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學案【學習目標】1.識記明朝廢丞相、設內閣和宦官專權的史實,并對其分析評價。2.歸納鄭和下西洋的概況及其影響。3.分析“倭寇”及政府的海禁政策,認識中國人的探險精神和反擊外來侵略的愛國精神。4.識記明朝與蒙古、西藏和東北地區的關系,分析明朝修筑長城的意義;概述清朝建立的史實,認識明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的意義。【學習重難點】重點:1.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2.鄭和下西洋;3.明朝時期的邊疆問題、中外關系。難點:1.宰相制度與內閣制的異同;2.朝貢貿易。【預習新知】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1、明朝建立:(1)1351年,元朝爆發農民起義,起義迅速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2)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2、廢除宰相制度:(1)內容:明太祖為加強皇權,廢除了自秦以來一直實行的宰相制度,并且嚴令子孫永遠不許設立宰相。(2)影響:這一舉措對以后500余年的政治體制產生了深遠影響。3、建立內閣:(1)原因:宰相廢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2)過程:明成祖在位時,選拔一些文官到皇宮內的文淵閣值班,充當秘書。從此,一個常設的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的秘書機構形成,俗稱“內閣”,其官員稱為某殿或某閣大學士。(3)職能: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明朝中期,有的大學士深得皇帝信任,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4、宦官專權(1)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2)表現:內廷宦官機構司禮監獲得了協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東廠,控制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1.鄭和下西洋(1)目的:炫耀國威,顯示中國富強。(2)過程: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鄭和率領船隊先后七次遠航海外,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影響①地位:是世界歷史上規模空前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②消極:其目的主要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未能持續。2.抗倭斗爭(1)背景①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②明朝前期,朝廷嚴厲禁止海外貿易,導致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為亂地方。(2)斗爭:明廷派遣大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抗倭;后來政府逐漸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3)結果:東南沿海的形勢穩定下來。3.歐洲殖民者的入侵(1)背景:新航路的開辟。(2)表現①16世紀中期,葡萄牙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②荷蘭和西班牙,分別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蘭擊敗,退出臺灣。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1、內陸邊疆(1)韃靼、瓦剌①元朝滅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漸形成韃靼、瓦剌兩大集團。②為防御他們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③明中期,瓦剌和韃靼不斷威脅明朝北部邊防,兩次突破長城深入內地,包圍北京。④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⑤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2)藏族①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烏思藏。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②設立行都指揮使等機構管理西藏軍民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3)女真①明朝前期,派人到東北招撫,在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地區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②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稱汗,國號大金,并對明朝展開進攻。③皇太極在位時,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并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2、明清易代(1)明朝滅亡:在清朝崛起之際,明朝政治黑暗,天災流行,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2)清朝統一: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此后又經過20多年的激烈戰斗,清朝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鞏固訓練】1.明代內閣接到奏章后,先用小票寫出初步答批意見,即所謂的“票擬”,以供皇帝參考,再交皇帝用朱筆批答,即“批紅”。明代的批紅實際上多是由司禮監太監負責的。這反映了明代( )A.權力結構混亂無序 B.君主專制高度強化C.宰相權力逐漸減弱 D.內閣成為法定機構2.明初廢丞相后,皇帝直接掌管六部百司,政務繁忙。因此明成祖設立( )A“中外朝”制 B.內閣制度 C.軍機處 D.密折制3.“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事皆朝廷總之”。上述材料中的“我朝”是指(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4.據史書記載,印度次大陸上的古里、柯枝等國,幾乎每次都隨鄭和使團入貢明朝;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區的忽魯漠斯、阿丹、佐法爾,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竹步、麻林等國也多次遣使納貢。這表明鄭和下西洋( )A.朝貢貿易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B.規模大、航程遠,宣示了睦鄰友好政策C.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新航線 D.增進了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5.《明史·職官志》記載:“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參知政事。十三年政月,誅宰相胡惟庸,遂罷中書省。其官屬盡革,唯存中書舍人。”明太祖這樣做的目的是( )A.強化君主專制 B.維護國家統一C.提高行政效率 D.實現制衡6.明朝藏區政教勢力赴京入貢,中央往往賞賜茶葉以還禮,入貢者將茶葉帶回藏區高價出售,史稱“貢回市茶”,“諸番戀貢市之利……終明世無番寇之患”。藏區赴內地的貢道也逐漸與茶馬商道合流,變成內地物資輸往藏區的通道。據此分析,“貢回市茶”有利于( )A.促進邊疆民族的社會轉型 B.實現中央對藏區的直接管理C.推動邊疆社會的經濟發展 D.終結邊疆地區對中央的威脅7.明朝中后期,內閣“大事皆首輔主持,次輔以下不敢與較”。清朝內閣設置了由滿洲旗人壟斷的領班大學士,但領班大學士的地位與其他閣臣差別不大。閣臣的權勢高低主要由其能否“參預機務”決定。這一變化表明,清朝( )A.中樞官僚體制趨于成熟 B.注意調節統治集團內部矛盾C.君主政治風格更加獨斷 D.重視吸取明王朝衰亡的教訓8.下圖為鄭和航海路線圖。對鄭和下西洋的影響表述正確的是( )A.阻擋了列強對沿海的侵略 B.加強了與亞非諸國的聯系C.增加了明朝政府財政收入 D.實現了對邊疆的有效管轄9.萬歷年間《貴州通志》記載:“自漢以來,(貴州)代多羈縻,未有若我國家收之幅員之內,一視之而樹之屏者,……今日之黔,東則楚,西則滇,北則川,南則粵,是腹心而喉咽也。……帝王何樂與遠夷區區爭一順逆者 可以長思矣。”據此可知,明初貴州建省意在( )A.推動貴州經濟社會發展 B.消除西南地區割據勢力C.構建西南邊疆防御體系 D.適時調整基層治理手段10.明內閣建立后在大部分時間里與六部尚書相互制約,“尚書不入閣”成為慣例,但由于正德以降政局混亂及士大夫改革呼聲高漲,“尚書人閣”逐漸成為常態,到張居正時期內閣完全壓制六部,萬歷以后再次恢復兩者制衡。材料表明明朝( )A.君主專制受到部權的嚴重挑戰 B.內閣侵奪六部職權較嚴重C.中樞決策機制因時而自我調適 D.廢宰相導致明代格局混亂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內閣的票擬權以及司禮監太監得到批紅權均由皇帝授予,這實質反映了君主集權.故選B項、排除A項;明太祖廢除了宰相制度。故排除C項;內閣始終沒有成為法定中央機構,故排除D項。2.答案:B解析:3.答案:D解析:由題干“今我朝罷丞相”并結合所學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廢丞相,D正確;漢朝、唐朝、宋朝都有宰相,排除A、B、C。4.答案:D解析:從材料中鄭和下西洋的路線來看,對于促進亞非國家和地區的友好往來發揮了巨大作用,D項正確;朝貢貿易的政治目的大于經濟目的,排除A項;非洲國家不適用睦鄰友好的說法,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朝就已經興起,排除C項。故選:D。5.答案:A解析:材料原文的大概意思是朱元璋殺掉宰相胡惟庸,并由此廢除宰相,這加強了君主專制,A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朱元璋對皇權與相權的處理,并未說明其鞏固統一的措施,B項錯誤。宰相的廢除,使皇帝需要直接負責領導六部,這成倍地增加了皇帝的工作壓力,會降低行政效率,C項錯誤。朱元璋對宰相的廢除,目的就是為了加強皇帝的權力,從而減少制約皇權的因素,與實現制衡無關,D項錯誤。6.答案:C解析:“貢回市茶”讓藏區統治者獲得了大量利益,所以藏區邊疆地區得到了穩定,有利于經濟發展,而藏區與內地聯系的加強對經濟發展也起了積極作用,故選C。A、B、D不合題意。7.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明朝中后期……置了由滿州旗人壟斷的領班大學士,但領班大學士的地位與其他閣臣差別不大。閣臣的權勢高低主要由其能否‘參預機務’決定。”并結合所學可知明清兩代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明朝首輔的權利來自于皇權,清朝領班大學士的權利也很小,參與機務的決定也是皇權賦予的,可見君主治政風格更加獨斷,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清朝注意調節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清朝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并非中樞官僚體制趨于成熟,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清朝重視吸取明王朝衰亡的教訓,排除D項。故選:C。8.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可知,15世紀前期,鄭和先后七次率領船隊出海,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加強了與亞非諸國的聯系,B項正確;鄭和下西洋并未阻擋列強多沿海的侵略,排除A項;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沒有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C項;鄭和下西洋與邊疆管理無關,排除D項。9.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今日之黔,東則楚,西則滇,北則川,南則粵,是腹心而喉咽也。”可知,貴州建省有利于加強對西南地區的控制,構建西南邊疆防御體系,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推動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排除A項;消除西南地區割據勢力表述太絕對,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適時調整基層治理手段,排除D項。故選C項。10.答案:C解析:根據題意可知,明代尚書的入閣是當時的政治形勢造成的,說明中樞決策機制因時而自我調整,C項正確;明代君主專制大大強化,沒有遭到嚴重挑戰,排除A項;內閣并沒有侵奪六部的職權,排除B項;廢宰相加強了皇權,沒有導致格局混亂,排除D項。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