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5、小說主題多維探究-關鍵物象思路引入物象在小說中往往承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隱喻內涵,通過分析物象,我們可以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情感、人物性格等多個方面。眾所周知,寫作首先是有一種情感要抒發,在心中郁結已久,然后是由一個事件,一個景物,有時甚或由一個意象觸發,情感終于找到一個載體,于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著名學者王富仁說:“真正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有對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說,它寫了一些人、一些事、一個意象,但表現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人、這些事、這個意象。它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只是一個發光體,但這個發光體所能夠照亮的范圍卻是無限廣大的。”在這里,小說意象的功能是巨大的,它除了可作為環境、人物和情節的構成成分,作為文章線索、人物紐帶兩大功用外,它還具備文化意蘊的美學功能。這種文化意蘊的生成是積久成習,代代相沿的。典例分析典例一解讀小說主題,要學會尋找“意象”與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的關聯,要從“意象”這一發光體拓展開去,在情節或場景的暗示下,聯系社會生活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追本溯源”,破解人物情感、心理、性格的文化密碼,探求人物生活的文化因素。比如,2016全國卷Ⅰ,為什么以《鋤》而不以《守護農田》為標題?【賞析】以“鋤”這個意象為例,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從物質層面,鋤作為一種農具,喻示六安爺的勞動者身份與生存狀態;從情感層面,鋤地可以“過癮”,揭示人物與土地的親密關系,體現勤勞質樸的品質;從文化層面,鋤意味著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鋤地無處可鋤,又暗含對農耕文明衰落的惆悵與嘆惋。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解讀,作品主題、文本意蘊不言自明。典例二2021年浙江高考小說《麥子》小題:探究“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解析】文章的三到六段直接寫老婆婆在麥田里行走,她撫摸麥子,就像撫摸自己的孩子一樣;并由麥粒“肥肥胖胖,軟乎乎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引出關于他們失去孩子,把麥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的情節;第十到十一段描寫老頭種麥子的情景;然后回憶他們見面和結婚的情節,寫他們從結婚以來就一直種麥子;結尾寫他們對土地的熱愛,仍然沒有離開麥子,“老婆婆搓開一只麥穗,搓出幾十顆胖乎乎的麥粒兒,輕輕拍打著:‘哈哈,我有這么多孩子’”。可見“麥子”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麥子”也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文中這樣描寫他們,“老婆婆走到濃密的樹林里,老頭兒發現她竟然一身金黃,飄動著團團芳香,就像一頭金色的豹子”,“老頭兒端著簸箕,把金黃的麥種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時分,泥土波濤洶涌就像沸騰的金屬。老頭兒的手臂跟鷹一樣伸向蒼穹,把落日給遮住了,手臂粗壯的黑影頭落到地上,隨即發出一陣粗重的刷刷聲”。他們就像文中所寫的“麥子”一樣,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一樣能夠扎根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生存下去。“麥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扎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土作貢獻。文中這樣描寫,“豹子走在麥田里,麥子嘩嘩響起來。麥子的金光灑在榆樹上,榆樹葉子油汪汪的;麥子的金光灑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籠頭,云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凈遼闊的蒼穹上吃草”,寫老婆婆用她的強悍的守護給予了這片土地以生命的希望;“麥子的大網捕獲了土地,肥大的土塊兒跟魚群一樣跳起來,向四周奔竄。太陽落下去,麥子升起來。老頭兒端著空簸箕,眼睛充滿夢幻般的光芒”,“長滿谷地的麥子,大片大片的麥子……太陽落下去,麥子長起來”,描寫他們種麥子的情景,“麥子”就是“太陽”,是“希望”。這樣寫生動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參考答案】①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②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土作貢獻的主題。技法總結一、關注物象的描寫和象征意義仔細閱讀小說中對物象的描寫,注意作者如何刻畫物象的特點、形態、顏色等,以及物象在小說中出現的頻率和位置。分析物象的象征意義,考慮物象是否代表了某種特定的概念、情感或價值觀。例如,花朵可能象征美麗、愛情或生命,而荒原則可能象征孤獨、絕望或死亡。二、探究物象與主題的關系將物象與小說的主題聯系起來,思考物象是否直接反映了主題,或者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方式暗示了主題。分析物象在小說情節發展中的作用,考慮物象是否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或者通過物象的變化展示了人物性格的轉變或命運的起伏。三、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結合小說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創作風格,理解作者選擇特定物象的原因和目的。思考作者通過物象傳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態度或觀點,以及這些情感、態度或觀點如何與小說的主題相呼應。針對練習一、(2023·福建漳州高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老校長的雨靴龐余亮一個人的身份與穿著絕對有關系,比如我們校長曾經到村里的裁縫店做過一套西裝。瘦瘦的校長穿起來就不倫不類,反倒是他穿上藍卡其的中山裝好看些。不過他到鄉里開會到城里辦事還是穿上了他的寶貝西裝,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經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裝的感覺并不好,可是他說有什么辦法呢,上次進城,人家都以為他是個老古董,還是穿西裝好些,穿西裝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輕松些,城里人就喜歡穿西裝。穿西裝也就穿西裝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裝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雙中幫雨靴,這就更加不倫不類了,怎么看怎么別扭。每當他穿上這件衣服,學生們就在背后叫他“德國鬼子”。但鄉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腳的爛泥,想甩都甩不掉。如果還想“甩”的話——用校長的話說就是想要派頭的話,皮鞋一會兒就變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還是更適合于土路。看來校長穿雨靴還是穿得理直氣壯的,既然穿著理直氣壯,別人怎么看也就無所謂了。他心安理得地穿著后擺有點吊的西裝和粘著爛泥的雨靴到鄉里或進城辦事。回來時他樂呵呵的,他似乎沒少什么,實際上雨靴上已少了許多爛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漬變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腳的雪。本來我早已不用雨靴了,過去在上師范前下雨赤腳;上師范時下雨也無所謂,到處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們學校就行不通了,爛泥似乎見皮鞋見得不多,反而親昵得太過分了,開始我還“甩”,下雨穿皮鞋,后來再也不行了,我心疼。鄉里經費緊,工資不僅發得遲還總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長到鄉供銷社買回了一雙雨靴。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見人的臉,雨珠滴在上面一會兒就滾走了。我走路時覺得有人在看我的腳。不過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幾個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長腳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親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協調些。每年開學前校長和我們都要乘船到城里新華書店一趟。我們在城里往船上搬書,搬完書后一起去一家餛飩店吃餛飩——校長說這是城里最好吃的餛飩。吃餛飩時還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個香啊,那個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們一身輕松,校長還脫掉了西裝,露出兩種不同顏色織的毛衣,然后我們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開學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們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著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長還指揮我們在船幫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長的話說,要讓城里人認為我們穿的是馬靴,而不是雨靴。虧他想得出來!到了城里,太陽升上來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鄉下的泥路,鄉下泥路要曬兩個晴天才能曬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個鐘頭就干了。穿著雨靴的我們幾個好像是“德國鬼子進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總是要沉悶地發牢騷,天不熱,我身上全是虛汗,到了新華書店,上樓梯時營業員都哧哧地發笑。如果這還不算尷尬的話,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學。同學笑瞇瞇的,目光卻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們的雨靴。后來好不容易同學走了,我覺得滿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長他們中間走,他們走路聲居然那么響,都有點步調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長和其他同事并沒意識到這些,他們旁若無人地走著,他們要帶我一起去吃餛飩。回去的路上,校長首先把那雙在水泥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脫下來,然后就躺到了我們剛從新華書店買回來的書捆上,我們也相繼把雨靴脫下來。河上的風吹過來,吹得我們雙腳那么舒坦,校長一會兒就在新書捆上睡著了。搖船的節奏好像在催眠,他還發出了呼嚕聲,而他的舊雨靴,一前一后地站著,像哨兵一樣守衛著他的夢鄉。文本二百合花(節選)茹志鵑包扎所的工作人員很少,鄉干部動員了幾個婦女幫我們,那位新媳婦也來了。后來她問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說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剛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氣了!”說完,動手把借來的幾十條被子、棉絮,整整齊齊地分鋪在門板上。我看見她把自己那條白百合花的新被,鋪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原來今天是中秋節了。啊!中秋節,在我的故鄉,現在一定又是家家門前放一張竹茶幾,上面供一副香燭,幾碟瓜果月餅。孩子們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盡,好早些分攤給月亮娘娘享用過的東西,他們在茶幾旁邊跳著唱著:“月亮堂堂,敲鑼買糖,……”或是唱著:“月亮嬤嬤,照你照我,……”我想到這里,又想起我那個小同鄉,那個拖毛竹的小伙,也許,幾年以前,他還唱過這些歌吧!……衛生員讓人抬了一口棺材來,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進棺材去。新媳婦這時臉發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衛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上。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校長特意做了西服且“不倫不類”地穿在身上,是為了開會、辦事方便,并不是真的為了“身份”。B.“我”一開始因為現實環境的需要不得不穿雨靴,后來在穿雨靴的過程中對雨靴有了新的認識。C.小說圍繞“雨靴”展開情節,描寫雨靴意在象征鄉村生活,體現出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差距。D.“怎么看怎么別扭”“虧他想得出來”等敘述,似貶實褒,鮮明地表現出了校長的性格特點。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則文本都善于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如文本一中“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刻畫了“我”對穿雨靴的坦然心理。B.兩則文本都以“我”為敘述者、親歷者,這既真實又有助于展現人物和主旨,如文本一中“我”的感受,強化了老校長對“我”的影響,深化了主旨。C.兩則文本的語言質樸自然,但又各具特色,文本一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呈現出獨特的意趣;文本二以清新淡雅的筆觸來敘事,淡化了戰爭的血腥意味。D.兩則文本都善于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通過小事件、小細節來反映重大主題,事件微小、人物平凡,卻讓人感受不平凡的力量,給讀者以心靈的震撼。3.小說中的老校長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征?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小說中的物象是作者精心設計的重要道具,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主旨的表達都密不可分。請分別分析兩則文本文末加點意象的作用。【參考答案】1.C2.A3.①熱愛教育事業。對鄉里、城里的開會等教育活動重視;每年親自去新華書店購書。②豁達樂觀。穿著雨靴進城買書,城里人的目光,他毫不介意。③溫暖親切。幫青年教師捎回雨靴,帶大家吃餛飩。④質樸淳厚。穿著歪斜的老皮鞋、舊雨靴和兩種不同顏色織的毛衣。4.①文本一將雨靴比作哨兵,守衛校長的夢鄉,象征著校長一心守護農村教育的初心;雨靴與河風、搖船一起營造出靜謐和諧的氛圍,表達了“我”對老校長的敬佩之情。②文本二中百合花象征新媳婦的純真、善良,象征了小戰士的淳樸、真誠和高尚;作者借以贊美美好的人性以及純潔深厚的軍民魚水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的能力。C.“意在象征鄉村生活”有誤,更重要的是刻畫校長的形象。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A.“刻畫了‘我’對穿雨靴的坦然心理”有誤,從“我躲到校長他們中間走”可以看出我穿雨靴的尷尬心理。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熱愛教育事業。結合“不過他到鄉里開會到城里辦事還是穿上了他的寶貝西裝,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可知,對鄉里、城里的開會等教育活動重視;結合“每年開學前校長和我們都要乘船到城里新華書店一趟”可知,每年親自去新華書店購書。②豁達樂觀。結合“校長和其他同事并沒意識到這些,他們旁若無人地走著回去的路上”“回去的路上,校長首先把那雙在水泥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脫下來,然后就躺到了我們剛從新華書店買回來的書捆上”可知,穿著雨靴進城買書,城里人的目光,他毫不介意。③溫暖親切。結合“我托穿雨靴的校長到鄉供銷社買回了一雙雨靴”“我們在城里往船上搬書,搬完書后一起去一家餛飩店吃餛飩——校長說這是城里最好吃的餛飩”可知,幫青年教師捎回雨靴,帶大家吃餛飩。④質樸淳厚。結合“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經歪斜了”“穿上西裝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雙中幫雨靴,這就更加不倫不類了”“校長還脫掉了西裝,露出兩種不同顏色織的毛衣”可知,穿著歪斜的老皮鞋、舊雨靴和兩種不同顏色織的毛衣。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小說中物象作用的能力。①文本一“他的舊雨靴,一前一后地站著,像哨兵一樣守衛著他的夢鄉”將雨靴比作哨兵,守衛校長的夢鄉,舊雨靴代表了校長的形象,校長穿著它為教育事業奔忙,象征著校長一心守護農村教育的初心;結合“河上的風吹過來,吹得我們雙腳那么舒坦,校長一會兒就在新書捆上睡著了。搖船的節奏好像在催眠,他還發出了呼嚕聲”可知,穿著舊雨靴的校長在河風吹拂下,在搖船呼嚕聲中睡著了,雨靴與河風、搖船一起營造出靜謐和諧的氛圍,表達了“我”對老校長的敬佩之情。②文本二中,新媳婦在通訊員犧牲后獻出被子,蓋在通訊員的身上,一系列的動作和細節描寫,不僅寫出了她對通訊員的友善、關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態度變化,更展示了新媳婦嫻靜、淳樸、善良、純真、高潔如百合花一樣美麗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象征新媳婦的純真、善良。“借被”情節中,可看出通訊員的憨,不善言辭,更主要的是由于在革命隊伍里受到黨的教育和戰斗生活的鍛煉,他對革命事業無限忠誠,有著高度的階級覺悟和革命責任感。在取得總攻勝利的前夕,通訊員為了保護擔架隊員英勇捐軀,表現了他對革命和人民群眾的無限忠誠的崇高精神。百合花象征了小戰士的淳樸、真誠和高尚。百合花喻指純潔高尚美好的軍民之情,作者借百合花贊美美好的人性以及純潔深厚的軍民魚水情。二、(2023·山西大同高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喜神汪曾祺喜神即畫像,這大概是宋朝人的說法。錢大昕《竹汀先生日記鈔》:“讀宋伯仁《梅花喜神譜》……凡百圖,圖后五言絕一首,題曰‘喜神’,蓋宋時俗語,以寫像為喜神也。”錢說未必準確。喜神我們那里現在還有這說法。伯仁畫梅,只是取其神韻,“喜神”是詩意化了的說法,是從人像移用的。除了宋伯仁,也沒有聽說過稱花卉畫為喜神的。作為人像的喜神圖有兩種。一種是生活像,即行樂圖。袁枚《隨園詩話》謂:“古無小照,起于漢武梁祠畫古賢烈女之像。而今則庸夫俗子皆有一行樂圖矣。”行樂圖與武梁祠畫像,恐怕沒有直接關系,袁枚蓋亦揣測之詞。自畫或請人畫小像,當起于唐宋,蘇東坡即有小像。明清以后始盛行。“庸夫俗子皆有一行樂圖矣”,是對的。我的外祖父即有一行樂圖,是一橫披。既是“行樂”,大都畫得很閑適,外祖父的行樂圖就是這樣。他坐在一叢竹子前面的石頭上,手執一卷書,樣子很瀟灑,其實我的外祖父是個很古板嚴厲的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坐在叢竹前的石頭上,并且他從來不看一本書。比行樂圖更多見的喜神是遺像,北京人叫做“影”。畫遺像的是專門的畫匠,他們有一套特殊的技法。病人垂危,家里人就會把畫匠請來。畫匠端詳著病人,用一張紙勾出他的臉形粗略的輪廓線條。回家在一張挖出一個橢圓的宣紙的橢圓處,用淡墨畫出像主的頭像的初稿。照例要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親屬的意見。意見總是有的,額頭窄了、顴骨高了、人中長了……最挑剔的大都是姑奶奶。畫匠把初稿拿回去,換一張新紙,勾了墨色較深的單線,敷出淡淡的膚色,“喜神”的頭部就算完成。中國的傳真畫像的匠師有一套秘傳的“百臉圖”,把人的面部經過分析,定出一百種類型,畫像時選定一種,對著真人,斟酌加減,畫出來總是相當像的。我們縣城里畫像畫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畫價也最貴。“開臉”之后,畫穿戴。男的都是補褂朝珠,顏色是一樣的,只有頂子不能亂畫。大紅頂子、金頂子,不能亂來。常見的喜神上的頂子多半是藍頂子、水晶頂子,因為這是不大的功名。女的則一律是鳳冠霞帔。這有點奇怪,男女時代不同。喜神上的老爺是清裝——袍套,太太則是明代的服裝——鳳冠霞帔是明代服裝。據說這跟洪承疇的母親有關。洪母忠于明室,死后順治特許以明代命婦服裝盛殮。以后就將此制度延續了下來。順治開國,為了籠絡人心,所頒圣諭或者可信。畫穿戴是很費工的,要畫得很細致。曾見過一篇談齊白石的文章,說他畫的像能透過紗套,看得見里面袍子上的團龍。其實這是所有的畫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煩。管又萍畫像只管“開臉”,畫穿戴都交給了徒弟。他有兩個徒弟,都是啞巴。他們也能“開臉”,只是不那么傳神。管又萍病重,自知不起,他叫兩個徒弟給他畫一張像。徒弟畫好了,他看了看,叫徒弟拿一面鏡子、一枝筆,他對著鏡子看了看,在徒弟畫的像上加了兩筆。傳神阿堵,頰上三毫,這張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氣活現。管又萍放下畫筆,咽了氣。文本二:一個人的風格是和他的氣質有關系的。布封說過:“風格即人。”中國也有“文如其人”的說法。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取舍不同,靜躁異趣。杜甫不能為李白的飄逸,李白也不能為杜甫的沉郁。要形成個人的風格,就得讀和自己氣質相近的書。也就是說,讀自己喜歡的書、對自己口味的書。一個作家讀很多書,但是真正影響到他的風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問我受哪些作家影響比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歸有光,中國現代作家是魯迅、沈從文、廢名。我曾經在一次講話中說道歸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歸有光自稱他的文章出于歐陽修。讀《瀧岡阡表》,可以知道《先妣事略》這樣的文章的淵源。但是歸有光比歐陽修寫得更平易,更自然。他真是做到“無意為文”,寫得像家常話似的。他的結構“隨意曲折”,若無結構。他的語言更接近口語,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銜接處若無痕跡。他的《項脊軒志》:“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話沒有說完,就寫到這里。想來歸有光的夫人還要向小妹解釋何謂閣子的,然而,不寫了。寫出了,有何意味?寫了半句,而閨閣姊妹之間閑話神情遂如畫出。這種照生活那樣去寫生活,是很值得我們今天寫小說時參考的。我覺得歸有光是和現代創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現代味兒的中國古代作家。(摘編自汪曾祺《談風格》)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的“我”認為,喜神行樂圖起源于漢代的古賢烈女之像,后來發展為庸夫俗子皆有的行樂圖,例如“我”的祖父就有一幅。B.小說中的外祖父雖是個很古板嚴厲的人,但在其行樂圖中卻瀟灑地手執書卷坐在叢竹前的石頭上,因為這才符合行樂圖閑適的要求。C.畫遺像時需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親屬的意見,其中姑奶奶們往往是最挑剔的,這也說明對傳真畫像的匠師技能要求比較高。D.管又萍經對鏡自照后,在徒弟畫的像上加了兩筆,畫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氣活現,這表明管又萍在傳真畫像方面技藝高超。2.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在介紹喜神圖類型時就帶了一筆“我們縣城里畫像畫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畫價也最貴”,這句話為后文表現管又萍的高超技藝作了鋪墊。B.文本一寫齊白石“畫的像能透過紗套,看得見里面袍子上的團龍”,襯托出齊白石是畫喜神圖畫得最好的畫師,畫得極其細致。C.文本二中作者認為歸有光“半句傳神”很有意味,這一觀點在《喜神》中也有體現,如寫到“管又萍放下畫筆,咽了氣”就結束。D.文本一的風格應是與汪曾祺個人氣質有關系的,而這一風格的形成受他所喜歡的歸有光、魯迅、沈從文等作家作品的影響。3.文本一是一篇小說,為什么卻用了較多筆墨介紹喜神圖類型及畫法?請簡要分析。4.作者認為“歸有光是和現代創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現代味兒的中國古代作家”,其創作也深受歸有光的影響。請結合文本二中的相關內容,從選材、結構、語言三個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對文本一進行鑒賞。【參考答案】1.A2.B3.①從標題來看,小說標題是“喜神”,需要交代喜神的名稱來歷。②從人物來看,小說刻畫了一位喜神畫家管又萍,需要用喜神的文化常識來烘托。③從情節來看,作者的創作理念是“照生活那樣去寫生活”,開頭對于喜神來歷的敘述帶有很濃厚的生活色彩,顯得隨意自然。④從主題來看,通過介紹喜神圖類型,增加了文化色彩,使小說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風俗之美。4.答案示例:汪曾祺受歸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的影響,在《喜神》的選材上,也倒重寫凡人小事。例如,文中的祖父只是小縣城里一個普通人,他嚴肅刻板,從不讀書,卻留下了一幅閑適讀書的行樂圖;管又萍只是一個畫遺像者,雖畫技不錯,也僅僅是在縣城里有名而已。這里沒有高大全式的人物,沒有轟轟烈烈的大事,只有圍繞“喜神圖”而選取的兩個代表人物,以及最能體現人物特點的小事,清淡的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人物栩栩如生的形象,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寫人方法類似。作者通過寫這樣的凡人小事,讓人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俗美、人情美。【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內容的能力。A.“小說中的‘我’認為,喜神行樂圖起源于漢代的古賢烈女之像”錯誤,由“袁枚《隨園詩話》謂:‘古無小照,起于漢武梁祠畫古賢烈女之像。’……”可知,這是袁枚的認知,不是“我認為”。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評價文本內容的能力。B.“襯托出齊白石是畫喜神圖畫得最好的畫師”錯誤,由“畫穿戴是很費工的,要畫得很細致。曾見過一篇談齊白石的文章,……其實這是所有的畫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煩”可知,這里要表達的是畫穿戴很費工,要很細致。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段落作用和作者寫作意圖的能力。題干問“用了較多筆墨介紹喜神圖類型及畫法”的原因,就需要結合文本內容、情節、人物、主旨等角度進行分析。從標題來看,小說標題是“喜神”,意味著“喜神”是小說的重要內容,所以文本開端用了較多筆墨介紹了喜神的來歷、類型和畫法,更好地照應了標題。從人物來看,由“他對著鏡子看了看,在徒弟畫的像上加了兩筆。傳神阿堵,頰上三毫,這張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氣活現”可知,小說介紹了喜神畫家管又萍高超的畫喜神的技藝,小說開頭介紹關于喜神的文化常識,有利于作者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特點。從情節和創作理念來看,由文本二“這種照生活那樣去寫生活,是很值得我們今天寫小說時參考的”可知,作者的創作理念是“照生活那樣去寫生活”,所以小說開頭寫“喜神即畫像,這大概是宋朝人的說法”“作為人像的喜神圖有兩種。一種是生活像,即行樂圖”等內容,對于喜神來歷、類型的敘述等都帶有很濃厚的生活色彩,顯得隨意自然,符合作者的創作理念。從主題來看,小說敘述“自畫或請人畫小像,當起于唐宋,蘇東坡即有小像。明清以后始盛行”“比行樂圖更多見的喜神是遺像,北京人叫做‘影’。畫遺像的是專門的畫匠,他們有一套特殊的技法。病人垂危,家里人就會把畫匠請來……”等內容,喜神圖類型、行樂圖的歷史,畫遺像等內容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作者通過這些內容使小說體現出傳統文化的風俗之美。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文本藝術特色的能力。題干的關鍵詞是“其創作也深受歸有光的影響”“從選材、結構、語言三個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兩個方面,首先根據材料二找到歸有光創作的特色,然后結合文本一從選材、結構、語言三個方面任選一個角度進行鑒賞。示例分析:由“我曾經在一次講話中說道歸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這種照生活那樣去寫生活,是很值得我們今天寫小說時參考的。我覺得歸有光是和現代創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現代味兒的中國古代作家”可知,歸有光的創作特色是多寫平常的人事,平易自然,照生活那樣去寫生活。作者也是通過寫凡人小事,讓人領略到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俗美、人情美。在小說選材上,小說塑造了一個主要人物管又萍,他只是小縣城里一位普通的畫遺像的人,“畫像只管‘開臉’”,“兩個徒弟,都是啞巴”,盡管他“傳神阿堵,頰上三毫,這張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氣活現”,卻并非聞名遐邇的大人物。次要人物“我”的外祖父,“是個很古板嚴厲的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坐在叢竹前的石頭上,并且他從來不看一本書”,同樣是小縣城里的普通人。這說明汪曾祺注重寫平常人、平常事。外祖父古板嚴厲,卻有一幅“坐在一叢竹子前面的石頭上,手執一卷書,樣子很瀟灑”的行樂圖;管又萍生前替別人畫遺像,臨死前為自己畫遺像,這些簡約的筆墨,卻刻畫出極富個性的人物形象,與歸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類似。如果選擇語言,可以結合“清淡的文筆”這一特點,分析汪曾祺小說語言生活化,接近口語,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特點。如果選擇結構,可以結合“隨意曲折”這一特點,分析汪曾祺小說安排自然合理,結構隨意曲折進行分析。三、(2024·江西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文本一:小說夜漁莫言①經過長時纏磨,九叔終于答應夜里帶我去拿蟹子。吃過晚飯后,九叔帶我出了村。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時令自然是中秋了,晚風很涼爽。月光皎潔,照在高粱地間的水上,一片片爛銀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類正忙著入蟄,所以很安靜。③等了很久,蟹子們還沒出現,我有些焦急了。九叔也低聲嘟噥著,起身到柵欄邊上去查看。回來后他說:怪事怪事真怪事,今夜里應該是過蟹子的大潮呀,又說西風響蟹腳癢,蟹子不來出了鬼了。④九叔從河邊的一棵灌木上,摘下一片亮晶晶的樹葉,用雙唇夾著,吹出一些唧唧啾啾的怪聲。我感到身上很冷,便說:九叔,你別吹了,俺娘說黑夜吹哨招鬼。九叔吹著樹葉,回頭看我一眼。他的目光綠幽幽的,好生怪異。我心里一陣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緊縮在蓑衣里,冷得渾身打戰。⑤天上不知道何時出現了一朵黃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鉆了進去。我感到這現象古怪極了,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寬廣的道路好走,為什么偏要鉆到那云團中去呢?⑥清冷的光輝被阻擋了。河溝、原野都朦朧起來,那盞馬燈的光芒強烈了許多。這時,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幽香來自河溝,沿著香味望過去,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潔白的荷花。它在馬燈的光芒之內,那么水靈,那么圣潔,我們家門前池塘里盛開過許許多多荷花,沒有一枝能比得上眼前這一枝。⑦荷花的出現使我忘記了恐懼,使我沉浸在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潔白清涼的情緒中。我不知不覺地站起來,脫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的腿浸在溫暖的水中,緩緩流淌的水輕輕撫摸著我,我感到很舒服。離荷花本來只有幾步路,但走起來卻顯得特別漫長。我與荷花之間的距離仿佛永遠不變,好像我前進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處于一種幸福的麻醉狀態,我并不希望采摘這朵荷花,我希望永遠保持著這種荷花走我也走的狀態,在這種緩慢的、有美麗的目標的追隨中,溫暖河水的撫摸,給了我終身難忘的幸福體驗。⑧后來,月亮的光輝突然灑滿河道,一瞬間,我看到它顫抖兩下,放射出幾道比閃電還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貝雕琢成的花瓣紛紛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細小的圓片,旋轉著消逝在光閃閃的河水中,那枝高挑著花瓣的花莖,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隨即萎靡傾倒,在水面上委蛇幾下,化成了水的波紋……⑨我不知不覺中眼睛里流淌出滾滾的熱淚,心里充滿甜蜜的憂傷。我心中并無悲痛,僅僅是憂傷。眼前發生的一切,宛若一個美麗的夢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臟,我的心臟的每一下跳動都使河水輕輕翻騰,水面上泛起漣漪。荷花雖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猶存,它在水面上漂漾著,與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蟲鳴融為一體……(節選自《莫言的奇奇怪怪的故事集》)文本二:散文池塘莫言①前面有一個池塘,所謂池塘,實際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沒人知道,大概也沒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無數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時,池塘里積蓄著發黃的水。這些池塘無論大小,都以極圓的形狀存在著,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結果就是浮想聯翩。②前年夏天,我帶一位朋友來看這些池塘。剛下了一場大雨,草葉子上的雨水把我們的褲子都打濕了。池水有些混濁,水底下一串串的氣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著一股腥甜的氣味。有的池塘里生長著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長著睡蓮,油亮的葉片緊貼著水面,中間高挑起一枝兩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帶著十分人工的痕跡,但我知道它們絕對是自生自滅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朧的月夜里,站在這樣的池塘邊,望著那些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靜,月光如水,蟲聲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蟬聲滲到巖石中。”聲音是一種力呢還是一種物質?它既然能“滲透”到磁盤上,也必定能“滲透”到巖石里。原野里的聲音滲透到我的腦海里,時時地想起來,響起來。③我站在池塘邊傾聽著唧唧蟲鳴,美人的頭發閃爍著迷人的光澤,美人的身上散發著蜂蜜的氣味。突然,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青蛙的氣味涼森森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仿佛高密東北鄉的全體青蛙都集中在這個約有半畝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點點水面,只能看到層層疊疊地在月亮中蠕動鳴叫的青蛙和青蛙們腮邊那些白色的氣囊。月亮和青蛙們混在一起,聲音原本就是一體——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節選自莫言《會唱歌的墻》)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作者用疑問句式來表現孩童這一獨特形象,如第⑤段的“我感到這現象古怪極了,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寬廣的道路好走,為什么偏要鉆到那云團中去呢?”既表達疑惑,又充滿好奇想象。B.文本二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與朋友去看池塘的故事,引出作者對于“聲音是一種力呢還是一種物質”的思考,最終得出“月亮和青蛙們混在一起,聲音原本就是一體”的結論。C.文本一第⑧段月光的變化,既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又呈現出了人物情感升華的過程;文本二也描寫了月光——“四周寂靜,月光如水”“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具有相同的作用。D.文本一“荷花的出現使我忘記了恐懼,使我沉浸在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潔白清涼的情緒中”的內容,與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類似,都寫照了人物的心境。2.對文本二的賞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草甸子里有無數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池塘里積蓄著發黃的水”等句子,描繪了池塘的景象,語言風格質樸自然。B.從“蟲聲唧唧,格外深刻”的描寫,引出“聲音是一種力呢還是一種物質?”的疑問,更引發了下文段落有關自然的思考。C.“美人的頭發閃爍著迷人的光澤,美人的身上散發著蜂蜜的氣味”,這里以“美人”代指“荷花”,透露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D.“突然,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用“濕漉漉”形容蛙聲,運用了借代的手法,描繪出獨特的視聽感受。3.景物描寫在不同的文體中常具有不同的作用,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花”為例,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請分別從“虛構”和“真實”的角度比較文本一和文本二不同的美。【參考答案】1.C2.D3.兩則文本中,花作為景物描寫,具有不同的作用。①在材料一中,荷花作為主要景物,營造出一種神秘、清冷、美麗的氛圍,烘托出人物內心甜蜜的憂傷。同時,荷花的出現和消逝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使故事更加真切感人。②在材料二中,花作為意象,寄托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與贊美,通過描寫花的美麗和芬芳,作者試圖傳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也加入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4.①《夜漁》的美是虛構的、神秘的、奇幻的美,《池塘》的美是真實的、細膩的、質樸的美。②景物描寫上,《夜漁》描寫的月夜、荷花等景象充滿奇幻色彩,如“天上出現了一朵黃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鉆了進去”;《池塘》描寫的水、葉、月亮等真實細膩,如“夏天時,池塘里積蓄著發黃的水”、“油亮的葉片緊貼著水面”、“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③人物感受上,《夜漁》中“我”的感受虛構神秘,如“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臟,我的心臟的每一下跳動都使河水輕輕翻騰,水面上泛起漣漪”;《池塘》中“我”的感受真實清晰,讓讀者身臨其境,如“我站在池塘邊傾聽著唧唧蟲鳴”、“青蛙的氣味涼森森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等;④讀者感受上,《夜漁》運用豐富的想象,展現了一個充滿奇幻的故鄉,讓讀者感受到不同于現實的奇幻世界;《池塘》以質樸自然的語言寫景、抒情、說理,誠摯深邃,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厚意。【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文本二……具有相同的作用”錯誤。文本二借助月光下的池塘、花朵、蟲鳴等,描繪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與文本一的作用并不相同。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運用了借代的手法”錯誤,這里運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突然,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這里“濕漉漉”是觸覺,“蛙鳴”是聽覺,用“濕漉漉”形容蛙聲,是用觸覺形容聽覺,是不同感覺的挪移轉換,描繪出作者獨特的視聽感受。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賞析景物描寫作用的能力。兩則文本中,花作為景物描寫,具有不同的作用。①在材料一中,主要描寫“我”和九叔夜晚去捉蟹子,就在“我”感到整個環境氣氛十分怪異的時候,看到了荷花,文中先寫聞到一股幽香,然后細致描寫了荷花的樣子“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潔白的荷花。它在馬燈的光芒之內,那么水靈,那么圣潔”,在這樣的氛圍中,這枝潔白的荷花營造出一種神秘、清冷、美麗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我”不覺得向著荷花走去,而且“我的心處于一種幸福的麻醉狀態”“在這種緩慢的、有美麗的目標的追隨中,溫暖河水的撫摸,給了我終身難忘的幸福體驗”,看到荷花凋落時,“我不知不覺中眼睛里流淌出滾滾的熱淚,心里充滿甜蜜的憂傷”,荷花烘托出人物內心甜蜜的憂傷。同時,荷花的出現和消逝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荷花出現時,“我”被它吸引,不知不覺向它走去;荷花凋謝時,“我”感到甜蜜的憂傷,仿佛做了一個美麗的夢。對荷花的描寫使故事更加真切感人。②在材料二中,這樣描寫花朵“有的池塘里生長著睡蓮,油亮的葉片緊貼著水面,中間高挑起一枝兩枝的花苞或是花朵……朦朧的月夜里,站在這樣的池塘邊,望著那些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寫了睡蓮花朵的美麗,而且作者刻意強調“我知道它們絕對是自生自滅的,是野的不是家的”,表明作者對于自然之美的追求。這里的花作為意象,寄托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與贊美;后面描寫“美人的頭發閃爍著迷人的光澤,美人的身上散發著蜂蜜的氣味”,通過描寫花的美麗和芬芳,作者試圖傳達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后面“月亮和青蛙們混在一起,聲音原本就是一體——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加入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寫作特色的能力。①首先明確《夜漁》的美是虛構的、神秘的、奇幻的美,《池塘》的美是真實的、細膩的、質樸的美。②景物描寫上,“天上不知道何時出現了一朵黃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鉆了進去。我感到這現象古怪極了”“后來,月亮的光輝突然灑滿河道,一瞬間,我看到它顫抖兩下,放射出幾道比閃電還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貝雕琢成的花瓣紛紛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細小的圓片,旋轉著消逝在光閃閃的河水中……”,《夜漁》描寫的月夜、荷花等景象充滿奇幻色彩;“夏天時,池塘里積蓄著發黃的水。這些池塘無論大小,都以極圓的形狀存在著”“有的池塘里生長著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長著睡蓮,油亮的葉片緊貼著水面,中間高挑起一枝兩枝的花苞或是花朵”“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池塘》描寫的水、葉、月亮等真實細膩;③人物感受上,《夜漁》中“我”的感受虛構神秘,如“離荷花本來只有幾步路,但走起來卻顯得特別漫長。我與荷花之間的距離仿佛永遠不變,好像我前進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處于一種幸福的麻醉狀態”,寫“我”與荷花的距離永遠不變,“我”內心迷醉的幸福感,都很神秘;而“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臟,我的心臟的每一下跳動都使河水輕輕翻騰,水面上泛起漣漪”也是超現實的;《池塘》中“我”的感受真實清晰,讓讀者身臨其境,如“我站在池塘邊傾聽著唧唧蟲鳴”“濕漉漉的蛙鳴”“青蛙的氣味涼森森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等都是現實中夏夜真實的感受;④讀者感受上,《夜漁》運用豐富的想象,展現了一個充滿奇幻的故鄉,如夜晚神秘奇異的氛圍“天上不知道何時出現了一朵黃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鉆了進去。我感到這現象古怪極了”,那朵出現在池塘中央的白色荷花“在馬燈的光芒之內,那么水靈,那么圣潔”,它的凋落也似乎有著某種寓意“那些宛若玉貝雕琢成的花瓣紛紛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細小的圓片,旋轉著消逝在光閃閃的河水中,那枝高挑著花瓣的花莖,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隨即萎靡傾倒,在水面上委蛇幾下,化成了水的波紋……”,讓讀者感受到不同于現實的奇幻世界;《池塘》描寫故鄉夏天池塘中的睡蓮“朦朧的月夜里,站在這樣的池塘邊,望著那些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描寫夏夜的蟲鳴蛙唱“我站在池塘邊傾聽著唧唧蟲鳴”“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思考“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以質樸自然的語言寫景、抒情、說理,誠摯深邃,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故鄉的深情厚意。四、(2024·黑龍江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飄逝的風箏徐國平①三月的暖風一吹,催著萬物,都跟長了翅膀一樣。鷂爺也感覺到了,一大早兒就拿起那只風箏,邁出了家門。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風箏。鷂爺有個習慣,扎風箏從不重復,每年都要扎出一個新花樣。若在過去,扎糊這種風箏,再簡單不過,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不行了,整整花了半個月。不是技不如前,而是自己老了,兩眼發花,雙手也發抖。此刻,整個村莊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樣,甚至連犬吠雞鳴聲都聽不到。鷂爺一邊走著,一邊四下觀望著。若在以往,身后總會尾隨著一群歡天喜地的孩子,一個個搶奪著他手中的風箏。“唉,娃們一個個都去哪了?”鷂爺心里猜想著,整個人顯得失魂落魄,沒精打采。是啊,一個人放風箏有啥意思啊?一路上,那些殘垣斷壁、破磚瓦礫和那些廢棄的打麥場,被風吹過,塵土飛揚。②那兩臺從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機,正一口口地蠶食著那一排排早已空無一人的院落。鷂爺瞧著心痛,就像抽筋剝皮一般難受。很快,自家那三間舊屋也難逃一劫了,滿屋子的風箏,又將棲身何處?鷂爺憂心忡忡,步履沉重,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沒碰上一個人,甚至連一只雞一條狗都沒撞見,只有一些像是找不著窩棲落的麻雀,嘰嘰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飛過。村外的那大片麥地,整整荒廢了一個冬天,聽說要建飛機場。倒是一些不甘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鉆出一棵棵嫩芽。鷂爺站在地頭,先舒展開雙臂,又伸了一下脖頸。沉重了一個冬天的身子,都有些邁不動腳步了。這時,一陣春風拂來,那只風箏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緊了他的手。鷂爺渾身上下頓覺輕飄飄的,如同要離開地面飛起來一樣。若在過去,鷂爺早就手腳利落地將風箏放飛,心也隨著風箏飛到天上去了。③如今,鷂爺卻攥緊風箏,遲遲不肯撒手。鷂爺又想到過去。他自幼就跟師傅學扎風箏。這輩子,連他自己也數不清扎了多少只風箏。每只風箏經過他的手,都活靈活現。一到陽春,方圓百里的天空,都會飄曳著他扎的風箏,千姿百態。那些走在歸途中的人老遠瞅著,就覺得離家近了,渾身的疲憊便會飛到九霄云外。后來,鷂爺成了民間藝人,還上過電視報紙,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來參觀他的手藝。只是,他的手藝慢慢失傳了,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學這些費事的玩意兒呀,而且,大都跑到了城里,一走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心也收不回來了。最初,兒子大龍還跟他學扎風箏。可剛剛學了個皮毛,便被一幫記者吹捧成風箏世家的傳人。大龍心高氣躁,覺得小村子施展不開自己的雄心壯志,跑到城里開了一家風箏作坊。好幾次,大龍苦口婆心勸他也搬到城里去賺大錢。鷂爺卻一口回絕了,他知道兒子無非讓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這么多了,趁著天暖風輕,還是放風箏吧。”很快,天上飛起一只風箏。那只風箏隨著風飄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東一頭西一頭地亂竄。鷂爺仰著脖頸,望著蔚藍的天空,正專心致志地操弄著風箏,突然,一聲嫩生生的童音傳來,“老爺爺,放風箏好玩嗎?”鷂爺低頭一看,不知何時,身邊多了一個男孩,正一臉好奇地望著他。終于有人陪了,鷂爺的心豁然開朗,連忙將手中的風箏線遞給男孩,說:“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過風箏線,有些不知所措。鷂爺一旁吆喝著:“拽緊線,快跑起來啊!”男孩立馬牽著那只風箏在麥地里奔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鷂爺遠遠地望著,眼前一會兒閃過兒子的影子,一會兒又閃過孫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腳下的什么東西給絆倒了,風箏線隨之撒手松開。男孩爬起來,緊追了幾步,卻沒有拽住隨風箏漸漸升起的風箏線,只好哭著跑回鷂爺跟前。鷂爺沒有責備那個男孩,而是一臉溫和地勸慰著說:“沒關系,風箏早晚要飛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淚,問:“風箏還能飛回來嗎?”鷂爺望著那只風箏搖了搖頭。男孩噘著小嘴,有些難過。許久,鷂爺才開口問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個人跑出來了?”男孩晃了晃腦殼說他的家在很遠的城里。學校放假,父親帶他回來尋根祭祖。說著,男孩伸手指了指麥地遠處。果真,有一輛轎車停在一塊老墳地前,幾個人正在燒香焚紙。鷂爺心里一動,隨口問:“告訴爺爺,根是啥?”男孩一臉迷茫,搖頭說不知。鷂爺就仰頭指了指天上的風箏說:“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風箏線。人就是天上的風箏。有根線扯著還能落回來,如果那根線斷了,就四處飄泊,永遠也飛不回來了。”男孩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此刻,就見那只擺脫了束縛的風箏有些飄搖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會兒,最后猛然折了一個方向,有些留戀地漸漸飛高了,飛遠了,最終淡出了鷂爺的視線。恍然間,鷂爺覺得手心一濕,低頭一看,是一滴滾落的老淚。④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鷂爺是一位扎風箏的手藝人,每年三月,都會扎一只風箏,而且年年不重樣,他放風箏時都會吸引很多孩子尾隨。B.文章通過鷂爺的回憶,介紹了他過去的經歷,使過去與現在形成鮮明對比,進而使故事內容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C.鷂爺看著男孩放風箏的背影,眼前閃過兒子和孫子的影子,文章在此處用剪影的方式,把鷂爺似曾相識的影像呈現出來。D.文章以鷂爺的行蹤為線索,寫他從村里到村外的所見、所聞、所思等內容,反映了中國鄉村的現實狀況。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①把萬物生長的蓬勃旺盛的狀態刻畫出來,句中短語“長了翅膀”與本文書寫對象“風箏”相契合。B.句②用“蠶食”一詞,形象地寫出了挖掘機損毀院落的過程,進而表達了鷂爺對美好家園消逝的痛心和無奈。C.句③中,鷂爺不肯撒手去放風箏,就是因為他年齡大了,對于放風箏已經感到力不從心,擔心風箏會從手中滑脫,飛走。D.句④寫了鷂爺的動作和心理,省略號表示鷂爺內心情緒復雜,難以言說,而在這些情緒中包含了他對傳統的熱愛。3.本文反映了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出現的很多問題,請結合文章簡要說明。4.本文的物象“風箏”意蘊豐富,結合文本,簡要分析。【參考答案】1.A2.C3.①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文中鷂爺所在的鄉村人口流失,鄉村衰敗,鷂爺的風箏,無人欣賞,反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共性問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長在鄉土文化中,隨著鄉土文化的衰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隨之消亡。②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乏人。文中鷂爺的兒子跟鷂爺學扎風箏,只學到皮毛,心高氣躁,跑到城里開風箏作坊,想要賺大錢。傳統非物質文化技能得不到傳承。4.①本文賦予了“風箏”以象征意義。“風箏”象征著鄉村文明、傳統技藝。風箏滿空高飛,象征著鄉村的興旺、傳統技藝的昌盛。風箏飄逝,象征著鄉村文明的衰落、傳統技藝的流逝。②“風箏”也象征著從鄉村走出去的人們,風箏離不開風箏線,離開鄉村的人們不能斷了根,風箏沒有了線就會飄逝,人們沒有根,就會飄泊。③本文通過風箏的這些象征內涵,呼吁人們關注傳統技藝,守護鄉村文明,追尋心靈的根。【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每年三月,都會扎一只風箏”錯,文章提到了他陽春三月放風箏,沒有說“每年三月,都會扎一只風箏”。“他放風箏時都會吸引很多孩子尾隨”錯,文中鷂爺放風箏時就只有一個孩子。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C.“就是因為他年齡大了,對于放風箏已經感到力不從心,擔心風箏會從手中滑脫,飛走”錯,結合后文中鷂爺放風箏,操弄風箏等情節,鷂爺并沒有對放風箏感到力不從心,他不肯撒手,可能有年老體弱擔心放風箏滑脫的因素,但主要是因為他對現狀感到茫然和無奈。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①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小說中鷂爺生活的村莊幾乎成了空心村,鷂爺放風箏的一路上也遇不到個人,人們都去了城里,鄉村人口流失嚴重,“甚至連犬吠雞鳴聲都聽不到”;鄉村衰敗,很多房子都空了,“那些殘垣斷壁、破磚瓦礫和那些廢棄的打麥場,被風吹過,塵土飛揚”,挖掘機在蠶食房子,連麥地也荒蕪了;以前鷂爺放風箏總有一大群孩子追著,現在他的風箏也無人欣賞了。鷂爺的遭遇反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共性問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長在鄉土文化中,隨著鄉土文化的衰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會隨之消亡。②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后繼乏人。以前鷂爺的手藝上過電視報紙,可現在“他的手藝慢慢失傳了”,年輕人都不愿學這玩意;兒子大龍學了一點皮毛,就“心高氣躁,覺得小村子施展不開自己的雄心壯志,跑到城里開了一家風箏作坊”,根本沒有學到鷂爺的手藝。傳統非物質文化技能得不到傳承。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藝術形象的能力。①本文賦予了“風箏”以象征意義。鷂爺是扎風箏的手藝人,以前他“身后總會尾隨著一群歡天喜地的孩子,一個個搶奪著他手中的風箏”,現在卻沒人欣賞他的手藝了。可以想見,以前村莊人多,熱鬧,“風箏”滿天飛,“風箏”代表的是鄉村的興旺、傳統技藝的昌盛。如今村莊人去村空,鷂爺扎好的唯一一只風箏也飛走了,風箏飄逝,象征著鄉村文明的衰落、傳統技藝的流逝。可見“風箏”象征著鄉村文明、傳統技藝。②小說結尾部分,鷂爺對小男孩說“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風箏線。人就是天上的風箏。有根線扯著還能落回來,如果那根線斷了,就四處飄泊,永遠也飛不回來了”。小說中村里的人都到城里去了,像風箏一樣不再回來,如果人們忘記了自己的“根”,也會像風箏一樣飄逝,再也找不到心靈的家園。因此“風箏”也象征著從鄉村走出去的人們,風箏離不開風箏線,離開鄉村的人們不能斷了根,風箏沒有了線就會飄逝,人們沒有根,就會飄泊。③“風箏”象征傳統手藝、鄉村文明和鄉村的根,本文通過風箏的這些象征內涵,呼吁人們關注傳統技藝,守護鄉村文明,追尋心靈的根。五、(2024·陜西渭南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斷魂筑蔡楠自從荊軻死了之后,高漸離再也沒有摸過我。他把我裝進箱子里,悠悠地對我說,燕國不保了,我們該離開這里了。我聽見有東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東西順著箱子的縫隙滴在絲弦上濡濕了我的身體,我才知道那是高漸離洶涌的淚水。果然和高漸離預感的一樣,秦國大軍旋風一樣掃過燕國。他們的旋風是向北刮,我和高漸離是向南逃。他帶著我爬過他故鄉范陽城的殘垣斷壁,涉過血水流淌的易水河,來到白洋淀邊的秋風臺。我感覺,高漸離的腳步在這里停頓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漸離和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場面連我都記憶猶新。我發出的高亢悲壯的音律在這里曾經撼動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為止最痛快淋漓的吶喊。吶喊完了,我開始疲憊地歇在高漸離的行李箱里。作為一把筑,我除了聽命于高漸離的手指,發出不同的音律,我還能做什么呢?太子丹的頭顱掉了,燕王喜的頭顱掉了,燕國天空的星辰也掉了。我和高漸離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國的星辰。我們在宋子居住了下來。高漸離做了一家酒樓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簡易得不能再簡易的床底下。雖然我動彈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隨著他。我是他的影子,一個曾是天底下最好的樂手的影子。我隨著他端盤上菜,刷盤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睜睜地看著他的一雙調琴弄筑的纖手變得粗糙皸裂,骨節粗大。看著他的心在一點一點破碎開來,我躁動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動自己頸細肩圓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銅弦錚錚作響。我覺得那簡易的床鋪也在我的響聲中搖晃。我停不下自己。直到中間那根長弦在燕惜沉重的嘆息聲里砰然抻斷,我才有了暫時的安靜。燕惜停止嘆息是在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幾杯冰燒酒,正要回房休息,卻聽到了一陣久違的筑聲隱隱傳來。他循著筑聲挪動著腳步,他的襤褸的衣袂很快就飄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個咸陽來的客人在擊筑。堂下一群人正側耳細聽。一曲終了,眾人鼓掌贊嘆。燕惜卻不合時宜地嘟噥了一聲: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東西!燕惜說,客人的筑聲是從琴弦上彈出來的,只能悅人耳,還不是真正的音樂。真正的音樂是悅人心,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擲到了他的腳邊,那你彈一首真正的音樂給我聽聽!他從床下掏出塵封的我,然后換上了那身在燕國朝廷穿過的華麗衣服,整容凈面。在眾人驚詫的目光里,修頎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頭部,右手捏著竹尺,優雅而嫻熟地一擊,我渴盼已久的身體頓時生動起來,震顫著發出了一聲貫穿天地的妙音。眾人的心一下子就被擊昏了。昏迷的心不會死去,它們注定還會被持續的筑聲所喚醒。一陣高亢的筑音穿過,接下來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荊軻曾經唱過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好——主人、客人還有堂下的聽眾禁不住歡呼起來。燕惜卻流著淚嘟噥著,好什么好,這十三根銅弦,還斷著一根呢!那個夜晚過后,我沒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懷抱。我們又變得形影不離了。燕惜對我說,該是離開宋子的時候了,有人在等我們呢!誰在等我們?是嬴政。不,應該叫他秦始皇,他現在已經統一六國了。戰鼓聲已經遠離了咸陽宮,現在這里需要音樂。需要音樂來粉飾裝點大秦的一統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宮廷樂師。秦始皇要燕惜作一曲《秦頌》,只是在進宮之前,他讓人用馬屎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實,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了,他基本上已經為荊軻哭瞎了。與秦始皇面對面的時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戰爭,懂政治,他還懂音樂,懂我。他狂笑著,受了我聲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從燕惜的手里拿過我,然后自己彈奏。而這時,我卻發出了鉛一樣沉鈍的聲音。我灌滿鉛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閃電,飛快地向秦始皇砸去——應該說我是長著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終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況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閃電還快的眼睛幫助他的頭躲過了這致命的一擊。我和沉重的鉛塊跌在大殿,整個身子霎時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斷魂筑!燕惜在秦始皇的劍下一動不動。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還有眼淚,竟然還有鉛塊一樣的眼淚汩汩而下,秦始皇下令對燕惜處以絞刑。我的七零八落的殘骸也被聚攏起來,放在了燕惜的腳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輕聲地說,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漸離!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讓你專心音樂,可你偏偏參與了政治!燕惜抬起頭,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漸離,我是荊軻的影子,我也是燕國的影子!(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手法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多處使用照應,如波浪線處“他讓人用馬屎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和文末秦始皇道出真相相照應。B.“堂下的聽眾禁不住歡呼起來”與“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都運用了側面描寫來表現音樂效果。C.小說第三段運用細節描寫和對比的手法,描寫了燕惜的忍辱負重和“筑”的難以平靜。D.小說采用悲劇式結尾,高漸離壯志未酬身先死,令人唏噓慨嘆,心生悲傷,增加了歷史的凝重感。2.文中三次寫到了高漸離的“淚”,分別反映了他怎樣的心理?請簡要分析。3.有人評價說“蔡楠的小說用荒誕的敘述口吻來敘事”。請據此分析本文的敘述視角及其作用。【參考答案】1.B2.①第一次:好友荊軻死后的哀傷,預知燕國不保的悲痛。②第二次:憶起荊軻刺秦失敗的傷感,對故人故國的眷戀。③第三次:刺秦失敗的遺憾,對燕國不變的忠貞。3.敘述視角:選取第一人稱,以靜物“筑”的口吻來敘事。作用:①從表達效果上看,采用靜物視角這種看似荒誕的視角來詮釋真實的歷史故事,給人一種新鮮感。②從人物形象上看,讓靜物“筑”開口,通過對“筑”的動作和心理描寫,襯托了高漸離惜情重義、忍辱負重、壯心不已的形象。③從主旨上看,用“筑”講述歷史人物真實的遭遇,充分表現了歷史文化中深層的悲壯與厚重,增添了歷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滄桑感。【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賞析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B.“都運用了側面描寫來表現音樂效果”說法有誤,后一句為正面描寫。故選B。2.本題考查敘述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①第一次:“我聽見有東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東西順著箱子的縫隙滴在絲弦上濡濕了我的身體,我才知道那是高漸離洶涌的淚水”好友荊軻為燕國刺殺秦王失敗而死,高漸離流下了洶涌的淚水,可見他對好友死去的哀傷,也有預知燕國不保的悲痛。②第二次:“燕惜卻流著淚嘟噥著,好什么好,這十三根銅弦,還斷著一根呢!”高漸離再次彈琴,他流淚痛惜,是為回憶起荊軻刺秦失敗而傷感,還有對故人故國的眷戀。③第三次:“燕惜在秦始皇的劍下一動不動。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還有眼淚,竟然還有鉛塊一樣的眼淚汩汩而下”高漸離刺秦失敗,面臨絞刑,此時的淚有遺憾,也有對燕國不變的忠貞。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敘述視角和作用的能力。敘述視角:選取第一人稱,以靜物“筑”的口吻來敘事。如“自從荊軻死了之后,高漸離再也沒有摸過我”敘述荊軻死后高漸離再也沒有摸過這把筑,“太子丹的頭顱掉了,燕王喜的頭顱掉了,燕國天空的星辰也掉了”感受高漸離對燕國的命運的悲痛,“一陣高亢的筑音穿過,接下來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荊軻曾經唱過的《易水歌》”感受高漸離在琴弦上彈奏的深沉情感,“我卻發出了鉛一樣沉鈍的聲音。我灌滿鉛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閃電,飛快地向秦始皇砸去”高漸離用筑擊殺秦王,這些情節都是以靜物“筑”的口吻來敘述。作用:①從表達效果上看,“筑”只是高漸離不離身的樂器,是純靜態的事物,沒有思想也沒有感覺,小說采用靜物視角這種看似荒誕的視角來詮釋真實的歷史故事,給人一種新鮮感。②從人物形象上看,選取第一人稱,以靜物“筑”的口吻來敘事,讓“筑”如主人高漸離一樣有喜怒哀樂,把高漸離的思想感受附著于筑,從側面襯托主人公,通過對“筑”的動作和心理描寫,襯托了高漸離惜情重義、忍辱負重、壯心不已的形象。③從主旨上看,本文取材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用“筑”開口講話,“筑”隨同高漸離經歷了失去朋友和國家的悲傷,又一起經歷了難逃的艱難歲月,還見證了高漸離刺殺秦始皇的過程,這些歷史人物和故事都以筑的口吻來講述,凸顯了歷史人物遭遇的真實性,充分表現了歷史文化中深層的悲壯與厚重,增添了歷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滄桑感。六、(2024·寧夏吳忠高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666號(節選)嚴歌苓張桂堂說:“您認識我不?”666號微笑:“眼熟。”張桂堂說:“我背過司令幾天呢。大前年秋天。”666號接著看張桂堂:“大前年。快三年了。”門口進來一個戴眼鏡的小伙子,他走到趙將軍跟前,抹干凈手掌,沖趙將軍鞠躬,身子呈大蝦米狀,就那么撅著跟將軍握手,說:“我叫丁鐵,早幾年就聽說抗聯[注]有個趙霖宇司令,‘鬼見愁’,打仗快,跑得也快。不承想有這份榮幸,見到趙司令的真身。”他跟趙將軍握了手,把半塊拇指大的黑家伙,恭恭敬敬放在對方的小手上,“趙將軍,這是俺娘今年陰歷年送來的熊肉干。”666號往回推:“你留著吧。”丁鐵雙手將趙將軍的手掌捂住說:“好東西!沒勁兒的時候,擱牙尖上嗑嗑,嗑下點兒肉絲兒,管事兒!”666號不再客氣,黑乎乎的肉干順著他的手溜進666號碼下面的衣兜里。此刻張桂堂一聲不吭,到666號前頭,右腳猛一支,將軍就趴在了刨花兒上。銼子將軍趴在那兒,扭頭找使絆子的人。張桂堂兩手插進趙將軍的胳肢窩,把他提起來。張桂堂盯著666號又黑又圓的眼睛:“忘了?趙司令跟我摔跤,我還輸了呢。”666號笑了,看見自己彎身時那小半截煙卷兒掉出來,落在鋸末上。他撿起煙卷,放在鼻孔上使勁吸氣。張桂堂蹲下來,用一把剛上了把兒的鐮刀打火,幾分鐘之后,一根紙煤兒點著了,湊到666號臉前面。窗外冒出喊叫:“誰在抽煙?!”姓宋的看守又從窗口冒出來。張桂堂把煙往他的鋁飯盆下一扣,說:“剛抽完。熄了。”666號笑笑。張桂堂也笑笑。等宋看守一走,張桂堂拿出盆子下的煙。兩人又笑笑。心知肚明,才這么笑。他倆笑的是,一個冒充趙霖宇,一個知道他冒充,故意不揭穿。666號問:“你背過趙霖宇,不是吹吧?”“趙司令的馬死了,部隊也快餓死了,他讓警衛排的兵把馬剁開,各連隊分一塊馬肉、幾塊馬骨頭,熬些野地采的蘑菇,加了幾把野芹菜、野蒜苗,熬了湯,一個戰士分一茶缸,背著奶娃的女戰士分一茶缸半。那是過節呢。爛馬皮熬湯,那是三八年的事。”“你什么時候知道我不是趙霖宇的?“其實我第一眼就看出來了。”“第一眼咋看出來的?”“大伙跟你敬禮,你禮都不還。你還收了丁鐵的熊肉,那也是個破綻。趙司令那人,從不吃獨食,非得每個手下都吃上了,他才愿意吃。剁了一匹大馬,他一口都不吃,不知躲哪兒去了。找到他的時候,他鼻子都紅了。哭的。那是他的馬呀。”張桂堂告訴他,馬肉讓大家吃了兩天,趙霖宇將軍自己吃皮鞋底。熬爛的鞋底,擱了點蘑菇、野芹菜、野蔥頭,幸虧有人掏出一塊紅薯。那是五月初,老百姓也沒糧接濟抗聯部隊。設好的秘密糧點,就找到一麻袋紅薯,又已經凍壞了,咬上去一點面乎勁兒都沒有,咯吱咯吱的,一股藥腥味。趙司令那雙鞋是從鬼子軍官尸首上扒的,牛皮底子,牛皮面子,他吃了好幾天,算開葷。馬沒了,鞋也沒了,戰士們輪流背著他打仗、行軍。他就在戰士們背上看地圖,畫路線、設埋伏點。就是在他張桂堂背上,趙司令給鬼子下套,一路扔下背包卷、破行軍鍋、爛烏拉草鞋、血繃帶,看上去像抗聯部隊已潰不成軍,只要加緊追擊,一定會連鍋端,一舉全殲。眼看著鬼子進了套,抗聯一收口子,關起門打,打死了一百四十四個鬼子兵,六十幾個保安團偽軍。以為這下能吃上飯了,結果發現鬼子的干糧袋也是癟的,也難為了那幫鬼子,在山里追擊抗聯,癟著肚子轉了好幾百里山地。666號想,這就是抗聯將軍。這將軍有啥干頭。自古哪個司令大帥這么寒磣,吃鞋底,坐騎都讓手下熬湯了。當司令大帥,不吃香喝辣,圖的什么?可是那么多人一聽趙霖宇將軍,就跟聽到岳飛一樣。做了亡國之人,沒有吃鞋底的小個兒閔志宏,你為人的臉面,還有那口氣,誰給你爭回來?趙霖宇就是你的臉面,是你為人的那口氣。不然亡國奴跟屠宰場的豬、羊一樣。666號眼神呆著,心里在想,都是小個兒,看人家活的,最大的個兒都不如他高。(有刪改)【注】抗聯一般指東北抗日聯軍。文本二:閔志宏是被日本人誤當成趙霖宇抓進獄中的,他起先為了享受趙將軍在獄中的好待遇,將錯就錯,開始扮演起趙將軍。穿著666號囚服的“趙將軍”在鬼子心目中,就是他們的魔鬼,是一個對他們來講不吉利的人。可是在廣大獄友心中,666號就是趙將軍,是一個真英雄,是值得讓他們追隨、尊敬的人。而閔志宏這個假將軍,如果光憑他自己的覺悟,饒是他演技再好,也可能中途演砸。他是在獄中受抗聯戰士張桂堂的影響,了解了將軍傳奇般的人生,并逐漸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禮,由開始的簡單模仿到對趙將軍真正心悅誠服。剛開始他可能連一個“6”都配不上,漸漸地變成了“66”,等到他真正意識到“要是趙將軍九死一生,最終扛過所有苦難艱險,領著所有不愿回去做閔志宏的男人們,把國土、田地奪回來”的那一刻,他已經完全配得上“666”。這時的“666號”代表的已經不再是閔志宏,也不再是趙霖宇,而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值得被人記住的英雄。它以一個獨特的記號承載著一段難以忘卻的故事,也以一個獨特的符號象征著某一個英勇赴死的人。(選自《(666號>中的真假將軍:抗聯戰士在泥濘中開出的英雄之花》,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部隊里糧食緊缺時,趙霖宇將自己的馬剁了熬湯分給戰士們吃,文本一通過對他剁馬后行為的描寫展現出他對馬的深厚情意。B.抗聯將軍趙霖宇身先士卒,危難時心懷戰友,又具備作戰智慧,展現了戰爭時期革命者不懼苦難艱險、勇赴國難的精神風貌。C.閔志宏起初冒充真將軍趙霖宇是為了享受獄中的好待遇,但他最終真正心悅誠服,這主要是因為受到抗聯戰士張桂堂的影響。D.文本一中,作者通過獄中人之口,特別是熟悉趙霖宇將軍的張桂堂的講述,塑造出趙霖宇將軍有血有肉、令人折服的英雄形象。2.“666號”不僅是一個獄中的編號,更有著深刻的時代含義,談談你對此的理解。3.你認為文本一的主人公是“真將軍”趙霖宇,還是“假將軍”閔志宏?請說明你的理由。【參考答案】1.C2.①666號是革命英雄趙霖宇的符號,是抗聯將軍趙霖宇不懼苦難、保家衛國的氣概和革命精神的象征;②666號代表著閔志宏對趙霖宇將軍革命精神的逐漸清晰和深刻的認知,是他在革命思想洗禮下思想的轉變與覺醒;③666號承載著抗聯時代的特殊經歷與記憶,承載著革命英雄的傳奇人生。3.示例一:主人公是趙霖宇。①文本一以較多篇幅描寫了趙霖宇用自己的戰馬給抗聯部隊的戰士們熬湯、智斗鬼子的戰斗經歷;②文本一鮮明地表達了對抗聯將軍趙霖宇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的崇拜和追慕;③文本一借趙霖宇這一形象歌頌了勇赴國難、堅韌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抗戰精神。示例二:主人公是閔志宏。①文本一情節主要是圍繞閔志宏和張桂堂的對話展開的,講述了假將軍閔志宏冒充真將軍趙霖宇的故事;②對趙霖宇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實際上是為了表現閔志宏內心思想是如何轉變的,作者用巧妙的敘述手法,讓這位英雄“住”進了閔宏志的心中;③文本一借閔志宏在獄中的轉變,向讀者展示了革命思想抗戰精神對小人物的感染之大。【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的能力。C.“這主要是因為受到抗聯戰士張桂堂的影響”錯誤,結合原文“他是在獄中受抗聯戰士張桂堂的影響,了解了將軍傳奇般的人生……對趙將軍真正心悅誠服”可知,他最終真正心悅誠服,除了受到抗聯戰士張桂堂的影響,也因為他自身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洗禮,更是因為受到將軍的影響。選項“主要是因為受到”以偏概全。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詞語的含義的能力。根據原文“穿著666號囚服的‘趙將軍’在鬼子心目中……是一個真英雄,是值得讓他們追隨、尊敬的人”可知,“666號”是抗聯革命英雄趙霖宇的符號,是抗聯將軍趙霖宇不懼苦難、保家衛國的氣概和革命精神的象征;根據原文“剛開始他可能連一個‘6’都配不上,漸漸地變成了‘66’,等到……的那一刻,他已經完全配得上‘666’”可知,“666號”代表著閔志宏對趙霖宇將軍革命精神的逐漸清晰和深刻的認知,是他在革命思想洗禮下思想的轉變與覺醒;根據原文“它以一個獨特的記號承載著一段難以忘卻的故事,也以一個獨特的符號象征著某一個英勇赴死的人”可知,“666號”承載著抗聯時代的特殊經歷與記憶,承載著革命英雄的傳奇人生。3.本題考查學生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主人公是趙霖宇。結合原文“趙司令那人,從不吃獨食,非得每個手下都吃上了,他才愿意吃。剁了一匹大馬,他一口都不吃,不知躲哪兒去了。找到他的時候,他鼻子都文了。哭的。那是他的馬呀”“就是在他張桂堂背上,趙司令給鬼子下套,一路扔下背包卷、破行軍鍋、爛烏拉草鞋、血繃帶,看上去像抗聯部隊已潰不成軍,只要加緊追擊,一定會連鍋端,一舉全殲”可知,文本一以較多篇幅描寫了趙霖宇用自己的戰馬給抗聯部隊的戰士們熬湯、智斗鬼子的戰斗經歷;結合原文“門口進來一個戴眼鏡的小伙子,他走到趙將軍跟前,抹干凈手掌,沖趙將軍鞠躬,身子呈大蝦米狀,就那么撅著跟將軍握手……見到趙司令的真身”可知,文本一鮮明地表達了對抗聯將軍趙霖宇的英雄氣概和革命精神的崇拜和追慕;結合原文“可是那么多人一聽趙霖宇將軍,就跟聽到岳飛一樣”“趙霖宇就是你的臉面,是你為人的那口氣”可知,文本一借趙霖宇這一形象歌頌了勇赴國難、堅韌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抗戰精神。主人公是閔志宏。結合原文“張桂堂說:‘您認識我不?’……‘大前年。快三年了’”“你背過趙霖宇,不是吹吧?……哭的。那是他的馬呀”可知,文本一情節主要是圍繞閔志宏和張桂堂的對話展開的,講述了假將軍閔志宏冒充真將軍趙霖宇的故事;結合原文“趙司令那人,從不吃獨食,非得每個手下都吃上了,他才愿意吃。剁了一匹大馬,他一口都不吃,不知躲哪兒去了。找到他的時候,他鼻子都文了。哭的。那是他的馬呀”“就是在他張桂堂背上,趙司令給鬼子下套,一路扔下背包卷、破行軍鍋、爛烏拉草鞋、血繃帶,看上去像抗聯部隊已潰不成軍,只要加緊追擊,一定會連鍋端,一舉全殲”可知,對趙霖宇革命英雄形象的塑造實際上是為了表現閔志宏內心思想是如何轉變的,作者用巧妙的敘述手法,讓這位英雄“住”進了閔宏志的心中;結合原文“可是那么多人一聽趙霖宇將軍,就跟聽到岳飛一樣。做了亡國之人,沒有吃鞋底的小個兒閔志宏,你為人的臉面,還有那口氣,誰給你爭回來?趙霖宇就是你的臉面,是你為人的那口氣。不然亡國奴跟屠宰場的豬、羊一樣。666號眼神呆著,心里在想,都是小個兒,看人家活的,最大的個兒都不如他高”可知,文本一借閔志宏在獄中的轉變,向讀者展示了革命思想抗戰精神對小人物的感染之大。七、(2024·四川綿陽高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拔步床聶鑫森曲曲巷的老班輩,說起于爺于干豐和他的內人巴曉月,幾十年來相敬如賓,沒紅過臉,沒吵過架,感情巴得像牛皮糖扯都扯不開,是因為每夜都睡在一張古舊的拔步床上,連做夢都相同。這不是說笑話嗎 但曲曲巷的男女老少都相信。特別是一些人到中年的堂客們,羨慕得直咂嘴巴。“拔步床真是個好東西,可惜我家沒有。怪不得我那當家的,早和我分床了。”“于爺兩口子,無兒無女,庭院里空落落的,不能不抱團取暖。”“那倒也是。”于干豐七十歲了,干干瘦瘦,腰有些彎,說話聲音低。退休前他是本市華湘家具總公司的細木匠,專做仿古家具,而且雕花刻朵,手上有絕活。巴曉月也是這個單位的油漆工,年紀只比丈夫小兩歲,身體卻健旺得多。他們雖不是一個車間,但上班、下班可同去同回,比翼齊飛;退休了,有了整塊的時間長相守,四目含情相對。于干豐有時也要出去一下,老朋友邀他去小酌幾杯。做大工匠、細木匠的,都愛喝酒。于干豐也不例外,只是他量大,喝得猛也喝得多,把腸胃喝出了病,不得不時常去麻煩醫生。巴曉月勸過他,勸不住。直到幾年前,于干豐才收斂了許多,因為妻子幾句掏心掏肺的話把他震住了:“老于呀,你知道我素來膽小,你一旦先走,漫漫長夜,我怎么挨到天亮 但愿這拔步床上睡的總是兩個人!”于干豐一拍拔步床的雕花圍板,說:“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張床。”于家世代都是細木匠。床、桌、幾、案、柜、椅、凳……上面還施以浮雕、深雕、圓雕、透雕,花鳥、山水、人物,無不栩栩如生。代代有傳人,在古城湘潭名聲廣為人知。這張拔步床,是于干豐爺爺的爺爺制作的,時為晚清。采用的是明代中晚期流行的款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架子床,二是架子床前的圍廊,圍廊與架子床連成一個整體。床前的廊廡兩側放置桌凳,人跨步進入鋪嵌木板的廊,有如進入室內,故拔步床又稱踏板床。床頂下周圍有掛檐,床下端有矮圍,都雕著各種圖案:花好月圓、舉案齊眉、鵠橋相會、琴瑟和諧……充滿吉祥、歡樂的情調。這張床一直拆散、包扎藏在于家放雜物的閣樓上。1977年丹桂飄香時,26歲的于干豐和24歲的巴曉月要結婚了,父親把這張床在新房里拼裝好,說:“這是個吉物,祝你們和和睦睦,生兒育女,白頭偕老!”于干豐夫婦在拔步床上睡了44年。父親、母親相繼辭世,他們也老了,只有床還是原樣!可惜他們沒有一兒半女。于家的細木匠手藝,只能到此中斷。巴曉月說:“老于,我對不住于家,沒讓于家的絕活有個傳人!”于干豐說:“這是什么話 我帶出了多少徒弟,他們難道不是于門的傳人 ”“可惜你和徒弟,沒做過拔步床。”“這玩意,費時費材料,價格貴,沒有訂貨的,公司領導不讓做。”“爹當年搬出拔步床讓我們用,是不是還有別的意思 ”于干豐的眼里忽然有了淚水。記得十多年前,市博物館有專家來于家觀賞拔步床,問于干豐:“這是真正的明式好玩意,雖制作于清代,做工、雕工都是一流,可否能出讓 價錢好商量。”“祖上留下的東西,我不能出讓。你們可以到家具公司去訂做,我的手藝自信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可博物館不能收藏當代的東西,這是有規定的。”秋風涼了,重陽節迎著菊花香翩然而至。曲曲巷傳出了令人驚詫的新聞:于干豐和巴曉月分床了!是居委會主任帶著人,去看望離退休老班輩,在于家時,巴曉月忍不住說出來的,還引著人到臥室去巡看,果然言之不虛。拔步床的旁邊,擺了一張于干豐親手做的簡易平頭床,沒有上漆,杉木的香氣很好聞。窗前的長條桌上,放著一個木雕的不倒翁,頭型、臉相酷似于干豐。桌邊靠著一支木雕拐杖,杖頭雕的是鐘馗的頭像,拐杖與人肩等高,是握杖而行的形制。主任問:“于爺,你們親親熱熱幾十年,是這塊地方的榜樣,怎么忽然分床了 ”于干豐低聲說:“我身上有不好聞的氣味,怕熏了堂客。”巴曉月說:“我不怕熏,我……喜歡。”“可我自己都受不了,總要下床去室外透口氣,不另外睡會吵鬧了你。我知道你膽小,就雕制了這支鐘馗頭像拐杖,它可以為你驅邪壯膽;還有我雕的不倒翁頭像,你瞄一瞄,就知道我在你身邊。”主任微微一笑,說:“巴大姐呀,你誤解于爺了。你們雖不同床卻同屋,于爺想得這么周到,難得。我們就告辭了。”兩個月后,于干豐因肺癌晚期,溘然離開人世。落氣時,他掙扎著坐起來,靠著平頭床的擋板,對巴曉月和幾位老鄰居說:“我早就知道自己身患絕癥,活不長了。曉月膽小,我得趁著還在世,趕快和她分床,讓她習慣一個人睡拔步床。至于我睡的這張平頭床,我走后,丟掉就是……”巴曉月大聲嚎哭起來。待于干豐的后事料理好,巴曉月將拔步床捐贈給了市博物館,只收下一張樸素的“捐贈獎狀”。沒上漆的白坯平頭床,她沒有丟掉,夜夜安詳地睡在上面,枕頭邊放著丈夫的不倒翁像。有時出院門上街去買點什么東西,她一定會手握雕著鐘馗頭像的拐杖。“巴娭毑,你健旺!”“謝謝大家關心!”(有刪改)【注】拔步床,又叫八步床,是中國傳統家具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床。拔步床多在南方使用,因南方溫暖而多蚊蠅,床架的作用是為了掛蚊帳。這種床式整體布局所造成的環境空間猶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拔步床下有地坪,帶門欄桿,大有“床中床、罩中罩”的意思。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曲曲巷的人們對于于干豐和巴曉月關系的議論,一方面說明了兩人關系的親密,另一方面也在強調本文的描寫對象拔步床。B.于干豐也有過迷茫,是巴曉月的真誠和柔情感化了他,他迷途知返,提前為膽小的妻子安排適應性“實習”,好讓妻子度過沒有他的日子。C.文章用了一定的篇幅對拔步床及其來歷進行了描寫和介紹,既是文章不可或缺的內容,也使文章有了傳統文化之美。D.文章以對話結尾,既言簡意賅,使文章情節緊湊,不拖沓,同時也讓讀者因于干豐去世后巴曉月的狀態感到了些許欣慰。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和鐵凝的小說《哦,香雪》一樣,沒有傳統小說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那種激烈的矛盾沖突,而是淡化情節,突出情韻,注重抒情表意。B.本文和《大衛·科波菲爾》《復活》《老人與海》《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樣,都采用全知視角敘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C.本文和茹志鵑的《百合花》一樣,其中主要人物都是作者所要肯定和謳歌的對象,呈現出本真單純的樣貌,雖然也有誤會之時,但無忠奸美丑之別。D.本文問接反映的是對民族傳統的堅守問題,而《百年孤獨(節選)》反映的是民族傳統所受到的巨大沖擊,兩篇小說的主題都跟民族傳統有關。3.小說中的“拔步床”在作品中具有怎樣的作用 請結合全文加以簡析。4.這篇小說內容前后照應,使情節緊湊,故事真實可信。請簡要說明文中是怎樣前后照應的。【參考答案】1.B2.B3.①拔步床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起到了聯系全文內容的作用。②拔步床對文章主人公于千豐和巴曉月的形象具有烘托作用,是于干豐和巴曉月夫妻二人深摯情感的寄托和見證。③揭示主旨,拔步床見證夫妻的相守一生,拔步床的傳承其實也是傳統文化的延續。4.①文章開篇極力描寫于爺于干豐和他的內人巴曉月從不分床,為下文于干豐和巴曉月分床埋下了伏筆,形成前后照應。②巴曉月對于干豐所說的“你一旦先走,漫漫長夜,我怎么挨到天亮 ”為下文于干豐因肺癌晚期離開人世埋下了伏筆,形成前后照應。③市博物館專家來于家觀賞拔步床,欲買走床進行收藏而不得,為下文于干豐去世后巴曉月把拔步床捐贈給博物館埋下了伏筆,形成前后照應。④巴曉月對于干豐所說的“你知道我素來膽小“但愿這拔步床上睡的總是兩個人”為后文于干豐為妻子制作了木雕的不倒翁和木雕拐杖埋下伏筆,形成前后照應。⑤文章前半部分說于干豐干瘦,腰彎,說話聲音低,而巴曉月身體卻健旺得多,為下文于干豐早逝埋下伏筆,形成前后照應。【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B.“于干豐也有過迷茫,是巴曉月的真誠和柔情感化了他,他迷途知返”錯誤。根據“我早就知道自己身患絕癥,活不長了。曉月膽小,我得趁著還在世,趕快和她分床,讓她習慣一個人睡拔步床。至于我睡的這張平頭床,我走后,丟掉就是……”可知,于干豐并不迷茫,而是處處為巴曉月著想,提前安排后事。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的能力。B.“都采用全知視角敘事”錯誤,《大衛·科波菲爾》是通過大衛這個孩子的眼睛來看周圍的人物和環境的,是兒童視角,屬于有限視角。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的能力。文學作品中的事物形象的作用,可以從內容和結構兩方面分析,內容上可圍繞人物、情節、主題等進行分析。全文圍繞拔步床展開情節,小說敘述了于干豐和他的內人巴曉月同睡拔步床,感情和睦令人羨慕,于干豐拒絕市博物館高價收購拔步床,于干豐為了讓巴曉月適應獨居生活讓她習慣一個人睡拔步床等情節,都是圍繞拔步床展開,所以拔步床作為文章的線索,貫穿全文。人物:拔步床烘托人物形象。“于干豐一拍拔步床的雕花圍板,說:‘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張床’”“我知道你膽小,就雕制了這支鐘馗頭像拐杖,它可以為你驅邪壯膽”,寫出于干豐對妻子呵護有加,感人至深;于干豐“是本市華湘家具總公司的細木匠,專做仿古家具,而且雕花刻朵,手上有絕活”“我的手藝自信可以達到這個水平”,于干豐是一名工匠師傅,拔步床是工匠精神的載體;“待于干豐的后事料理好,巴曉月將拔步床捐贈給了市博物館,只收下一張樸素的‘捐贈獎狀’”,突出了巴曉月深明大義;這些情節圍繞拔步床展開,是于干豐熱愛家庭、踐行傳統美德的見證,是于干豐和巴曉月夫妻二人深摯情感的寄托和見證;主題:文章內容“這張拔步床,是于干豐爺爺的爺爺制作的”“1977年丹桂飄香時,26歲的于干豐和24歲的巴曉月要結婚了,父親把這張床在新房里拼裝好,說:‘這是個吉物,祝你們和和睦睦,生兒育女,白頭偕老’”,拔步床“是真正的明式好玩意,雖制作于清代,做工、雕工都是一流”,對拔步床及其來歷進行了描寫和介紹,使文章有了傳統文化之美;拔步床見證夫妻的相守一生,拔步床的傳承其實也是傳統文化的延續。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的表現手法的能力。①文章開篇寫到于干豐和他的內人巴曉月“幾十年來相敬如賓,沒紅過臉,沒吵過架,感情巴得像牛皮糖扯都扯不開,是因為每夜都睡在一張古舊的拔步床上,連做夢都相同”,極力描寫于干豐和他的內人巴曉月從不分床,后文強調兩人分床,前文描寫為下文于干豐和巴曉月分床埋下了伏筆,形成前后照應。②前文中,巴曉月對于干豐說“你一旦先走,漫漫長夜,我怎么挨到天亮”,后文寫文于干豐因肺癌晚期離開,前文為后文埋下了伏筆,形成前后照應。③前文提到“十多年前,市博物館有專家來于家觀賞拔步床”,并且向于干豐提出請求“可否能出讓?價錢好商量”,但是于干豐卻說“祖上留下的東西,我不能出讓”,而后文于干豐去世后,巴曉月把拔步床捐贈給博物館,前文為后文的無償捐贈埋下了伏筆,形成前后照應。④前文提到“老于呀,你知道我素來膽小”“但愿這拔步床上睡的總是兩個人”,后文寫到“窗前的長條桌上,放著一個木雕的不倒翁,頭型、臉相酷似于干豐。桌邊靠著一支木雕拐杖,杖頭雕的是鐘馗的頭像,拐杖與人肩等高,是握杖而行的形制”,前文的對話為后文埋下伏筆,形成前后照應。⑤文章前半部分對于干豐的外貌描寫“干干瘦瘦,腰有些彎,說話聲音低”,巴曉月是“年紀只比丈夫小兩歲,身體卻健旺得多”,后文寫于干豐說“我早就知道自己身患絕癥,活不長了”,最終患肺癌早逝,前文的外貌描寫為后文于干豐的患病去世埋下伏筆,形成前后照應。八、(2024·安徽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放生馬海勒根那我家那匹云青馬其實十幾年前就死掉了,這個祖父明明知道,可就是在祖父知道云青馬死掉的那一天,他的腦筋出了毛病。那是十幾年前,祖父要將他的老云青馬放生。那可是他最心愛的伙伴,生產隊解體前,他一直騎著它為隊里放牧,等包產到戶,他舍不得這匹坐騎,用兩頭牛的代價換得了它。后來我們鄉村土地沙化,由牧業轉為農耕,作為我家唯一能犁田的牲畜,祖父不得不忍痛讓云青馬架犁耕田。不過,那是怎樣的情形呢,說起來至今還是我們鄉村的笑話——云青馬犁田時,祖父竟然備了另一副扛把子,自己充當另一匹馬拉副犁。沒有誰見過一個男人把自己當牲畜使喚的,鄉人嬉笑著和我說。云青馬就這樣為我家效勞了二十幾年,直到它老得和祖父一樣走不動路。就是這樣一匹馬,祖父要將它送歸自然去。一周之后,一身酒氣的父親終于坐著長途大巴回來了。祖父迫不及待,遠遠地迎上前去。父親打著酒嗝,目光躲閃,說:“一切都遵照你的話做了,我把老馬放生在……在錫林郭勒了……”可就在那天晚上,祖父卻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云青馬眼神哀戚,沖著他不斷悲鳴。祖父看清了它的身軀,老馬渾身是血,脖頸處已與身體斷得只剩下一層皮。祖父的病就此落下了,無藥可醫,直到父親娶妻生子。我即將出生的那天早晨,許是添丁進口的喜訊觸動了祖父銹蝕的神經,他幾年來第一次自己拄著拐杖下了床,一步一步挪到晨光耀眼的屋外,遮目遠望了一陣子,忽然眉開眼笑起來,沖著遠處呼喊:唿咧——唿咧——我阿爸好生奇怪,湊到他跟前問他:你這是召喚誰呢?祖父手指院外,你瞧,云青馬,是云青馬回來了……從那天開始,那匹任誰都看不到的老馬又回到我們家里,所有家人都被老爺子的魔法驚得目瞪口呆。家人里,只有我自愿配合祖父,幫他老人家侍弄別人看不到的老馬。祖父從小把我看大,按我父親的話說,老爺子除了對云青馬好,其次就是對我這個長孫好。不知怎么的,我對祖父也有種天生的親近感,那種冥冥中的感覺甚至超越了血緣。而那匹不存在的云青馬,或許是祖父打小把它灌輸給我,以至于在我的腦海里牢牢地生根發芽,有時我竟然也能看到它的肉身,真切得連馬毛都數得清。那些天里,祖父嚷嚷要云青馬馱著他出門遠游,我便積極為他準備。除了我,家里人只當那是瘋言瘋語,沒人信,因為那匹老馬根本不存在。我母親心地純善,和父親說,不行你用摩托車馱著阿爸出去轉一轉吧。阿媽去世得早,他老人家為了拉扯你們幾個孩子,一輩子沒出過遠門,興許心里憋得慌呢。我父親聞言吹胡子瞪眼:用摩托車馱他出去?你以為他是八歲的孩子嗎?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你來負這個責啊?母親白了他一眼,父親則背著手走出門去:都給我消停消停吧,這個家都夠演一出戲的了。父親說讓這個家消停消停,可事與愿違。那一天早上,給田地澆了一遍水的他遲遲不見祖父起床。推門看時,只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5、小說主題多維探究-關鍵物象思路引入物象在小說中往往承載著豐富的象征意義和隱喻內涵,通過分析物象,我們可以深入理解小說的主題、情感、人物性格等多個方面。眾所周知,寫作首先是有一種情感要抒發,在心中郁結已久,然后是由一個事件,一個景物,有時甚或由一個意象觸發,情感終于找到一個載體,于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著名學者王富仁說:“真正好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有對自身的超越力量的。也就是說,它寫了一些人、一些事、一個意象,但表現的卻不僅僅是這些人、這些事、這個意象。它能使我們感受到更多、更大、更普遍的東西。它只是一個發光體,但這個發光體所能夠照亮的范圍卻是無限廣大的。”在這里,小說意象的功能是巨大的,它除了可作為環境、人物和情節的構成成分,作為文章線索、人物紐帶兩大功用外,它還具備文化意蘊的美學功能。這種文化意蘊的生成是積久成習,代代相沿的。典例分析典例一解讀小說主題,要學會尋找“意象”與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的關聯,要從“意象”這一發光體拓展開去,在情節或場景的暗示下,聯系社會生活及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追本溯源”,破解人物情感、心理、性格的文化密碼,探求人物生活的文化因素。比如,2016全國卷Ⅰ,為什么以《鋤》而不以《守護農田》為標題?【賞析】以“鋤”這個意象為例,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從物質層面,鋤作為一種農具,喻示六安爺的勞動者身份與生存狀態;從情感層面,鋤地可以“過癮”,揭示人物與土地的親密關系,體現勤勞質樸的品質;從文化層面,鋤意味著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方式;鋤地無處可鋤,又暗含對農耕文明衰落的惆悵與嘆惋。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解讀,作品主題、文本意蘊不言自明。典例二2021年浙江高考小說《麥子》小題:探究“麥子”在全文中的作用。【解析】文章的三到六段直接寫老婆婆在麥田里行走,她撫摸麥子,就像撫摸自己的孩子一樣;并由麥粒“肥肥胖胖,軟乎乎的,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引出關于他們失去孩子,把麥子當作自己的孩子的情節;第十到十一段描寫老頭種麥子的情景;然后回憶他們見面和結婚的情節,寫他們從結婚以來就一直種麥子;結尾寫他們對土地的熱愛,仍然沒有離開麥子,“老婆婆搓開一只麥穗,搓出幾十顆胖乎乎的麥粒兒,輕輕拍打著:‘哈哈,我有這么多孩子’”。可見“麥子”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麥子”也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文中這樣描寫他們,“老婆婆走到濃密的樹林里,老頭兒發現她竟然一身金黃,飄動著團團芳香,就像一頭金色的豹子”,“老頭兒端著簸箕,把金黃的麥種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時分,泥土波濤洶涌就像沸騰的金屬。老頭兒的手臂跟鷹一樣伸向蒼穹,把落日給遮住了,手臂粗壯的黑影頭落到地上,隨即發出一陣粗重的刷刷聲”。他們就像文中所寫的“麥子”一樣,無論環境多么惡劣,一樣能夠扎根在這片土地上,頑強地生存下去。“麥子”也揭示了文章的主題,扎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土作貢獻。文中這樣描寫,“豹子走在麥田里,麥子嘩嘩響起來。麥子的金光灑在榆樹上,榆樹葉子油汪汪的;麥子的金光灑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籠頭,云跟牲畜一樣彎下脖子在明凈遼闊的蒼穹上吃草”,寫老婆婆用她的強悍的守護給予了這片土地以生命的希望;“麥子的大網捕獲了土地,肥大的土塊兒跟魚群一樣跳起來,向四周奔竄。太陽落下去,麥子升起來。老頭兒端著空簸箕,眼睛充滿夢幻般的光芒”,“長滿谷地的麥子,大片大片的麥子……太陽落下去,麥子長起來”,描寫他們種麥子的情景,“麥子”就是“太陽”,是“希望”。這樣寫生動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參考答案】①是全文的主線,結構上串聯全文。②象征守護邊疆的這對夫婦旺盛、頑強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邊疆拓荒產糧就是為守土作貢獻的主題。技法總結一、關注物象的描寫和象征意義仔細閱讀小說中對物象的描寫,注意作者如何刻畫物象的特點、形態、顏色等,以及物象在小說中出現的頻率和位置。分析物象的象征意義,考慮物象是否代表了某種特定的概念、情感或價值觀。例如,花朵可能象征美麗、愛情或生命,而荒原則可能象征孤獨、絕望或死亡。二、探究物象與主題的關系將物象與小說的主題聯系起來,思考物象是否直接反映了主題,或者通過隱喻和象征的方式暗示了主題。分析物象在小說情節發展中的作用,考慮物象是否推動了情節的發展,或者通過物象的變化展示了人物性格的轉變或命運的起伏。三、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結合小說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創作風格,理解作者選擇特定物象的原因和目的。思考作者通過物象傳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態度或觀點,以及這些情感、態度或觀點如何與小說的主題相呼應。針對練習一、(2023·福建漳州高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老校長的雨靴龐余亮一個人的身份與穿著絕對有關系,比如我們校長曾經到村里的裁縫店做過一套西裝。瘦瘦的校長穿起來就不倫不類,反倒是他穿上藍卡其的中山裝好看些。不過他到鄉里開會到城里辦事還是穿上了他的寶貝西裝,又穿上了他的老皮鞋——怕有很多年了,有一只已經歪斜了。看得出他穿上西裝的感覺并不好,可是他說有什么辦法呢,上次進城,人家都以為他是個老古董,還是穿西裝好些,穿西裝人家的目光就少了,走路就輕松些,城里人就喜歡穿西裝。穿西裝也就穿西裝吧,可是一到下雨天,穿上西裝的他偏偏又蹬上了一雙中幫雨靴,這就更加不倫不類了,怎么看怎么別扭。每當他穿上這件衣服,學生們就在背后叫他“德國鬼子”。但鄉下土路一下雨就泥濘不堪,一走路就是一腳的爛泥,想甩都甩不掉。如果還想“甩”的話——用校長的話說就是想要派頭的話,皮鞋一會兒就變成了小泥船,所以雨靴還是更適合于土路。看來校長穿雨靴還是穿得理直氣壯的,既然穿著理直氣壯,別人怎么看也就無所謂了。他心安理得地穿著后擺有點吊的西裝和粘著爛泥的雨靴到鄉里或進城辦事。回來時他樂呵呵的,他似乎沒少什么,實際上雨靴上已少了許多爛泥,而原先黑色的泥漬變成了白色的泥斑,像踩了一腳的雪。本來我早已不用雨靴了,過去在上師范前下雨赤腳;上師范時下雨也無所謂,到處都是水泥路。可是到我們學校就行不通了,爛泥似乎見皮鞋見得不多,反而親昵得太過分了,開始我還“甩”,下雨穿皮鞋,后來再也不行了,我心疼。鄉里經費緊,工資不僅發得遲還總打折,我不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所以我托穿雨靴的校長到鄉供銷社買回了一雙雨靴。新雨靴锃亮锃亮的,亮得能照見人的臉,雨珠滴在上面一會兒就滾走了。我走路時覺得有人在看我的腳。不過雨靴老得很快,不出幾個雨天,雨靴就老得和校長腳上的雨靴差不多。似乎只有老了的雨靴才更和泥土親近些,老了的雨靴更協調些。每年開學前校長和我們都要乘船到城里新華書店一趟。我們在城里往船上搬書,搬完書后一起去一家餛飩店吃餛飩——校長說這是城里最好吃的餛飩。吃餛飩時還可以在碗里多撂一些辣椒,那個香啊,那個辣啊,吃得鼻子上都冒汗。吃完了我們一身輕松,校長還脫掉了西裝,露出兩種不同顏色織的毛衣,然后我們再一起乘船回去。有一次開學前去城里,正好早晨下雨,我們都穿了雨靴,然后又一起穿著雨靴上了船。上了船校長還指揮我們在船幫上把雨靴上的泥洗掉,用校長的話說,要讓城里人認為我們穿的是馬靴,而不是雨靴。虧他想得出來!到了城里,太陽升上來了,城里的水泥路不像鄉下的泥路,鄉下泥路要曬兩個晴天才能曬干,而城里的水泥路只要一個鐘頭就干了。穿著雨靴的我們幾個好像是“德國鬼子進城”,雨靴底在水泥路上總是要沉悶地發牢騷,天不熱,我身上全是虛汗,到了新華書店,上樓梯時營業員都哧哧地發笑。如果這還不算尷尬的話,我在回船的路上居然遇到了我城里的同學。同學笑瞇瞇的,目光卻朝下,他看到了我的雨靴,我們的雨靴。后來好不容易同學走了,我覺得滿街上的人都在看我。我躲到校長他們中間走,他們走路聲居然那么響,都有點步調一致了,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可校長和其他同事并沒意識到這些,他們旁若無人地走著,他們要帶我一起去吃餛飩。回去的路上,校長首先把那雙在水泥馬路上叫了一天的雨靴脫下來,然后就躺到了我們剛從新華書店買回來的書捆上,我們也相繼把雨靴脫下來。河上的風吹過來,吹得我們雙腳那么舒坦,校長一會兒就在新書捆上睡著了。搖船的節奏好像在催眠,他還發出了呼嚕聲,而他的舊雨靴,一前一后地站著,像哨兵一樣守衛著他的夢鄉。文本二百合花(節選)茹志鵑包扎所的工作人員很少,鄉干部動員了幾個婦女幫我們,那位新媳婦也來了。后來她問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說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剛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氣了!”說完,動手把借來的幾十條被子、棉絮,整整齊齊地分鋪在門板上。我看見她把自己那條白百合花的新被,鋪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塊門板上。……原來今天是中秋節了。啊!中秋節,在我的故鄉,現在一定又是家家門前放一張竹茶幾,上面供一副香燭,幾碟瓜果月餅。孩子們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盡,好早些分攤給月亮娘娘享用過的東西,他們在茶幾旁邊跳著唱著:“月亮堂堂,敲鑼買糖,……”或是唱著:“月亮嬤嬤,照你照我,……”我想到這里,又想起我那個小同鄉,那個拖毛竹的小伙,也許,幾年以前,他還唱過這些歌吧!……衛生員讓人抬了一口棺材來,動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進棺材去。新媳婦這時臉發白,劈手奪過被子,狠狠地瞪了他們一眼。自己動手把半條被子平展展地鋪在棺材底,半條蓋在他身上。衛生員為難地說:“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氣洶洶地嚷了半句,就扭過臉去。在月光下,我看見她眼里晶瑩發亮,我也看見那條棗紅底色上灑滿白色百合花的被子,這象征純潔與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上。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校長特意做了西服且“不倫不類”地穿在身上,是為了開會、辦事方便,并不是真的為了“身份”。B.“我”一開始因為現實環境的需要不得不穿雨靴,后來在穿雨靴的過程中對雨靴有了新的認識。C.小說圍繞“雨靴”展開情節,描寫雨靴意在象征鄉村生活,體現出鄉村生活與城市生活的差距。D.“怎么看怎么別扭”“虧他想得出來”等敘述,似貶實褒,鮮明地表現出了校長的性格特點。2.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則文本都善于運用心理描寫刻畫人物形象,如文本一中“我都感到全城人的目光在喊口令了:‘一二一……’”刻畫了“我”對穿雨靴的坦然心理。B.兩則文本都以“我”為敘述者、親歷者,這既真實又有助于展現人物和主旨,如文本一中“我”的感受,強化了老校長對“我”的影響,深化了主旨。C.兩則文本的語言質樸自然,但又各具特色,文本一以幽默風趣的語言呈現出獨特的意趣;文本二以清新淡雅的筆觸來敘事,淡化了戰爭的血腥意味。D.兩則文本都善于從大處著眼、小處落筆,通過小事件、小細節來反映重大主題,事件微小、人物平凡,卻讓人感受不平凡的力量,給讀者以心靈的震撼。3.小說中的老校長具有怎樣的形象特征?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小說中的物象是作者精心設計的重要道具,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主旨的表達都密不可分。請分別分析兩則文本文末加點意象的作用。二、(2023·山西大同高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喜神汪曾祺喜神即畫像,這大概是宋朝人的說法。錢大昕《竹汀先生日記鈔》:“讀宋伯仁《梅花喜神譜》……凡百圖,圖后五言絕一首,題曰‘喜神’,蓋宋時俗語,以寫像為喜神也。”錢說未必準確。喜神我們那里現在還有這說法。伯仁畫梅,只是取其神韻,“喜神”是詩意化了的說法,是從人像移用的。除了宋伯仁,也沒有聽說過稱花卉畫為喜神的。作為人像的喜神圖有兩種。一種是生活像,即行樂圖。袁枚《隨園詩話》謂:“古無小照,起于漢武梁祠畫古賢烈女之像。而今則庸夫俗子皆有一行樂圖矣。”行樂圖與武梁祠畫像,恐怕沒有直接關系,袁枚蓋亦揣測之詞。自畫或請人畫小像,當起于唐宋,蘇東坡即有小像。明清以后始盛行。“庸夫俗子皆有一行樂圖矣”,是對的。我的外祖父即有一行樂圖,是一橫披。既是“行樂”,大都畫得很閑適,外祖父的行樂圖就是這樣。他坐在一叢竹子前面的石頭上,手執一卷書,樣子很瀟灑,其實我的外祖父是個很古板嚴厲的人,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坐在叢竹前的石頭上,并且他從來不看一本書。比行樂圖更多見的喜神是遺像,北京人叫做“影”。畫遺像的是專門的畫匠,他們有一套特殊的技法。病人垂危,家里人就會把畫匠請來。畫匠端詳著病人,用一張紙勾出他的臉形粗略的輪廓線條。回家在一張挖出一個橢圓的宣紙的橢圓處,用淡墨畫出像主的頭像的初稿。照例要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親屬的意見。意見總是有的,額頭窄了、顴骨高了、人中長了……最挑剔的大都是姑奶奶。畫匠把初稿拿回去,換一張新紙,勾了墨色較深的單線,敷出淡淡的膚色,“喜神”的頭部就算完成。中國的傳真畫像的匠師有一套秘傳的“百臉圖”,把人的面部經過分析,定出一百種類型,畫像時選定一種,對著真人,斟酌加減,畫出來總是相當像的。我們縣城里畫像畫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畫價也最貴。“開臉”之后,畫穿戴。男的都是補褂朝珠,顏色是一樣的,只有頂子不能亂畫。大紅頂子、金頂子,不能亂來。常見的喜神上的頂子多半是藍頂子、水晶頂子,因為這是不大的功名。女的則一律是鳳冠霞帔。這有點奇怪,男女時代不同。喜神上的老爺是清裝——袍套,太太則是明代的服裝——鳳冠霞帔是明代服裝。據說這跟洪承疇的母親有關。洪母忠于明室,死后順治特許以明代命婦服裝盛殮。以后就將此制度延續了下來。順治開國,為了籠絡人心,所頒圣諭或者可信。畫穿戴是很費工的,要畫得很細致。曾見過一篇談齊白石的文章,說他畫的像能透過紗套,看得見里面袍子上的團龍。其實這是所有的畫匠都做得到的,只要不怕麻煩。管又萍畫像只管“開臉”,畫穿戴都交給了徒弟。他有兩個徒弟,都是啞巴。他們也能“開臉”,只是不那么傳神。管又萍病重,自知不起,他叫兩個徒弟給他畫一張像。徒弟畫好了,他看了看,叫徒弟拿一面鏡子、一枝筆,他對著鏡子看了看,在徒弟畫的像上加了兩筆。傳神阿堵,頰上三毫,這張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氣活現。管又萍放下畫筆,咽了氣。文本二:一個人的風格是和他的氣質有關系的。布封說過:“風格即人。”中國也有“文如其人”的說法。人和人是不一樣的。取舍不同,靜躁異趣。杜甫不能為李白的飄逸,李白也不能為杜甫的沉郁。要形成個人的風格,就得讀和自己氣質相近的書。也就是說,讀自己喜歡的書、對自己口味的書。一個作家讀很多書,但是真正影響到他的風格的,往往只有不多的作家,不多的作品。有人問我受哪些作家影響比較深,我想了想:古人里是歸有光,中國現代作家是魯迅、沈從文、廢名。我曾經在一次講話中說道歸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歸有光自稱他的文章出于歐陽修。讀《瀧岡阡表》,可以知道《先妣事略》這樣的文章的淵源。但是歸有光比歐陽修寫得更平易,更自然。他真是做到“無意為文”,寫得像家常話似的。他的結構“隨意曲折”,若無結構。他的語言更接近口語,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銜接處若無痕跡。他的《項脊軒志》:“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話沒有說完,就寫到這里。想來歸有光的夫人還要向小妹解釋何謂閣子的,然而,不寫了。寫出了,有何意味?寫了半句,而閨閣姊妹之間閑話神情遂如畫出。這種照生活那樣去寫生活,是很值得我們今天寫小說時參考的。我覺得歸有光是和現代創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現代味兒的中國古代作家。(摘編自汪曾祺《談風格》)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的“我”認為,喜神行樂圖起源于漢代的古賢烈女之像,后來發展為庸夫俗子皆有的行樂圖,例如“我”的祖父就有一幅。B.小說中的外祖父雖是個很古板嚴厲的人,但在其行樂圖中卻瀟灑地手執書卷坐在叢竹前的石頭上,因為這才符合行樂圖閑適的要求。C.畫遺像時需拿了初稿到“本家”去征求死者親屬的意見,其中姑奶奶們往往是最挑剔的,這也說明對傳真畫像的匠師技能要求比較高。D.管又萍經對鏡自照后,在徒弟畫的像上加了兩筆,畫像立刻栩栩如生,神氣活現,這表明管又萍在傳真畫像方面技藝高超。2.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在介紹喜神圖類型時就帶了一筆“我們縣城里畫像畫得最好的是管又萍,他的畫價也最貴”,這句話為后文表現管又萍的高超技藝作了鋪墊。B.文本一寫齊白石“畫的像能透過紗套,看得見里面袍子上的團龍”,襯托出齊白石是畫喜神圖畫得最好的畫師,畫得極其細致。C.文本二中作者認為歸有光“半句傳神”很有意味,這一觀點在《喜神》中也有體現,如寫到“管又萍放下畫筆,咽了氣”就結束。D.文本一的風格應是與汪曾祺個人氣質有關系的,而這一風格的形成受他所喜歡的歸有光、魯迅、沈從文等作家作品的影響。3.文本一是一篇小說,為什么卻用了較多筆墨介紹喜神圖類型及畫法?請簡要分析。4.作者認為“歸有光是和現代創作方法最能相同,最有現代味兒的中國古代作家”,其創作也深受歸有光的影響。請結合文本二中的相關內容,從選材、結構、語言三個方面任選一個角度,對文本一進行鑒賞。三、(2024·江西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文本一:小說夜漁莫言①經過長時纏磨,九叔終于答應夜里帶我去拿蟹子。吃過晚飯后,九叔帶我出了村。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時令自然是中秋了,晚風很涼爽。月光皎潔,照在高粱地間的水上,一片片爛銀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類正忙著入蟄,所以很安靜。③等了很久,蟹子們還沒出現,我有些焦急了。九叔也低聲嘟噥著,起身到柵欄邊上去查看。回來后他說:怪事怪事真怪事,今夜里應該是過蟹子的大潮呀,又說西風響蟹腳癢,蟹子不來出了鬼了。④九叔從河邊的一棵灌木上,摘下一片亮晶晶的樹葉,用雙唇夾著,吹出一些唧唧啾啾的怪聲。我感到身上很冷,便說:九叔,你別吹了,俺娘說黑夜吹哨招鬼。九叔吹著樹葉,回頭看我一眼。他的目光綠幽幽的,好生怪異。我心里一陣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緊縮在蓑衣里,冷得渾身打戰。⑤天上不知道何時出現了一朵黃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鉆了進去。我感到這現象古怪極了,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寬廣的道路好走,為什么偏要鉆到那云團中去呢?⑥清冷的光輝被阻擋了。河溝、原野都朦朧起來,那盞馬燈的光芒強烈了許多。這時,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幽香來自河溝,沿著香味望過去,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潔白的荷花。它在馬燈的光芒之內,那么水靈,那么圣潔,我們家門前池塘里盛開過許許多多荷花,沒有一枝能比得上眼前這一枝。⑦荷花的出現使我忘記了恐懼,使我沉浸在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潔白清涼的情緒中。我不知不覺地站起來,脫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的腿浸在溫暖的水中,緩緩流淌的水輕輕撫摸著我,我感到很舒服。離荷花本來只有幾步路,但走起來卻顯得特別漫長。我與荷花之間的距離仿佛永遠不變,好像我前進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處于一種幸福的麻醉狀態,我并不希望采摘這朵荷花,我希望永遠保持著這種荷花走我也走的狀態,在這種緩慢的、有美麗的目標的追隨中,溫暖河水的撫摸,給了我終身難忘的幸福體驗。⑧后來,月亮的光輝突然灑滿河道,一瞬間,我看到它顫抖兩下,放射出幾道比閃電還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貝雕琢成的花瓣紛紛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細小的圓片,旋轉著消逝在光閃閃的河水中,那枝高挑著花瓣的花莖,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隨即萎靡傾倒,在水面上委蛇幾下,化成了水的波紋……⑨我不知不覺中眼睛里流淌出滾滾的熱淚,心里充滿甜蜜的憂傷。我心中并無悲痛,僅僅是憂傷。眼前發生的一切,宛若一個美麗的夢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臟,我的心臟的每一下跳動都使河水輕輕翻騰,水面上泛起漣漪。荷花雖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猶存,它在水面上漂漾著,與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蟲鳴融為一體……(節選自《莫言的奇奇怪怪的故事集》)文本二:散文池塘莫言①前面有一個池塘,所謂池塘,實際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沒人知道,大概也沒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無數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時,池塘里積蓄著發黃的水。這些池塘無論大小,都以極圓的形狀存在著,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結果就是浮想聯翩。②前年夏天,我帶一位朋友來看這些池塘。剛下了一場大雨,草葉子上的雨水把我們的褲子都打濕了。池水有些混濁,水底下一串串的氣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著一股腥甜的氣味。有的池塘里生長著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長著睡蓮,油亮的葉片緊貼著水面,中間高挑起一枝兩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帶著十分人工的痕跡,但我知道它們絕對是自生自滅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朧的月夜里,站在這樣的池塘邊,望著那些閃爍著奇光異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靜,月光如水,蟲聲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蟬聲滲到巖石中。”聲音是一種力呢還是一種物質?它既然能“滲透”到磁盤上,也必定能“滲透”到巖石里。原野里的聲音滲透到我的腦海里,時時地想起來,響起來。③我站在池塘邊傾聽著唧唧蟲鳴,美人的頭發閃爍著迷人的光澤,美人的身上散發著蜂蜜的氣味。突然,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青蛙的氣味涼森森地粘在我們的皮膚上。仿佛高密東北鄉的全體青蛙都集中在這個約有半畝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點點水面,只能看到層層疊疊地在月亮中蠕動鳴叫的青蛙和青蛙們腮邊那些白色的氣囊。月亮和青蛙們混在一起,聲音原本就是一體——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節選自莫言《會唱歌的墻》)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本一作者用疑問句式來表現孩童這一獨特形象,如第⑤段的“我感到這現象古怪極了,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寬廣的道路好走,為什么偏要鉆到那云團中去呢?”既表達疑惑,又充滿好奇想象。B.文本二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與朋友去看池塘的故事,引出作者對于“聲音是一種力呢還是一種物質”的思考,最終得出“月亮和青蛙們混在一起,聲音原本就是一體”的結論。C.文本一第⑧段月光的變化,既推動了故事情節發展,又呈現出了人物情感升華的過程;文本二也描寫了月光——“四周寂靜,月光如水”“月亮的光彩紛紛揚揚”,具有相同的作用。D.文本一“荷花的出現使我忘記了恐懼,使我沉浸在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潔白清涼的情緒中”的內容,與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類似,都寫照了人物的心境。2.對文本二的賞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草甸子里有無數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池塘里積蓄著發黃的水”等句子,描繪了池塘的景象,語言風格質樸自然。B.從“蟲聲唧唧,格外深刻”的描寫,引出“聲音是一種力呢還是一種物質?”的疑問,更引發了下文段落有關自然的思考。C.“美人的頭發閃爍著迷人的光澤,美人的身上散發著蜂蜜的氣味”,這里以“美人”代指“荷花”,透露出作者對荷花的喜愛。D.“突然,一陣濕漉漉的蛙鳴從不遠處的一個池塘傳來”,用“濕漉漉”形容蛙聲,運用了借代的手法,描繪出獨特的視聽感受。3.景物描寫在不同的文體中常具有不同的作用,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花”為例,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請分別從“虛構”和“真實”的角度比較文本一和文本二不同的美。四、(2024·黑龍江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飄逝的風箏徐國平①三月的暖風一吹,催著萬物,都跟長了翅膀一樣。鷂爺也感覺到了,一大早兒就拿起那只風箏,邁出了家門。那是一只“年年有余”的風箏。鷂爺有個習慣,扎風箏從不重復,每年都要扎出一個新花樣。若在過去,扎糊這種風箏,再簡單不過,用不了一天工夫。如今不行了,整整花了半個月。不是技不如前,而是自己老了,兩眼發花,雙手也發抖。此刻,整個村莊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樣,甚至連犬吠雞鳴聲都聽不到。鷂爺一邊走著,一邊四下觀望著。若在以往,身后總會尾隨著一群歡天喜地的孩子,一個個搶奪著他手中的風箏。“唉,娃們一個個都去哪了?”鷂爺心里猜想著,整個人顯得失魂落魄,沒精打采。是啊,一個人放風箏有啥意思啊?一路上,那些殘垣斷壁、破磚瓦礫和那些廢棄的打麥場,被風吹過,塵土飛揚。②那兩臺從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機,正一口口地蠶食著那一排排早已空無一人的院落。鷂爺瞧著心痛,就像抽筋剝皮一般難受。很快,自家那三間舊屋也難逃一劫了,滿屋子的風箏,又將棲身何處?鷂爺憂心忡忡,步履沉重,一直走出村外,老半天也沒碰上一個人,甚至連一只雞一條狗都沒撞見,只有一些像是找不著窩棲落的麻雀,嘰嘰喳喳在他四周焦躁不安地飛過。村外的那大片麥地,整整荒廢了一個冬天,聽說要建飛機場。倒是一些不甘寂寞的春草早早破土,鉆出一棵棵嫩芽。鷂爺站在地頭,先舒展開雙臂,又伸了一下脖頸。沉重了一個冬天的身子,都有些邁不動腳步了。這時,一陣春風拂來,那只風箏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緊了他的手。鷂爺渾身上下頓覺輕飄飄的,如同要離開地面飛起來一樣。若在過去,鷂爺早就手腳利落地將風箏放飛,心也隨著風箏飛到天上去了。③如今,鷂爺卻攥緊風箏,遲遲不肯撒手。鷂爺又想到過去。他自幼就跟師傅學扎風箏。這輩子,連他自己也數不清扎了多少只風箏。每只風箏經過他的手,都活靈活現。一到陽春,方圓百里的天空,都會飄曳著他扎的風箏,千姿百態。那些走在歸途中的人老遠瞅著,就覺得離家近了,渾身的疲憊便會飛到九霄云外。后來,鷂爺成了民間藝人,還上過電視報紙,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來參觀他的手藝。只是,他的手藝慢慢失傳了,現在的年輕人誰還學這些費事的玩意兒呀,而且,大都跑到了城里,一走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心也收不回來了。最初,兒子大龍還跟他學扎風箏。可剛剛學了個皮毛,便被一幫記者吹捧成風箏世家的傳人。大龍心高氣躁,覺得小村子施展不開自己的雄心壯志,跑到城里開了一家風箏作坊。好幾次,大龍苦口婆心勸他也搬到城里去賺大錢。鷂爺卻一口回絕了,他知道兒子無非讓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唉,不想這么多了,趁著天暖風輕,還是放風箏吧。”很快,天上飛起一只風箏。那只風箏隨著風飄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東一頭西一頭地亂竄。鷂爺仰著脖頸,望著蔚藍的天空,正專心致志地操弄著風箏,突然,一聲嫩生生的童音傳來,“老爺爺,放風箏好玩嗎?”鷂爺低頭一看,不知何時,身邊多了一個男孩,正一臉好奇地望著他。終于有人陪了,鷂爺的心豁然開朗,連忙將手中的風箏線遞給男孩,說:“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過風箏線,有些不知所措。鷂爺一旁吆喝著:“拽緊線,快跑起來啊!”男孩立馬牽著那只風箏在麥地里奔跑起來。風箏越飛越高。鷂爺遠遠地望著,眼前一會兒閃過兒子的影子,一會兒又閃過孫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腳下的什么東西給絆倒了,風箏線隨之撒手松開。男孩爬起來,緊追了幾步,卻沒有拽住隨風箏漸漸升起的風箏線,只好哭著跑回鷂爺跟前。鷂爺沒有責備那個男孩,而是一臉溫和地勸慰著說:“沒關系,風箏早晚要飛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淚,問:“風箏還能飛回來嗎?”鷂爺望著那只風箏搖了搖頭。男孩噘著小嘴,有些難過。許久,鷂爺才開口問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個人跑出來了?”男孩晃了晃腦殼說他的家在很遠的城里。學校放假,父親帶他回來尋根祭祖。說著,男孩伸手指了指麥地遠處。果真,有一輛轎車停在一塊老墳地前,幾個人正在燒香焚紙。鷂爺心里一動,隨口問:“告訴爺爺,根是啥?”男孩一臉迷茫,搖頭說不知。鷂爺就仰頭指了指天上的風箏說:“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風箏線。人就是天上的風箏。有根線扯著還能落回來,如果那根線斷了,就四處飄泊,永遠也飛不回來了。”男孩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此刻,就見那只擺脫了束縛的風箏有些飄搖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會兒,最后猛然折了一個方向,有些留戀地漸漸飛高了,飛遠了,最終淡出了鷂爺的視線。恍然間,鷂爺覺得手心一濕,低頭一看,是一滴滾落的老淚。④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鷂爺是一位扎風箏的手藝人,每年三月,都會扎一只風箏,而且年年不重樣,他放風箏時都會吸引很多孩子尾隨。B.文章通過鷂爺的回憶,介紹了他過去的經歷,使過去與現在形成鮮明對比,進而使故事內容更加豐富,人物形象更加豐滿。C.鷂爺看著男孩放風箏的背影,眼前閃過兒子和孫子的影子,文章在此處用剪影的方式,把鷂爺似曾相識的影像呈現出來。D.文章以鷂爺的行蹤為線索,寫他從村里到村外的所見、所聞、所思等內容,反映了中國鄉村的現實狀況。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①把萬物生長的蓬勃旺盛的狀態刻畫出來,句中短語“長了翅膀”與本文書寫對象“風箏”相契合。B.句②用“蠶食”一詞,形象地寫出了挖掘機損毀院落的過程,進而表達了鷂爺對美好家園消逝的痛心和無奈。C.句③中,鷂爺不肯撒手去放風箏,就是因為他年齡大了,對于放風箏已經感到力不從心,擔心風箏會從手中滑脫,飛走。D.句④寫了鷂爺的動作和心理,省略號表示鷂爺內心情緒復雜,難以言說,而在這些情緒中包含了他對傳統的熱愛。3.本文反映了我國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出現的很多問題,請結合文章簡要說明。4.本文的物象“風箏”意蘊豐富,結合文本,簡要分析。五、(2024·陜西渭南二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斷魂筑蔡楠自從荊軻死了之后,高漸離再也沒有摸過我。他把我裝進箱子里,悠悠地對我說,燕國不保了,我們該離開這里了。我聽見有東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東西順著箱子的縫隙滴在絲弦上濡濕了我的身體,我才知道那是高漸離洶涌的淚水。果然和高漸離預感的一樣,秦國大軍旋風一樣掃過燕國。他們的旋風是向北刮,我和高漸離是向南逃。他帶著我爬過他故鄉范陽城的殘垣斷壁,涉過血水流淌的易水河,來到白洋淀邊的秋風臺。我感覺,高漸離的腳步在這里停頓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漸離和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場面連我都記憶猶新。我發出的高亢悲壯的音律在這里曾經撼動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為止最痛快淋漓的吶喊。吶喊完了,我開始疲憊地歇在高漸離的行李箱里。作為一把筑,我除了聽命于高漸離的手指,發出不同的音律,我還能做什么呢?太子丹的頭顱掉了,燕王喜的頭顱掉了,燕國天空的星辰也掉了。我和高漸離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國的星辰。我們在宋子居住了下來。高漸離做了一家酒樓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簡易得不能再簡易的床底下。雖然我動彈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隨著他。我是他的影子,一個曾是天底下最好的樂手的影子。我隨著他端盤上菜,刷盤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睜睜地看著他的一雙調琴弄筑的纖手變得粗糙皸裂,骨節粗大。看著他的心在一點一點破碎開來,我躁動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動自己頸細肩圓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銅弦錚錚作響。我覺得那簡易的床鋪也在我的響聲中搖晃。我停不下自己。直到中間那根長弦在燕惜沉重的嘆息聲里砰然抻斷,我才有了暫時的安靜。燕惜停止嘆息是在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幾杯冰燒酒,正要回房休息,卻聽到了一陣久違的筑聲隱隱傳來。他循著筑聲挪動著腳步,他的襤褸的衣袂很快就飄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個咸陽來的客人在擊筑。堂下一群人正側耳細聽。一曲終了,眾人鼓掌贊嘆。燕惜卻不合時宜地嘟噥了一聲: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東西!燕惜說,客人的筑聲是從琴弦上彈出來的,只能悅人耳,還不是真正的音樂。真正的音樂是悅人心,是從心底里發出來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擲到了他的腳邊,那你彈一首真正的音樂給我聽聽!他從床下掏出塵封的我,然后換上了那身在燕國朝廷穿過的華麗衣服,整容凈面。在眾人驚詫的目光里,修頎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頭部,右手捏著竹尺,優雅而嫻熟地一擊,我渴盼已久的身體頓時生動起來,震顫著發出了一聲貫穿天地的妙音。眾人的心一下子就被擊昏了。昏迷的心不會死去,它們注定還會被持續的筑聲所喚醒。一陣高亢的筑音穿過,接下來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荊軻曾經唱過的《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好——主人、客人還有堂下的聽眾禁不住歡呼起來。燕惜卻流著淚嘟噥著,好什么好,這十三根銅弦,還斷著一根呢!那個夜晚過后,我沒有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懷抱。我們又變得形影不離了。燕惜對我說,該是離開宋子的時候了,有人在等我們呢!誰在等我們?是嬴政。不,應該叫他秦始皇,他現在已經統一六國了。戰鼓聲已經遠離了咸陽宮,現在這里需要音樂。需要音樂來粉飾裝點大秦的一統江山。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宮廷樂師。秦始皇要燕惜作一曲《秦頌》,只是在進宮之前,他讓人用馬屎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實,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了,他基本上已經為荊軻哭瞎了。與秦始皇面對面的時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戰爭,懂政治,他還懂音樂,懂我。他狂笑著,受了我聲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從燕惜的手里拿過我,然后自己彈奏。而這時,我卻發出了鉛一樣沉鈍的聲音。我灌滿鉛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閃電,飛快地向秦始皇砸去——應該說我是長著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終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況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閃電還快的眼睛幫助他的頭躲過了這致命的一擊。我和沉重的鉛塊跌在大殿,整個身子霎時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斷魂筑!燕惜在秦始皇的劍下一動不動。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還有眼淚,竟然還有鉛塊一樣的眼淚汩汩而下,秦始皇下令對燕惜處以絞刑。我的七零八落的殘骸也被聚攏起來,放在了燕惜的腳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輕聲地說,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漸離!熏瞎你的眼睛,是想讓你專心音樂,可你偏偏參與了政治!燕惜抬起頭,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漸離,我是荊軻的影子,我也是燕國的影子!(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手法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多處使用照應,如波浪線處“他讓人用馬屎熏瞎了燕惜的眼睛”和文末秦始皇道出真相相照應。B.“堂下的聽眾禁不住歡呼起來”與“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都運用了側面描寫來表現音樂效果。C.小說第三段運用細節描寫和對比的手法,描寫了燕惜的忍辱負重和“筑”的難以平靜。D.小說采用悲劇式結尾,高漸離壯志未酬身先死,令人唏噓慨嘆,心生悲傷,增加了歷史的凝重感。2.文中三次寫到了高漸離的“淚”,分別反映了他怎樣的心理?請簡要分析。3.有人評價說“蔡楠的小說用荒誕的敘述口吻來敘事”。請據此分析本文的敘述視角及其作用。六、(2024·寧夏吳忠高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666號(節選)嚴歌苓張桂堂說:“您認識我不?”666號微笑:“眼熟。”張桂堂說:“我背過司令幾天呢。大前年秋天。”666號接著看張桂堂:“大前年。快三年了。”門口進來一個戴眼鏡的小伙子,他走到趙將軍跟前,抹干凈手掌,沖趙將軍鞠躬,身子呈大蝦米狀,就那么撅著跟將軍握手,說:“我叫丁鐵,早幾年就聽說抗聯[注]有個趙霖宇司令,‘鬼見愁’,打仗快,跑得也快。不承想有這份榮幸,見到趙司令的真身。”他跟趙將軍握了手,把半塊拇指大的黑家伙,恭恭敬敬放在對方的小手上,“趙將軍,這是俺娘今年陰歷年送來的熊肉干。”666號往回推:“你留著吧。”丁鐵雙手將趙將軍的手掌捂住說:“好東西!沒勁兒的時候,擱牙尖上嗑嗑,嗑下點兒肉絲兒,管事兒!”666號不再客氣,黑乎乎的肉干順著他的手溜進666號碼下面的衣兜里。此刻張桂堂一聲不吭,到666號前頭,右腳猛一支,將軍就趴在了刨花兒上。銼子將軍趴在那兒,扭頭找使絆子的人。張桂堂兩手插進趙將軍的胳肢窩,把他提起來。張桂堂盯著666號又黑又圓的眼睛:“忘了?趙司令跟我摔跤,我還輸了呢。”666號笑了,看見自己彎身時那小半截煙卷兒掉出來,落在鋸末上。他撿起煙卷,放在鼻孔上使勁吸氣。張桂堂蹲下來,用一把剛上了把兒的鐮刀打火,幾分鐘之后,一根紙煤兒點著了,湊到666號臉前面。窗外冒出喊叫:“誰在抽煙?!”姓宋的看守又從窗口冒出來。張桂堂把煙往他的鋁飯盆下一扣,說:“剛抽完。熄了。”666號笑笑。張桂堂也笑笑。等宋看守一走,張桂堂拿出盆子下的煙。兩人又笑笑。心知肚明,才這么笑。他倆笑的是,一個冒充趙霖宇,一個知道他冒充,故意不揭穿。666號問:“你背過趙霖宇,不是吹吧?”“趙司令的馬死了,部隊也快餓死了,他讓警衛排的兵把馬剁開,各連隊分一塊馬肉、幾塊馬骨頭,熬些野地采的蘑菇,加了幾把野芹菜、野蒜苗,熬了湯,一個戰士分一茶缸,背著奶娃的女戰士分一茶缸半。那是過節呢。爛馬皮熬湯,那是三八年的事。”“你什么時候知道我不是趙霖宇的?“其實我第一眼就看出來了。”“第一眼咋看出來的?”“大伙跟你敬禮,你禮都不還。你還收了丁鐵的熊肉,那也是個破綻。趙司令那人,從不吃獨食,非得每個手下都吃上了,他才愿意吃。剁了一匹大馬,他一口都不吃,不知躲哪兒去了。找到他的時候,他鼻子都紅了。哭的。那是他的馬呀。”張桂堂告訴他,馬肉讓大家吃了兩天,趙霖宇將軍自己吃皮鞋底。熬爛的鞋底,擱了點蘑菇、野芹菜、野蔥頭,幸虧有人掏出一塊紅薯。那是五月初,老百姓也沒糧接濟抗聯部隊。設好的秘密糧點,就找到一麻袋紅薯,又已經凍壞了,咬上去一點面乎勁兒都沒有,咯吱咯吱的,一股藥腥味。趙司令那雙鞋是從鬼子軍官尸首上扒的,牛皮底子,牛皮面子,他吃了好幾天,算開葷。馬沒了,鞋也沒了,戰士們輪流背著他打仗、行軍。他就在戰士們背上看地圖,畫路線、設埋伏點。就是在他張桂堂背上,趙司令給鬼子下套,一路扔下背包卷、破行軍鍋、爛烏拉草鞋、血繃帶,看上去像抗聯部隊已潰不成軍,只要加緊追擊,一定會連鍋端,一舉全殲。眼看著鬼子進了套,抗聯一收口子,關起門打,打死了一百四十四個鬼子兵,六十幾個保安團偽軍。以為這下能吃上飯了,結果發現鬼子的干糧袋也是癟的,也難為了那幫鬼子,在山里追擊抗聯,癟著肚子轉了好幾百里山地。666號想,這就是抗聯將軍。這將軍有啥干頭。自古哪個司令大帥這么寒磣,吃鞋底,坐騎都讓手下熬湯了。當司令大帥,不吃香喝辣,圖的什么?可是那么多人一聽趙霖宇將軍,就跟聽到岳飛一樣。做了亡國之人,沒有吃鞋底的小個兒閔志宏,你為人的臉面,還有那口氣,誰給你爭回來?趙霖宇就是你的臉面,是你為人的那口氣。不然亡國奴跟屠宰場的豬、羊一樣。666號眼神呆著,心里在想,都是小個兒,看人家活的,最大的個兒都不如他高。(有刪改)【注】抗聯一般指東北抗日聯軍。文本二:閔志宏是被日本人誤當成趙霖宇抓進獄中的,他起先為了享受趙將軍在獄中的好待遇,將錯就錯,開始扮演起趙將軍。穿著666號囚服的“趙將軍”在鬼子心目中,就是他們的魔鬼,是一個對他們來講不吉利的人。可是在廣大獄友心中,666號就是趙將軍,是一個真英雄,是值得讓他們追隨、尊敬的人。而閔志宏這個假將軍,如果光憑他自己的覺悟,饒是他演技再好,也可能中途演砸。他是在獄中受抗聯戰士張桂堂的影響,了解了將軍傳奇般的人生,并逐漸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禮,由開始的簡單模仿到對趙將軍真正心悅誠服。剛開始他可能連一個“6”都配不上,漸漸地變成了“66”,等到他真正意識到“要是趙將軍九死一生,最終扛過所有苦難艱險,領著所有不愿回去做閔志宏的男人們,把國土、田地奪回來”的那一刻,他已經完全配得上“666”。這時的“666號”代表的已經不再是閔志宏,也不再是趙霖宇,而是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值得被人記住的英雄。它以一個獨特的記號承載著一段難以忘卻的故事,也以一個獨特的符號象征著某一個英勇赴死的人。(選自《(666號>中的真假將軍:抗聯戰士在泥濘中開出的英雄之花》,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部隊里糧食緊缺時,趙霖宇將自己的馬剁了熬湯分給戰士們吃,文本一通過對他剁馬后行為的描寫展現出他對馬的深厚情意。B.抗聯將軍趙霖宇身先士卒,危難時心懷戰友,又具備作戰智慧,展現了戰爭時期革命者不懼苦難艱險、勇赴國難的精神風貌。C.閔志宏起初冒充真將軍趙霖宇是為了享受獄中的好待遇,但他最終真正心悅誠服,這主要是因為受到抗聯戰士張桂堂的影響。D.文本一中,作者通過獄中人之口,特別是熟悉趙霖宇將軍的張桂堂的講述,塑造出趙霖宇將軍有血有肉、令人折服的英雄形象。2.“666號”不僅是一個獄中的編號,更有著深刻的時代含義,談談你對此的理解。3.你認為文本一的主人公是“真將軍”趙霖宇,還是“假將軍”閔志宏?請說明你的理由。七、(2024·四川綿陽高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拔步床聶鑫森曲曲巷的老班輩,說起于爺于干豐和他的內人巴曉月,幾十年來相敬如賓,沒紅過臉,沒吵過架,感情巴得像牛皮糖扯都扯不開,是因為每夜都睡在一張古舊的拔步床上,連做夢都相同。這不是說笑話嗎 但曲曲巷的男女老少都相信。特別是一些人到中年的堂客們,羨慕得直咂嘴巴。“拔步床真是個好東西,可惜我家沒有。怪不得我那當家的,早和我分床了。”“于爺兩口子,無兒無女,庭院里空落落的,不能不抱團取暖。”“那倒也是。”于干豐七十歲了,干干瘦瘦,腰有些彎,說話聲音低。退休前他是本市華湘家具總公司的細木匠,專做仿古家具,而且雕花刻朵,手上有絕活。巴曉月也是這個單位的油漆工,年紀只比丈夫小兩歲,身體卻健旺得多。他們雖不是一個車間,但上班、下班可同去同回,比翼齊飛;退休了,有了整塊的時間長相守,四目含情相對。于干豐有時也要出去一下,老朋友邀他去小酌幾杯。做大工匠、細木匠的,都愛喝酒。于干豐也不例外,只是他量大,喝得猛也喝得多,把腸胃喝出了病,不得不時常去麻煩醫生。巴曉月勸過他,勸不住。直到幾年前,于干豐才收斂了許多,因為妻子幾句掏心掏肺的話把他震住了:“老于呀,你知道我素來膽小,你一旦先走,漫漫長夜,我怎么挨到天亮 但愿這拔步床上睡的總是兩個人!”于干豐一拍拔步床的雕花圍板,說:“我……們不能辜負了這張床。”于家世代都是細木匠。床、桌、幾、案、柜、椅、凳……上面還施以浮雕、深雕、圓雕、透雕,花鳥、山水、人物,無不栩栩如生。代代有傳人,在古城湘潭名聲廣為人知。這張拔步床,是于干豐爺爺的爺爺制作的,時為晚清。采用的是明代中晚期流行的款式,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架子床,二是架子床前的圍廊,圍廊與架子床連成一個整體。床前的廊廡兩側放置桌凳,人跨步進入鋪嵌木板的廊,有如進入室內,故拔步床又稱踏板床。床頂下周圍有掛檐,床下端有矮圍,都雕著各種圖案:花好月圓、舉案齊眉、鵠橋相會、琴瑟和諧……充滿吉祥、歡樂的情調。這張床一直拆散、包扎藏在于家放雜物的閣樓上。1977年丹桂飄香時,26歲的于干豐和24歲的巴曉月要結婚了,父親把這張床在新房里拼裝好,說:“這是個吉物,祝你們和和睦睦,生兒育女,白頭偕老!”于干豐夫婦在拔步床上睡了44年。父親、母親相繼辭世,他們也老了,只有床還是原樣!可惜他們沒有一兒半女。于家的細木匠手藝,只能到此中斷。巴曉月說:“老于,我對不住于家,沒讓于家的絕活有個傳人!”于干豐說:“這是什么話 我帶出了多少徒弟,他們難道不是于門的傳人 ”“可惜你和徒弟,沒做過拔步床。”“這玩意,費時費材料,價格貴,沒有訂貨的,公司領導不讓做。”“爹當年搬出拔步床讓我們用,是不是還有別的意思 ”于干豐的眼里忽然有了淚水。記得十多年前,市博物館有專家來于家觀賞拔步床,問于干豐:“這是真正的明式好玩意,雖制作于清代,做工、雕工都是一流,可否能出讓 價錢好商量。”“祖上留下的東西,我不能出讓。你們可以到家具公司去訂做,我的手藝自信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可博物館不能收藏當代的東西,這是有規定的。”秋風涼了,重陽節迎著菊花香翩然而至。曲曲巷傳出了令人驚詫的新聞:于干豐和巴曉月分床了!是居委會主任帶著人,去看望離退休老班輩,在于家時,巴曉月忍不住說出來的,還引著人到臥室去巡看,果然言之不虛。拔步床的旁邊,擺了一張于干豐親手做的簡易平頭床,沒有上漆,杉木的香氣很好聞。窗前的長條桌上,放著一個木雕的不倒翁,頭型、臉相酷似于干豐。桌邊靠著一支木雕拐杖,杖頭雕的是鐘馗的頭像,拐杖與人肩等高,是握杖而行的形制。主任問:“于爺,你們親親熱熱幾十年,是這塊地方的榜樣,怎么忽然分床了 ”于干豐低聲說:“我身上有不好聞的氣味,怕熏了堂客。”巴曉月說:“我不怕熏,我……喜歡。”“可我自己都受不了,總要下床去室外透口氣,不另外睡會吵鬧了你。我知道你膽小,就雕制了這支鐘馗頭像拐杖,它可以為你驅邪壯膽;還有我雕的不倒翁頭像,你瞄一瞄,就知道我在你身邊。”主任微微一笑,說:“巴大姐呀,你誤解于爺了。你們雖不同床卻同屋,于爺想得這么周到,難得。我們就告辭了。”兩個月后,于干豐因肺癌晚期,溘然離開人世。落氣時,他掙扎著坐起來,靠著平頭床的擋板,對巴曉月和幾位老鄰居說:“我早就知道自己身患絕癥,活不長了。曉月膽小,我得趁著還在世,趕快和她分床,讓她習慣一個人睡拔步床。至于我睡的這張平頭床,我走后,丟掉就是……”巴曉月大聲嚎哭起來。待于干豐的后事料理好,巴曉月將拔步床捐贈給了市博物館,只收下一張樸素的“捐贈獎狀”。沒上漆的白坯平頭床,她沒有丟掉,夜夜安詳地睡在上面,枕頭邊放著丈夫的不倒翁像。有時出院門上街去買點什么東西,她一定會手握雕著鐘馗頭像的拐杖。“巴娭毑,你健旺!”“謝謝大家關心!”(有刪改)【注】拔步床,又叫八步床,是中國傳統家具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床。拔步床多在南方使用,因南方溫暖而多蚊蠅,床架的作用是為了掛蚊帳。這種床式整體布局所造成的環境空間猶如房中又套了一座小房屋。拔步床下有地坪,帶門欄桿,大有“床中床、罩中罩”的意思。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曲曲巷的人們對于于干豐和巴曉月關系的議論,一方面說明了兩人關系的親密,另一方面也在強調本文的描寫對象拔步床。B.于干豐也有過迷茫,是巴曉月的真誠和柔情感化了他,他迷途知返,提前為膽小的妻子安排適應性“實習”,好讓妻子度過沒有他的日子。C.文章用了一定的篇幅對拔步床及其來歷進行了描寫和介紹,既是文章不可或缺的內容,也使文章有了傳統文化之美。D.文章以對話結尾,既言簡意賅,使文章情節緊湊,不拖沓,同時也讓讀者因于干豐去世后巴曉月的狀態感到了些許欣慰。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和鐵凝的小說《哦,香雪》一樣,沒有傳統小說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那種激烈的矛盾沖突,而是淡化情節,突出情韻,注重抒情表意。B.本文和《大衛·科波菲爾》《復活》《老人與海》《裝在套子里的人》一樣,都采用全知視角敘事,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C.本文和茹志鵑的《百合花》一樣,其中主要人物都是作者所要肯定和謳歌的對象,呈現出本真單純的樣貌,雖然也有誤會之時,但無忠奸美丑之別。D.本文問接反映的是對民族傳統的堅守問題,而《百年孤獨(節選)》反映的是民族傳統所受到的巨大沖擊,兩篇小說的主題都跟民族傳統有關。3.小說中的“拔步床”在作品中具有怎樣的作用 請結合全文加以簡析。4.這篇小說內容前后照應,使情節緊湊,故事真實可信。請簡要說明文中是怎樣前后照應的。八、(2024·安徽一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放生馬海勒根那我家那匹云青馬其實十幾年前就死掉了,這個祖父明明知道,可就是在祖父知道云青馬死掉的那一天,他的腦筋出了毛病。那是十幾年前,祖父要將他的老云青馬放生。那可是他最心愛的伙伴,生產隊解體前,他一直騎著它為隊里放牧,等包產到戶,他舍不得這匹坐騎,用兩頭牛的代價換得了它。后來我們鄉村土地沙化,由牧業轉為農耕,作為我家唯一能犁田的牲畜,祖父不得不忍痛讓云青馬架犁耕田。不過,那是怎樣的情形呢,說起來至今還是我們鄉村的笑話——云青馬犁田時,祖父竟然備了另一副扛把子,自己充當另一匹馬拉副犁。沒有誰見過一個男人把自己當牲畜使喚的,鄉人嬉笑著和我說。云青馬就這樣為我家效勞了二十幾年,直到它老得和祖父一樣走不動路。就是這樣一匹馬,祖父要將它送歸自然去。一周之后,一身酒氣的父親終于坐著長途大巴回來了。祖父迫不及待,遠遠地迎上前去。父親打著酒嗝,目光躲閃,說:“一切都遵照你的話做了,我把老馬放生在……在錫林郭勒了……”可就在那天晚上,祖父卻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云青馬眼神哀戚,沖著他不斷悲鳴。祖父看清了它的身軀,老馬渾身是血,脖頸處已與身體斷得只剩下一層皮。祖父的病就此落下了,無藥可醫,直到父親娶妻生子。我即將出生的那天早晨,許是添丁進口的喜訊觸動了祖父銹蝕的神經,他幾年來第一次自己拄著拐杖下了床,一步一步挪到晨光耀眼的屋外,遮目遠望了一陣子,忽然眉開眼笑起來,沖著遠處呼喊:唿咧——唿咧——我阿爸好生奇怪,湊到他跟前問他:你這是召喚誰呢?祖父手指院外,你瞧,云青馬,是云青馬回來了……從那天開始,那匹任誰都看不到的老馬又回到我們家里,所有家人都被老爺子的魔法驚得目瞪口呆。家人里,只有我自愿配合祖父,幫他老人家侍弄別人看不到的老馬。祖父從小把我看大,按我父親的話說,老爺子除了對云青馬好,其次就是對我這個長孫好。不知怎么的,我對祖父也有種天生的親近感,那種冥冥中的感覺甚至超越了血緣。而那匹不存在的云青馬,或許是祖父打小把它灌輸給我,以至于在我的腦海里牢牢地生根發芽,有時我竟然也能看到它的肉身,真切得連馬毛都數得清。那些天里,祖父嚷嚷要云青馬馱著他出門遠游,我便積極為他準備。除了我,家里人只當那是瘋言瘋語,沒人信,因為那匹老馬根本不存在。我母親心地純善,和父親說,不行你用摩托車馱著阿爸出去轉一轉吧。阿媽去世得早,他老人家為了拉扯你們幾個孩子,一輩子沒出過遠門,興許心里憋得慌呢。我父親聞言吹胡子瞪眼:用摩托車馱他出去?你以為他是八歲的孩子嗎?萬一有個三長兩短,你來負這個責啊?母親白了他一眼,父親則背著手走出門去:都給我消停消停吧,這個家都夠演一出戲的了。父親說讓這個家消停消停,可事與愿違。那一天早上,給田地澆了一遍水的他遲遲不見祖父起床。推門看時,只見床鋪上空空如也,被褥倒是疊得整齊。父親以為老爺子在近處轉悠,房前屋后瞧了一圈,卻一無所獲。這時他還沒有慌張,騎上摩托車四下去找,他想一個腿腳不利索的老爺子還能溜達多遠,可方圓幾里轉遍了,仍沒見祖父的身影。彼時,我就像匹青蔥駿馬那樣,馱著祖父奔走在郁郁蒼蒼的群山峻嶺。這里白樺黑樺參半。落葉松密密匝匝一拔沖天。頭頂上,游走的白云像大海般波瀾洶涌,而山澗間,浩蕩奔流的大河仿佛正馱運著群山。祖父張著嘴巴左瞧右望,眼睛都有點兒不夠用了,祖父問我,阿斯汗,我們倆這是來到仙境了嗎?我告訴老人家,這不是什么仙境,我問過路了,這是大興安嶺,越過這座山嶺,我們就到草原了,那就是傳說中的呼倫貝爾……祖父聞聽,流得滿臉是淚,說:孩子,到了草原,你要找個沒有人煙的地方,那里只要有河流有山谷,你把我送到那里,放生到那里就行了……我笑了:爺爺,您又不是馬兒,怎么可以放生呢?我是馬兒,爺爺說,我就是那匹一輩子受苦受累的云青馬……您剛剛還說我是那匹云青馬呢,爺爺。沒錯,阿斯汗,我是老云青馬,你是小云青馬,瞧,現在我們一老一小就是一對兒放生馬……此刻,我忽然感到祖父把著我肩膀的手臂像鐵鉗般有力。把我放下來吧,孩子,我要自己走一走。我說:爺爺,我還是馱著您走吧,我不累。祖父不容分說,從我的后背墜爬下來:你看那天上的鷹隼,它老了,翅膀都耷拉著,可還能在天空中飛翔。我也要下來走一走,我要在這青山綠水間看到自己的身影……我看到祖父站在山嶺上的腿腳忽然變得堅實,似一副鷹爪抓拿著松柏。這會兒祖父手臂一揮,將那把拐杖像丟根燒火棍那樣丟下山澗,接著從喉嚨里發出幾聲老馬才有的“噗噗嚕嚕”聲,便擺動起半癱的身軀向前挪移。我看到祖父滑稽的奔跑姿勢像極了鴨子,不由得笑了起來,我發出的笑聲卻是馬兒的嘶鳴。咴——咴——我叫了幾聲……咴——咴——祖父也隨聲附和……祖父先前還邁不開步伐,跑著跑著,不好使的那只蹩腳竟然也靈便起來,慢慢跟上了我,我們倆真像兩匹并肩而行的馬兒,鬃尾飛揚,四蹄如風,向著高高的山嶺、蒼翠的大地,迎著陣陣松濤,鉚足了力氣撒歡而去……(選自《請喝一碗哈圖布其的酒》,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云青馬為我家效勞了二十幾年,一輩子受苦受累,這是祖父寧可自己充當副駕,也要減輕云青馬在耕田時疲勞的原因。B.從父親坐長途大巴回家后的神態和祖父奇怪的夢境隱約可知,云青馬并沒有被放生在錫林郭勒草原,可能已慘遭屠宰。C.小說開頭交代的生產隊解體、牧業轉農耕等歷史背景以及后文出現的摩托車等新事物,反映出時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D.小說的結尾部分,祖父不容分說從我的后背墜爬下來,自己在草原上奔走,表現了牧民對于山川自然有著深厚的情感。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以“我”的視角講述故事,爺孫倆非同尋常的親近關系為后文“我”帶祖父奔向草原,放生自我的情節埋下了伏筆。B.文中畫橫線處的景物描寫,以大自然的壯美襯托人物的內心世界,更真實地表現出這位老人親近自然時的震撼與感動。C.小說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不容忽視,作為反面形象的父親推動了情節發展,理解祖父心愿的母親給故事增添了溫情力量。D.小說地域色彩濃厚,以祖父和馬為書寫對象,二者精神通靈,具有奇幻色彩,這與《百年孤獨》創作風格有相似之處。3.“源于現實而又高于現實”是藝術創作的基本原則,請簡析本篇小說是如何實踐這一原則的。4.本文在構思上將“云青馬”和祖孫二人互為參照,含有多重用意。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理解。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5、小說主題多維探究-關鍵物象(學生版).docx 5、小說主題多維探究-關鍵物象(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