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7、小說主題多維探究-寫作背景思路引入分析小說的主旨時,我們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充分考慮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思考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認識人物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征,看其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從而達到揭示作品思想意蘊與情感意蘊的目的。當然,對時代背景、社會歷史狀況的探討,關鍵要與作品中的具體內容形成有機的關聯,促成對作品更完整、更深入、更豐富的認識。同時,也要避免過度概括和解讀。典例分析典例一選必下第二單元魯迅的《阿Q正傳》的寫作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領導階級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這就決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當時魯迅的思想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的體現:“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因此《阿Q正傳》:“畫出沉默國民的靈魂”,“暴露國民的弱點”,讓讀者了解長期封建統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國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批判它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典例二以下文本來自高考后記者對《到梨花屯去》原作者何士光的采訪:何士光還和記者談到了《到梨花屯去》一文的寫作背景。他說:“當年寫這篇小說,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特別撥亂反正后,社會上下都在進行了反思。根本的問題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所以要以人民群眾的愿望為出發點和歸宿。”“當年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何士光表示,今天開展不忘初心的主題教育,那首先就要記得為人民服務的初衷、為群眾服務的初心,要承擔這個責任,而不是光用嘴巴說。如果讀了這篇文章,就會發現,自己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和目前的主題教育是完全一致的。而這也說明,為人民服務、對群眾負責,是永遠的時代主題。“能選入,應該是契合了核心的主題。對我個人而言,這也是寫這篇文章的初心,(答案)和自己的想法都很一致。”何士光表示,很開心40年前所寫的文章,今天還有意義。技法總結從文外層面思考,角度如下:①從人與歷史的角度分析小說體現的民族心理與傳統文化;②從人與自然的角度分析小說體現的環境觀;③從人與人的角度分析小說的人生啟示;④從人與時代的角度分析小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與認識;⑤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文本的深層意義,如象征義、雙關義等。針對練習一、(2024·江蘇淮安高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曠野的呼喊蕭紅屋頂的草被拔脫,墻囤頭上的泥土在翻花,雞和鴨子們被刮得要站也站不住。一些紅紙片,那是過新年時門前粘貼的紅對聯——“三陽開泰”、“四喜臨門”——的條子,也都被大風撕得一條一條的,一塊一塊的。陳公公一推開房門,剛把頭探出來,他的帽子就被大風卷跑了。“這刮的是什么風啊!這還叫風了嗎!簡直他媽的……”陳公公的兒子,出去已經兩天了,第三天就是這刮大風的天氣。“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了啦?納悶……這事真納悶……”于是又帶著沉吟和失望的口氣:“納悶!”陳公公跑到瓜田上才抓住了他的帽子。“可就真忍心走下去啦!……他也不想想,留下他爹他娘,又是這年頭,出外有個好歹的,干那勾當,若是犯在人家手里,那還……那還說什么呢!就連他爹也逃不出法網……義勇隊,義勇隊,好漢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你一個……”陳公公記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從去年冬天就說做棉褲要做厚一點,還讓他的母親把四耳帽子換上兩塊新皮子。他說:“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陳公公就為著這話問過他:“你要干什么呢?”當時,他只反問他父親一句沒有結論的話,可是陳公公聽了兒子的話,只答應兩聲:“唉!唉!”也是同樣的沒有結論。“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兒子說的只是這一句。在黃昏的晚霞之后,風完全停息了。地面好像剛剛被大旋風掃過的柴欄,又好像被暴雨洗刷過的庭院,狂亂的和暴躁的完全停息了。停息得那么斷然,像是在遠方并沒有發生過什么事情。陳姑媽站上鍋臺去,房門忽然打開了。陳姑媽受著驚,幾乎從鍋臺上跌下來。回頭一看,她說:“喲喲!”陳公公的兒子回來了,身上背著一對野雞。一對野雞,當他往炕上一捧的時候,他的大笑和翻滾的開水卡啦卡啦似的開始了,聲音還帶著回聲似的,和冬天從雪地上傳來的打獵人的笑聲一樣。但是做父親和做母親的反而奇怪起來。他笑得在陳公公的眼里簡直和黃昏之前大風似的,不能夠控制,無法控制。“這不是瘋子嗎……這……這……”那一對野雞是陳公公的兒子用了三天的工錢在松花江的北沿鐵道旁買的。他給日本人修了三天鐵道。對于工錢,還是他生下來第一次拿過。他沒有做過傭工,沒有做過零散的鏟地的工人,沒有做過幫忙的工人,工錢從沒有落過他的手上,這修鐵道是第一次。況且他又不是專為著修鐵道拿工錢而來的,所以三天的工錢就買了一對野雞。第一,可以使父親喜歡;第二,可以借著野雞撒一套謊。現在他安安然然地睡著了,他以為父親對他的謊話完全信任了。第二天,他照著前回的例子,又是沒有聲響的就走了。這次他去了五天,比第一次多了兩天。今天,當最討厭大風的陳姑媽發現大風把屋脊抬起來了的時候,陳公公說:“那算什么……你看我的……”他說著就蹬著房檐下醬缸的邊沿上了房。陳公公對大風十分有把握的樣子,他從房檐走到房脊去是直著腰走。雖然中間被風壓迫著彎過幾次腰。他用石頭或磚頭壓著房脊上已經飛起來的草。他一邊壓著一邊罵著。鄉下人自言自語的習慣,陳公公也有:“你早晚還不得走這條道嗎!你和我過不去,你偏要飛,飛吧!看你這幾根草我就制服不了你……”陳公公一直吵叫著,好像風越大,他的吵叫也越大。住在前村賣豆腐的老李來了,因為是頂著風,老李跑了滿身是汗。他喊著陳公公:“你下來一會,我有點事,我告……告訴你。”陳公公說:“什么要緊的事?還有房蓋被大風抬走了的事要緊……”賣豆腐的老李把嘴塞在袖口里,大風大得連呼吸都困難了。他在袖口里邊招呼著:“這是要緊的事,陳大叔……陳大叔你快下來吧……”“你要說就在那兒說吧!你總是火燒屁股似的……”老李和陳姑媽走進屋去了。老李仍舊用袖口堵著嘴像在院子里說話一樣。陳姑媽靠著炕沿聽著:“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什么!什么!是么!是么!”陳姑媽的黑眼球向上翻著,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我就是來告訴這事……修鐵道的抓了300多……你們那孩子……”“為著啥事抓的?”“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車罷啦!”陳公公一聽說兒子被抓去了,當天的夜里就非向著西南大道上跑不可。那天的風是連夜刮著,前邊是黑滾滾的,后邊是黑滾滾的;遠處是黑滾浪的,近處是黑滾滾的。就是這樣黑滾滾的夜,陳公公離開了他的家,離開了他管理的田,離開了他的小草房,離開了陳姑媽。他向著西南大道向著兒子的方向,他向著連他自己也辨不清的遠方跑去,他向曠野里跑去,他兇狂地呼喊著,他好像發瘋了,他好像一只野獸,大風要撕裂了他,他也要撕裂了大風。風在四周捆綁著他,風在大道上毫無倦意的吹嘯,樹在搖擺,連根拔起來,摔在路旁。地平線在混沌里完全消融,風便做了一切的主宰。1939.1.30(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過新年時門前粘貼的紅對聯”“被大風撕得一條一條的,一塊一塊的”,暗示著故事悲劇性的結局。B.兒子出去兩天后,陳公公反復說的“納悶”,體現了陳公公對兒子在外面所做的事可能帶來的風險的擔心。C.陳公公兒子要求母親“做棉褲要做厚一點”“把四耳帽子換上兩塊新皮子”為后文他離家出走埋下了伏筆。D.兒子被抓后,陳公公向著曠野奔跑呼喊,“像一只野獸”“要撕裂了大風”,表明陳公公在刺激下革命意識的覺醒。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公公兒子的一句“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連用感嘆,實則包含著他將要離家與日本人作斗爭的堅定信念。B.對陳公公兒子大笑的細節刻畫和比喻,寓意深刻,既體現人物爽朗的性格,又暗含人物在民族危難時抗爭的精神。C.陳公公在兒子大笑后感到“不能夠控制,無法控制”的心理描寫,體現他對兒子強烈的控制欲,對父親權威的維護。D.陳公公的兒子從始至終不被賦名,使他具有了超脫個體之上的普遍意義,這樣安排使文章更具藝術張力。3.簡要分析小說中“風”的作用。4.蕭紅的小說具有隱涵性,擅于把時代風云的變化隱藏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展現作家的主觀意圖。請分析小說畫線部分中的隱涵性。【參考答案】1.D2.C3.①風是壓迫的寫照。大風肆虐,刮跑撕扯地面的一切,隱喻著日本侵略者在東北殘酷的統治。②風是反抗的動力。透過陳公公與風的對抗,可以看到東北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③風是文章的線索。風起、風息、風又起,與兒子出走、歸來、被抓兩條線索交叉進行,推動全文情節發展。4.①“這年頭”“那勾當”“就連”等語,暗示了日本人對抗日斗士的殘酷鎮壓以及抗日斗爭的艱辛。②“義勇隊,好漢子是要干的”凸顯了抗日戰爭時期東北人民堅韌不屈、勇于斗爭的民族氣節。③“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體現了普通民眾在民族大義與現世安穩矛盾沖突下的心里糾葛。【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革命意識的覺醒”錯,過度拔高。此處表現的是陳公公對兒子被抓的悲憤。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C.“對父親權威的維護”錯,無中生有。這里體現的是陳公公對兒子成長后兩代人新舊交替的無奈。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的能力。分析“風”的作用要從內容和結構上著手。(1)小說開頭的寫景,就是從大風肆虐,刮跑撕扯地面的一切寫起——“屋頂的草被拔脫,墻囤頭上的泥土在翻花,雞和鴨子們被刮得要站也站不住。一些紅紙片,那是過新年時門前粘貼的紅對聯——‘三陽開泰’、‘四喜臨門’——的條子,也都被大風撕得一條一條的,一塊一塊的”分析,風真是大,大到把屋草拔脫,把墻泥吹飛,把家禽吹得站不住,也把對聯撕成條條塊塊。小說寫于1939年,必是正是日本侵華前期,所以,此處的狂風不僅僅是自然環境的描寫對象,更隱喻著日本侵略者在東北殘酷的統治。所以,小說中的風應是日本壓迫東北人的寫照。(2)當狂風把陳公公家的屋脊抬起來了的時候,陳公公就蹬著房檐下醬缸的邊沿上了房,“他用石頭或磚頭壓著房脊上已經飛起來的草。他一邊壓著一邊罵著。鄉下人自言自語的習慣,陳公公也有:‘你早晚還不得走這條道嗎!你和我過不去,你偏要飛,飛吧!看你這幾根草我就制服不了你……’陳公公對大風十分有把握,他“一直吵叫著,好像風越大,他的吵叫也越大”,透過陳公公與風的對抗,隱喻東北人民對日本侵略具有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所以,小說中的風也是中國人反抗侵略的動力。(3)本文采用雙線按結構,由“屋頂的草被拔脫,墻囤頭上的泥土在翻花,雞和鴨子們被刮得要站也站不住……”“在黃昏的晚霞之后,風完全停息了”“今天,當最討厭大風的陳姑媽發現大風把屋脊抬起來了的時候”可知,風起、風息、風又起是明線;由“陳公公的兒子,出去已經兩天了,第三天就是這刮大風的天氣”“陳公公的兒子回來了,身上背著一對野雞”“我就是來告訴這事……修鐵道的抓了300多……你們那孩子……”“兒子被抓”可知,兒子出走、歸來、被抓是暗線,明暗兩條線索交叉進行,推動全文情節發展。所以,結構上,風還是文章的線索,起到結構全篇的作用。4.本題考查學生體會作者的主觀意圖的能力。考生要扣住題干中“時代風云的變化”“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分析語句的隱涵性。(1)結合“他給日本人修了三天鐵道。對于工錢,還是他生下來第一次拿過。他沒有做過傭工,沒有做過零散的鏟地的工人,沒有做過幫忙的工人,工錢從沒有落過他的手上,這修鐵道是第一次。況且他又不是專為著修鐵道拿工錢而來的”分析,“又是這年頭,出外有個好歹的,干那勾當,若是犯在人家手里,那還……那還說什么呢!就連他爹也逃不出法網……”中的“這年頭”是指1931年日本侵華前期,“那勾當”是指“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車”的反抗日軍侵略的行為,“就連”指出了反抗侵略的后果會波及家人,這些詞語暗示了日本人對抗日斗士的殘酷鎮壓以及抗日斗爭的艱辛。(2)“義勇隊,義勇隊,好漢子是要干的”,義勇隊是指東北抗日義勇軍,“義勇軍”在文中特指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人民自動組織起來的一種抗日武裝。陳公公強調“好漢子是要干的”,是說東北人民是好漢子,是要和日本侵略者反抗到底的,凸顯了抗日戰爭時期東北人民堅韌不屈、勇于斗爭的民族氣節。(3)“可就真忍心走下去啦!……他也不想想,留下他爹他娘”“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你一個……”,作為愛國的中國人民,陳公公支持兒子參加義勇軍去反抗日軍侵略。但是作為一位父親,他又不舍得孩子去冒險,希望孩子守在自己的身邊,擔心孩子的安危,這體現了普通民眾在民族大義與現世安穩矛盾沖突下的心里糾葛。二、(2024·廣西柳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曠野里(節選)柳青已經快半上午的光景,屋檐的陰影將要縮到門臺階上了。在鄉政府的屋子里和院子里,人們在準備藥劑、泡煙葉水、察看和談論噴霧器,還有三個兩個湊在一堆噙著煙鍋擺閑情理的。朱明山和渭陽區委書記推著自行車進了大門,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他們把車子放在大門里的墻根兒鎖了,然后揩著臉上的汗水朝屋里走去。“你們行動得早啊。”朱明山一邊揩汗,一邊滿面笑容地向院里不相識的村干部們招呼。工作組的干部聽見朱明山的聲音,紛紛走出屋來。他們沒有想到縣委書記這樣快下到鄉里,更沒有想到他會來他們工作的這個鄉。朱明山給他們帶來了突如其來的興奮,都舉著卷起袖口的雙手,眉開眼笑地跑到他跟前,好像是向他報告:“看看我們是怎樣工作吧!”忙碌的李瑛把她的兩條辮從背后扎在一塊兒,用熱情的眼光盯著朱明山:“我們在這個屋里調配藥劑、泡煙葉水哩……”朱明山不難了解這是要他去看他們的工作。他向李瑛指的屋里走去。一個顯然是由廟堂改成的大屋子,滿地都是噴霧器、藥劑、器具、幾捆煙葉,夾雜著水桶和扁擔,儼然是一個作坊的樣子。“崔浩田同志,”朱明山走在門臺上問他身旁的區委書記,“那個植棉能手來了沒有?”“蔡治良嗎?”李瑛說,“他在屋里幫助泡煙葉水哩。叫他也來嗎?”“當然,”朱明山盯著李瑛布滿汗珠的高鼻梁,“毛主席叫我們先當群眾的學生。”李瑛立刻轉身向屋里用一種家庭里的語氣叫道:“治良,朱書記叫你也來哩。”“呵啼!呵啼!”那人已經在擺弄著煙葉,打了兩個噴嚏說,“叫我洗了手。”他們進了鄉政府的辦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圍嚴了。鄉長和文書推著擠進來的村干部們出去,因為住著沒有高煙囪的小屋的莊稼人身上總帶一股煙熏氣,加上汗水的酸味,空氣壞得嗆人。朱明山叫鄉干部不要推他們,索性到院里的陰影里去談。“我們這回是和棉蚜蟲斗爭,又不怕走漏了消息!”他的話總喚起人們愉快的笑容。“治良同志,”朱明山喜歡的眼光盯著蔡治良消瘦但是堅決的長臉,“咱們要在你們這里首先突破棉蚜蟲的陣勢,你看能行嗎?”“能行!”蔡治良點頭說,眼角里瞟見多少人抿嘴笑著盯他,面部表情更吃力了。他只是不時咳嗽著,好像清理著喉嚨準備說話的樣子。人們等著他說話,可是他竟再連一聲也沒吭。朱明山見這個植棉能手有點過分緊張,他就叫把鄉長和文書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開會的事。李瑛把工作組和鄉干部商量的辦法和程序談了談。朱明山聽了,搖了搖頭。“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講話。這又不是舉行什么儀式!”這套講究形式的做法一直搞到鄉下使朱明山控制不住憤懣。縣委書記的不滿意弄得鄉長臉上很難看。現在李瑛的大眼睛望著他冒汗的胖臉,他努著厚嘴唇訥訥地說:“村干部不實干,推不動群眾。他們拿個傳話筒滿街喊叫治蟲;我們一走,他們就把傳話筒挾在胳膊底下,和群眾一塊兒說沒信心的話哩……”“說啥哩嘛!”有一個擠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滿意地走開了。他一邊走一邊喃喃說:“一開會不是半夜就是雞叫,說過來說過去就是那幾句,誰個倒有信心嘛?”“以前的辦法不對,這不是縣上派的工作組連夜下來了嗎?”蔡治良轉身對那走開的人倔強的背影和解著。“開會,”朱明山對崔浩田說,“還是你講一下吧,簡單一點。”“你不講幾句嗎?”“我講什么?科學最有力量的宣傳是實驗。”于是鄉長宣布開會,區委書記站在正屋的門臺上講話了。四十多個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墻根和房檐的陰影蹲了一圈。朱明山在鄉政府辦公室的門坎上坐下來抽煙,低頭沉思著。“有多少噴霧器?”“一村能去兩個,原來發給鄉上的兩個都給整壞了。”李瑛說。朱明山抽著煙,轉眼注視著一圈聽眾情緒上的反應。開始的時候,人們瞪大了眼睛盯著崔浩田,用心地聽著,好像唯恐有一句陜北口音聽不明白。后來漸漸越來越多的人,臉上顯示出滿意的笑容。當崔浩田講到科學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復嘮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實際打破迷信的時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煙鍋拔開,對身旁的人信服地點頭。剛才不滿地走開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對面的墻根大聲說:“開頭這么辦就暢了!”“沒有拿來兩個噴霧器?”鄉長覺得這人好像有意在縣委書記面前臭他,忿憤地質問,“是不是兩個擺弄瞎了一對?”“老百姓沒見過那東西,這個一弄那個一弄就壞了。”有人辯解。“眾位同志,”蔡治良站起來了,“我有個意見……”朱明山高興地從板凳上站起來,看這個植棉能手會提出什么意見。“我這個意見可是想出來的,沒試驗過。”蔡治良首先聲明,然后才說,“你們說那辣子好嗆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擔,摻幾擔白水,味還不小吧?”“好意見,好意見!”全院的人嚷著。朱明山不由得走到蔡治良跟前,心里想:這個人的鉆研精神比有些干部強百倍。“還有,”蔡治良進一步說,“煙葉和辣子不能用完,人還要吃;煤油人不吃。笑啥?那東西摻上水治蟲,蟲還活得了。那東西和硫磺、石灰還不一樣,輕一點重一點,沒蝕勁兒。”“還有嗎?”朱明山高興地問,也像還不滿足。“想到的就這些,”蔡治良仍然拘束地說,“這是煙葉嗆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證能頂事。”“所有這些新辦法,都要在這幾天里試驗。”朱明山向崔浩田和剛剛從屋里出來的李瑛吩咐。“藥械已經準備好了。”李瑛報告。“準備好了就出動。”于是人們按兩個噴霧器一個村的治蟲小組,跟村干部們一塊兒走了。年輕的村干部跑進屋去,爭著背的背,挑的挑,要求先到自己的棉地里去。滿院亂雜雜的好像市集。朱明山把他的車子往空起來的屋里推,李瑛高興地跑過來:“朱書記,你也下地嗎?熱哩!”“你姑娘人家不怕熱,我當過兵的怕熱嗎?”(本文創作于1953年,有刪節)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村干部舉著雙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圍滿了鄉政府的辦公室,可以看出鄉村干部面對蟲害時對新任縣委書記的期待。B.蔡治良創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農藥進行殺蟲,表明百姓深厚的勞動智慧中蘊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C.當鄉長發言的時候,一個擠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滿意地走開了,這體現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復雜性和艱難性。D.文章圍繞棉花滅蟲展開,將時代問題形象化在鄉村日常之中,這充分體現了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理念。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善于通過尖銳的矛盾和沖突來展現新中國建設初期領導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局限和問題。B.小說結構嚴密,如蔡治良“打了兩個噴嚏”看似閑筆,實則為下文想到治蟲方法埋了伏筆。C.本文語言質樸自然,采用了大量陜西農村的方言俚語,如“說啥哩嘛”“暢了”,親切如話家常。D.文章善用對比手法塑造人物,例如鄉長與縣委書記的形象對比,表現了人物不同的特征。3.小說中朱明山是一個怎樣的領導干部?請簡要分析。4.柳青文學研究會會長邢小利認為,《在曠野里》寫出了一個新時代開始的欣喜與警覺。請結合本文內容簡要分析這一觀點。【參考答案】1.C2.A3.①親民友好,善于傾聽民意。朱明山走出屋子,走到院子里和村干部們親切交談,關注聽眾的情緒反映;②實事求是,有科學鉆研精神,“當群眾的學生”“科學最有力量的宣傳是實驗”,充分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③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層的生活勞動中,干部們一起下田地去實踐。4.“新時代的欣喜”指新中國成立后農村變化的新景象,新時代的警覺指新中國建設初期所表現出來的矛盾和問題。本文圍繞縣委書記親身奔赴一線帶領干部群眾治理蟲災,鄉村干部群眾積極的勞動熱情、科學治理棉蟲害等都反映了新時代的欣喜;但小說中鄉長官本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工作作風代表當時存在的問題,作者進行了揭示和批判,引發讀者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這體現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復雜性和艱難性”錯誤,“一個村干部不滿意地走開”體現了鄉長工作方式不得當、不得民心。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的能力。A.“小說善于通過尖銳的矛盾和沖突”錯誤,本文的矛盾沖突是不明顯的,諷刺委婉含蓄。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親民友好,善于傾聽民意。“朱明山叫鄉干部不要推他們,索性到院里的陰影里去談”,朱明山走出屋子,走到院子里和村干部們親切交談;“朱明山見這個植棉能手有點過分緊張,他就叫把鄉長和文書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開會的事”“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講話。這又不是舉行什么儀式!”“朱明山對崔浩田說,‘還是你講一下吧,簡單一點’”,朱明山見蔡治良有點過分緊張,他就叫把鄉長和文書也叫到跟前,并認為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講話,讓崔浩田講,講的簡單一點,可見朱明山關注聽眾的情緒反映。實事求是,有科學鉆研精神,朱明山說“毛主席叫我們先當群眾的學生”“我講什么?科學最有力量的宣傳是實驗”,請植棉能手來開會,開會時自己不講話,充分體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精神;“朱書記,你也下地嗎?熱哩!”“你姑娘人家不怕熱,我當過兵的怕熱嗎?”,李瑛問朱明山也下地嗎,他回答說你姑娘人家不怕熱,我當過兵的怕熱嗎,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層的生活勞動中,干部們一起下田地去實踐。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新時代的欣喜”指新中國成立后農村變化的新景象;縣委書記朱明山帶領干部群眾治理蟲災害,“他們進了鄉政府的辦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圍嚴了。”鄉村干部舉著雙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圍滿了鄉政府的辦公室,可以看出鄉村干部面對蟲害時對新任縣委書記的期待。蔡治良創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農藥進行殺蟲。“朱書記,你也下地嗎?熱哩”,李瑛問朱明山也下地嗎,他回答說你姑娘人家不怕熱,我當過兵的怕熱嗎,縣委書記朱明山身先士卒,投入到基層的生活勞動中,干部們一起下田地去實踐。鄉村干部群眾積極的勞動熱情、科學治理棉蟲害等都反映了新時代的欣喜。新中國成立不久,科技水平不發達,部分農民思想落后,“新時代的警覺”,指新中國建設初期所表現出來的矛盾和問題。“李瑛把工作組和鄉干部商量的辦法和程序談了談”,朱明山聽了搖頭不同意,并說“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講話。這又不是舉行什么儀式”,開會時,鄉長又請縣委書記朱明山講話,可見鄉長官本主義、形式主義、教條主義的工作作風,這些代表了當時存在的問題,作者進行了揭示和批判,引發讀者對現實問題的思考。三、(2024·甘肅白銀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識字班孫犁鮮姜臺的識字班開學了。鮮姜臺是個小村子,三姓,十幾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戶。冬天到來了,一個機關住在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來啦。過陽歷年,機關殺了個豬,請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頓,又叫小鬼們端著菜,托著餅,挨門挨戶送給女人和小孩子去吃。而村里呢,買了一只山羊,送到機關的廚房。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個院里,吃飯的時候,小孩子們總是拿著塊紅薯,走進同志們的房子:“你們吃吧!”同志們也就接過來,再給他些干飯,站在院里觀望的媽媽也就笑了。“這孩子幾歲了?”“七歲了呢。”“認識字吧?”“哪里去識字呢!”接著,邊區又在提倡著冬學運動,鮮姜臺也就為這件事忙起來。打掃了一間房子,找了一塊黑板——那是臨時把一塊箱蓋涂上煙子的。又找了幾支粉筆。定了個功課表:識字,講報,唱歌。全村的人都參加學習。分成了兩個班:自衛隊和青抗先一班,這算第一班;婦女和兒童團一班,這算第二班。每天吃過午飯,要是輪到第二班上課了,那位長腳板的班長,便挨戶去告訴了。“大青他媽,吃了飯上學去呵!”“等我刷了碗吧!”“不要去晚了。”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女同志來擔任,可是有一回,一個女同志病了,叫一個男“先生”去代課,一進門,女人們便叫起來:“呵!不行!我們不叫他上!”有的便立起來掉過臉去,有的便要走出去,還是兒童團的班長說話了:“有什么關系呢?你們這些頑固!”雖然還是報復了幾聲“王八羔子”,可也終于聽下去了。這一回,弄得這個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兩點鐘,把身子退到墻角去,說話小心翼翼的。等到下課的時候,小孩子都是興頭很高的,互相問:“你學會了幾個字?”“五個。”可有一天,有兩個女人這樣談論著:“念什么書呢?快過年了,孩子們還沒新鞋。”“念老鼠!我心里總惦記著孩子會睡醒!”“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明天,我們帶鞋底子去吧,偷著納兩針。”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見有一個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計。先生指了出來,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紅了臉。其實,這都是頭幾天的事。后來這些女人們都變樣了。一輪到她們上學,她們總是提前把飯做好,趕緊吃完,刷了鍋,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說:“你看著他,我去上學了!”并且有的著了急,她們想:“什么時候,才能自己看報呵!”對不起鮮姜臺的自衛隊、青抗先同志們,這里很少提到他們。可是,在這里,我向你們報告吧:他們進步是頂快的,因為他們都覺到了這兩點:第一,要不是這個年頭,我們能念書?別做夢了!活了半輩子,誰認得一個大字呢!第二,只有這年頭,念書、認字,才重要,查個路條,看個公事,看個報,不認字,不只是別扭,有時還會誤事呢!覺到了這兩點,他們用不著人督促,學習便很努力了。末了,我向讀者報告一個“場面”作為結尾吧。晚上,房子里并沒有點燈,只有火盆里的火,閃著光亮。鮮姜臺的婦女班長,和她的丈夫、兒子們坐在炕上,圍著火盆。她丈夫是自衛隊,大兒子是青抗先,小孩子還小,正躺在媽媽懷里吃奶。這個女班長開腔了:“你們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課?”“講報說是日本又換了……”當自衛隊的父親記不起來了。妻子想笑話他,然而兒子接下去:“換一個內閣!”“當爹的還不如兒子,不害羞!”當妻的終于笑了。當丈夫的有些不服氣,緊接著:“你說日本又想換什么花樣?”這個問題,不但叫當妻的一怔,就是和爹在一班的孩子也怔了。他雖然和爹是一班,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可是他不同意他爹拿這個難題來故意難別人,他說:“什么時候講過這個呢?這個不是說明天才講嗎?”當爹的便沒話說了,可是當妻子的并沒有示弱,她說:“不用看還沒講,可是,我知道這個。不管日本換什么花樣,只要我們有那三個堅持,他換什么花樣,也不要緊,我們總能打勝它!”接著,她又轉向丈夫,笑著問:“又得問住你:你說三個堅持,是堅持些什么?”這回丈夫只說出了一個,那是“堅持抗戰”。兒子又添了一個,是“堅持團結”。最后,還是丈夫的妻、兒子的娘、這位女班長告訴了他們這全的:“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當盆里的火要熄下去而外面又飄起雪來的時候,兒子提議父、母、子三個人合唱了一個新學會的歌,便鋪上炕睡覺了。躺在媽媽懷里的小孩子,不知什么時候撒了一大泡尿,已經濕透媽媽的棉褲。1940年1月19日于阜平鮮姜臺(有刪改)文本二:在孫犁的小說當中,女性人物是被突出的,這主要是與孫犁一貫以來的創作觀念有關:孫犁認為女性身上保留了很多人類古老的美好傳統。因此,在孫犁的作品當中,女性往往成了“美”的承擔者。(摘編自肖益堅《孫犁小說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鮮姜臺村民大多是不識字的佃戶,是開辦識字班緣起,小說在前后對比中彰顯新舊世界的差異。B.見孩子拿紅薯換到干飯后,媽媽笑了,這一情節真實揭示了農村婦女落后自私的一面。C.鬧著不叫男“先生”上課,是女人們潛意識中的本能反應,頗具時代氣息和生活趣味。D.小孩子不知何時撒尿濕透了媽媽的棉褲,從側面體現了大人們討論學習的投入程度。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通過簡單生活場景反映了機關人員和村民之間和諧融洽的魚水關系,為識字班的開辦營造了良好的氛圍。B.作者沒有賦予小說人物以具體姓名,也未著意呈現他們獨特的外貌特征,這樣寫更能夠顯示人物形象的普遍意義。C.小說大量使用獨句段,多以人物之間的對話來結構全文,省略了交代環節,在表達上更加簡潔,更容易吸引讀者。D.小說語言風格獨特,用華麗的辭藻、流暢的筆調呈現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廣大農村群眾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狀態。3.小說塑造的女性形象保留了人類哪些古老的美好傳統?4.小說結尾部分寫一家三口坐在炕上討論學習有何作用?【參考答案】1.B2.D3.①知錯就改,單純質樸。②不辭辛苦,勤勞顧家。③好學上進,不甘落后。④信念堅定,意志頑強。4.①延續情節發展。這一場景是白天識字班學習的延續,呈現了識字班學習成果,掀起了學習的高潮。②豐富人物形象。通過婦女們從被動學習、消極學習、主動學習到領先學習的轉變,進一步展現人物的優秀品質。③升華小說主題。通過一家三口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討論,表現了人民群眾抗戰到底的堅定決心。【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B.“真實揭示了農村婦女落后自私的一面”曲解文意。表現的是同志們與村民們的融洽關系,體現的是農村婦女單純質樸的一面。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華麗的詞藻”錯。本文語言質樸。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人物形象的能力。“念什么書呢?快過年了,孩子們還沒新鞋”“‘先生’果然看見有一個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計。先生指了出來,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紅了臉。其實,這都是頭幾天的事。后來這些女人們都變樣了。一輪到她們上學,她們總是提前把飯做好,趕緊吃完,刷了鍋……”,從覺得學習耽誤活計到后面積極學習,先生指出那個女人在課堂偷偷做活計,那個女人羞紅了臉可概括為知錯就改,單純質樸;“念什么書呢?快過年了,孩子們還沒新鞋”“念老鼠!我心里總惦記著孩子會睡醒”“一輪到她們上學,她們總是提前把飯做好,趕緊吃完,刷了鍋……”,女人們惦記著孩子會睡醒,還沒鞋子穿,上學的時候不忘把家務做好等可概括為不辭辛苦,勤勞顧家;“你們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課?”“最后,還是丈夫的妻、兒子的娘、這位女班長告訴了他們這全的:‘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主動詢問課程,學習認真,知識記得牢固,可概括為好學上進,不甘落后;“不用看還沒講,可是,我知道這個。不管日本換什么花樣,只要我們有那三個堅持,他換什么花樣,也不要緊,我們總能打勝它”,堅信我們有“那三個堅持”總能戰勝敵人,可概括為信念堅定,意志頑強。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情節的作用主要從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表現主題和增強藝術效果等方面分析。“你們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課?”“你說日本又想換什么花樣?”“又得問住你:你說三個堅持,是堅持些什么?”這一場景是白天識字班學習的延續,呈現了識字班學習成果,掀起了學習的高潮,推動了情節的發展。“婦女、兒童團一班,這算第二班。每天吃過午飯,要是輪到第二班上課了,那位長腳板的班長,便挨戶去告訴了:‘大青他媽,吃了飯上學去呵!’‘等我刷了碗吧!’”“念什么書呢?快過年了,孩子們還沒新鞋”“‘先生’果然看見有一個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計”“一輪到她們上學,她們總是提前把飯做好,趕緊吃完,刷了鍋……”“最后,還是丈夫的妻、兒子的娘、這位女班長告訴了他們這全的:‘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通過婦女們從被動學習、消極學習、主動學習到領先學習的轉變,進一步展現人物形象的優秀品質,具有豐富人物形象的作用。“不用看還沒講,可是,我知道這個。不管日本換什么花樣,只要我們有那三個堅持,他換什么花樣,也不要緊,我們總能打勝它”“最后,還是丈夫的妻、兒子的娘、這位女班長告訴了他們這全的:‘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通過一家三口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討論,表現了人民群眾抗戰到底的堅定決心,升華了小說的主題。四、(2024·河北邯鄲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無言者師陀正午,炮火和轟炸發過一陣脾氣,靜下來了。①遠處,房屋好像玩物,都在干燥沸騰的大氣中閃動,有著很遠的間隔,有的還在燃燒。太陽無光,似有幾分無聊,寂寞地照著田野。“喂喂!”有人壓低嗓子打電話。草里忽然露出一個頭來,問道:“魏連德完賬了嗎?”“完了吧。”魏連德覺得很沉,連同身體下的地面一并落下。“魏連德,你喝水不喝?”魏連德很渴,可是說不出話。前面的景物吸引了他。田野、樹木,村莊,挨著鞭的畜牲、撓撥著的母雞、蹣跚的小豬……他的老婆在剝綠豆;坐在旁邊的小女,望著吃她砍來青草的山羊。“爸爸上火線打仗,為什么要我們出錢?”她詫異地向媽媽張大了眼睛。②“不知道!”魏連德的老婆呵斥著她,小孩子不該用問題難為長者。魏連德回到了家。“看你瘦的呀!”和魏連德往常從田地里回來一樣,她并不驚訝。“在火線上三天了……三天沒有吃飯,沒有人送,連水都弄不到。”“他們按戶要錢,說要打仗,養活你的!”魏連德很生氣。打仗是不錯,要說養活他,那可全胡說。這時一大群他熟識的人來了。立在最前面的是保長,一個剃得很光的紅紅的臉的男子。“他要牽我的牛!”中間一個濃眉毛的農民憤忿地說。“要牽我的牛,要我怎樣耕種呀!”一個老頭在背后咕嚕道:“我繳不出錢,他要我出四分利息,‘母豬的利息’……”“他把我的雞籠都搶走了……”一個女人低聲訴苦。雖是要聽也無從聽起,眾人紛紛嚷著,當保長回過頭去憤怒地望著他們的時候,可又一聲都不出了。“喂,”保長轉過來問魏連德的老婆道,“你們的甲長已經向我報告過了,他說你不出錢!”“我為什么出錢,我的男人在火線上拼著命!”她低著頭說,像我們熟識的許多鄉下女人一樣:狹隘的、易怒的,雖是等待著災殃似的低頭。一陣急驟的冰雹早在醞釀,一瞬間后,可真要爆發了。“我窮得沒飯吃,我的男人在火線上,我還得出錢;可是你們——你們卻在家里享福,在后面發財!”“誰呀?”保長的嘴唇動彈起來,接著是連喘息都能清楚聽見的片刻靜寂。那些在后面包圍著保長的農民,又怯懦地、早已被嚇壞似的嗡嗡低聲議論著。“財主;財主家的兒子……”“對呀,對呀,他們留在家里做什么呢?難道他們比別人做兒子的要好些嗎?”“財主的兒子是念書的!”保長露了牙的模樣像狼。他冷冷地望著那些陡然沉默下來的農民。“你們——你們是什么?”那正在吃草的山羊吃了一驚,“什么”?仿佛也這樣問了,一面向眾人眨著眼。魏連德的小女跪在地上,用小小的手臂攪住羊的脖頸。“不要理他,乖乖吃你的草!”魏連德很想奔上去狠狠地給保長一頓拳腳;可惜保長并不把他放在眼里,根本就沒看見他一樣。“你的錢準備好了沒有?”“我沒有!”保長碰了釘子,就不再聲響,實際他也的確怕會弄出什么亂子。和窮鬼們爭吵有什么好處呢?在眾人不說話的一瞬,他直撲魏連德的女孩,什么也不說,拉住拴羊的韁繩就走。“哦,哦,我的……”魏連德的小女一看見自己的羊沒有了,向空中揚起胳膊,嚷著嚷著就倒在草堆上哭起來,他的老婆大聲吼道:“強盜,強盜,青天白日他可敢搶劫啊!”魏連德一面直奔保長,后面的莊稼人一片吶喊。保長跑得很快,直把后面的山羊拖得踉踉蹌蹌一路上翻著跟斗,魏連德比起保長是衰弱的,任怎樣都趕他不上。“你連家都不要了,盡是為人家跑路!”保長太太遠遠地就埋怨保長。保長不理,一口氣沖進去,關起門來。魏連德不能夠進去。他躲到窗戶下面,聽保長氣咻咻地喘著說,“你懂什么!剛才我帶回來一籠小雞,這又是一只羊;冬至來了,把羊宰了吃餃子。”“我才不吃羊肉餃子!地里草都長滿了,還挨人家在背后罵。你是一個混蛋!”“你才是混蛋!”保長生氣地說,“要吃小雞,你就得當保長;要當保長,你就先得使財主們歡喜;要使財主們歡喜,你就得得罪那些窮種,罵算得了什么,損著什么了嗎?”大概是真害怕會被剁成餃子餡,山羊忽然間東沖西撞地在屋子里跑起來。接著是什么東西被弄翻了,女人尖了嗓子叫著,男人咒罵著。“當人家拼命的時候,你們在后面啃老百姓的骨頭……”魏連德咕嚕著,正要打進去,不料背后有人嘻嘻地笑道:“他不知道的還多著哩!”③回頭一看,是一個又肥又大的家伙:也剃著光光的臉,但并不紅,而是像水浸過的饅頭一樣的白。魏連德還沒有聽清后面說了什么,就有人拖住了他的腿。“你要寫家信嗎,伙計?”魏連德不要寫信,他的老婆和小女都在家里等著他打勝了回去,難道他忍心向他們報告他的死嗎?然而這樣的話他沒有說出,他流出了最后的眼淚。④飛機嗡嗡地在空中盤旋;機關槍生氣地在遠處咯咯地笑著;炮彈嗚嗚地翻起泥土。一個在前線服務的童子軍向魏連德致了敬禮。“他已經光榮地死了,愿他平安。”“死得光榮……”一個掩埋隊的人低聲應著。1937年10月上海(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寫抗戰初期的農村生活狀況,表現百姓困境。魏連德的老婆窮得沒飯吃,百姓的牛、雞、羊等最后薄產都被強征強搶。B.魏連德被“田野、樹木、村莊,挨著鞭的畜牲、撓撥著的母雞、蹣跚的小豬”吸引,小說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其回到家鄉時心情的沉重。C.保長“拉住拴羊的韁繩就走”,可見其無賴霸道;“魏連德比起保長是衰弱的”,采用對比手法突出保長的蠻橫無理。D.小說的一些情節具有明顯的魔幻荒誕的意味,如魏連德與妻子對話、山羊吃驚發問、害怕被剁成餡而亂跑等情節。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通過描寫房屋,展示了戰地的硝煙彌漫,使小說蒙上緊張壓抑的氣氛。B.句子②通過語言描寫,以魏連德的老婆呵斥孩子的話表現其此刻內心的煩躁。C.句子③中“又肥又大”“光光的臉”,寥寥幾筆,生動地寫出了保長的貪婪與狡詐。D.句子④選取“飛機”“機關槍”“炮彈”這此事物,描寫出了戰爭的慘烈。3.請結合小說內容,探究小說以“無言者”為題的意圖。4.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提出一個關鍵詞:沖突。請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參考答案】1.B2.C3.①概括了以魏連德為代表的無法訴說自己悲苦遭遇的農民士兵的形象。②他們在戰場為國犧牲,家人卻在鄉村受到欺壓,表達作者的同情。③作者為農民士兵代言,傳達他們對家鄉親人的惦念、不舍,肯定他們為國默默犧牲的價值。④揭示現實殘酷,表達作者的悲哀和無奈,引發對戰時農村問題的思考。4.①小說呈現了不同層面的“沖突”;②前線戰場斷水斷糧、抗戰者出生入死,需要支援,后方農村地主階層以收錢抗戰為口實壓榨百姓;③不同人物之間,如地主、保長與農民、魏連德、魏連德的妻女之間存在沖突,保長與保長的妻子之間也存在沖突;④人物內心也存在沖突:如農民憤怒不滿財主和保長欺壓,卻又懦弱不敢反抗。保長為謀私利甘愿為財主效力,無賴兇殘,卻害怕“出亂子”。【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內容的理解能力。B.“小說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其回到家鄉時心情的沉重”理解錯誤,根據原文“魏連德很渴,可是說不出話。前面的景物吸引了他。田野、樹木,村莊,挨著鞭的畜牲、撓撥著的母雞、蹣跚的小豬……”可知,這里是想象,不是實寫,魏連德此時的心情是放松的,而不是沉重的。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與鑒賞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C.“生動地寫出了保長的貪婪與狡詐”理解錯誤,句子③中的人物不是保長。故選C。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標題的含義和作用的能力。本文的主人公是以魏連德為代表的農民士兵,魏連德臨時之前“回到”自己的家里,看到老婆窮得沒飯吃,百姓的牛、雞、羊等最后薄產都被強征強搶。但是臨死之前,問他要不要寫信,魏連德不要寫信,最后只能流出了眼淚,所以本文概括了以魏連德為代表的無法訴說自己悲苦遭遇的農民士兵的形象。本文寫到以魏連德為代表的農民戰士,他們在戰場上三天沒有吃飯,沒有人送,連水都弄不到,最終他們在戰場為國犧牲,而他的老婆窮得沒飯吃,百姓的牛、雞、羊等最后薄產都被強征強搶,在鄉村受到欺壓,表達了作者的同情。本文以魏連德的視角進行敘述,寫到魏連德在臨死之前“回到”自己的家鄉,看到自己的妻子受到保長的欺壓,窮的沒飯吃,而自己犧牲在抗戰的前線,所以作者為農民士兵代言,傳達他們對家鄉親人的惦念、不舍,肯定他們為國默默犧牲的價值。本文寫到以魏連德為代表的農民戰士,他們在戰場上三天沒有吃飯,沒有人送,連水都弄不到,最終他們在戰場為國犧牲,而他的老婆窮得沒飯吃,百姓的牛、雞、羊等最后薄產都被強征強搶,在鄉村受到欺壓,從而揭示現實殘酷,表達作者的悲哀和無奈,引發對戰時農村問題的思考。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把握小說沖突的能力。根據題干的“關鍵詞:沖突”結合小說內容分析可知,寫本文短評思路時要分析小說呈現的不同層面的“沖突”。由原文“魏連德覺得很沉,連同身體下的地面一并落下”“在火線上三天了……三天沒有吃飯,沒有人送,連水都弄不到”可知,本文描寫到前線戰場斷水斷糧、抗戰者出生入死,需要支援。由原文“他要牽我的牛!”“他把我的雞籠都搶走了……”“我窮得沒飯吃,我的男人在火線上,我還得出錢;可是你們——你們卻在家里享福,在后面發財!”“財主;財主家的兒子……”可知,后方農村地主階層以收錢抗戰為口實壓榨百姓。所以文中的沖突之一就是前線戰場斷水斷糧、抗戰者出生入死,需要支援與后方農村地主階層以收錢抗戰為口實壓榨百姓的事件沖突。本文寫到魏連德臨死之前“回到”自己家里,這時保長帶著一大群人來到他家,一個濃眉毛的農民憤忿地說“他要牽我的牛!”,一個老頭在背后咕嚕道“我繳不出錢,他要我出四分利息,母豬的利息’……”,一個女人低聲訴苦“他把我的雞籠都搶走了……”,保長對魏連德的妻子說“你們的甲長已經向我報告過了,他說你不出錢!”,魏連德的妻子說“我窮得沒飯吃,我的男人在火線上,我還得出錢;可是你們——你們卻在家里享福,在后面發財!”,最后保長拉走了魏連德女兒的山羊,魏連德向保長奔去,卻怎樣也趕不上他,所以本文描寫了地主、保長與農民、魏連德、魏連德的妻女之間的矛盾沖突。保長回到家里之后,他的妻子埋怨到“你連家都不要了,盡是為人家跑路!”“我才不吃羊肉餃子!地里草都長滿了,還挨人家在背后罵。你是一個混蛋!”,而保長也生氣地說“你才是混蛋!”,所以本文也寫到保長與保長的妻子之間。所以文中的沖突之二就是不同人物間的沖突。由原文“雖是要聽也無從聽起,眾人紛紛嚷著,當保長回過頭去憤怒地望著他們的時候,可又一聲都不出了”可知,保長為謀私利甘愿為財主效力,無賴兇殘,卻害怕“出亂子”“保長的嘴唇動彈起來,接著是連喘息都能清楚聽見的片刻靜寂。那些在后面包圍著保長的農民,又怯懦的、早已被嚇壞似的嗡嗡低聲議論著”“他冷冷地望著那些陡然沉默下來的農民”可知,農民憤怒不滿財主和保長欺壓,卻又懦弱不敢反抗。由此得出文中的沖突之三就是刻畫了人物的內心沖突。五、(2024·廣東惠州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大澤鄉茅盾算來已經是整整七天七夜了,這秋季的雨還是不停下著。軍營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還能夠捆一堆干燥的稻草,這便是那兩位終天醉成泥貓的押送軍官的唯一的韜略。軍官呢,他們的祖父是當年鐵騎營中的悍將。然而現在,他們卻只能帶著原是“閭左貧民”的戍卒九百。他們富農素所奴視的“閭左貧民”,沒有一點共同階級意識的“部下”!半夜酒醒,聽到那胡笳似的風鳴,軍鼓似的雨聲,又感著刺骨似的秋夜的寒冷。聽說昨天從魚肚子里發現一方素帛,朱書三個字“陳勝王”。陳勝?兩屯長之一是叫陳勝呀。突然,從遠遠的不知何處的高空闖來了尖厲的哀嚎。①是近來每夜有的狐貍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貍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樣的哀嚎,斷斷續續,是哭,是訴,是吆喝。分明還辨得出字眼兒的呀。“說是‘大楚興’啰?”“又是‘陳勝王’!”面面覷著的兩軍官的僵硬的舌頭怯生生地吐出這么幾個字。宿酒醒了,陳勝的相貌在兩位軍官的醉酒的紅眼睛前閃動。那是一張多少有點皺紋的太陽曬得焦黑的貧農的面孔。他也是這次新編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這才提拔充了屯長。敢是有幾斤蠻力?不懂兵法。想來陳勝倒不是怎樣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們不能趕路,雨使他們給養缺乏;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們九百多人只好餓死了。在餓死的威嚇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來的吧?第二天還是淋雨,躲在自己帳里的兩位軍官簡直不敢走動。到處可以碰著懷恨的獰視。營里早就把魚鱉代替了米糧,但吃了太多的魚鱉的兵士們好像性格也變成魚鱉了,沒有先前那么溫順,那么沉著。騷動和怨嗟充滿了每個營房。“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這里讓水來淹死!”“聽說到漁陽還有兩三千里呢!”“到了漁陽還不是一個死!”死!這有力的符咒把大家的眼睛睜大了。該他們死?為什么?是軍法。便算作沒有這該死的軍法,到了漁陽,打敗了匈奴,畢竟于他們有什么好處?他們自己本來也是被征服的六國的老百姓,祖國給與他們的是連年的戰爭和徭役,固然說不上什么恩澤,可是他們在祖國內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現在卻被擄為奴,喚作什么“閭左貧民”。到漁陽去,②也還不是捍衛了奴役他們的國家,也還不是替軍官們掙家私,也還不是拼著自己的窮骨頭讓匈奴投降而成為像他們一樣的被榨取的“閭左貧民”么?從來不曾明晰地顯現在他們意識中的這些思想,便像潮氣一般滲透了九百戍卒的心胸。魚肚子里素帛上寫的字,③夜半風聲中狐貍的人一樣話語的鳴嗥,確也使這九百多人覺得詫異。然而僅僅是詫異罷了。沒有幻想。奉一個什么人為“王”那種事的味兒,他們早已嘗夠了。他們的期望是掙斷身上的鐐索。他們很古怪地確信著掙斷這鐐索的日子已經到了。④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樂,這些現在做了戍卒的“閭左貧民”便覺到只有為了土地的緣故才值得冒險拼命。什么“陳勝王”,他們不關心;如果照例得有一個“王”,那么這“王”一定不應當是從前那樣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自己有地自己耕。風還是虎虎地吹著,雨還是騰騰地下著。比這風雨更洶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現在這聲音一陣緊一陣地送進兩位軍官的帳幕。“看出來了嗎?不是我們死,便是他們滅亡!”“先斬兩屯長?”“既無奈何,九百人一齊坑吧!”先開口的那位軍官突然將右臂一揮,用重濁的堅決的聲調說。“誰給我們掘坑?”不是異議,卻是商量過程,聲音兇悍中帶著沉著。“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當這樣的意念再在兩位軍官的對射的目光中閃著的時候,帳外突然傳來了不成體統的嚷鬧:“守在這里是餓死……到了漁陽……誤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將官么……讓他們醉死!”兩軍官的臉色全變了,嘴唇有些抖顫。他們又交換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作為統治階級的武裝者的他們全身都漲滿了殺氣,然而好像還沒有十分決定怎么開始應付,卻是陡地一陣夾雨的狂風揭開了帳門,將這兩位太早地并且不經意地暴露在嚷鬧的群眾的眼前。面對面的斗爭再沒有拖延緩和的可能!因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眾朝著帳內看,站著滿臉通紅怒眉睜目的兩個人。但只是“兩個”人!“軍中不許高聲!左右!拿下擾亂營房的人!”拔出劍來的軍官大聲吆喝,沖著屯長之一叫作吳廣的走過來了。回答的是幾乎要震坍營帳的群眾的怒吼聲。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賤奴”們今番不復馴順!地下火爆發了!風是凱歌,雨是進擊的戰鼓,彌漫了大澤鄉的秋潦是舉義的檄文;從鄉村到鄉村,郡縣到郡縣,他們九百人將盡了歷史的使命,將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積已久的忿火!⑤始皇帝死而地分!1930年10月6號于上海(有刪改)【注】故事脫胎于司馬遷《史記》中《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1.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共同階級意識”“自由市民”“統治階級”作為現代語匯穿插在故事敘述中,隱含了作者的創作意圖,達成了幽默詼諧的藝術效果。B.本文中陳勝、吳廣僅作為次要人物出場,而《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是傳主身份,這體現歷史小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特點。C.“胡笳似的風鳴,軍鼓似的雨聲”“雨是進擊的戰鼓”都運用了比喻修辭,以軍中常聞的事物作喻體,富有生活氣息,也體現出濃郁的軍旅特色。D.文中多次使用“閭左貧民”這一詞語,有的表現了兩位軍官對出身貧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視,有的則表達了作者對戍卒們命運的思考。2.下列對文中劃橫線的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句連用“是”強化戍卒們的悲壯情感氛圍,狐貍叫聲映襯了人的心理活動,也與后文中的③句前后照應。B.②句運用排比句刻畫戍卒們此時此刻的內心活動,表達他們對自己命運的思考;反問句的運用凸顯戍卒們自我追問與覺醒。C.④句寫出戍卒們起來反抗壓迫內心樸素的目的“分土地”,作者借此對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工農革命運動加以思考。D.⑤句在前一段抒情的基礎上有力收束全文,戍卒們起義源自秦末諸多社會矛盾,結尾段與《過秦論》的主旨句有異曲同工之效。3.“雨”作為環境描寫有著豐富的意蘊。請就其中兩處的意蘊簡要分析。4.歷史小說與史傳文相比,往往對歷史現場的處理加入更多的藝術構思。如果以“重塑歷史現場”為題寫一則《大澤鄉》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參考答案】1.A2.D3.①最后的狂風暴雨喻指戍卒們像暴風雨般的反抗。②連日被困雨中,戍卒們內心情緒的騷動、怨嗟、暴發,暗示反抗力量的積聚。③雨一直不停,兩位軍官擔心戍卒們反叛,醞釀把戍卒們困死在大澤中的陰謀。④全文寫不停的雨、雨越來越大暗示沉重、壓抑、緊張的氛圍。4.①以戍卒們與兩位軍官相沖突的幾個場景來呈現作者心中的歷史場景。②敘述技巧:以兩軍官的視角與戍卒們的視角交織呈現,強化了壓迫與反抗的矛盾沖突。(或:小說以兩軍官與九百戍卒的矛盾為行文線索,貫穿全文。或:將戍卒們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加以表現,展現秦末農民起義的歷史必然性。)③作者以戍卒們為主角來創作,以史喻今,關注30年代的工農革命運動,體現了茅盾對革命運動的關注與農民命運的思考。【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本相關內容的能力。A.“達成了幽默詼諧的藝術效果”錯誤,這些現代語匯的運用并非要達成幽默詼諧,主要是傳達作者對這些戍卒們起義的思考及引發對工農運動的聯想,借古喻今。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D.“有異曲同工之效”錯誤,《過秦論》的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與本文要表達的主旨是不同的。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環境描寫作用的能力。“雨是進擊的戰鼓,彌漫了大澤鄉的秋潦是舉義的檄文;從鄉村到鄉村,郡縣到郡縣……”,把最后的狂風暴雨比喻為進擊的鼓點,指戍卒們像暴風雨般的反抗,并由村及郡,遍布四面八方。“整整七天七夜了,這秋季的雨還是不停下著”“騷動和怨嗟充滿了每個營房”,“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這里讓水來淹死!”“聽說到漁陽還有兩三千里呢!”“到了漁陽還不是一個死!”,連日被困雨中,戍卒們內心情緒的騷動、怨嗟、暴發,要么被淹死,要么被殺死,暗示反抗力量的積聚。“風還是虎虎地吹著,雨還是騰騰地下著”“看出來了嗎?不是我們死,便是他們滅亡!”“先斬兩屯長?”“既無奈何,九百人一齊坑吧!”,雨一直不停,兩位軍官擔心戍卒們反叛,醞釀把戍卒們困死在大澤中的陰謀。“整整七天七夜了,這秋季的雨還是不停下著……軍鼓似的雨聲……第二天還是淋雨……雨還是騰騰地下著……雨是進擊的戰鼓……彌漫了大澤鄉的秋潦”,全文寫不停的雨、雨越來越大,對應九百戍卒逐漸變化的情緒,暗示沉重、壓抑、緊張的氛圍。4.本題考查理解文章藝術手法,擬寫評論的能力。“九百戍卒的鼓噪,現在這聲音一陣緊一陣地送進兩位軍官的帳幕”“既無奈何,九百人一齊坑吧!””先開口的那位軍官突然將右臂一揮,用重濁的堅決的聲調說”“誰給我們掘坑?”“軍中不許高聲!左右!拿下擾亂營房的人!”,以戍卒們與兩位軍官相沖突的幾個場景來呈現作者心中的歷史場景。敘述技巧:“面面覷著的兩軍官的僵硬的舌頭怯生生地吐出這么幾個字。宿酒醒了……想來陳勝倒不是怎樣可怕,可怕的是那雨”,這是從軍官的視角敘事;“該他們死?為什么?是軍法。便算作沒有這該死的軍法,到了漁陽,打敗了匈奴,畢竟于他們有什么好處……從來不曾明晰地顯現在他們意識中的這些思想,便像潮氣一般滲透了九百戍卒的心胸”,這是從戍卒視角敘事。以兩軍官的視角與戍卒們的視角交織呈現,強化了壓迫與反抗的矛盾沖突;“他們富農素所奴視的‘閭左貧民’,沒有一點共同階級意識的‘部下’”“躲在自己帳里的兩位軍官簡直不敢走動。到處可以碰著懷恨的獰視。營里早就把魚鱉代替了米糧,但吃了太多的魚鱉的兵士們好像性格也變成魚鱉了,沒有先前那么溫順,那么沉著”“誰給我們掘坑”“雨是進擊的戰鼓,彌漫了大澤鄉的秋潦是舉義的檄文”,從開始的階級差異的矛盾,到直接沖突,最后爆發起義,小說以兩軍官與九百戍卒的矛盾為行文線索,貫穿全文;“到了漁陽,打敗了匈奴,畢竟于他們有什么好處”“他們自己本來也是被征服的六國的老百姓”“始皇帝死而地分”,故事發生在秦朝末年,去漁陽戍守的戍卒趕上大雨,進退無路,爆發起義。小說將戍卒們置于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加以表現,展現秦末農民起義的歷史必然性。結合創作時間及“到漁陽去,也還不是捍衛了奴役他們的國家,也還不是替軍官們掙家私,也還不是拼著自己的窮骨頭讓匈奴投降而成為像他們一樣的被榨取的‘閭左貧民’么”“奉一個什么人為‘王’那種事的味兒,他們早已嘗夠了。他們的期望是掙斷身上的鐐索”“一定得首先分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自己有地自己耕”可知,作者以戍卒們為主角來創作,以史喻今,把戍卒和農民聯系起來,關注30年代的工農革命運動,通過戍卒的思考,表達作者對革命運動的關注與農民命運的思考。六、(2024·廣東江門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家書方敬近郊的村莊都駐滿了軍隊。我們學校也來了兩排人,是一個摩托連。他們暫時在這里靜候命令。四年了,他們從南到北,從北到南,從戰爭到戰爭,穿的是破爛布軍衣,吃的是粗糲的飯,睡的是枯草,一月剩下來的薪餉有時還不夠買一雙草鞋,但他們仍艱苦地干著。午后休息時,籬笆旁有三個兵正起勁地爭論著。“四川不好,天干沒有收成,米貴得要命,你看湖南的米多便宜。”一個頗有一些抑彼揚此的意味。“四川不好?哪個說沒有收成?這兩年豐收,你不曉得,是奸商囤積,想發國難財,米才貴的。”另一個不服氣地反駁著。“四川有些山高水低的好地方呢。”第三個說的倒是句老實話。我站在后面失聲笑了。三個回頭看見我在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們開始談著。那個說四川不好的,個小精悍,說話急促,是地道的湖南人。當我問這個部隊哪省人最多時,他便驕傲地說:“當然是湖南人!”那個年輕的四川人說:“我看哪個隊伍也少不了四川人。”那個默默不語的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老一點,結實本分,沒有軍人的氣息。他盤坐在草地上,卷著煙葉,善良地笑著。于是我故意引他開腔:“你打過仗沒有?”他搖搖頭,臉紅了,好像做了虧心事似的。也許他在想一個軍人怎能沒打過仗呢。年輕的四川人說他從前在鄉下種莊稼,也是四川人。他吸著煙,偏著頭聽,不多言不多語。我說我也是四川人。“你?”老點的兵似乎不大相信:“這連還有一個四川人,沒有在,一共三個四川人。”他純粹的土話流露著家鄉味,一份鄉情便從口音傳到了心里。我們是同鄉,但并沒細說哪縣哪鄉,籠統說個四川就夠了。此后偶爾碰見,彼此總笑著打個招呼。站崗時,他背著槍踱來踱去,每逢我經過,他多少帶點羞怯。有一次,他同一個弟兄在橋頭閑談,遠遠看見我,就偷偷指著我說:“他也是個四川人!”元旦晚上,我去打水,碰著那個老點的同鄉,打了個招呼,我順口說:“今天過年。”“鄉下人只會過舊歷年。”“你有幾個年沒有在家里過了?”“就一個。說起年,我就想起好久沒給家里寫信了。”“你也常接到家里的信嗎?”“沒有,從來沒有接到。”他自己倒發過單掛號①,在湖南,又在廣西發過一封單掛號。都沒有回信,不曉得收到沒,他怪惦念的。我安慰他:“收總是會收到的,有回信你也收不到,你今天在這兒,明天在那兒,軍隊生活是流動的。”“嗯嗯!”他覺得說得對:“家里老二也跟我一樣不識字,他也會請人寫,我們那有個教書的老先生,他肯幫忙,那回老二走了,他還幫我寫過一封信。多好一個人!”“你常寫信回去就好了。”“嗯,接不到信,我還是要常寫信回去,不要讓家里人擔心,這回我想寄封航空信回去,不然到了XX,那地方更遠,寄信收信都不容易。”他好像在自白,突然一轉:“航空的郵費多少?”“四角一,平常航空,掛號要八角。”我回答。嗯嗯,他點頭,好像理會了,口里算著:“幾天可以到?”“快兩三天,鄉下就難說了。”他點頭,好像在想著什么。一個下午,房門外忽然有人的響聲,仿佛想敲門又怕敲門,我把門打開,呵,那位老實的同鄉嚴肅地站立著,好像要向長官報告似的。他下垂的手里拿著一個信封幾張信紙,他是來讓我替他寫家信的。我請他坐,但他無論如何都要站在我的桌旁,我便說:“把你的意思說說吧。”“沒有別的,”他說:“只是一封報平安的家信。”他用心用意地慢慢地細述了一遍,時斷時續。我愿做個忠實的記錄,想著又問著,寫著又念著:“從前寄回的兩封掛號信不知收到沒有,沒有接著回信,掛念得很。兒離家后,到湖南,到廣西,現在又到了云南,一年來兒的身體都平安,千萬請放心!”他點頭,默默地笑著。“母親在家里不要太勞神操心,大小事情都可讓老二管。如家用不夠,叫老二多拿點錢回家,也可以找姐夫幫幫忙。兒的餉很少,每月剩下的錢有時還不夠買一雙草鞋,不能寄錢回家,國難期間,能盡忠就不能盡孝。把敵人打走就好了。”寫到這兒,我的筆停住了。他又說:“還有我走了人手不夠,是找哪個在做活路?今年莊稼有幾成收?”“①就是這樣,還有什么沒有?”我問。他的臉莫名其妙地紅了。②我也毫不在意地微笑著。他躊躇好一會,才吞吞吐吐說:“還有阿毛的媽要好好孝敬婆婆,料理家務事,撫養三個孩子。”把信寫完了,我又從頭至尾念了一遍,他感謝地點著頭:“要得,要得。”我問他知道郵政局不,知道怎樣寄不,他搖搖頭。他說托人去寄,軍人不能自由上街,禮拜天也只能在附近。我當即說:“我替你寄好了。”起先他不肯,我說我時常進城,很方便。他才愿意了。“多少錢?”他從袋里摸出來幾張角票數著。“不,我替你寄了好了。”我認為我應該替他寄。我不肯接錢,他一定要給。爭來爭去,最后他把角票放在桌上,就跑了,生怕我去追,回頭說了句“哪有又勞神又出錢的道理”,人就不見了。一天清早,我剛起床,③他忙慌慌地跑來,急急地說:“我們隊伍馬上就要開了!”我很驚詫,還沒來得及說,集合號就響了,④他行了個軍禮轉身就跑了。我也跟著出去,站在門前,看見他們站好了隊,一會兒就走了。一九四二年二月(有刪改)【注】①單掛號:郵件的一種,指沒有回執的掛號郵件。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篇寫軍隊來到村莊和學校,暗示了特殊的時代背景,為下文代寫家書做了鋪墊,同時也為全文營造了緊張的氛圍。B.三個士兵有關四川的爭論引起了“我”的注意,后來“我”和他們閑聊起來,他們三人性格不一,但“我”喜歡那個“老一點”的。C.書信既寫了那個“老一點”的同鄉在外的情況,又寫了他對家里的牽掛和思念,如母親不要太操勞、沒錢咋辦、家務活安排以及對妻子的囑咐等。D.文中關于寫信的部分主要采用對話形式,在對話中推動情節的曲折發展,表現人物獨特的個性特征。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在結構上承上啟下,語義上體現了“我”代人寫信時的認真和細致的態度。B.句子②“我”“毫不在意”是為了避免“我”的尷尬處境,“微笑”是為了緩解“我”的緊張情緒。C.句子③狀語“忙慌慌地”“急急地”表現了“他”沒時間與“我”正式告別的緊張狀態。D.句子④動賓短語“行軍禮”和動詞“跑”,突出了軍人莊嚴守紀、服從命令、保家衛國的形象特點。3.小說中寫家書前鋪敘的內容與寫家書這一情節關系十分密切,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4.抗戰時期文學作品具有真實性、政治性等特點,請結合文本內容說說這篇文章是如何體現這些特點的。【參考答案】1.C2.B3.①小說開篇交代軍隊進駐學校,戰爭年代軍人遠離家鄉,擔憂思念親人,有“寫家書”的需求;②三個士兵的爭論引發了“我”的好奇,“我”與那個“老一點”的士兵是同鄉,彼此有情感共鳴,使“我”為其代寫家書合情合理;③元旦晚上“我”遇上那個“老一點”的士兵并順口說了句“今天過年”,引發了他的思鄉之情,這讓‘我’代寫家書的情節發展水到渠成。(答“為下文他來找我寫家書做鋪墊”亦可)4.(1)真實性:①文章借年輕的四川人之口,以他個人參戰經歷展現了抗戰的局部情況,展現出了抗戰的部分事實。②老一點的同鄉給家人寫信的內容,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生活狀況,符合時代特點,具有真實感。(2)政治性:借年輕的四川人堅持作戰的行為以及老點的同鄉在信中對家人說“國難期間,能盡忠就不能盡孝,不過把敵人打走了就好了”的話,傳達出士兵的心聲,樸實中蘊含著激動人心的力量,展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極具政治性。【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為全文營造了緊張的氛圍”分析錯誤,文章主體部分的情節舒緩,從內容看沒有緊張感。B.“但‘我’喜歡那個‘老一點’的”理解錯誤,文章只是說“那個默默不語的卻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并不等于“‘我’喜歡”。D.“在對話中推動情節的曲折發展”分析錯誤,文章情節簡單,并不曲折。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為了避免‘我’的尷尬處境”“為了緩解‘我’的緊張情緒”錯誤。“我”“毫不在意”是為了避免讓他覺得更尷尬,“微笑”是為了緩解他的緊張情緒。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重要情節、語段的作用的能力。由原文“我們學校也來了兩排人,是一個摩托連。他們暫時在這里靜候命令”“四年了,他們從南到北,從北到南,從戰爭到戰爭”“就一個。說起年,我就想起好久沒給家里寫信了”可知,小說開篇交代軍隊進駐學校,戰爭年代軍人遠離家鄉,擔憂思念親人,有“寫家書”的需求;由原文“我站在后面失聲笑了。三個回頭看見我在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說我也是四川人”“他純粹的土話流露著家鄉味,一份鄉情便從口音傳到了心里。我們是同鄉,但并沒細說哪縣哪鄉,籠統說個四川就夠了”可知,三個士兵的爭論引發了“我”的好奇,“我”與那個“老一點”的士兵是同鄉,彼此有情感共鳴,使“我”為其代寫家書合情合理;由原文“元旦晚上,我去打水,碰著那個老點的同鄉,打了個招呼,我順口說:‘今天過年。’‘鄉下人只會過舊歷年。’‘你有幾個年沒有在家里過了?’‘就一個。說起年,我就想起好久沒給家里寫信了。’‘你也常接到家里的信嗎?’‘沒有,從來沒有接到。’他自己倒發過單掛號,在湖南,又在廣西發過一封單掛號。都沒有回信,不曉得收到沒,他怪惦念的”可知,元旦晚上“我”遇上那個“老一點”的士兵并順口說了句“今天過年”,引發了他的思鄉之情,這讓‘我’代寫家書的情節發展水到渠成。(答“為下文他來找我寫家書做鋪墊”亦可)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表現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取向的能力。由原文“四年了,他們從南到北,從北到南,從戰爭到戰爭,穿的是破爛布軍衣,吃的是粗糲的飯,睡的是枯草,一月剩下來的薪餉有時還不夠買一雙草鞋”“年輕的四川人說他從前在鄉下種莊稼,也是四川人”可知,文章借年輕的四川人之口,以他個人參戰經歷展現了抗戰的局部情況,展現出了抗戰的部分事實。由原文“母親在家里不要太勞神操心,大小事情都可讓老二管。如家用不夠,叫老二多拿點錢回家,也可以找姐夫幫幫忙。兒的餉很少,每月剩下的錢有時還不夠買一雙草鞋,不能寄錢回家,國難期間,能盡忠就不能盡孝。把敵人打走就好了”“還有我走了人手不夠,是找哪個在做活路?今年莊稼有幾成收?”“還有阿毛的媽要好好孝敬婆婆,料理家務事,撫養三個孩子。”可知,老一點的同鄉給家人寫信的內容,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生活狀況,符合時代特點,具有真實感。由原文“但他們仍艱苦地干著”“國難期間,能盡忠就不能盡孝。把敵人打走就好了”“我們隊伍馬上就要開了!”“我很驚詫,還沒來得及說,集合號就響了,他行了個軍禮轉身就跑了。我也跟著出去,站在門前,看見他們站好了隊,一會兒就走了”可知,借年輕的四川人堅持作戰的行為以及老點的同鄉在信中對家人說“國難期間,能盡忠就不能盡孝,不過把敵人打走了就好了”的話,傳達出士兵的心聲,樸實中蘊含著激動人心的力量,展現了他們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極具政治性。七、(2024·湖北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不能共存的節日劉慈欣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爾航天基地。謝爾蓋·科羅廖夫站在被燒黑的發射架旁,雖然火箭升空已經快一個小時了,導流槽中仍有熱浪涌出,給這里的早春帶來盛夏的感覺。他抬頭看看藍天,尾跡已經消散,在那看不到的太空中,人類第一名宇航員已經繞地球飛行了大半圈。“總設計師同志,請接受一個普通人的祝賀!”科羅廖夫回過頭,看到一個身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對他伸出手來,從服裝看,他是基地級別最低的工人。科羅廖夫握了他的手。那人從褲子口袋中掏出一個瓶子,又從另一個口袋摸出一個小金屬酒杯,“我們得喝一杯,總設計師同志,可我只有一個杯子。”他咬開瓶蓋給杯子倒滿酒。科羅廖夫接過那個臟兮兮的杯子。在這個偉大的時刻,他可以怠慢官員和將軍,卻不會無視這個最底層的人——在西伯利亞的那些年,他的身份比這個人還低,餓著肚子在礦井里搬石頭。那人拿著瓶子與總設計師碰了一下杯,然后猛灌一口。“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您能允許我講個笑話來慶祝嗎?”科羅廖夫也喝干了杯子里的酒,伏特加像火箭燃料似的把熱乎乎的感覺傳遍全身。“謝謝,你的笑話?”總設計師微笑著問。“我是一個外星人,您就叫我……G好了,我來地球考察,我的興趣是地球的重要節日。”“哦,那你的收獲一定不小,只要你調查的范圍足夠廣,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節日。”“我之前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發現那些都不是重要節日,事實上,真正的重要節日我一個都沒有發現。”“那你認為的重大節日是什么呢?”科羅廖夫有些心不在焉,他轉身向不遠處的軍用吉普走去,他要回控制中心了,“東方號”飛船即將進行減速,開始再入過程。“比如說分裂節。”“什么?”“地球上生命細胞的第一次分裂,當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幾十億年前吧……”正要上車的科羅廖夫停下來,扶著車門回頭看著G。“再比如登陸節,就是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的那一天;還有直立節、取火節等等。”“但這些節日,我們是無法知道具體日期的。”科羅廖夫說。“那可以隨便定一個,其實圣誕節就是在公元三百多年時由教會隨便定的。”科羅廖夫準備上車,G拉住了他,“總設計師同志,我想說,今天就是人類一個重大的節日,我把它命名為誕生節。”“誰誕生?”“人類。”“人類早就誕生了。“哦,不,如果您此時處于加加林上尉——哦,他好像剛升為少校,是吧——的位置,就會發現地球是一個藍色的子宮,嬰兒只有出了子宮才能稱為誕生……哦,總設計師同志,很抱歉,我的笑話不可笑。”科羅廖夫再次同G握了一下手,“很有意思。謝謝你,同志,我以后會每年都慶祝這一節日的。”“哦,不不,”G搖搖頭,“今天是否能真正成為誕生節,還要等等看,還要等等看才知道呢,總設計師同志。”總設計師的車開走后,G大腦中的通信單元把一條信息發往月球上的中轉通信站,由此發回母星:藍星紀年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為誕生節,目前評估可能性為52.69%,持續監測中。2050年10月5日,北京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人機工程研究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窩西銀累,窩向西桶鼠入滋味鼠具,山。14一壺酒,蟲屎。我是銀類,我向系桶輸入思慰數據,3.14一壺9,重試。我是人類,我向系統輸入思維數據,3.14159。最后一行顯示后,實驗室里爆發出歡呼聲。這些數據是從一個人的大腦直接輸入到計算機中,實驗者戴著大腦感應頭盔,第一次實現了人與電腦的直接連接。興奮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人們開始散去,腦機接口項目首席科學家丁一也從興奮中平靜下來。“各位老師,”請接受一個普通人的祝賀。”人們回頭,看到一個腋下夾著根掃帚的中年男人在對他們微笑,這是實驗室的勤雜工,之前他們彼此沒說過什么話。這人放下掃帚,從工作服口袋里拿出一瓶酒,又從另一個口袋里拿出一摞顯然是從門口飲水機上拿來的紙杯,分給大家后挨個倒酒。“你知道我們在做什么?”有人問他,一個勤雜工居然對這個成果如此興奮,讓他們很好奇。“當然知道,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勤雜工說。人們開始喝紙杯里的酒,北京二鍋頭把熱乎乎的感覺傳遍全身,像更新系統的數據傳遍網絡。“在這個偉大的時刻,能允許我講個笑話來慶祝嗎?”勤雜工說。“笑話?呵呵,你講。”“我是一個外星人,您可以叫我G,我來地球考察,我的興趣是地球的重要節日。”“哦,那你的收獲一定不小,只要你調查的范圍足夠廣,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節日。”“我之前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發現那些都不是重要節日。我是想說,今天才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節日。”科學家們互相看看,會意地點頭,丁一對G說:“有可能。你把這個節日叫什么呢?”“找還沒想好。”G仰脖把瓶里剩下的一點酒喝下,“唉,上次喝酒是和總設計師同志,可敬的總設計師同志。”“總設計師?還是……同志?是誰?”有人問。“科羅廖夫,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丁一點點頭,“人類第一艘宇宙飛船的總設計師,不過,他活著的時候還沒有你吧?”“丁總,人家是外星人。”有人打趣道。“呵呵,我忘了。不過,G先生,”丁一抿了一口酒,“科羅廖夫、馮·布勞恩這些偉大的前輩確實值得敬仰,但我們今天的突破有可能使他們所有的努力變得全無意義。”“哦?”G露出很天真的疑問神情。“這個突破之后,腦機連接技術將走上康莊大道,將飛速發展。很快,互聯網上連接的將不是電腦而是大腦。接下來順理成章的是,人的記憶、意識和全部人格將能夠上載到計算機和網絡中,人類有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虛擬世界,你想想,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樣。在那里,一個人可以擁有整個星球!”“甚至整個宇宙,每個人一個宇宙。”G說。“對呀,所以,飛出地球太空航行算嘛呀!”一個操著京腔的年輕人說。“其實這個偉大的進程早已開始,”丁一說,“互聯網、移動互聯、可穿戴設備、VR、物聯網……記得嗎?幾十年前,父母們居然責怪孩子們沉溺于網絡,而現在,斷開網絡沉溺于現實是最讓人不齒的懶惰和墮落。今天的突破,讓人類邁過了IT伊甸園最后一道門檻!”“外星人先生,”有人說,“你能想象一下人類未來的IT天堂嗎?”“未來的虛擬世界確實是天堂,在那里面每個人確實是上帝,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難以企及的。我只想象一下那時的現實世界。開始,現實中的人會越來越少,虛擬天堂那么好,誰還愿意待在苦逼的現實中,都會爭相上載自己。地球漸漸變成人煙稀少的地方,最后,現實中一個人都沒有了,世界回到人類出現前的樣子,森林和植被覆蓋著一切,大群的野生動物在自由地漫游和飛翔……只是在某個大陸的某個角落,有一個深深的地下室,其中運行著一臺大電腦,電腦中生活著幾百億虛擬人類。”“哇,好詩意!小李,再弄瓶酒去,哦,不用,外星人先生,和我們一起吃慶功宴去!”丁一摟著G的肩膀說。G搖搖頭,把手中的空酒瓶放進垃圾簍,彎腰拾起掃帚,一邊開始打掃經過幾天通宵工作無比凌亂的實驗室,一邊用夢囈般的聲音輕聲說:“與總設計師同志分別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訪過無數的世界,那些行星,藍的、紅的、黃的……各種顏色的子宮,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現實中成長,飛向太空,卻在虛擬世界中熄滅,像荷塘中的螢火蟲,一閃一閃,最終消失在暗夜里。你們看看星空,一片寂靜,知道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笑話不可笑。”G拿起垃圾簍,慢慢走了出去,他的背影顯得蒼老了許多。“原來是個文青耶……”有人悄聲說。“呵呵,這就是所有文青的未來,只有虛擬世界才能救他們。”丁一說,引起幾聲竊笑。在實驗樓的大門口,G大腦中的通信單元把一條信息發往月球上的中轉通信站,由此發回母星:藍星紀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誕生節取消,2050年10月5日確定成為重大節日,暫命名流產節。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之后,G認為人類的這一進步的意義很重要,于是把這一時刻命名為“誕生節”。因為它標志著人類對宇宙這個未知領域探索的開始。B.“未來的虛擬世界確實是天堂,電腦中生活著幾百億虛擬人類。”這樣的畫面被當時的科學家當作詩意,可殊不知這也許正是人類滅亡的前兆:所有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成為上帝而忘了自己早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只成為了那保存在電腦里的一串二進制數字。C.“那些行星,藍的、紅的、黃的……,最終消失在暗夜里。”外星觀察員G最后對人類科學家的告誡卻被當作了文青的一腔熱血而不受重視。作家以此表達了自己的憂慮與思考。D.眼見地球文明個體似乎要在虛擬社會中永生。G告訴人們這樣做的未來并不是一片光明。然而,人類卻為自己創造的“美好未來”沾沾自喜。G只能絕望地把這一天暫定為“流產節”。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通過大物對話推動情節的展開,使敘事更加集中緊湊,且通過對話描寫人物的行為、性格及心理活動,使人物形象更立體豐滿。B.G是小說的線索人物,貫穿了小說的始終,是他將故事的片段串聯起來,小說的重要情節通過G的視角進行敘述,使情節更加緊湊。C.小說情節設計巧妙,講述了發生在不同國家,不同年代探究人類未知世界的兩個故事,二者情節相像,但結果不同,引發讀者深思。D.“今天是否能真正成為誕生節,還要等等看”G同克羅廖夫交談的最后這句話與后文G發回母星:藍星紀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誕生節取消的信息形成呼應,使文章內容完整,結構嚴謹,脈絡貫通、渾然一體。3.為何外星使者將人類腦神經科學革命性發展,實現人腦和計算機的連接從而能夠將思想傳輸至云端的技術突破命名為“流產節”?這引發了你對現實怎樣的思考?4.“科幻糅合了科學與幻想,兼具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若據此三要素評論這篇科幻小說,請列出評論要點。【參考答案】1.D2.B3.①因為小說中認定,一旦開始人腦與網絡連接,人人都可將思想上傳至網絡服務器,人人都爭相逃離現實而生活在虛擬的天堂,停止對現實生活的依賴和向往,放棄對未來的求知和探索,這意味著文明的終結,所以稱之為流產節。②對現實的反思:如今網絡給人們生活帶來改變,互聯網的發展帶給我們許多便利與歡樂,但沉迷于觀看別人編輯好的文字視頻或是沉溺于網絡游戲的虛擬世界,這種淺層次的被動的娛樂雖然舒服和愜意但卻致使我們與現實世界疏離,大腦放棄思考,失去探索未知的動力。所以互聯網也可能是我們沉睡的沃土。這種可能性確實值得我們去深思。4.①邏輯自洽:情節發展的過程邏輯清晰,結構嚴密,前后勾連,合情合理。本文將G這一人物設定為外星人,這個身份讓他對時間有了更大的抵抗力,因而具有地球人所沒有的壽命,成為人類進入太空和突破腦機連接技術這兩個相距近百年的重要事件的見證者。②科學元素:小說講述了科學類學科方面涉及的知識,例如,如火箭發射的高溫氣體要從導流槽中涌出,G將信息發回母星需要通過月球的中轉通信站。也幻想出未來科學發展研發的技術、產品等,如互聯網上連接的將不是電腦而是大腦,人的記憶、意識和全部人格將能夠上載到計算機和網絡中。③人文思考:科幻小說中科學幻想只是作者表達思想的形式,其主要著眼的是人類現實和未來的問題,對人類生命、生存問題的探討才是根本。如作者認為,變成上載的意識和電子數據那樣活著,是沒有尊嚴的活法;內向的文明必須走出母星這個搖籃,向外擴張才有出路,否則人類文明將在虛擬世界中熄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絕望地把這一天暫定為”錯誤。短篇并沒有留下一個太壞的結局。文明的發展有著太多的可能,G也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最后的結局。在一切沒有塵埃落定之時,希望仍在。所以最后,外星人G“暫定”了一個流產節,而并非絕望。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章藝術特色的能力。B.“重要情節通過G的視角進行敘述”錯誤,并非是G的視角,而是全知視角。故選B。3.本題考查小說對文章進行個性化閱讀,提出個人見解的的能力。取名為“流產節”是G對“人類未來的IT天堂”的想象與擔憂,具體根據倒數第六段“開始,現實中的人會越來越少……只是在某個大陸的某個角落,有一個深深的地下室,其中運行著一臺大電腦,電腦中生活著幾百億虛擬人類”,G不認同丁一的說法“幾十年前,父母們居然責怪孩子們沉溺于網絡,而現在,斷開網絡沉溺于現實是最讓人不齒的懶惰和墮落”,擔心這種技術這會使人類耽于享樂,放棄思考,走向滅亡,人類文明從此消失。對現實的思考,要求學生結合對生活的觀察,舉出事例,深度分析,談自己對沉迷于網絡的危害性的認識,言之成理即可。如我們不可否認網絡給我們帶來的便捷和快樂,但也要警惕網絡帶來的弊端,如沉迷于網絡世界而疏離現實世界,大腦放棄思考,人類文明無法再進步,最后地球人類文明可能會消失。4.本題考查學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蘊的能力。題干要求圍繞“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個要素去評論本篇科幻小說。回答時,按照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的順序,分條作答。先分析每個要素的涵義,再結合小說內容,舉出相關情節,言之成理即可。準確的概念解釋如下:邏輯自洽:一套理論或信念在其自身的邏輯框架內是沒有矛盾的。在進行判斷或推理時,應當提供足夠的理由或證據來支持結論。科學元素:素材體現科技成果、科研過程等等。人文思考:以社會文化為對象,包括日常生活方式及日常生活基本需要滿足了之后的更高層次需求,也就是溫飽之后對幸福及心靈層面的追求。其集中體現是: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簡而言之,人文,即重視人的文化。對應小說內容、情節:邏輯自洽:從G對重大節日的舉例“地球上生命細胞的第一次分裂”的分裂節、“登陸節,就是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的那一天”等等,以及“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訪過無數的世界”的經歷,情節前后照應,作為外星人的G見證了人類重要歷史時刻,所以“誕生節”到“暫命名流產節”的情節出現也就合理了。科學元素:文中記載了“人類第一名宇航員已經繞地球飛行了大半圈”,描寫了“實驗室里爆發出歡呼聲。這些數據是從一個人的大腦直接輸入到計算機中,實驗者戴著大腦感應頭盔,第一次實現了人與電腦的直接連接……”,等等科學事件和科學實驗過程。人文思考:小說中“地球是一個藍色的子宮,嬰兒只有出了子宮才能稱為誕生”“各種顏色的子宮,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現實中成長,飛向太空,卻在虛擬世界中熄滅,像荷塘中的螢火蟲,一閃一閃,最終消失在暗夜里”“孩子們沉溺于網絡”等等情節的出現,都體現了作者基于現實的思考:對于人類文明,未來的強大應該是走出去,而虛擬世界有可能導致人類的消亡。八、(2024·浙江高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蜘蛛陳然我發現城市是由高度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組成的密林。它們筆直陡峭,像刀刃一樣隨時準備對我進行襲擊。來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這種襲擊。包工頭把我們帶到了七樓,說,今天,你們就從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層,你們的任務就完成了。我很高興,等包工頭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陽臺。我還從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個城市,以前總是在它腳下看。忽然我覺得有種尖銳的東西向我刺來,緊接著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時抓住了陽臺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額角,并不覺得哪里不舒服,但睜開眼再往下看,暈眩又出現了。它像是一只大鳥,在空中張開翅膀,只等我靠近過來,便會猛地飛出啄我的眼。以前在鄉下,樓房最多不過三層,它襲擊不了我。我甚至三樓都沒有上過。而現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隨時可以狠狠啄我。一見它,我就惡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腦袋往墻上猛撞。我幾乎絕望了。試想,一個對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奮斗呢?但我向別人隱瞞了實情。我努力不去看樓下,這使我的姿勢有些僵硬,當僵硬的姿勢快要被某種必要的動作折斷的時候,為了解救自己的身體,我只好故意從梯架摔到了陽臺上。這不要緊。我揉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7、小說主題多維探究-寫作背景思路引入分析小說的主旨時,我們要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充分考慮作者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思維方式,以及思考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認識人物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時代烙印,把握人物身上所折射出的時代特征,看其具有怎樣的歷史意義,從而達到揭示作品思想意蘊與情感意蘊的目的。當然,對時代背景、社會歷史狀況的探討,關鍵要與作品中的具體內容形成有機的關聯,促成對作品更完整、更深入、更豐富的認識。同時,也要避免過度概括和解讀。典例分析典例一選必下第二單元魯迅的《阿Q正傳》的寫作背景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是由于其領導階級是軟弱的民族資產階級,這就決定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當時魯迅的思想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的體現:“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因此《阿Q正傳》:“畫出沉默國民的靈魂”,“暴露國民的弱點”,讓讀者了解長期封建統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國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療救的注意”;總結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批判它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典例二以下文本來自高考后記者對《到梨花屯去》原作者何士光的采訪:何士光還和記者談到了《到梨花屯去》一文的寫作背景。他說:“當年寫這篇小說,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特別撥亂反正后,社會上下都在進行了反思。根本的問題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所以要以人民群眾的愿望為出發點和歸宿。”“當年是這樣,今天也是這樣。”何士光表示,今天開展不忘初心的主題教育,那首先就要記得為人民服務的初衷、為群眾服務的初心,要承擔這個責任,而不是光用嘴巴說。如果讀了這篇文章,就會發現,自己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和目前的主題教育是完全一致的。而這也說明,為人民服務、對群眾負責,是永遠的時代主題。“能選入,應該是契合了核心的主題。對我個人而言,這也是寫這篇文章的初心,(答案)和自己的想法都很一致。”何士光表示,很開心40年前所寫的文章,今天還有意義。技法總結從文外層面思考,角度如下:①從人與歷史的角度分析小說體現的民族心理與傳統文化;②從人與自然的角度分析小說體現的環境觀;③從人與人的角度分析小說的人生啟示;④從人與時代的角度分析小說對現實問題的思考與認識;⑤透過現象看本質,注意文本的深層意義,如象征義、雙關義等。針對練習一、(2024·江蘇淮安高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曠野的呼喊蕭紅屋頂的草被拔脫,墻囤頭上的泥土在翻花,雞和鴨子們被刮得要站也站不住。一些紅紙片,那是過新年時門前粘貼的紅對聯——“三陽開泰”、“四喜臨門”——的條子,也都被大風撕得一條一條的,一塊一塊的。陳公公一推開房門,剛把頭探出來,他的帽子就被大風卷跑了。“這刮的是什么風啊!這還叫風了嗎!簡直他媽的……”陳公公的兒子,出去已經兩天了,第三天就是這刮大風的天氣。“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了啦?納悶……這事真納悶……”于是又帶著沉吟和失望的口氣:“納悶!”陳公公跑到瓜田上才抓住了他的帽子。“可就真忍心走下去啦!……他也不想想,留下他爹他娘,又是這年頭,出外有個好歹的,干那勾當,若是犯在人家手里,那還……那還說什么呢!就連他爹也逃不出法網……義勇隊,義勇隊,好漢子是要干的,可是他也得想想爹和娘啊!爹娘就你一個……”陳公公記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從去年冬天就說做棉褲要做厚一點,還讓他的母親把四耳帽子換上兩塊新皮子。他說:“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陳公公就為著這話問過他:“你要干什么呢?”當時,他只反問他父親一句沒有結論的話,可是陳公公聽了兒子的話,只答應兩聲:“唉!唉!”也是同樣的沒有結論。“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兒子說的只是這一句。在黃昏的晚霞之后,風完全停息了。地面好像剛剛被大旋風掃過的柴欄,又好像被暴雨洗刷過的庭院,狂亂的和暴躁的完全停息了。停息得那么斷然,像是在遠方并沒有發生過什么事情。陳姑媽站上鍋臺去,房門忽然打開了。陳姑媽受著驚,幾乎從鍋臺上跌下來。回頭一看,她說:“喲喲!”陳公公的兒子回來了,身上背著一對野雞。一對野雞,當他往炕上一捧的時候,他的大笑和翻滾的開水卡啦卡啦似的開始了,聲音還帶著回聲似的,和冬天從雪地上傳來的打獵人的笑聲一樣。但是做父親和做母親的反而奇怪起來。他笑得在陳公公的眼里簡直和黃昏之前大風似的,不能夠控制,無法控制。“這不是瘋子嗎……這……這……”那一對野雞是陳公公的兒子用了三天的工錢在松花江的北沿鐵道旁買的。他給日本人修了三天鐵道。對于工錢,還是他生下來第一次拿過。他沒有做過傭工,沒有做過零散的鏟地的工人,沒有做過幫忙的工人,工錢從沒有落過他的手上,這修鐵道是第一次。況且他又不是專為著修鐵道拿工錢而來的,所以三天的工錢就買了一對野雞。第一,可以使父親喜歡;第二,可以借著野雞撒一套謊。現在他安安然然地睡著了,他以為父親對他的謊話完全信任了。第二天,他照著前回的例子,又是沒有聲響的就走了。這次他去了五天,比第一次多了兩天。今天,當最討厭大風的陳姑媽發現大風把屋脊抬起來了的時候,陳公公說:“那算什么……你看我的……”他說著就蹬著房檐下醬缸的邊沿上了房。陳公公對大風十分有把握的樣子,他從房檐走到房脊去是直著腰走。雖然中間被風壓迫著彎過幾次腰。他用石頭或磚頭壓著房脊上已經飛起來的草。他一邊壓著一邊罵著。鄉下人自言自語的習慣,陳公公也有:“你早晚還不得走這條道嗎!你和我過不去,你偏要飛,飛吧!看你這幾根草我就制服不了你……”陳公公一直吵叫著,好像風越大,他的吵叫也越大。住在前村賣豆腐的老李來了,因為是頂著風,老李跑了滿身是汗。他喊著陳公公:“你下來一會,我有點事,我告……告訴你。”陳公公說:“什么要緊的事?還有房蓋被大風抬走了的事要緊……”賣豆腐的老李把嘴塞在袖口里,大風大得連呼吸都困難了。他在袖口里邊招呼著:“這是要緊的事,陳大叔……陳大叔你快下來吧……”“你要說就在那兒說吧!你總是火燒屁股似的……”老李和陳姑媽走進屋去了。老李仍舊用袖口堵著嘴像在院子里說話一樣。陳姑媽靠著炕沿聽著:“李二小子被日本人抓去啦……”“什么!什么!是么!是么!”陳姑媽的黑眼球向上翻著,要翻到眉毛里去似的。“我就是來告訴這事……修鐵道的抓了300多……你們那孩子……”“為著啥事抓的?”“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車罷啦!”陳公公一聽說兒子被抓去了,當天的夜里就非向著西南大道上跑不可。那天的風是連夜刮著,前邊是黑滾滾的,后邊是黑滾滾的;遠處是黑滾浪的,近處是黑滾滾的。就是這樣黑滾滾的夜,陳公公離開了他的家,離開了他管理的田,離開了他的小草房,離開了陳姑媽。他向著西南大道向著兒子的方向,他向著連他自己也辨不清的遠方跑去,他向曠野里跑去,他兇狂地呼喊著,他好像發瘋了,他好像一只野獸,大風要撕裂了他,他也要撕裂了大風。風在四周捆綁著他,風在大道上毫無倦意的吹嘯,樹在搖擺,連根拔起來,摔在路旁。地平線在混沌里完全消融,風便做了一切的主宰。1939.1.30(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過新年時門前粘貼的紅對聯”“被大風撕得一條一條的,一塊一塊的”,暗示著故事悲劇性的結局。B.兒子出去兩天后,陳公公反復說的“納悶”,體現了陳公公對兒子在外面所做的事可能帶來的風險的擔心。C.陳公公兒子要求母親“做棉褲要做厚一點”“把四耳帽子換上兩塊新皮子”為后文他離家出走埋下了伏筆。D.兒子被抓后,陳公公向著曠野奔跑呼喊,“像一只野獸”“要撕裂了大風”,表明陳公公在刺激下革命意識的覺醒。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陳公公兒子的一句“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連用感嘆,實則包含著他將要離家與日本人作斗爭的堅定信念。B.對陳公公兒子大笑的細節刻畫和比喻,寓意深刻,既體現人物爽朗的性格,又暗含人物在民族危難時抗爭的精神。C.陳公公在兒子大笑后感到“不能夠控制,無法控制”的心理描寫,體現他對兒子強烈的控制欲,對父親權威的維護。D.陳公公的兒子從始至終不被賦名,使他具有了超脫個體之上的普遍意義,這樣安排使文章更具藝術張力。3.簡要分析小說中“風”的作用。4.蕭紅的小說具有隱涵性,擅于把時代風云的變化隱藏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巧妙地展現作家的主觀意圖。請分析小說畫線部分中的隱涵性。二、(2024·廣西柳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在曠野里(節選)柳青已經快半上午的光景,屋檐的陰影將要縮到門臺階上了。在鄉政府的屋子里和院子里,人們在準備藥劑、泡煙葉水、察看和談論噴霧器,還有三個兩個湊在一堆噙著煙鍋擺閑情理的。朱明山和渭陽區委書記推著自行車進了大門,吸引了人們的注意。他們把車子放在大門里的墻根兒鎖了,然后揩著臉上的汗水朝屋里走去。“你們行動得早啊。”朱明山一邊揩汗,一邊滿面笑容地向院里不相識的村干部們招呼。工作組的干部聽見朱明山的聲音,紛紛走出屋來。他們沒有想到縣委書記這樣快下到鄉里,更沒有想到他會來他們工作的這個鄉。朱明山給他們帶來了突如其來的興奮,都舉著卷起袖口的雙手,眉開眼笑地跑到他跟前,好像是向他報告:“看看我們是怎樣工作吧!”忙碌的李瑛把她的兩條辮從背后扎在一塊兒,用熱情的眼光盯著朱明山:“我們在這個屋里調配藥劑、泡煙葉水哩……”朱明山不難了解這是要他去看他們的工作。他向李瑛指的屋里走去。一個顯然是由廟堂改成的大屋子,滿地都是噴霧器、藥劑、器具、幾捆煙葉,夾雜著水桶和扁擔,儼然是一個作坊的樣子。“崔浩田同志,”朱明山走在門臺上問他身旁的區委書記,“那個植棉能手來了沒有?”“蔡治良嗎?”李瑛說,“他在屋里幫助泡煙葉水哩。叫他也來嗎?”“當然,”朱明山盯著李瑛布滿汗珠的高鼻梁,“毛主席叫我們先當群眾的學生。”李瑛立刻轉身向屋里用一種家庭里的語氣叫道:“治良,朱書記叫你也來哩。”“呵啼!呵啼!”那人已經在擺弄著煙葉,打了兩個噴嚏說,“叫我洗了手。”他們進了鄉政府的辦公室。屋里屋外,立刻被圍嚴了。鄉長和文書推著擠進來的村干部們出去,因為住著沒有高煙囪的小屋的莊稼人身上總帶一股煙熏氣,加上汗水的酸味,空氣壞得嗆人。朱明山叫鄉干部不要推他們,索性到院里的陰影里去談。“我們這回是和棉蚜蟲斗爭,又不怕走漏了消息!”他的話總喚起人們愉快的笑容。“治良同志,”朱明山喜歡的眼光盯著蔡治良消瘦但是堅決的長臉,“咱們要在你們這里首先突破棉蚜蟲的陣勢,你看能行嗎?”“能行!”蔡治良點頭說,眼角里瞟見多少人抿嘴笑著盯他,面部表情更吃力了。他只是不時咳嗽著,好像清理著喉嚨準備說話的樣子。人們等著他說話,可是他竟再連一聲也沒吭。朱明山見這個植棉能手有點過分緊張,他就叫把鄉長和文書也叫到跟前,同崔浩田和李瑛研究開會的事。李瑛把工作組和鄉干部商量的辦法和程序談了談。朱明山聽了,搖了搖頭。“我看不需要那么多的人講話。這又不是舉行什么儀式!”這套講究形式的做法一直搞到鄉下使朱明山控制不住憤懣。縣委書記的不滿意弄得鄉長臉上很難看。現在李瑛的大眼睛望著他冒汗的胖臉,他努著厚嘴唇訥訥地說:“村干部不實干,推不動群眾。他們拿個傳話筒滿街喊叫治蟲;我們一走,他們就把傳話筒挾在胳膊底下,和群眾一塊兒說沒信心的話哩……”“說啥哩嘛!”有一個擠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滿意地走開了。他一邊走一邊喃喃說:“一開會不是半夜就是雞叫,說過來說過去就是那幾句,誰個倒有信心嘛?”“以前的辦法不對,這不是縣上派的工作組連夜下來了嗎?”蔡治良轉身對那走開的人倔強的背影和解著。“開會,”朱明山對崔浩田說,“還是你講一下吧,簡單一點。”“你不講幾句嗎?”“我講什么?科學最有力量的宣傳是實驗。”于是鄉長宣布開會,區委書記站在正屋的門臺上講話了。四十多個村干部在小院里溜墻根和房檐的陰影蹲了一圈。朱明山在鄉政府辦公室的門坎上坐下來抽煙,低頭沉思著。“有多少噴霧器?”“一村能去兩個,原來發給鄉上的兩個都給整壞了。”李瑛說。朱明山抽著煙,轉眼注視著一圈聽眾情緒上的反應。開始的時候,人們瞪大了眼睛盯著崔浩田,用心地聽著,好像唯恐有一句陜北口音聽不明白。后來漸漸越來越多的人,臉上顯示出滿意的笑容。當崔浩田講到科學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也不是依靠反復嘮叨,而是依靠成功的實際打破迷信的時候,有些村干部把嘴里噙的煙鍋拔開,對身旁的人信服地點頭。剛才不滿地走開的那人蹲在朱明山對面的墻根大聲說:“開頭這么辦就暢了!”“沒有拿來兩個噴霧器?”鄉長覺得這人好像有意在縣委書記面前臭他,忿憤地質問,“是不是兩個擺弄瞎了一對?”“老百姓沒見過那東西,這個一弄那個一弄就壞了。”有人辯解。“眾位同志,”蔡治良站起來了,“我有個意見……”朱明山高興地從板凳上站起來,看這個植棉能手會提出什么意見。“我這個意見可是想出來的,沒試驗過。”蔡治良首先聲明,然后才說,“你們說那辣子好嗆人?一斤能熬多少水?熬一擔,摻幾擔白水,味還不小吧?”“好意見,好意見!”全院的人嚷著。朱明山不由得走到蔡治良跟前,心里想:這個人的鉆研精神比有些干部強百倍。“還有,”蔡治良進一步說,“煙葉和辣子不能用完,人還要吃;煤油人不吃。笑啥?那東西摻上水治蟲,蟲還活得了。那東西和硫磺、石灰還不一樣,輕一點重一點,沒蝕勁兒。”“還有嗎?”朱明山高興地問,也像還不滿足。“想到的就這些,”蔡治良仍然拘束地說,“這是煙葉嗆得我想起的,不敢保證能頂事。”“所有這些新辦法,都要在這幾天里試驗。”朱明山向崔浩田和剛剛從屋里出來的李瑛吩咐。“藥械已經準備好了。”李瑛報告。“準備好了就出動。”于是人們按兩個噴霧器一個村的治蟲小組,跟村干部們一塊兒走了。年輕的村干部跑進屋去,爭著背的背,挑的挑,要求先到自己的棉地里去。滿院亂雜雜的好像市集。朱明山把他的車子往空起來的屋里推,李瑛高興地跑過來:“朱書記,你也下地嗎?熱哩!”“你姑娘人家不怕熱,我當過兵的怕熱嗎?”(本文創作于1953年,有刪節)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鄉村干部舉著雙手跑到朱明山跟前,圍滿了鄉政府的辦公室,可以看出鄉村干部面對蟲害時對新任縣委書記的期待。B.蔡治良創造性地使用辣子、煤油等做農藥進行殺蟲,表明百姓深厚的勞動智慧中蘊含著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C.當鄉長發言的時候,一個擠在跟前的村干部不滿意地走開了,這體現了做村干部思想工作的復雜性和艱難性。D.文章圍繞棉花滅蟲展開,將時代問題形象化在鄉村日常之中,這充分體現了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創作理念。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點的分析鑒賞,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善于通過尖銳的矛盾和沖突來展現新中國建設初期領導干部工作中的一些局限和問題。B.小說結構嚴密,如蔡治良“打了兩個噴嚏”看似閑筆,實則為下文想到治蟲方法埋了伏筆。C.本文語言質樸自然,采用了大量陜西農村的方言俚語,如“說啥哩嘛”“暢了”,親切如話家常。D.文章善用對比手法塑造人物,例如鄉長與縣委書記的形象對比,表現了人物不同的特征。3.小說中朱明山是一個怎樣的領導干部?請簡要分析。4.柳青文學研究會會長邢小利認為,《在曠野里》寫出了一個新時代開始的欣喜與警覺。請結合本文內容簡要分析這一觀點。三、(2024·甘肅白銀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識字班孫犁鮮姜臺的識字班開學了。鮮姜臺是個小村子,三姓,十幾家人家,差不多都是佃戶。冬天到來了,一個機關住在這村里,住得很好,分不出你我來啦。過陽歷年,機關殺了個豬,請村里的男人坐席,吃了一頓,又叫小鬼們端著菜,托著餅,挨門挨戶送給女人和小孩子去吃。而村里呢,買了一只山羊,送到機關的廚房。大家住在一起,住在一個院里,吃飯的時候,小孩子們總是拿著塊紅薯,走進同志們的房子:“你們吃吧!”同志們也就接過來,再給他些干飯,站在院里觀望的媽媽也就笑了。“這孩子幾歲了?”“七歲了呢。”“認識字吧?”“哪里去識字呢!”接著,邊區又在提倡著冬學運動,鮮姜臺也就為這件事忙起來。打掃了一間房子,找了一塊黑板——那是臨時把一塊箱蓋涂上煙子的。又找了幾支粉筆。定了個功課表:識字,講報,唱歌。全村的人都參加學習。分成了兩個班:自衛隊和青抗先一班,這算第一班;婦女和兒童團一班,這算第二班。每天吃過午飯,要是輪到第二班上課了,那位長腳板的班長,便挨戶去告訴了。“大青他媽,吃了飯上學去呵!”“等我刷了碗吧!”“不要去晚了。”第二班的“先生”,原先是女同志來擔任,可是有一回,一個女同志病了,叫一個男“先生”去代課,一進門,女人們便叫起來:“呵!不行!我們不叫他上!”有的便立起來掉過臉去,有的便要走出去,還是兒童團的班長說話了:“有什么關系呢?你們這些頑固!”雖然還是報復了幾聲“王八羔子”,可也終于聽下去了。這一回,弄得這個男“先生”也不好意思,他整整兩點鐘,把身子退到墻角去,說話小心翼翼的。等到下課的時候,小孩子都是興頭很高的,互相問:“你學會了幾個字?”“五個。”可有一天,有兩個女人這樣談論著:“念什么書呢?快過年了,孩子們還沒新鞋。”“念老鼠!我心里總惦記著孩子會睡醒!”“坐在板凳上,不舒服,不如坐在家里的炕上!”“明天,我們帶鞋底子去吧,偷著納兩針。”第二天,“先生”果然看見有一個女人,坐在角落里偷偷地做活計。先生指了出來,大家哄堂大笑,那女人紅了臉。其實,這都是頭幾天的事。后來這些女人們都變樣了。一輪到她們上學,她們總是提前把飯做好,趕緊吃完,刷了鍋,把孩子一把送到丈夫手里說:“你看著他,我去上學了!”并且有的著了急,她們想:“什么時候,才能自己看報呵!”對不起鮮姜臺的自衛隊、青抗先同志們,這里很少提到他們。可是,在這里,我向你們報告吧:他們進步是頂快的,因為他們都覺到了這兩點:第一,要不是這個年頭,我們能念書?別做夢了!活了半輩子,誰認得一個大字呢!第二,只有這年頭,念書、認字,才重要,查個路條,看個公事,看個報,不認字,不只是別扭,有時還會誤事呢!覺到了這兩點,他們用不著人督促,學習便很努力了。末了,我向讀者報告一個“場面”作為結尾吧。晚上,房子里并沒有點燈,只有火盆里的火,閃著光亮。鮮姜臺的婦女班長,和她的丈夫、兒子們坐在炕上,圍著火盆。她丈夫是自衛隊,大兒子是青抗先,小孩子還小,正躺在媽媽懷里吃奶。這個女班長開腔了:“你們第一班,今天上的什么課?”“講報說是日本又換了……”當自衛隊的父親記不起來了。妻子想笑話他,然而兒子接下去:“換一個內閣!”“當爹的還不如兒子,不害羞!”當妻的終于笑了。當丈夫的有些不服氣,緊接著:“你說日本又想換什么花樣?”這個問題,不但叫當妻的一怔,就是和爹在一班的孩子也怔了。他雖然和爹是一班,應該站在一條戰線上,可是他不同意他爹拿這個難題來故意難別人,他說:“什么時候講過這個呢?這個不是說明天才講嗎?”當爹的便沒話說了,可是當妻子的并沒有示弱,她說:“不用看還沒講,可是,我知道這個。不管日本換什么花樣,只要我們有那三個堅持,他換什么花樣,也不要緊,我們總能打勝它!”接著,她又轉向丈夫,笑著問:“又得問住你:你說三個堅持,是堅持些什么?”這回丈夫只說出了一個,那是“堅持抗戰”。兒子又添了一個,是“堅持團結”。最后,還是丈夫的妻、兒子的娘、這位女班長告訴了他們這全的:“堅持抗戰,堅持團結,堅持進步。”當盆里的火要熄下去而外面又飄起雪來的時候,兒子提議父、母、子三個人合唱了一個新學會的歌,便鋪上炕睡覺了。躺在媽媽懷里的小孩子,不知什么時候撒了一大泡尿,已經濕透媽媽的棉褲。1940年1月19日于阜平鮮姜臺(有刪改)文本二:在孫犁的小說當中,女性人物是被突出的,這主要是與孫犁一貫以來的創作觀念有關:孫犁認為女性身上保留了很多人類古老的美好傳統。因此,在孫犁的作品當中,女性往往成了“美”的承擔者。(摘編自肖益堅《孫犁小說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研究》)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鮮姜臺村民大多是不識字的佃戶,是開辦識字班緣起,小說在前后對比中彰顯新舊世界的差異。B.見孩子拿紅薯換到干飯后,媽媽笑了,這一情節真實揭示了農村婦女落后自私的一面。C.鬧著不叫男“先生”上課,是女人們潛意識中的本能反應,頗具時代氣息和生活趣味。D.小孩子不知何時撒尿濕透了媽媽的棉褲,從側面體現了大人們討論學習的投入程度。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頭通過簡單生活場景反映了機關人員和村民之間和諧融洽的魚水關系,為識字班的開辦營造了良好的氛圍。B.作者沒有賦予小說人物以具體姓名,也未著意呈現他們獨特的外貌特征,這樣寫更能夠顯示人物形象的普遍意義。C.小說大量使用獨句段,多以人物之間的對話來結構全文,省略了交代環節,在表達上更加簡潔,更容易吸引讀者。D.小說語言風格獨特,用華麗的辭藻、流暢的筆調呈現出抗日戰爭時期解放區廣大農村群眾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狀態。3.小說塑造的女性形象保留了人類哪些古老的美好傳統?4.小說結尾部分寫一家三口坐在炕上討論學習有何作用?四、(2024·河北邯鄲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無言者師陀正午,炮火和轟炸發過一陣脾氣,靜下來了。①遠處,房屋好像玩物,都在干燥沸騰的大氣中閃動,有著很遠的間隔,有的還在燃燒。太陽無光,似有幾分無聊,寂寞地照著田野。“喂喂!”有人壓低嗓子打電話。草里忽然露出一個頭來,問道:“魏連德完賬了嗎?”“完了吧。”魏連德覺得很沉,連同身體下的地面一并落下。“魏連德,你喝水不喝?”魏連德很渴,可是說不出話。前面的景物吸引了他。田野、樹木,村莊,挨著鞭的畜牲、撓撥著的母雞、蹣跚的小豬……他的老婆在剝綠豆;坐在旁邊的小女,望著吃她砍來青草的山羊。“爸爸上火線打仗,為什么要我們出錢?”她詫異地向媽媽張大了眼睛。②“不知道!”魏連德的老婆呵斥著她,小孩子不該用問題難為長者。魏連德回到了家。“看你瘦的呀!”和魏連德往常從田地里回來一樣,她并不驚訝。“在火線上三天了……三天沒有吃飯,沒有人送,連水都弄不到。”“他們按戶要錢,說要打仗,養活你的!”魏連德很生氣。打仗是不錯,要說養活他,那可全胡說。這時一大群他熟識的人來了。立在最前面的是保長,一個剃得很光的紅紅的臉的男子。“他要牽我的牛!”中間一個濃眉毛的農民憤忿地說。“要牽我的牛,要我怎樣耕種呀!”一個老頭在背后咕嚕道:“我繳不出錢,他要我出四分利息,‘母豬的利息’……”“他把我的雞籠都搶走了……”一個女人低聲訴苦。雖是要聽也無從聽起,眾人紛紛嚷著,當保長回過頭去憤怒地望著他們的時候,可又一聲都不出了。“喂,”保長轉過來問魏連德的老婆道,“你們的甲長已經向我報告過了,他說你不出錢!”“我為什么出錢,我的男人在火線上拼著命!”她低著頭說,像我們熟識的許多鄉下女人一樣:狹隘的、易怒的,雖是等待著災殃似的低頭。一陣急驟的冰雹早在醞釀,一瞬間后,可真要爆發了。“我窮得沒飯吃,我的男人在火線上,我還得出錢;可是你們——你們卻在家里享福,在后面發財!”“誰呀?”保長的嘴唇動彈起來,接著是連喘息都能清楚聽見的片刻靜寂。那些在后面包圍著保長的農民,又怯懦地、早已被嚇壞似的嗡嗡低聲議論著。“財主;財主家的兒子……”“對呀,對呀,他們留在家里做什么呢?難道他們比別人做兒子的要好些嗎?”“財主的兒子是念書的!”保長露了牙的模樣像狼。他冷冷地望著那些陡然沉默下來的農民。“你們——你們是什么?”那正在吃草的山羊吃了一驚,“什么”?仿佛也這樣問了,一面向眾人眨著眼。魏連德的小女跪在地上,用小小的手臂攪住羊的脖頸。“不要理他,乖乖吃你的草!”魏連德很想奔上去狠狠地給保長一頓拳腳;可惜保長并不把他放在眼里,根本就沒看見他一樣。“你的錢準備好了沒有?”“我沒有!”保長碰了釘子,就不再聲響,實際他也的確怕會弄出什么亂子。和窮鬼們爭吵有什么好處呢?在眾人不說話的一瞬,他直撲魏連德的女孩,什么也不說,拉住拴羊的韁繩就走。“哦,哦,我的……”魏連德的小女一看見自己的羊沒有了,向空中揚起胳膊,嚷著嚷著就倒在草堆上哭起來,他的老婆大聲吼道:“強盜,強盜,青天白日他可敢搶劫啊!”魏連德一面直奔保長,后面的莊稼人一片吶喊。保長跑得很快,直把后面的山羊拖得踉踉蹌蹌一路上翻著跟斗,魏連德比起保長是衰弱的,任怎樣都趕他不上。“你連家都不要了,盡是為人家跑路!”保長太太遠遠地就埋怨保長。保長不理,一口氣沖進去,關起門來。魏連德不能夠進去。他躲到窗戶下面,聽保長氣咻咻地喘著說,“你懂什么!剛才我帶回來一籠小雞,這又是一只羊;冬至來了,把羊宰了吃餃子。”“我才不吃羊肉餃子!地里草都長滿了,還挨人家在背后罵。你是一個混蛋!”“你才是混蛋!”保長生氣地說,“要吃小雞,你就得當保長;要當保長,你就先得使財主們歡喜;要使財主們歡喜,你就得得罪那些窮種,罵算得了什么,損著什么了嗎?”大概是真害怕會被剁成餃子餡,山羊忽然間東沖西撞地在屋子里跑起來。接著是什么東西被弄翻了,女人尖了嗓子叫著,男人咒罵著。“當人家拼命的時候,你們在后面啃老百姓的骨頭……”魏連德咕嚕著,正要打進去,不料背后有人嘻嘻地笑道:“他不知道的還多著哩!”③回頭一看,是一個又肥又大的家伙:也剃著光光的臉,但并不紅,而是像水浸過的饅頭一樣的白。魏連德還沒有聽清后面說了什么,就有人拖住了他的腿。“你要寫家信嗎,伙計?”魏連德不要寫信,他的老婆和小女都在家里等著他打勝了回去,難道他忍心向他們報告他的死嗎?然而這樣的話他沒有說出,他流出了最后的眼淚。④飛機嗡嗡地在空中盤旋;機關槍生氣地在遠處咯咯地笑著;炮彈嗚嗚地翻起泥土。一個在前線服務的童子軍向魏連德致了敬禮。“他已經光榮地死了,愿他平安。”“死得光榮……”一個掩埋隊的人低聲應著。1937年10月上海(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寫抗戰初期的農村生活狀況,表現百姓困境。魏連德的老婆窮得沒飯吃,百姓的牛、雞、羊等最后薄產都被強征強搶。B.魏連德被“田野、樹木、村莊,挨著鞭的畜牲、撓撥著的母雞、蹣跚的小豬”吸引,小說以寫實的手法表現其回到家鄉時心情的沉重。C.保長“拉住拴羊的韁繩就走”,可見其無賴霸道;“魏連德比起保長是衰弱的”,采用對比手法突出保長的蠻橫無理。D.小說的一些情節具有明顯的魔幻荒誕的意味,如魏連德與妻子對話、山羊吃驚發問、害怕被剁成餡而亂跑等情節。2.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通過描寫房屋,展示了戰地的硝煙彌漫,使小說蒙上緊張壓抑的氣氛。B.句子②通過語言描寫,以魏連德的老婆呵斥孩子的話表現其此刻內心的煩躁。C.句子③中“又肥又大”“光光的臉”,寥寥幾筆,生動地寫出了保長的貪婪與狡詐。D.句子④選取“飛機”“機關槍”“炮彈”這此事物,描寫出了戰爭的慘烈。3.請結合小說內容,探究小說以“無言者”為題的意圖。4.讀書小組要為此文寫一則文學短評。經討論,提出一個關鍵詞:沖突。請圍繞關鍵詞寫出你的短評思路。五、(2024·廣東惠州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大澤鄉茅盾算來已經是整整七天七夜了,這秋季的雨還是不停下著。軍營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還能夠捆一堆干燥的稻草,這便是那兩位終天醉成泥貓的押送軍官的唯一的韜略。軍官呢,他們的祖父是當年鐵騎營中的悍將。然而現在,他們卻只能帶著原是“閭左貧民”的戍卒九百。他們富農素所奴視的“閭左貧民”,沒有一點共同階級意識的“部下”!半夜酒醒,聽到那胡笳似的風鳴,軍鼓似的雨聲,又感著刺骨似的秋夜的寒冷。聽說昨天從魚肚子里發現一方素帛,朱書三個字“陳勝王”。陳勝?兩屯長之一是叫陳勝呀。突然,從遠遠的不知何處的高空闖來了尖厲的哀嚎。①是近來每夜有的狐貍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貍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樣的哀嚎,斷斷續續,是哭,是訴,是吆喝。分明還辨得出字眼兒的呀。“說是‘大楚興’啰?”“又是‘陳勝王’!”面面覷著的兩軍官的僵硬的舌頭怯生生地吐出這么幾個字。宿酒醒了,陳勝的相貌在兩位軍官的醉酒的紅眼睛前閃動。那是一張多少有點皺紋的太陽曬得焦黑的貧農的面孔。他也是這次新編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這才提拔充了屯長。敢是有幾斤蠻力?不懂兵法。想來陳勝倒不是怎樣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們不能趕路,雨使他們給養缺乏;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們九百多人只好餓死了。在餓死的威嚇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來的吧?第二天還是淋雨,躲在自己帳里的兩位軍官簡直不敢走動。到處可以碰著懷恨的獰視。營里早就把魚鱉代替了米糧,但吃了太多的魚鱉的兵士們好像性格也變成魚鱉了,沒有先前那么溫順,那么沉著。騷動和怨嗟充滿了每個營房。“怎么好?走是走不得,守在這里讓水來淹死!”“聽說到漁陽還有兩三千里呢!”“到了漁陽還不是一個死!”死!這有力的符咒把大家的眼睛睜大了。該他們死?為什么?是軍法。便算作沒有這該死的軍法,到了漁陽,打敗了匈奴,畢竟于他們有什么好處?他們自己本來也是被征服的六國的老百姓,祖國給與他們的是連年的戰爭和徭役,固然說不上什么恩澤,可是他們在祖國內究竟算是“自由市民”,現在卻被擄為奴,喚作什么“閭左貧民”。到漁陽去,②也還不是捍衛了奴役他們的國家,也還不是替軍官們掙家私,也還不是拼著自己的窮骨頭讓匈奴投降而成為像他們一樣的被榨取的“閭左貧民”么?從來不曾明晰地顯現在他們意識中的這些思想,便像潮氣一般滲透了九百戍卒的心胸。魚肚子里素帛上寫的字,③夜半風聲中狐貍的人一樣話語的鳴嗥,確也使這九百多人覺得詫異。然而僅僅是詫異罷了。沒有幻想。奉一個什么人為“王”那種事的味兒,他們早已嘗夠了。他們的期望是掙斷身上的鐐索。他們很古怪地確信著掙斷這鐐索的日子已經到了。④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樂,這些現在做了戍卒的“閭左貧民”便覺到只有為了土地的緣故才值得冒險拼命。什么“陳勝王”,他們不關心;如果照例得有一個“王”,那么這“王”一定不應當是從前那樣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給他們土地,讓他們自己有地自己耕。風還是虎虎地吹著,雨還是騰騰地下著。比這風雨更洶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現在這聲音一陣緊一陣地送進兩位軍官的帳幕。“看出來了嗎?不是我們死,便是他們滅亡!”“先斬兩屯長?”“既無奈何,九百人一齊坑吧!”先開口的那位軍官突然將右臂一揮,用重濁的堅決的聲調說。“誰給我們掘坑?”不是異議,卻是商量過程,聲音兇悍中帶著沉著。“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當這樣的意念再在兩位軍官的對射的目光中閃著的時候,帳外突然傳來了不成體統的嚷鬧:“守在這里是餓死……到了漁陽……誤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將官么……讓他們醉死!”兩軍官的臉色全變了,嘴唇有些抖顫。他們又交換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作為統治階級的武裝者的他們全身都漲滿了殺氣,然而好像還沒有十分決定怎么開始應付,卻是陡地一陣夾雨的狂風揭開了帳門,將這兩位太早地并且不經意地暴露在嚷鬧的群眾的眼前。面對面的斗爭再沒有拖延緩和的可能!因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眾朝著帳內看,站著滿臉通紅怒眉睜目的兩個人。但只是“兩個”人!“軍中不許高聲!左右!拿下擾亂營房的人!”拔出劍來的軍官大聲吆喝,沖著屯長之一叫作吳廣的走過來了。回答的是幾乎要震坍營帳的群眾的怒吼聲。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賤奴”們今番不復馴順!地下火爆發了!風是凱歌,雨是進擊的戰鼓,彌漫了大澤鄉的秋潦是舉義的檄文;從鄉村到鄉村,郡縣到郡縣,他們九百人將盡了歷史的使命,將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積已久的忿火!⑤始皇帝死而地分!1930年10月6號于上海(有刪改)【注】故事脫胎于司馬遷《史記》中《陳涉世家》: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1.下列與文本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共同階級意識”“自由市民”“統治階級”作為現代語匯穿插在故事敘述中,隱含了作者的創作意圖,達成了幽默詼諧的藝術效果。B.本文中陳勝、吳廣僅作為次要人物出場,而《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是傳主身份,這體現歷史小說“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特點。C.“胡笳似的風鳴,軍鼓似的雨聲”“雨是進擊的戰鼓”都運用了比喻修辭,以軍中常聞的事物作喻體,富有生活氣息,也體現出濃郁的軍旅特色。D.文中多次使用“閭左貧民”這一詞語,有的表現了兩位軍官對出身貧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視,有的則表達了作者對戍卒們命運的思考。2.下列對文中劃橫線的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①句連用“是”強化戍卒們的悲壯情感氛圍,狐貍叫聲映襯了人的心理活動,也與后文中的③句前后照應。B.②句運用排比句刻畫戍卒們此時此刻的內心活動,表達他們對自己命運的思考;反問句的運用凸顯戍卒們自我追問與覺醒。C.④句寫出戍卒們起來反抗壓迫內心樸素的目的“分土地”,作者借此對20世紀30年代發生在中國的工農革命運動加以思考。D.⑤句在前一段抒情的基礎上有力收束全文,戍卒們起義源自秦末諸多社會矛盾,結尾段與《過秦論》的主旨句有異曲同工之效。3.“雨”作為環境描寫有著豐富的意蘊。請就其中兩處的意蘊簡要分析。4.歷史小說與史傳文相比,往往對歷史現場的處理加入更多的藝術構思。如果以“重塑歷史現場”為題寫一則《大澤鄉》的小評論,請結合文本,列出評論要點。六、(2024·廣東江門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家書方敬近郊的村莊都駐滿了軍隊。我們學校也來了兩排人,是一個摩托連。他們暫時在這里靜候命令。四年了,他們從南到北,從北到南,從戰爭到戰爭,穿的是破爛布軍衣,吃的是粗糲的飯,睡的是枯草,一月剩下來的薪餉有時還不夠買一雙草鞋,但他們仍艱苦地干著。午后休息時,籬笆旁有三個兵正起勁地爭論著。“四川不好,天干沒有收成,米貴得要命,你看湖南的米多便宜。”一個頗有一些抑彼揚此的意味。“四川不好?哪個說沒有收成?這兩年豐收,你不曉得,是奸商囤積,想發國難財,米才貴的。”另一個不服氣地反駁著。“四川有些山高水低的好地方呢。”第三個說的倒是句老實話。我站在后面失聲笑了。三個回頭看見我在笑,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我們開始談著。那個說四川不好的,個小精悍,說話急促,是地道的湖南人。當我問這個部隊哪省人最多時,他便驕傲地說:“當然是湖南人!”那個年輕的四川人說:“我看哪個隊伍也少不了四川人。”那個默默不語的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老一點,結實本分,沒有軍人的氣息。他盤坐在草地上,卷著煙葉,善良地笑著。于是我故意引他開腔:“你打過仗沒有?”他搖搖頭,臉紅了,好像做了虧心事似的。也許他在想一個軍人怎能沒打過仗呢。年輕的四川人說他從前在鄉下種莊稼,也是四川人。他吸著煙,偏著頭聽,不多言不多語。我說我也是四川人。“你?”老點的兵似乎不大相信:“這連還有一個四川人,沒有在,一共三個四川人。”他純粹的土話流露著家鄉味,一份鄉情便從口音傳到了心里。我們是同鄉,但并沒細說哪縣哪鄉,籠統說個四川就夠了。此后偶爾碰見,彼此總笑著打個招呼。站崗時,他背著槍踱來踱去,每逢我經過,他多少帶點羞怯。有一次,他同一個弟兄在橋頭閑談,遠遠看見我,就偷偷指著我說:“他也是個四川人!”元旦晚上,我去打水,碰著那個老點的同鄉,打了個招呼,我順口說:“今天過年。”“鄉下人只會過舊歷年。”“你有幾個年沒有在家里過了?”“就一個。說起年,我就想起好久沒給家里寫信了。”“你也常接到家里的信嗎?”“沒有,從來沒有接到。”他自己倒發過單掛號①,在湖南,又在廣西發過一封單掛號。都沒有回信,不曉得收到沒,他怪惦念的。我安慰他:“收總是會收到的,有回信你也收不到,你今天在這兒,明天在那兒,軍隊生活是流動的。”“嗯嗯!”他覺得說得對:“家里老二也跟我一樣不識字,他也會請人寫,我們那有個教書的老先生,他肯幫忙,那回老二走了,他還幫我寫過一封信。多好一個人!”“你常寫信回去就好了。”“嗯,接不到信,我還是要常寫信回去,不要讓家里人擔心,這回我想寄封航空信回去,不然到了XX,那地方更遠,寄信收信都不容易。”他好像在自白,突然一轉:“航空的郵費多少?”“四角一,平常航空,掛號要八角。”我回答。嗯嗯,他點頭,好像理會了,口里算著:“幾天可以到?”“快兩三天,鄉下就難說了。”他點頭,好像在想著什么。一個下午,房門外忽然有人的響聲,仿佛想敲門又怕敲門,我把門打開,呵,那位老實的同鄉嚴肅地站立著,好像要向長官報告似的。他下垂的手里拿著一個信封幾張信紙,他是來讓我替他寫家信的。我請他坐,但他無論如何都要站在我的桌旁,我便說:“把你的意思說說吧。”“沒有別的,”他說:“只是一封報平安的家信。”他用心用意地慢慢地細述了一遍,時斷時續。我愿做個忠實的記錄,想著又問著,寫著又念著:“從前寄回的兩封掛號信不知收到沒有,沒有接著回信,掛念得很。兒離家后,到湖南,到廣西,現在又到了云南,一年來兒的身體都平安,千萬請放心!”他點頭,默默地笑著。“母親在家里不要太勞神操心,大小事情都可讓老二管。如家用不夠,叫老二多拿點錢回家,也可以找姐夫幫幫忙。兒的餉很少,每月剩下的錢有時還不夠買一雙草鞋,不能寄錢回家,國難期間,能盡忠就不能盡孝。把敵人打走就好了。”寫到這兒,我的筆停住了。他又說:“還有我走了人手不夠,是找哪個在做活路?今年莊稼有幾成收?”“①就是這樣,還有什么沒有?”我問。他的臉莫名其妙地紅了。②我也毫不在意地微笑著。他躊躇好一會,才吞吞吐吐說:“還有阿毛的媽要好好孝敬婆婆,料理家務事,撫養三個孩子。”把信寫完了,我又從頭至尾念了一遍,他感謝地點著頭:“要得,要得。”我問他知道郵政局不,知道怎樣寄不,他搖搖頭。他說托人去寄,軍人不能自由上街,禮拜天也只能在附近。我當即說:“我替你寄好了。”起先他不肯,我說我時常進城,很方便。他才愿意了。“多少錢?”他從袋里摸出來幾張角票數著。“不,我替你寄了好了。”我認為我應該替他寄。我不肯接錢,他一定要給。爭來爭去,最后他把角票放在桌上,就跑了,生怕我去追,回頭說了句“哪有又勞神又出錢的道理”,人就不見了。一天清早,我剛起床,③他忙慌慌地跑來,急急地說:“我們隊伍馬上就要開了!”我很驚詫,還沒來得及說,集合號就響了,④他行了個軍禮轉身就跑了。我也跟著出去,站在門前,看見他們站好了隊,一會兒就走了。一九四二年二月(有刪改)【注】①單掛號:郵件的一種,指沒有回執的掛號郵件。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開篇寫軍隊來到村莊和學校,暗示了特殊的時代背景,為下文代寫家書做了鋪墊,同時也為全文營造了緊張的氛圍。B.三個士兵有關四川的爭論引起了“我”的注意,后來“我”和他們閑聊起來,他們三人性格不一,但“我”喜歡那個“老一點”的。C.書信既寫了那個“老一點”的同鄉在外的情況,又寫了他對家里的牽掛和思念,如母親不要太操勞、沒錢咋辦、家務活安排以及對妻子的囑咐等。D.文中關于寫信的部分主要采用對話形式,在對話中推動情節的曲折發展,表現人物獨特的個性特征。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在結構上承上啟下,語義上體現了“我”代人寫信時的認真和細致的態度。B.句子②“我”“毫不在意”是為了避免“我”的尷尬處境,“微笑”是為了緩解“我”的緊張情緒。C.句子③狀語“忙慌慌地”“急急地”表現了“他”沒時間與“我”正式告別的緊張狀態。D.句子④動賓短語“行軍禮”和動詞“跑”,突出了軍人莊嚴守紀、服從命令、保家衛國的形象特點。3.小說中寫家書前鋪敘的內容與寫家書這一情節關系十分密切,請結合文本進行分析。4.抗戰時期文學作品具有真實性、政治性等特點,請結合文本內容說說這篇文章是如何體現這些特點的。七、(2024·湖北高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題。不能共存的節日劉慈欣1961年4月12日,拜克努爾航天基地。謝爾蓋·科羅廖夫站在被燒黑的發射架旁,雖然火箭升空已經快一個小時了,導流槽中仍有熱浪涌出,給這里的早春帶來盛夏的感覺。他抬頭看看藍天,尾跡已經消散,在那看不到的太空中,人類第一名宇航員已經繞地球飛行了大半圈。“總設計師同志,請接受一個普通人的祝賀!”科羅廖夫回過頭,看到一個身穿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對他伸出手來,從服裝看,他是基地級別最低的工人。科羅廖夫握了他的手。那人從褲子口袋中掏出一個瓶子,又從另一個口袋摸出一個小金屬酒杯,“我們得喝一杯,總設計師同志,可我只有一個杯子。”他咬開瓶蓋給杯子倒滿酒。科羅廖夫接過那個臟兮兮的杯子。在這個偉大的時刻,他可以怠慢官員和將軍,卻不會無視這個最底層的人——在西伯利亞的那些年,他的身份比這個人還低,餓著肚子在礦井里搬石頭。那人拿著瓶子與總設計師碰了一下杯,然后猛灌一口。“在這個偉大的時刻,您能允許我講個笑話來慶祝嗎?”科羅廖夫也喝干了杯子里的酒,伏特加像火箭燃料似的把熱乎乎的感覺傳遍全身。“謝謝,你的笑話?”總設計師微笑著問。“我是一個外星人,您就叫我……G好了,我來地球考察,我的興趣是地球的重要節日。”“哦,那你的收獲一定不小,只要你調查的范圍足夠廣,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節日。”“我之前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發現那些都不是重要節日,事實上,真正的重要節日我一個都沒有發現。”“那你認為的重大節日是什么呢?”科羅廖夫有些心不在焉,他轉身向不遠處的軍用吉普走去,他要回控制中心了,“東方號”飛船即將進行減速,開始再入過程。“比如說分裂節。”“什么?”“地球上生命細胞的第一次分裂,當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幾十億年前吧……”正要上車的科羅廖夫停下來,扶著車門回頭看著G。“再比如登陸節,就是生命從海洋爬上陸地的那一天;還有直立節、取火節等等。”“但這些節日,我們是無法知道具體日期的。”科羅廖夫說。“那可以隨便定一個,其實圣誕節就是在公元三百多年時由教會隨便定的。”科羅廖夫準備上車,G拉住了他,“總設計師同志,我想說,今天就是人類一個重大的節日,我把它命名為誕生節。”“誰誕生?”“人類。”“人類早就誕生了。“哦,不,如果您此時處于加加林上尉——哦,他好像剛升為少校,是吧——的位置,就會發現地球是一個藍色的子宮,嬰兒只有出了子宮才能稱為誕生……哦,總設計師同志,很抱歉,我的笑話不可笑。”科羅廖夫再次同G握了一下手,“很有意思。謝謝你,同志,我以后會每年都慶祝這一節日的。”“哦,不不,”G搖搖頭,“今天是否能真正成為誕生節,還要等等看,還要等等看才知道呢,總設計師同志。”總設計師的車開走后,G大腦中的通信單元把一條信息發往月球上的中轉通信站,由此發回母星:藍星紀年1961年4月12日有可能成為誕生節,目前評估可能性為52.69%,持續監測中。2050年10月5日,北京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人機工程研究中心。大屏幕上顯示:窩西銀累,窩向西桶鼠入滋味鼠具,山。14一壺酒,蟲屎。我是銀類,我向系桶輸入思慰數據,3.14一壺9,重試。我是人類,我向系統輸入思維數據,3.14159。最后一行顯示后,實驗室里爆發出歡呼聲。這些數據是從一個人的大腦直接輸入到計算機中,實驗者戴著大腦感應頭盔,第一次實現了人與電腦的直接連接。興奮持續了一個多小時,人們開始散去,腦機接口項目首席科學家丁一也從興奮中平靜下來。“各位老師,”請接受一個普通人的祝賀。”人們回頭,看到一個腋下夾著根掃帚的中年男人在對他們微笑,這是實驗室的勤雜工,之前他們彼此沒說過什么話。這人放下掃帚,從工作服口袋里拿出一瓶酒,又從另一個口袋里拿出一摞顯然是從門口飲水機上拿來的紙杯,分給大家后挨個倒酒。“你知道我們在做什么?”有人問他,一個勤雜工居然對這個成果如此興奮,讓他們很好奇。“當然知道,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勤雜工說。人們開始喝紙杯里的酒,北京二鍋頭把熱乎乎的感覺傳遍全身,像更新系統的數據傳遍網絡。“在這個偉大的時刻,能允許我講個笑話來慶祝嗎?”勤雜工說。“笑話?呵呵,你講。”“我是一個外星人,您可以叫我G,我來地球考察,我的興趣是地球的重要節日。”“哦,那你的收獲一定不小,只要你調查的范圍足夠廣,地球的每一天可能都是節日。”“我之前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發現那些都不是重要節日。我是想說,今天才是人類的一個重要節日。”科學家們互相看看,會意地點頭,丁一對G說:“有可能。你把這個節日叫什么呢?”“找還沒想好。”G仰脖把瓶里剩下的一點酒喝下,“唉,上次喝酒是和總設計師同志,可敬的總設計師同志。”“總設計師?還是……同志?是誰?”有人問。“科羅廖夫,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丁一點點頭,“人類第一艘宇宙飛船的總設計師,不過,他活著的時候還沒有你吧?”“丁總,人家是外星人。”有人打趣道。“呵呵,我忘了。不過,G先生,”丁一抿了一口酒,“科羅廖夫、馮·布勞恩這些偉大的前輩確實值得敬仰,但我們今天的突破有可能使他們所有的努力變得全無意義。”“哦?”G露出很天真的疑問神情。“這個突破之后,腦機連接技術將走上康莊大道,將飛速發展。很快,互聯網上連接的將不是電腦而是大腦。接下來順理成章的是,人的記憶、意識和全部人格將能夠上載到計算機和網絡中,人類有可能生活在虛擬世界中——虛擬世界,你想想,在那里人什么都可以做,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像上帝一樣。在那里,一個人可以擁有整個星球!”“甚至整個宇宙,每個人一個宇宙。”G說。“對呀,所以,飛出地球太空航行算嘛呀!”一個操著京腔的年輕人說。“其實這個偉大的進程早已開始,”丁一說,“互聯網、移動互聯、可穿戴設備、VR、物聯網……記得嗎?幾十年前,父母們居然責怪孩子們沉溺于網絡,而現在,斷開網絡沉溺于現實是最讓人不齒的懶惰和墮落。今天的突破,讓人類邁過了IT伊甸園最后一道門檻!”“外星人先生,”有人說,“你能想象一下人類未來的IT天堂嗎?”“未來的虛擬世界確實是天堂,在那里面每個人確實是上帝,其美妙是任何想象都難以企及的。我只想象一下那時的現實世界。開始,現實中的人會越來越少,虛擬天堂那么好,誰還愿意待在苦逼的現實中,都會爭相上載自己。地球漸漸變成人煙稀少的地方,最后,現實中一個人都沒有了,世界回到人類出現前的樣子,森林和植被覆蓋著一切,大群的野生動物在自由地漫游和飛翔……只是在某個大陸的某個角落,有一個深深的地下室,其中運行著一臺大電腦,電腦中生活著幾百億虛擬人類。”“哇,好詩意!小李,再弄瓶酒去,哦,不用,外星人先生,和我們一起吃慶功宴去!”丁一摟著G的肩膀說。G搖搖頭,把手中的空酒瓶放進垃圾簍,彎腰拾起掃帚,一邊開始打掃經過幾天通宵工作無比凌亂的實驗室,一邊用夢囈般的聲音輕聲說:“與總設計師同志分別后,我在太空中漫游,又探訪過無數的世界,那些行星,藍的、紅的、黃的……各種顏色的子宮,智慧文明在其中孕育,在現實中成長,飛向太空,卻在虛擬世界中熄滅,像荷塘中的螢火蟲,一閃一閃,最終消失在暗夜里。你們看看星空,一片寂靜,知道為什么了吧……哦,各位,很抱歉,我的笑話不可笑。”G拿起垃圾簍,慢慢走了出去,他的背影顯得蒼老了許多。“原來是個文青耶……”有人悄聲說。“呵呵,這就是所有文青的未來,只有虛擬世界才能救他們。”丁一說,引起幾聲竊笑。在實驗樓的大門口,G大腦中的通信單元把一條信息發往月球上的中轉通信站,由此發回母星:藍星紀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誕生節取消,2050年10月5日確定成為重大節日,暫命名流產節。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人類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之后,G認為人類的這一進步的意義很重要,于是把這一時刻命名為“誕生節”。因為它標志著人類對宇宙這個未知領域探索的開始。B.“未來的虛擬世界確實是天堂,電腦中生活著幾百億虛擬人類。”這樣的畫面被當時的科學家當作詩意,可殊不知這也許正是人類滅亡的前兆:所有人都在自己的世界里成為上帝而忘了自己早已經在這個世界上消失,只成為了那保存在電腦里的一串二進制數字。C.“那些行星,藍的、紅的、黃的……,最終消失在暗夜里。”外星觀察員G最后對人類科學家的告誡卻被當作了文青的一腔熱血而不受重視。作家以此表達了自己的憂慮與思考。D.眼見地球文明個體似乎要在虛擬社會中永生。G告訴人們這樣做的未來并不是一片光明。然而,人類卻為自己創造的“美好未來”沾沾自喜。G只能絕望地把這一天暫定為“流產節”。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通過大物對話推動情節的展開,使敘事更加集中緊湊,且通過對話描寫人物的行為、性格及心理活動,使人物形象更立體豐滿。B.G是小說的線索人物,貫穿了小說的始終,是他將故事的片段串聯起來,小說的重要情節通過G的視角進行敘述,使情節更加緊湊。C.小說情節設計巧妙,講述了發生在不同國家,不同年代探究人類未知世界的兩個故事,二者情節相像,但結果不同,引發讀者深思。D.“今天是否能真正成為誕生節,還要等等看”G同克羅廖夫交談的最后這句話與后文G發回母星:藍星紀年1961年4月12日疑似誕生節取消的信息形成呼應,使文章內容完整,結構嚴謹,脈絡貫通、渾然一體。3.為何外星使者將人類腦神經科學革命性發展,實現人腦和計算機的連接從而能夠將思想傳輸至云端的技術突破命名為“流產節”?這引發了你對現實怎樣的思考?4.“科幻糅合了科學與幻想,兼具邏輯自洽、科學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若據此三要素評論這篇科幻小說,請列出評論要點。八、(2024·浙江高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蜘蛛陳然我發現城市是由高度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組成的密林。它們筆直陡峭,像刀刃一樣隨時準備對我進行襲擊。來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這種襲擊。包工頭把我們帶到了七樓,說,今天,你們就從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層,你們的任務就完成了。我很高興,等包工頭一走,就急不可耐地奔向陽臺。我還從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個城市,以前總是在它腳下看。忽然我覺得有種尖銳的東西向我刺來,緊接著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時抓住了陽臺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額角,并不覺得哪里不舒服,但睜開眼再往下看,暈眩又出現了。它像是一只大鳥,在空中張開翅膀,只等我靠近過來,便會猛地飛出啄我的眼。以前在鄉下,樓房最多不過三層,它襲擊不了我。我甚至三樓都沒有上過。而現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隨時可以狠狠啄我。一見它,我就惡心得要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腦袋往墻上猛撞。我幾乎絕望了。試想,一個對高度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奮斗呢?但我向別人隱瞞了實情。我努力不去看樓下,這使我的姿勢有些僵硬,當僵硬的姿勢快要被某種必要的動作折斷的時候,為了解救自己的身體,我只好故意從梯架摔到了陽臺上。這不要緊。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種病,那我就做一個帶病做事的人好了。再說,難道我不會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對,我就是要制服它。所以,當包工頭問誰愿意去粉刷外墻時,我毫不猶豫地報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這件事,其他就不在話下了。剛來省城時,我還納悶,心想幾十層高的樓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裝上去的,外墻是怎么粉刷的?后來我看到幾個人在為一幢大樓洗玻璃,看到他們腰間系著粗壯的繩子,整個人懸在半空中,我緊張得呼吸不出來,心想要是繩子突然斷了怎么辦?如果要上廁所怎么辦?包工頭問我,你真的行嗎?包工頭的眼睛總是那么厲害,好像知道我隱藏了什么。但我還是堅決地點了點頭說,行。從鄉下出來時,我已經下了決心,一定要賺很多錢,將來不說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個縣城里的人。現在做城里人不難,我已經在為做一個城里人暗暗準備了,比如早上我不買肉包子,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我的身上綁著很多繩子,被放在屋頂的牽引機緩緩放了下去,從屋頂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地扇了過來,我完全被裹挾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閉著眼,奮力從那黑暗中掙脫出來,大口地嘔吐著。包工頭在上面喊,沒事吧?我扶著墻,擺了擺手,朝上面大聲喊道,沒事!返回樓頂或地面時,我趕緊去洗澡。我的褲子已經濕了好幾次。但我還是咬著牙對自己說,沒事。有一次,還真有只鳥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鳥。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下,接著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騰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在口袋里,它才不會迷路。在高空看城市,覺得城市是漂浮的。風一吹來,整個城市都在晃動。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臉揚起來,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聽到樓下有個小女孩在說,爸爸你看,上面那個人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為女兒的比喻能力而高興,說,對,他就是一只蜘蛛。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樓的十五層的地方,天色將晚,我正準備收工,忽然發現牽引機沒了動靜,緊接著樓下一片寂靜。酒店里的燈光沒有了,商場里的音響也沒有了,像是一艘大船駛到了沒有水的地方。沒有了燈光和音響的映襯,城市的一切顯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叫,我也喊了起來。可我的聲音沒有人聽到。這時,那只已經被我打敗的鳥重新從什么地方撲了出來,它重新把我裹挾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第二天,我終于被人記起。包工頭在下面氣急敗壞地喊我的名字:你還活著嗎?我被緩緩放下來了。盤根錯節的繩子像一張網,結結實實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繩子砍斷。有人喊我的名字可我沒有反應。過了好半天,我才動了一下,又動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樣慢慢爬了出來。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樣在大街上爬著。(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中的“我”為了實現理想隱瞞自身狀況高空作業,不斷迫使自己挑戰極限,最終不幸成為了理想的奴隸。B.小說運用大量心理獨白揭示“我”隱秘的內心想法,使讀者能夠更直接地理解“我”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C.小說描寫“我”高空作業時“身上綁著很多繩子”,形象地描繪出“我”飽受非人的束縛與壓迫,也為下文蜘蛛的出現埋下伏筆。D.“我”是來自鄉下的底層打工者,理想是成為城里人,最終卻異化為蜘蛛,這個故事凸顯出打工者在城市打拼的艱辛,以及城市艱難的生存環境。2.關于文中的“異化”情節,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我”因為意外在高樓滯留一夜后成為蜘蛛,突出了城市里人與人之間的漠不關心。B.“我”為了多賺錢不惜選擇難以勝任的工作,這也預示著后來“我”會在工作中“異化”。C.小女孩的爸爸告訴她“我”就是一只蜘蛛,是因為“我”早就處于一種“異化”的生存狀態。D.“我”最終變成蜘蛛,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表明了“我”的心酸與悲慘。3.本文的卡夫卡式結局富有隱喻效果,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4.有人評價本文“以意象為鏡面,來映照人的內心世界”,請通過“鳥”這個意象加以賞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7、小說主題多維探究-寫作背景(學生版).docx 7、小說主題多維探究-寫作背景(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