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鴉片戰爭》講稿師: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是這樣開始的: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以前,皇帝也派了很多官吏到廣東去禁煙。外國人以為林則徐跟以前的官吏一樣,只要價錢談好了,買賣就可以照常做了。因此他們就觀望,就講價。殊不知林則徐不是那類人,林則徐表示“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到了二月初十,外人尚不肯交煙,林則徐就下命令,斷絕廣州出海的交通,派兵把十三行圍起來,把行里的中國人都撤出,然后禁止一切的出入。換句話說,林則徐把十三行做了外國人的監牢,并且不許人賣糧食給他們。英國商人們只好屈服,陸續交出藥片110多萬千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繳的鴉片在虎門海灘被當眾銷毀。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英國政府公然支持罪惡的鴉片走私,發動侵華戰爭......我們不禁會問:是不是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這場戰爭就不會爆發呢?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林則徐為什么被派去禁煙?生: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并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師:是的,我們看這張圖片。我們發現1795-1839年,英國輸入中國的鴉片呈快速增長的趨勢。為什么會這樣呢?生:鴉片是毒品,吃了會上癮。師:是的,那統治者不阻止嗎?乾隆初年,鴉片輸入每年約四百箱,每箱約百斤。乾隆帝禁止內地商人販賣,但是沒有效果,到了嘉慶初年,輸入竟增加了十倍,每年約四千箱。嘉慶帝下令禁止入口,但是因為官吏的腐敗和查禁的困難,銷路還是繼續增加。道光帝對于鴉片是最痛心的,對于禁煙是最有決心的。即位之初,他就嚴申禁令,可是在他的時代,鴉片的輸入增加最快。那大量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影響呢?我們來看當時的兩位官員給皇帝的上書。材料一 臣竊見近來銀價遞增,每銀一兩,易制錢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銀于內地,實漏銀于外夷也。......其初不過紈袴子弟,習為浮靡,尚知斂戢。嗣后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黃爵滋《請嚴塞漏卮以培國本折》材料二 “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林則徐生:①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②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百姓負擔;③許多官員、士兵吸食鴉片,不但摧殘他們的體質,更導致政治腐敗和軍隊戰斗力削弱。師:是的,當時上到官吏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甚至是尼姑、妓女都在吸食鴉片,整個國家籠罩在鴉片的毒煙霧中。吸食鴉片的后果就是加家破人亡,骨瘦如柴直至死亡,為了鴉片失去尊嚴、道德與良知。那英國人為什么會走私鴉片呢?我們看這張地圖上,中國與英國的位置所在。怎么從英國到中國呢?生:坐船師:坐船要多久呢?當時的交通條件差不多要2個月,那他們來中國干嘛呢?來賣他們的商品呢絨、布匹,我們買不買他們的商品呢?生:不買師:對,我們不要。但是我們也賣東西給他們,賣什么呢?生:茶葉、絲綢、瓷器師:他們不僅要買,而且還很歡迎。茶葉都快成他們的生活必需品了。這樣,在正常的商品貿易中,誰處于有利地位、誰處于不利地位呢?生:中國有利,英國不利師:是的,我們把中國的這種有利地位叫做“出超”,也叫“貿易順差”,也就是商品出口額>商品進口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賣東西的錢>買東西的錢,這樣就是賺錢,就會笑嘻嘻。英國的這種不利地位叫做“入超”,也叫“貿易逆差”,商品出口額<商品進口額,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賣東西的錢<買東西的錢,賠錢哭唧唧。在十九世紀以前,外國沒有什么大宗貨物是中國人要買的,外國商船帶到中國來的東西只有少數是貨物,大多數是現銀。那時的經濟學者,不分中外,都以為金銀的輸出是于國家有害的。各國都在那里想法子增加貨物的出口和金銀的進口。在中國的外商,經過多年的試驗,發現鴉片是種上等的商品。于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獎勵種植,統制運銷。所以18世紀到19世紀,中英之間的貿易關系就發生了變化。大家都知道我們不買英國人的布,那大家知道我們為什么不要嗎?生:因為中國是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師:是的,當時英國大量生產的布在我們中國并沒有市場,因為我們可以自己生產。材料三 英、美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華傾銷商品的情景,并沒有像他們所幻想的那樣美好。由于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商品仍然具有頑強的抵抗作用,像潮水一般涌進來的西方工業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得不到廣泛的銷路。——李侃《中國近代史》師:那除了“自然經濟”,大家還知道有什么極大阻礙了英國在中國的商業貿易嗎?生:當時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師:是的,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在廣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兩季是買賣季,他們可以住在廣州的十三行,買賣完了,他們必須到澳門去過冬。外商到廣州照法令不能坐轎,不能隨便出游,逢八(也就是初八、十八、二十八)可以由通事領導到河南的“花地”去游一次。他們不能帶軍器進廣州。“夷婦”也不許進去,以防“盤踞之漸”。所以當時外國人對于中國的這種政策是十分不滿的。師:那英國人為什么一定要來中國呢?是什么推動著英國與中國進行正當的商品貿易與鴉片走私?生:賺錢師:是的,追逐資本。材料四 資本主義的核心精神是對獲利的追逐,因此,“對于資本主義的人來說,一個人畢生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背負大量金錢和財物鉆進墳墓。——[德]馬克斯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師:而且鴉片戰爭前夕的英國還面臨著國內的危機。材料五 鴉片戰爭前的1837至1838年間,英國正處于第二次經濟危機之中。這一時期,英國工商業蕭條,大批企業倒閉,大量商品積壓,失業現象十分嚴重,英國國內的工人運動因而不斷高漲。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困境,轉嫁危機,更加瘋狂地進行對外擴張。以武力打開中國這一市場,進而掠奪中國的財富,成為其擴張策略的重要目標。——李侃《中國近代史》師:那么分析到現在,同學們認為是不是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就不會爆發呢?如果不是,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源是什么?林則徐的虎門銷煙又在鴉片戰爭的爆發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生:根源: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導火線:林則徐虎門銷煙師:是的,正如張鳴在《開國之惑》中所說材料六 戰爭的機會,是中國的嚴厲禁煙造成的。這樣的禁煙,在中國人看來,當然完全合理合法,但操作過程中的粗糙,在西方世界看來,卻存在著許多侵害人的財產和人身權利的問題。而這樣的問題,在很多別有用心的英國人看來,是一個天賜良機,一個不抓住就會后悔的機會。抓住這個機會,打一仗,乘戰勝之余威,提出條件,迫使中國政府接受,從而一勞永逸地改變中英貿易現狀。——張鳴《開國之惑》師:我們來看看戰爭的兵力對比。那這場戰爭的結果誰勝誰敗呢?清政府兵員數量遠超英國,英國又是非本土作戰,清政府為什么還會敗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要看看這場仗是怎么打的。現在請同學們閱讀地圖冊第4頁“鴉片戰爭”地圖,結合課本梳理鴉片戰爭的過程。生:1840年6月-1841年初:封鎖珠江口→攻陷浙江定海→直趨天津,威脅清政府。師:好,現在我們一起來梳理下第一階段的過程:封鎖珠江口→北上廈門→攻陷浙江定海→直趨天津,威脅清政府。值得注意的是:到達定海時,定海并無軍備,這說明什么呢?生:說明清政府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師:是的,那面對英軍的入侵,道光帝是如何應對的呢?定海失守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后,清廷憤懣極了。道光帝下令調陜、甘、云、貴、湘、川各省的兵到沿海各省,全國腳亂手忙。上面要調兵,下面就請餉。道光帝最怕花錢,于是對林則徐的信任就減少了。七月二十二日他的上諭罵林則徐道:“不但終無實際,反生出許多波瀾,思之曷勝憤懣,看汝以何詞對朕也。”英軍直趨天津,威脅清政府時,將林則徐革職查辦,派琦善和英軍談判。所以這一階段道光帝是以妥協為主。道光帝的這些反映給你什么感受呢?生:統治者缺乏能力,昏庸愚昧。師:談判是不順利的,接下來戰爭又是怎么發展的呢?生:英軍強占香港島→英軍進攻虎門炮臺、四方炮臺→英軍攻占廈門、定海、寧波→進攻吳淞→攻占鎮江→到達南京下關面師:琦善到了廣東以后,他發現自己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英國人堅持賠款和割香港或加通商口岸,琦善以為與其割地,不如加開通商口岸,但是怕朝廷不答應,所以只好慢慢講價,稽延時日,英人不耐煩,遂于十二月初開火了。大角、沙角失守以后,琦善遂和義律訂立條約,賠款六百萬元,割香港與英國,以后給予英國平等待遇。道光帝不答應,罵琦善是執迷不悟,革職鎖拿,家產查抄入官,同時調大兵赴粵剿辦。英國政府也不滿意義律,另派代表及軍隊來華。師:面對進攻,道光帝又是如何應對的呢?生:先下令對英軍作戰,后來屈服投降。師:那我們可以看到皇帝當時也有骨氣,但是不多。為什么這么快就投降呢?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可以看到英軍勢如破竹,但是也有很多清軍也在英雄抵抗。同學們再次查看地圖,英軍在哪些地方受到清軍及人民的抵抗?涌現出哪些英勇抗英的事跡?生: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戰死、三元里抗英、江南提督陳化成犧牲。師:那既然有很多英軍都在奮力抵抗,那如果道光帝不投降,堅持抵抗,這場戰爭我們能否取得勝利呢?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看法。生:不能,清軍的武器大大落后與英軍。師:是的,這是一場戰爭,雙方的軍事實力仍然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性因素。我們看這張地圖里面展示的中英雙方的戰船。一個是停留在封建時代的落后帆船,一個是近代化的先進戰艦。我們再看看雙方的槍炮又各自是怎樣的。英軍使用的槍射程為200-300米,射速為每分鐘3-4發,清軍使用的鳥槍射程為100米,射速為每分鐘1-2發。至于火炮,差距就更大了。清軍使用的火炮鐵質差,因為冶煉技術落后,爐溫低,鐵水也無法提純,雜質多,所以鑄造出來的火炮十分粗糙,氣孔氣泡多,放炮時炮管很容易炸裂。甚至很多火炮連瞄準器都不具備,士兵們主要靠經驗來瞄準。中英之間的這種差距,當時很多官兵是無法理解的,這是19世紀中葉英國《倫敦新聞畫報》中的漫畫中,中國人筆下的英國海軍形象。它生著鳥嘴,渾身毛發,嘴里噴水,更為顯著的特點是——它沒有膝蓋,腿完全是直的。甚至還有人收集婦女尿器為“壓勝具”,視“夷炮”為邪教法術。材料七 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鴉片戰爭時期中英武器裝備各自的水平,那就是,英軍已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于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茅海建《天朝的崩潰》師:通過上述對于戰爭過程分析,相信同學們已經歸納出來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的原因了,請同學們說說看。生:1.清朝封建專制制度腐敗,統治者昏庸愚昧,對內敵視人民,對外妥協投降;經濟落后,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后。師:造成統治者的愚昧、武器的落后的根源又是什么呢?為什么英國的統治者不是這樣,武器又那么先進呢?其實是當時中英兩國已經處于兩種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英國已經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而清朝仍然是落后的封建國家。所以戰爭失敗的根源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師:這場故事是這樣結束的: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請同學們完成填空。師: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訂《虎門條約》,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 、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1844年,清政府被迫與美國、法國分別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這些條約的簽訂使得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師:英國發動戰爭的原因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對于中國的經濟也產生了重大影響。材料八 鴉片戰爭后外國商品的輸入破壞了中國家庭手工業,尤以棉紡織手工業最為典型。當英國的棉紡織業進入到機器生產階段后,中國手工棉紡織業的競爭力便相形見絀。因為洋紗便宜,許多農民購買洋紗代替土紗進行手工織布。1894年閩粵地區的手紡業“已有如風流云散”,“覓一紡紗器具而不可得”。洋布在中國的銷量也越來越多,緩慢地克服了小生產者的頑強抵抗。洋紗洋布已經逐漸由沿海向邊遠腹地擴散。19世紀60年代,洋紗在中國土布生產中的使用率只占0.56%,90年代上升到18.94%。洋布在中國年用布總量中的比重,也從60年代的3.2%上升到90年代的13.39%。——趙津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所以戰爭的失敗和條約的簽訂還使得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社會。現在請同學們結合《南京條約》的相關內容,對比1840年的中國,討論鴉片戰爭后中國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生:社會性質的變化: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師:因為鴉片戰爭導致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由此我們說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師:但是故事真的結束了嗎?戰爭的失敗給當時的國人帶來了怎樣心理上的觸動呢?第一次鴉片戰爭對國人的觸動可謂微乎其微。這場戰爭的戰場只是在上海以南的東南沿海地區,戰爭結束后清政府與英、美、法簽訂的那些不平等條約在當時國人的眼中也不是那么嚴重的損失,如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島對于龐大的中華帝國來說不過是一個區區彈丸之地,至于貽害無窮的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更是無足重……——劉悅斌《晚清國人對中外關系認識的變化及應對》師:1856年,英軍帶著他們的堅船利炮卷土重來。這一次,結果又如何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