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學案【學習目標】1.了解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和第三次長沙會戰等抗戰史實,從“時空觀念”角度認識正面戰場的抗戰。2.結合百團大戰、皖南事變等史實,了解中國共產黨團結抗戰的作用,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團結抗戰的中流砥柱。3.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4.結合抗日戰爭勝利的史實,從“歷史解釋”角度認識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學習重難點】1.正面戰場的重大會戰和敵后戰場的抗戰史實。2.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的區別與聯系。3.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門戰爭中的地位。4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預習新知】正面戰場的抗戰1.淞滬會戰注意:淞滬會戰≠淞滬抗戰(1)概況:1937年 8月13 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國民政府奮起自衛,組織了淞滬會戰。(2)結果: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四萬余人,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最后日軍占領上海。2.太原會戰國共兩黨配合作戰,共同打擊敵人。(1)平型關大捷:1937年9 月,日軍逼近太原,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寇,取得平型關大捷。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2)忻口會戰: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11 月初,太原失守。3.徐州會戰(1)時間:1938年1至5月。(2)指揮者: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3)結果: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地區圍殲日軍一-萬余人,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4.《論持久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1)背景:武漢會戰前,毛澤東在延安發表。(2)內容:總結抗戰開始以來的戰爭形勢,針對國內存在的“中國必亡論”和“中國速勝論”,科學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3)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指導全國抗戰的理論綱領5.武漢會戰(1)時間:1938 年6月中旬至10月下旬。(2)特點: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3)結果:斃傷日軍近四萬人。武漢失守,抗日戰爭逐漸進入戰略相持階段。6.第三次長沙會戰(1)背景:隨著武漢、廣州的陷落,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2)時間:1941 年12月。(3)結果: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7.工業和高校內遷(1)狀況: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2)意義: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為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和精神基礎。敵后戰場的抗戰1.敵后戰場的開辟八路軍、新四軍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地道戰、地雷戰等多種形式的游擊戰爭。敵后戰場的開辟,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概念闡釋]敵后抗 日根據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控制下的地區。“敵后”主要指這些根據地絕大部分位于敵人(日軍)的后方;“抗日”則指明了這一時期根據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戰任務。2.淪陷區的斗爭(1)積極開展抗日宣傳。(2)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淪陷區的工人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式,破壞日軍掠奪中國資源實行“以戰養戰”的部署。(3)利用旦偽矛盾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3.百團大戰(1)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2)概況:1940 年下半年,八路軍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發動--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3)意義①百團大戰取得重大戰果,打破了日軍“囚籠”。②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4.皖南事變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羅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引發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慶齡、何香凝等的抗議。共產黨堅持抗戰、團結、進步的方針,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5.根據地建設(1)軍事上,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2)政治上,陜甘寧邊區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也實行民主選舉。(3)經濟上,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同時開展大生產運動,建設成效顯著。東方主戰場1.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1)在抗且民族統--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2)海外華僑在陳嘉庚等僑領的號召和領導下,捐款捐物,支援抗戰。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擴大(1)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2)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3.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的抗日戰爭與美、英在太平洋對日作戰密切聯系起來。(2)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3)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子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4)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4.國際地位的提高(1)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為首的26個參加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的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2)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英軍,戰績名揚海外。(3)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決定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4)同年,通過談判,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丕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訂新約。[問題思考]材料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兵力 分配表 思考:依據材料可以得出什 么結論?提示: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主力始終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上,使其在太平洋戰爭上的兵力不足。抗日戰爭的勝利1.中共七大(1)目的:為了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2)召開:1945年4至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舉行。(3)內容:毛澤東在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4)意義:中共七大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2.日本投降(1)各方打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人民一-道,迅速消滅日本關東軍;同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2)日本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3)臺灣光復:10月25日,陳儀在臺北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布臺灣光復。3.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1)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3)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4)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樂、浴火重生的新征程。【鞏固訓練】1.下圖是1945年的版畫《八路軍幫助蒙民秋收》,對該版畫解讀正確的是( )A.內蒙古自治區即將成立的盛況 B.革命統一戰線下中共扶助農民C.中共在根據地開展大生產運動 D.全面抗戰路線下軍民團結合作2.1943年,淮北根據地在工作總結中指出:7個縣的參議會議員共458位,從階級成分上看,雇工12人,貧農71人,中農119人,富農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參議會的成立( )A.移植了西方的議會民主 B.調動了農民的參政議政積極性C.適應了抗日戰爭的需要 D.集聚了反抗國民黨統治的力量3.1948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經選舉產生,管轄原晉察冀邊區、晉冀魯豫邊區和山東解放區,最高機構人民政府委員會,下設民政部、財政部、教育部、農業部、工商部、公安部、司法部及財經委員會、監察院、法院等。這( )A.開啟了華北地區戰略反攻 B.實現了長江以北地區解放C.實踐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 D.奠定了新中國的制度基礎4.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之后,因長沙連遭日軍轟炸,學校西遷昆明。1938年4月,學校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這一時期高校的內遷主要是基于( )A.抗日戰爭形勢的日益嚴峻 B.政府當時對教育政策的調整C.壯大抗日力量的迫切需要 D.對促進西南地區發展的要求5.1944年,太行區抗日根據地召開第一屆“殺敵英雄和勞動英雄大會”。評選出殺敵英雄31名,勞動英雄39名。鄧小平在大會上指出:“今年機關、部隊自己生產兩月或三月的食糧和全年的菜蔬,還要依靠自己生產來貼補油鹽,計算起來,減輕了人民十萬石公糧的負擔。如果把辦公雜支和節約統統計算起來,大約減輕了人民二十萬石公糧的負擔。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這一材料反映出( )①大生產運動取得了明顯效果②敵后抗日根據地規模不斷擴大③勞動英雄與殺敵英雄同樣受到尊重④根據地為反“圍剿”做好了物資儲備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6.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達到解放的道路,亦須從經濟豐裕與經濟獨立入手。”這一決定的實施( )A.促進婦女徹底擺脫封建束縛 B.有利于抗日根據地政權鞏固C.擴大了陜甘寧邊區階級基礎 D.適應黨的工作重心轉移需要7.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戰爭在華北、華中和華南地區,對敵作戰12 .5萬次,消滅日、偽軍171 .4萬人(其中日軍52.7萬人),使日、偽軍的兵力深陷在敵后戰場上。用毛澤東的話說:“敵人原欲摧毀敵后戰場,再攻正面戰場,但是不可能了,為救死計,被迫著同時挑起這兩個戰場在肩上。”這反映出( )A.中國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B.敵后戰場始終是抗戰的主戰場C.國共兩黨合作是抗戰勝利的根本保證 D.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8.中共中央進駐陜北初期,可供參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很少,而且多為外文書籍。1939年2月,中共中央干部教育部將馬克思主納入學納入干部教育課程,并主持編著各種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一時間帶有中國本土話語的哲學著作紛紛問世。這一變化( )A.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B.促進了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更新C.提升了根據地民眾的文化素養D.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9.《陜甘寧邊區選舉條例》規定:“凡居住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年滿16歲的,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與文化之區別,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由此可知,陜甘寧邊區政府( )A.加強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 B.奠定人民共和國理論基礎C.作為中華民國的地方政府 D.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10.自2017年春季起,中小學現行統編歷史教材都采用了“抗日戰爭十四年說”,即中國抗日戰爭開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結束于1945年日本簽訂投降書。其中,以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戰時期,后8年是全國抗戰時期。這就進一步強調了抗日戰爭( )A.國共合作的合法性 B.中國抗戰的正義性C.中共抗戰的艱巨性 D.民族抗戰的整體性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5年(中國)。據材料“版畫《八路軍幫助蒙民秋收》(1945年)”和畫面信息可得出,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全面勝利的1945年,在內蒙古某個抗日根據地,幾位八路軍戰士正忙于幫助蒙古民眾進行秋收,呈現一派豐收、勤奮和喜悅的氛圍,反映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各族軍民團結一起收獲勝利的果實,D項正確;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才成立,排除A項;1925-1927年國民革命時期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排除B項;抗戰時期大生產運動,以“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為總方針,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與材料“八路軍幫助蒙民秋收”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7個縣的參議會議員共458位,從階級成分上看,雇工12人,貧農71人,中農119人,富農70人,地主130人,商人17人,其他39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根據地的參議會團結了包括農民、地主、商人等在內的抗日力量,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適應了全民族抗戰的需要,C項正確;根據地參議會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的創舉和探索,并非移植西方的議會民主,排除A項;抗日根據地的參議會團結了包括農民、地主、商人等在內的抗日力量,“調動農民的參政議政積極性”的表述不全面,排除B項;當時國共進行第二次合作,建立民族統一戰線,排除D項。故選C項。3.答案:D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8年(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中國共產黨在華北解放區踐行了新民主主義原則,建立民主政權,管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治安等,積累了執政經驗,奠定了新中國的制度基礎,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政治建設,而非軍事反攻,并且華北地區的戰略反攻在1947年已開始,排除A項;據所學,長江以北地區實現解放的標志是1949年初淮海戰役的勝利,排除B項;據所學,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發表于1949年,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A解析:材料中“1937年11月1日”“1938年4月”正處于全面抗戰階段,由于抗日戰爭形勢的日益嚴峻,各高校為保證安全,所以進行內遷,A項正確。材料中未提及政府對教育政策的調整,B項錯誤。高校內遷并不能壯大抗日力量,C項錯誤。高校的內遷并不是為了促進西南地區的發展,而是基于抗戰形勢的嚴峻,D項錯誤。5.答案:A解析: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根據材料“減輕了人民十萬石公糧的負擔”“減輕了人民二十萬石公糧的負擔”可知,大生產運動減輕了人民負擔,效果明顯,①正確;材料強調太行區抗日根據地的機關、部隊自己生產減輕人民負擔,不涉及根據地規模的擴大,排除②;根據材料可知,殺敵和勞動都被評為英雄,都為抗戰作出了貢獻,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確;材料時間為1944年,處于國共合作抗戰時期,而反“圍剿”是國共十年內戰時期,排除④,綜上,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6.答案:B解析: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43年(中國)。根據材料“提高婦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達到解放的道路,亦須從經濟豐裕與經濟獨立入手。”并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后期,通過土地改革,婦女的經濟地位得到提高,這有利于動員廣大婦女投身抗戰,這有助于鞏固抗日根據地,推動抗日戰爭的勝利,B項正確;“徹底擺脫封建束縛”的表述太過絕對,排除A項;陜甘寧邊區的階級基礎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外,還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階級、階層,婦女包含在內,故陜甘寧邊區的階級基礎并未擴大,排除C項;1949年解放戰爭取得勝利,中國共產黨召開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將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回到城市,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D解析: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根據材料“消滅日、偽軍171.4萬人”“深陷在敵后戰場”“為救死計,被迫著同時挑起這兩個戰場在肩上”可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游擊戰爭取得了輝煌的戰績,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是抗戰的中流砥柱,D項正確;中國戰場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表述正確,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抗戰初期的主戰場是正面戰場,排除B項;國共兩黨合作是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C項。8.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并結合所學可知,黨在延安時期哲學教材的問世有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的發展,有利于黨員干部理論水平的提升,D項正確。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的確立是在黨的七大,排除A項;材料提及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而非中國傳統哲學,排除B項;材料提及教育的對象是黨員干部,排除C項。9.答案:A解析:據材料“凡居住陜甘寧邊區區域的人民……均有選舉權與被選舉權。”可知,陜甘寧邊區政府實行普選制,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故選A項;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要“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為建立人民共和國奠定理論基礎,排除B項;中共設立邊區政府,作為中華民國的地方政府,排除C項;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排除D項。10.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十四年抗日戰爭。選舉D:中小學現行統編歷史教材以“抗日戰爭十四年說”取代八年抗戰的說法,意味著增加了局部抗戰的內容,使得抗戰歷程更加完整,所以能夠更加鮮明地體現民族抗戰的整體性。排除A:國共合作的合法性不影響抗戰的時間長度。排除B:中國抗戰的正義性不影響抗戰的時間長度,無論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都是正義性的。排除C:抗日戰爭不是只有中共參與,拉長時間不是為了強調中共抗戰艱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