二聲部合唱。教學過程一、激趣導入1、節奏游戲。教師隨音樂示范舞步、學生模仿,體會舞步特點。師:“孩子們,歡迎來到今天的音樂課堂。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做一個活動,請看老師的示范。”師:“請你隨視頻模仿老師的動作,我們一起來跳一跳這段舞蹈。同時請你思考,我們的舞步有什么樣的特點?”師:“反應真棒!相信你也一定感受了舞步的變化。是的,舞步有時是一邊點三下,有時是一邊點兩下,以及還有點三下和點兩下交替進行的舞步。”2、揭示課題《轉圓圈》。師:“像這樣帶有變化拍子的舞步在彝族音樂中經常出現,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要學唱的歌曲《轉圓圈》。”【設計意圖】 通過教師示范,復習五年級學過知識點——變化拍子。用以往舊知聯系新知,讓學生初步了解撒尼族音樂特點。用自己的肢體語言進行律動,在模仿中參與表現音樂,激發學習興趣。二、感受欣賞,了解作品簡介撒尼族,初聽歌曲,感受歌曲所表達意境。師:“《轉圓圈》是一首來自撒尼族的民歌。撒尼是彝族的一個分支,他們主要生活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每當夜幕降臨月亮升起時,撒尼族小朋友們在皎潔的月光下,手拉手站成排,跳起歡快而熱烈的圓圈舞。下面,讓我們一起完整聆聽,這首歌曲的情緒是怎樣的?速度又有怎樣的變化呢?”師:“聽完后你有答案了嗎?是的,這首歌曲總體十分歡快,表現了撒尼小朋友在月光下跳舞的快樂心情。歌曲一開始速度較慢,后面逐漸加快,氣氛也越來越熱烈。”【設計意圖】 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通過聆聽感受歌曲所表達的意境,引導學生對音樂的總體把握,為學習歌曲做好鋪墊。三、新課教學1、歌曲第一、二樂句學習,表現與體會意境之美。(1)律動感受一、二樂句。師:“現在,我們先來學習歌曲的第一部分,這部分節奏較為寬松,表現了月亮緩緩升起時的場景。我們用撒尼族擺手舞的動作來感受一下這部分的韻律。跟著老師將你的雙手隨著音樂的起伏、漸強、漸弱的力度變化以及延長音的地方向上或向下擺動。”(2)學唱一、二樂句旋律。師:“接下來老師要請你開口唱一唱了,調整好呼吸、面帶微笑、聲音輕輕地,隨老師琴聲演唱第一、二樂句的旋律。”(3)學唱一、二樂句歌詞。師:“這一次帶入歌詞我們再來一遍。”【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教師范唱、體態律動、學生參與演唱的形式感受歌曲一、二樂句越來越快的速度和緊密的節奏變化,體會撒尼小朋友盼望月亮出來的熱切心情。2、教唱高聲部。(1)體態律動感受變化拍子。師:“接下來,我們進行歌曲第二部分的學習。歌曲從第三樂句開始進入了歡快的旋律,在這段旋律中出現了大量的變化拍子,老師用色塊進行區分。藍色部分代表三拍子,像這樣拍;紅色部分代表二拍子,像這樣拍。記住了嗎?你也試著來拍一拍吧。”(2)教唱高聲部旋律。師:“隨著月亮升起,撒尼族小朋友們的舞蹈越來越歡快。歌曲第二部分的力度、速度也隨之發生變化。力度從弱變為中強,速度由徐緩的轉為小快板,同時在第四樂句和第五樂句中出現了俏皮的倚音。整首歌曲曲調較為簡單,主要由do、mi、sol三個音構成。那接下來我們稍微放慢速度,先來唱唱高聲部的旋律。”(2)加入歌詞。師:“跟老師琴聲帶入歌詞我們再來一遍。”【設計意圖】《轉圓圈》為二聲部合唱歌曲有一定教學難度,將歌曲分為兩個聲部進行學習,從旋律、音樂記號再到歌詞,層層遞進引導學生記憶旋律。3、教唱低聲部。(1)師生接唱低聲部旋律。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學習低聲部的旋律,第一遍跟老師接龍唱,我們一起來配合一下。”(2)視譜唱二聲部旋律。師:“低聲部的旋律同樣也是do、mi、sol三個音構成,只是音域還要再低一些,讓我們再來唱一遍。”(3)填詞唱低聲部。師:“填入歌詞完整的唱一遍低聲部。” 師:“唱得真棒!接下來回到原速我們再來唱一遍,鞏固加深記憶。” 【設計意圖】在低聲部教學過程中,通過跟師生接龍唱、跟琴聲唱、填入歌詞、表現歌曲的遞進性教學模式,降低了識譜的難度提高歌曲演唱的準確度。4、二聲部合唱。 師:“下面讓我們跟著歌曲的伴奏,試著唱一唱兩個聲部的合唱吧,注意演唱的情緒。”師:“如果通過剛才的學習還有不太熟練的地方,請你按下音頻回放鍵再來唱一遍。”【設計意圖】由于二聲部合唱有一定教學難度,該環節可反復聆聽、模唱,以此幫助學生逐步提高唱好歌、會唱歌的音樂能力。。四、拓展延伸觀看視頻——撒尼族大三弦舞。師“同學們,《轉圓圈》這首歌曲顧名思義因舞蹈的隊形而得名。撒尼族人民不僅歌聲甜美,擅長熱情洋溢的舞蹈,同時他們還特別喜愛樂器。每逢重大節日,小伙子們帶著自己心愛的大三弦、竹笛等樂器,撒尼姑娘們隨著音樂的旋律邁著輕快的舞步左旋右轉。接下來,我們來欣賞一段撒尼族大三弦的舞蹈。”【設計意圖】 撒尼族是彝族的一個支系,通過拓展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能讓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對撒尼族歌舞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于提高學生綜合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五、課堂總結師:“今天我們在這里學習了撒尼民歌《轉圓圈》,感受到了撒尼小朋友月下歡歌的情景,對美好生活的熱愛。撒尼族民歌太美太好聽了,同時我們祖國還有很多優秀的地方民歌等著我們去發掘和學習。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做傳承文化的小使者,讓民歌的旋律一直傳唱下去!今天的課就先上到這里,孩子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