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次鴉片戰爭學案【學習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兩次鴉片戰爭的學習,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培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通過對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的學習,能夠從時空觀念角度把握19世紀中期世界和中國的形式。通過對比、分析、綜合等方法認識到19世紀中國與世界的差距。史料實證:能夠利用不同的類型的史料,對兩次鴉片戰爭和不平等條約的危害問題進行互證,形成對該問題更全面、豐富的解釋。歷史解釋:學生能夠通過搜集、選擇、運用相關史料對一些特殊名詞做出正確的解釋;如門戶開放政策、協定關稅、片面最惠國待遇、領事裁判權等做出解釋。家國情懷:認識林則徐等民族英雄勇于抵抗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重點:分析兩次鴉片戰爭的背景和影響,理解中國成敗的原因難點:鴉片戰爭失敗對中國的影響【預習新知】19世紀中期的世界與中國1.世界:工業革命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資本主義發展時代。(1)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英、法、美等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對市場和原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體現了 侵華目的(2)19世紀前期,英國掌握著資本主義世界的霸權,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殖民地的斗爭日趨激烈。(3)世界主要殖民主義國家都把矛頭指向了中國。2.中國(1)政治:仍停留在封建社會,君主專制統治頑固。(2)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主要生產方式。(3)科技:非常落后。(4)軍事:作戰能力低下,武器主要是冷兵器。(5)社會矛盾:階級矛盾激化,各地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兩次鴉片戰爭1鴉片戰爭道光皇帝在位期間。(1)導火索——虎門銷煙 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借口。①原因:外國商人逐年擴大對華鴉片走私(正當的對外貿易中,中國處于出超地位(順差)),導致白銀外流,加劇了政治腐敗,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加重了人民負擔。②經過:1839年6月3日,湖廣總督林則徐將呈繳的英美商人的鴉片在虎門海灘公開銷毀。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③影響: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煙的決心。(2)經過:1840年6 月,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懿律率軍艦開進廣州海口(戰爭在東南沿海爆發。),清政府雖然組織了抵抗,但仍以失敗告終。說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落后。(3)結果:清政府被迫簽署大量不平等條約,喪失眾多權益。①1842年8月29日,中英簽訂《南京條約》。中國被迫割讓香港島、賠款2 100萬銀元、接受協定關稅以及開放五口通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②1843年,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虎門條約》。1844年,美國、法國分別迫使清政府簽訂《望廈條約》《黃埔條約》。英、美、法獲得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又稱“治外法權”,指外國僑民在中國犯罪或成為被告時,只能由本國領事依照本國法律審判的特權。2.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皇帝在位。(1)原因:為進一步打開中 國市場,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被清政府拒絕。(4)影響:中國的獨立、主權和領士完整受到嚴重侵犯,中國從一個獨立的封建社會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喪失了部分國家主權,既保留封建因素又產生了資本主義因素。開眼看世界1.背景:《南京條約》簽訂后,道光皇帝仍不知道英國位于何方,反映了清朝統治階級高層的封閉、愚昧與腐朽。2.表現(1)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供對外交涉時參考。(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魏源:注意收集外國史地知識,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3)徐繼畬:撰成《瀛寰志略》,系統介紹了當時世界上近80個國家和地區的地理位置、歷史變遷、經濟文化等,尤重對歐美各國的考察和介紹,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3.影響: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學習以求自強的主張。林、魏的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并不是要改變社會制度。【鞏固訓練】1.《南京條約》申明:“英國駐中國之總管大員,與大清大臣無論京內、京外者,有文書來往,用照會字樣;英國屬員,用申陳字樣;大臣批復用劄(同‘札’)行字樣;兩國屬員往來,必當平行照會。”該申明( )A.沖擊中國傳統的夷夏觀念 B.使中國喪失部分政治主權C.表明西方以平等對待中國 D.體現英國自由貿易的要求2.魏源在修《海國圖志》時將各國分冊頁制圖,“每圖一國,山水城邑,鉤勒位置,開方里差,距極度數,不爽毫發。于是從古不通中國之地,披其山川,如閱《一統志》(指封建王朝官方的地理總志)之圖……自西北而東南,將中外一家歟?”這體現出魏源( )A.突破了傳統天下觀的固有認知 B.喚醒了國人革新政治的意識C.旨在順應資本主義的發展潮流 D.開啟洋務新政以求御辱強國3.2019年11月,圓明園馬首銅像由港澳愛國人士捐贈給國家文物局,馬首回到闊別一百多年的家園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則文物失,國運強則文化興”的深刻道理。馬首最可能流失于( )A.1842年 B.1856年 C.1860年 D.1900年4.《海國圖志》中出現了一些外來詞匯,如“西業”(參議院)、“里勃里先好司”(眾議院)、“勃列西領”(總統)等。結合所學判斷,該書( )A.對西方政治體制已有所涉及 B.鞏固了傳統的夷夏文化價值觀C.屬于地主階級洋務派的著作 D.提出中國要學習西方政治制度5.1841年,林則徐將《四洲志》《澳門日報》《粵東奏稿》等資料交付給魏源,囑咐他編著一部拯救國家危亡的新書。1842年,魏源完成了《海國圖志》,1843年出版。到1852年,經修訂,《海國圖志》成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歷史、政制、經濟、宗教、歷法、文化、物產等。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A.西學東漸的思想潮流開始涌現 B.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旋律C.國內外變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 D.維新變法的思想開始萌芽6.魏源編著的《海國圖志》中,除了地圖集和世界各國文明的制度變革,還包含多種西洋船、炮、器藝等圖式,以及他的海防建設方案和外交方略。這反映了魏源( )A.痛恨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B.對鴉片戰爭失敗的反思C.要求改革現存社會制度 D.希望全面學習西方文明7.晚清學者姚瑩說:“自古兵法,先審敵情,未有知己知彼而不勝,聵聵從事而不敗者也。英吉利、佛蘭西、米利堅皆在西洋之極,去中國五萬里。中國地利人事,彼日夕探習者已數十年,無不知之。而吾中國曾無一人焉留心海外事者,不待兵革之交,而勝負之數已較然矣”。這反映了當時部分中國人( )A.摒棄了天朝上國的觀念 B.秉持中體西用理念C.具有開眼看世界的意識 D.力主融入國際社會8.蔣廷黻說:“道光年間(1821—1850)的中國人,完全不懂國際公法和國際形勢,所以他們爭所不當爭,放棄所不當放棄。”文中“放棄所不當放棄”指的是( )A.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區 B.允許通商口岸設廠C.接受協定關稅 D.開放五口通商9.檔案是第一手史料,是研究歷史的重要素材。一份藏于英國國家檔案館的檔案展示的是中國近代史上某不平等條約的簽字頁,上面書有“大清咸豐十年九月十一日”和“大英一千八百六十年十月二十四日”的字樣。下列史實與這份檔案緊密相關的是( )A.中國被迫接受協定關稅及開放五口通商B.英國獲得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C.英法獲得內河航行權并實現鴉片貿易合法化D.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10.有史家言:“晚清學術界之風氣,倡經世以謀富強,講掌故以明國是,崇今文以談變法,究輿地以籌邊防。凡此數學,魏氏或倡導之,或光大之。”文中的“魏氏”( )①首倡經世之學②推崇民主革命③主張“師夷長技”④關注世界史地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A.從材料可以看出,《南京條約》里面規定中國和外國在文字交往中應該適用平等的利益,這沖擊了中國傳統的夷夏觀念。B.材料沒有體現出政治主權的喪失。C.材料是西方國家要求中國用平等的禮儀對待西方國家。而并不表明西方用平等的禮儀對待中國。D.材料沒有體現出自由貿易的要求。故選:A。2.答案:A解析: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海國圖志》全書詳細敘述了世界各國的地理知識,打破了中國傳統的天下觀,故選A項;材料只提到介紹各國地理知識,無法喚醒民眾,且此時向西方學習還停留在器物層面,排除B項;魏源屬于地主階級,維護封建統治,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魏源的主張未付諸實踐,19世紀60年代,以曾國藩、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排除D項。3.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鴉片戰爭。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于1860年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并大肆劫掠,圓明園文物因此流失海外,故C項正確;A,B,D三項與火燒圓明園時間不符,故排除。4.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海國圖志》中出現了關于參議院、眾議院和總統等涉及到西方政治體制的內容,A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海國圖志》介紹西方政治制度,與傳統的夷夏文化價值觀相反,排除B項;《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是地主階級抵抗派,并非洋務派,排除C項;《海國圖志》雖然介紹了西方政治制度,但并未提出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5.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和魏源注目世界的做法都與鴉片戰爭后的國內外變局有關,體現了國內外變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C項正確;西學東漸的思想潮流在中國古代已經涌現,排除A項;魏源等人作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中的開明人士,只能代表極少部分群體的思想主張,并不能反映時代主題,排除B項;D項表述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B解析:魏源在《海國圖志》中,介紹了地圖集和世界各國文明的制度變革,還包含多種西洋船、炮、器藝等圖式,以及他的海防建設方案和外交方略,反映了魏源反思鴉片戰爭失敗,B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A項;魏源沒有要求改革現存社會制度,排除C項;魏源指示強調學習西方的“器物”,排除D項。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姚瑩的觀點表明,他認識到了解敵情的重要性,指出中國缺乏對外部世界的了解,而西方國家卻對中國的地利人事了如指掌。這種對國內外情況的對比,顯示了姚瑩等晚清學者開始關注外部世界,并認識到中國在對外交往中的不足,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不是部分中國摒棄了天朝上國的觀念,而是他們具有開眼看世界的意識,排除A項;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而姚瑩不是洋務派,排除B項;姚瑩等晚清學者強調要關注外部世界,而不是力主融入國際社會,排除D項。故選:C。8.答案:C解析:《南京條約》里協定關稅的規定使中國喪失關稅主權,從本質上反映了變中國為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的目的,是對中國主權的損害,但當時清政府對協定關稅卻不重視,屬于“放棄所不當放棄”',故選C項;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區是在《辛丑條約》中的規定,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允許通商口岸設廠是在《馬關條約》中的規定,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開放五口通商與協定關稅相比,協定關稅危害更大,屬于“放棄所不當放棄”,排除D項。9.答案:C解析: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晚清”“經世”“變法”“魏氏”等可得出“魏氏”是指魏源,魏源是晚清時期的思想家,他的變革思想具有經世致用的色彩,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選③。他的《海國圖志》關注世界史地,故選④。明末清初時期,顧炎武就提出過經世致用,故排除①。魏源屬于地主階級改革派,并非革命派,故排除②。綜上所述,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